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短程α-细辛脑预防性治疗热性惊厥再发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 2 0 0 1年 4月至 2 0 0 2年 5月用α 细辛脑短期疗法预防热性惊厥再发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以 2 0 0 1年 4月至 2 0 0 2年 5月间门诊FC患儿 46例为对象 ,均符合 1983年全国小儿神经病学术专题讨论会建议的FC诊断标准[1] 。治疗组 2 5例 ,其中发作2次以上的单纯性热性惊厥患儿 15例 ,复杂性热性惊厥 10例 ;年龄 8个月~ 6岁 ,平均 3 5岁 ;男 13例 ,女 12例。对照组 2 1例 ,其中单纯性热性惊厥患儿 12例 ,复杂性热性惊厥 9例 ;年龄 6个月~ 6岁 ,平均 3 8岁 ;男 11例 ,女 1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初发年…  相似文献   

2.
热性惊厥与免疫功能异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热性惊厥(FC)是儿科常见急症,其复发率为25%~35%[1],有11.3%FC患儿转化为癫病[2].本文检测FC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及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旨在了解FC患儿体内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情况,探讨FC的病因和其复发的高危因素。1资料和方法1.1对象实验组30例,均符合1983年在自贡市召开的全国小儿神经病学术会议提出的诊断标难。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6月~5岁。全部病例除首次发作外,均有2~5次复发。对照组20例,为同期健康儿童。年龄6月~5岁,男12例,女8例。1.2方法血清免疫球蛋白测…  相似文献   

3.
热性惊厥(FC),又称高热惊厥,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或功能异常的紧急症状,首次发作年龄一般为出生后6个月至3周岁间,平均18~22个月[1],部分患儿会导致儿童癫痫的发生[2].我国儿童发病率约为3.9%[3].脑电图(EEG)是FC的常规检查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2月至2009年10月我院收治FC患儿108例,男76例(70.4%),女32例(29.6%),男女比为2.4∶1;年龄3个月~10岁,平均3.6岁,其中3个月8例,4个月~1岁13例,~3岁42例,~6岁24例,~10岁21例;首次发作41例,反复发作67例.  相似文献   

4.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钙铁含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热性惊厥(FC)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为进一步探讨血清钙、血清铁在FC病理生理中的变化及作用,我们于2 0 0 0年至2 0 0 2年观察了5 0例FC患儿血清钙、血清铁情况,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FC组:5 0例FC患儿为我院2 0 0 0年1月至2 0 0 2年12月住院的患儿,均符合FC的诊断标准[1] ,且排除癫痫者。其中男2 8例,女2 2例,年龄8月~6岁,平均年龄2 .9岁,引起发热的原发病为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对照组:选择同期的无FC的上感患儿5 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 6例,女2 4例,平均年龄3.1岁。两组间性别、年龄比较,均有可比性(P >0 .0 …  相似文献   

5.
支虹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9):1399-1400
热性惊厥 (FC)是儿科常见的癫痫综合征 ,单纯型预后良好 ,但若反复发作 ,则会对脑功能产生损害 ,甚至转为癫痫。对我科 1993- 0 1~ 2 0 0 1- 0 2收治 FC 2 86例中发作 3次以上 30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8例 ,女 12例。首次发病年龄最小 4月龄 ,最大 5岁 2月龄 ,其中 4月龄~ 1岁 10例 (33.3% ) ,~ 3岁 17例 (5 6 .7% ) ,~ 5岁 2月龄 3例 (10 % )。所有病例均符合1983年全国小儿神经学术会议专题讨论会“关于高热惊厥诊断和治疗的建议”的标准诊断。1.2  FC诱因 上感 6 2次 ,肠道感染 13次 ,肺炎、支气管炎 …  相似文献   

6.
2001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对96例热性惊厥(FC)患儿惊厥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并针对性地给予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男69例,女27例,2个月~5岁。均排除颅内感染及其它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确诊为热性惊厥,其中FC复发44例。1.2方  相似文献   

7.
302例小儿热性惊厥患儿的急诊救护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惊厥纯粹由高热所致者称热性惊厥 ,儿科多见于婴幼儿 ,大多发生在急骤高热 (39~ 4 0℃以上 )开始后 12h内[1] ,其发病率 3%~ 5 % ,复发率高 ,约为 35 % ,复发频率越高 ,引起脑损伤的可能性越大[2 ] 。因此 ,早期发现热性惊厥先兆 ,及时预防和控制惊厥发生至关重要。1 临床资料我院急诊室 2 0 0 2年 1月至 12月救治小儿热性惊厥患儿 30 2例 ,所选病例全部符合典型热性惊厥诊断标准[3] ,占全年就诊病人的 6 7‰ ,占全年急救病人的 18% ,其中男 16 8人 ,女 134人 ,年龄 4月~ 6岁 ,平均年龄 2 5岁 ,通过我科绿色通道服务体系由鉴别室护士…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贫血与热性惊厥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就诊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儿科的发热患儿,伴有惊厥的纳入惊厥组,不伴有惊厥的纳入对照组。收集对照组和惊厥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发热的病因、热性惊厥的家族史、惊厥发作的类型、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比较2组发热原因、阳性家族史及贫血情况。根据惊厥发作的类型、持续时间和惊厥发作的次数,进一步将惊厥组分为单纯性热性惊厥组和复杂性热性惊厥组,比较2组的阳性家族史。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94例发热患儿,其中惊厥组154例(52.4%),对照组140例(47.6%)。2组性别、年龄、发热病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发热最常见的疾病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3.3%)。惊厥组中家族史阳性者33例(21.4%),对照组5例(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惊厥组中单纯性热性惊厥组121例(78.6%),家族史阳性7例(5.8%);复杂性热性惊厥组33例(21.4%),家族史阳性26例(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惊厥组的贫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0),Hb、HCT、MCV、MCHC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的贫血年龄分布均多见于12~36月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2)。结论:发热伴惊厥患儿中贫血的发生率低于发热不伴惊厥的患儿,且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安定对小儿热性惊厥的预防探讨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我院1999-05~2004-01收治热性惊厥(FC)患儿77例.男50例,女27例,年龄1月龄~4岁5月龄.均符合文献[1,2]报道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纯FC(SFC)48例,复杂FC(CFC)29例.原发病:上呼吸道感染25例,支气管炎5例,支气管肺炎26例,急性腹泻病19例,麻疹及流行性腮腺炎各1例.按随机方法将77例分成对照组30例,安定预防用药小剂量24例、大剂量组23例.三组性别、年龄、惊厥分型及随访时间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0.
高热惊厥(FC)在儿科疾病中发生率高,且有较高的复发率(50%左右),严重的FC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导致脑海马组织水肿、硬化萎缩及神经元变性坏死[1-3],严重时喉肌痉挛可窒息死亡,难治性颞叶癫痫>40%有热性惊厥史[4],因此对高热惊厥进行干预就十分必要.2006年12月至2010年12月作者共收治高热惊厥患儿270例,筛选出符合典型高热惊厥诊断患儿15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用三种不同服药方式进行预防.结果发现地西泮+退热药物(复方锌布颗粒)在预防典型热性惊厥上有很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热性惊厥患儿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热性惊厥 (Febrileconvulsion ,FC)患儿血浆内皮素 (Endothelin ,ET)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 82例FC患儿分为两组 :①FC复发的高危因素组 :6 1例 ;②无高危因素组 :2 1例。两组患儿均在惊厥发作 12h内抽取静脉血 2ml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内皮素水平 ,并对两组的ET水平进行比较。≤ 3岁的 6 4例FC患儿发作 1个月后进行智能发育评估 (CDCC) ,并和ET作相关分析。结果 :FC复发的高危因素组的ET水平与无高危因素组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 3岁患儿的ET水平和智能发育指数呈明显的负相关 (r =- 0 .937,P<0 .0 5 )。结论 :ET对FC的复发预测可能并无帮助 ,但可作为FC患儿继发脑损伤的一个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2.
霍世英 《护理研究》2003,17(7):403-403
热性惊厥 (feverilshconvulsion ,FC)多见于 3岁以下婴幼儿 ,是儿科急性热性病高热时的合并症 ,其再发率高。在初次惊厥以后约 2 5 %~ 40 % (平均 33% )的患儿在以后的热性病时出现惊厥复发[1] 。如果反复发作 ,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脑功能。因此 ,预防其再发作 ,具有重要意义。本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C)时脑电图(EEG)特征与继发癫痫发作以及FC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0年我院200例6月~6岁患儿FC、EEG的特征以及与FC的转归.结果首次FC发作时EEG异常率为33%;EEG异常率与年龄、体温、发作次数有关,与FC家族史无关.EEG异常率与FC临床特征(局灶性和FC持续时间>15分钟)有关.15例患儿有发作性棘波,随访3~5年,用苯巴比妥间歇性预防治疗,有5例复查10次以上仍有棘波,最后诊断癫痫.结论 FC患儿的EEG研究发现EEG异常与发作年龄、再发次数、体温、临床特征有关,与家族史无关.5例最终转归为癫痫,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相似文献   

14.
宋腾菊  张汉辉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3):1540-1541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C)异常脑电图(EEG)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对FC进行早期分类诊断,与以后癫痫(EP)发作、FC的再发及进行预防性治疗的关系。方法:记录105例3个月~8岁患儿FC后EEG。结果:首次EEG异常率为28.7%。随着FC再发次数的增多,FC患儿EEG异常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3岁以内FC的EEG异常不明显,3岁以后FC的EEG异常则逐渐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3例FC经过2~5年的随诊,最后诊断为EP。结论:EEG的异常率与Ⅰ级亲属的FC史无关,与FC临床特征如局灶性发作、FC的发作持续时间有关。FC再发与EEG发作性异常、年龄有明显关系。EEG多次出现发作性异常的FC者转变成EP。EEG对FC的早期分类诊断和进行预防性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轻度胃肠炎伴良性惊厥(BICE)与热性惊厥(FC)患儿的血清锌和脑脊液锌水平,为评估、判断和防治惊厥症状婴幼儿早期脑损伤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间收治的244例轻度胃肠炎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惊厥症状有或无类型分为BICE组(81例)、FC组(79例)和对照组(无惊厥,84例)。检测惊厥婴幼儿首次惊厥发作24 h内锌含量,记录一次病程中惊厥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对比分析BICE和FC与锌水平的关系。结果首次惊厥发作24 h内,BICE组和FC组患儿的血清锌和脑脊液锌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C组患儿的血清锌和脑脊液锌水平显著低于BICE组患儿;同时在婴幼儿一次病程中,BICE组和FC组患儿在不同惊厥发作次数(2次和≥2次)和惊厥平均持续时间(5 min和≥5 min)时,血清锌和脑脊液锌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C组患儿血清锌和脑脊液锌水平明显低于BICE组患儿(P0.05)。患儿良性惊厥和热性惊厥的婴幼儿惊厥发生率、发作次数与血清锌水平呈负相关(r=-0.347,P=0.003;r=-0.434,P=0.004)。惊厥持续时间≥5 min时,患儿惊厥持续时间与血清锌水平呈负相关(r=-0.347,P=0.008)。结论BICE和FC患儿常伴低血锌症,伴FC患儿的血清锌和脑脊液锌水平低于BICE患儿,且FC患儿临床症状加重与锌水平更低下有关,调节患儿血清锌水平可作为抵御幼儿惊厥发作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109例轻度胃肠炎伴良性惊厥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的性别、年龄、个人病史、家族病史等基本资料。分析患儿临床表型,统计患儿发病年龄与季节特征等。针对胃肠炎及惊厥发作情况,给予相应治疗。患儿出院后定期电话或门诊随访1年,记录患儿的惊厥发作以及脑电图、智力运动发育状况。结果 109例患儿中1~2岁患儿所占比例为68.81%,明显高于2~3岁患儿(3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秋季发生率(65.14%)高于其他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9例患儿均为急性起病,先有呕吐、腹泻等表现,后有惊厥发作;大便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样,无脓血、黏液,大便频率3~10次/d,伴有低热症状;均于发病4 d内惊厥发作,其中71.56%患儿于病程的1~2 d发作。所有患儿惊厥发作持续时间在几秒至几分钟,之后恢复正常神志状态。109例患儿随访1年,未发现惊厥发作,且患儿脑电图正常、智力运动发育未见异常。结论 BICE发病时表现为低热,高峰年龄为1~2岁,不会产生意识障碍,脑脊液及头颅影像学、脑电图等可显示正常,治愈后极少复发,临床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儿科急诊患儿惊厥的临床特点,为科学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本院儿科急诊的340例惊厥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其发病原因及临床特点。结果 340例惊厥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74∶1,1~3岁婴幼儿占70.0%。发病时间以3~6月份多见,占47.0%。惊厥发作时无发热16例(4.7%),有发热324例(95.3%)。病因前三位为热性惊厥307例(90.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0例(5.9%)和癫痫11例(3.2%)。结论引起儿童惊厥的主要原因为热性惊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癫痫等。儿科急诊医生应该警惕并识别儿童惊厥病因,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8.
小儿热性惊厥10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10 5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 5例患儿中复发 6 1例 (5 8.1% )。首发年龄 8个月~ 3岁 5 2例 (4 9.5 % ) ,初发体温 <39℃ 4 7例 (4 4 .8% ) ,有热性惊厥家族史者 4 5例 (4 2 .9% ) ,缺铁性贫血 35例 (33.3% ) ;低钠血症 39例中惊厥≥ 2次 2 4例 (6 1.5 % ) ,而血钠正常 31例中惊厥≥ 2次仅 3例 (9.7% ) (P <0 .0 1) ;6 0例患儿心肌酶谱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 ①首发年龄小、初发体温低、热性惊厥家族史阳性、缺铁性贫血及低钠血症均为复发的危险因素。②对于缺铁性贫血、低钠血症及伴有心肌损害的患儿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伴海马硬化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热性惊厥与海马硬化的关系。方法 507例癫痫患者由MRI证实伴海马硬化。根据儿童期是否出现热性惊厥,将患者分为两组:即热性惊厥组(FS+组)和无热性惊厥组(FS-组),进一步将FS+组分为1岁以内亚组和15岁亚组。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对两组和两亚组在性别、非热性发作起始年龄、热性惊厥年龄与非热性发作间的间隔时间、海马硬化出现的单双侧以及是否实施癫痫手术等参数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507例患者中,热性惊厥史阳性者88例,占17.4%。癫痫非热性发作平均起病年龄FS+组明显低于FS-组[(10.5±6.4)岁vs.(15.7±10.8)岁,P=0.000]。实施手术治疗的比例FS+组稍多于FS-组[37例(42.0%)vs.135例(32.2%),P=0.051]。FS+组和FS-组及FS+亚组在性别、海马硬化的单双侧等参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S+亚组在非热性发作平均起病年龄、FS年龄与非热性发作间的间隔时间、是否实施手术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FS+组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病程明显长于药物治疗者[(8.1±4.4)年vs.(7.1±6.9)年,P=0.009]。手术治疗随访者中92.3%达EngelⅠ级。结论伴海马硬化的癫痫患者中儿童期出现热性惊厥史者,出现癫痫非热性发作的平均起病年龄明显早于无热性惊厥史的海马硬化癫痫患者;这部分患者可能进行癫痫手术治疗的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20.
短程安定与长程苯巴比妥预防热性惊厥的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短程安定与长程苯巴比妥预防小儿复发性热性惊厥的价值。方法将发作 2次以上的热性惊厥患儿 12 4例 ,其中单纯型 83例为安定组 ,复杂型 41例为苯巴比妥组。安定组口服安定片 2 .5 mg/( kg·次 ) ,8小时再服同样剂量 1次。苯巴比妥组口服苯巴比妥 2 .5 mg/( kg· d) ,每日 1次 ,控制热性惊厥不再发作后 1~ 2年停药。观察两组热性惊厥的复发率、惊厥持续时间及严重性。结果1安定组发热 416次 ,用药 388次 ,15例患儿复发惊厥 ,计惊厥 33次 ,其中 2 8次发作前未服用安定 ;5次发作前服用过安定的患儿中 ,3次服用药过迟 ,2次用量过小。苯巴比妥组发热 2 10次 ,7例患儿复发惊厥 15次 ,其中 9次发作前未服用苯巴比妥 ;2次用量过小 ,3例用药过迟 ,1例 48小时后复发惊厥。2两组患儿预防性用药后惊厥复发率、惊厥持续时间及严重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短程安定与长程苯巴比妥疗法预防小儿复发性热性惊厥疗效确切。但短程安定起效快、毒性低 ;毋须门诊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苯巴比妥半衰期长 ,平均 96小时 ,故不适用于短程间歇给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