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上部癌和胃下部癌临床病理生物学的差异和淋巴结转移规律。揭示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手术切除的32例胃上部癌与151例胃下部癌临床病理特点及游巴结转移的规律。结果胃上部癌与胃下部癌在痛灶直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生长方式、浸润深度、病理分期、浆膜受侵等方面存在嚼显差异(P〈0.05)并且有各自的淋巴结转移规律。结论胃上部癌表现出比较恶性的生物学行为。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远近,与胃癌的浸混深度、大体类型、生长方式以及浆膜是否受侵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上部癌和胃下部癌临床病理生物学的差异和淋巴结转移规律,揭示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手术切除的32例胃上部癌与151例胃下部癌临床病理特点及淋巴结转移的规律。结果胃上部癌与胃下部癌在病灶直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生长方式、浸润深度、病理分期、浆膜受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并且有各自的淋巴结转移规律。结论胃上部癌表现出比较恶性的生物学行为。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远近,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大体类型、生长方式以及浆膜是否受侵有关。  相似文献   

3.
对1990年8月-1995年10月间我院胸上科采用颈胸腹三切口根治的食道癌标本185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全组食道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转移率为57.3%,淋巴结转移度为15.6%,跳跃转移率为42.2%,跳腔转移率为25.9%,食道癌淋巴结转移为上下双向性颈胸腹三领域广泛转移,且肿瘤的最大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一淋巴结结的转移有明显关系,肿瘤的大体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肿瘤的浸润深度、分  相似文献   

4.
胃下部癌常规病理阴性No.9组淋巴结微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胃下部癌常规病理阴性No.9组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并分析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分别应用淋巴结组织连续切片法和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 ,检测41例胃下部癌病人No.9组82枚常规病理阴性的淋巴结(每例2枚),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连续切片法检测发现3例病人4枚淋巴结发生微转移,对该4枚淋巴结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均呈阳性.对连续切片阴性者检测发现另有8例病人的13枚淋巴结发生微转移,两种检测方法 的差异具有显著性(χ2=6.125,P<0.05).本组病人No.9组淋巴结微转移率为26.83%(11/41),其淋巴结微转移度为20.73%(17/82).淋巴结微转移与病人年龄、性别、分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2~1.328,P>0.05),但与原发肿瘤大体分型、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有关(χ2=5.455~8.389,P<0.05).结论 胃下部癌病人No.9组淋巴结有较高的微转移率,建议对常规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病人行微转移检测,以准确分期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病理在浅表淋巴转移癌为首发症状,原发部痊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55例浅表淋巴转移癌,通过病理形态学观察,为临床指出可能的原发部位。结果:55例中,鼻咽癌17例,胃癌7例,甲状腺癌5例,乳腺癌3例,结肠癌2例,直肠癌1例。结论:病理形态学结合临床及有关的物理学检查和其它影像学诊断,能较准确地指示肿瘤可能的原发部位,从而为临床对转移癌发病灶的寻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的各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对117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状态的相关性。结果本组117例EGC患者中18例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15.38%。EGC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直径、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管侵犯密切相关(P〈0.05或P〈0.01),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病灶数、病理类型无关。结论确定早期胃癌手术方案时,可参考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癌栓等因素判断淋巴结转移风险,决定是否行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7.
胃癌脾门淋巴结转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超声造影对胃下部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六氟化硫微气泡造影剂和连续实时成像对比脉冲序列技术,对250例经胃镜活检确诊的胃下部癌患者术前行超声造影及螺旋CT检查,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并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结果对比增强超声造影预测胃下部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分别为71.2%、70.3%、88.5%、0.588,螺旋CT预测结果分别为71.4%、66.4%、89.9%、0.563,两者预测区域淋巴结转移准确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者联合应用的预测准确率为82.5%。对比增强超声造影预测第3、8a、8p组淋巴结转移准确率明显高于螺旋CT;预测第1、11p组淋巴结转移准确率明显低于螺旋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对比增强超声造影预测胃下部癌区域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价值;对比增强超声造影联合螺旋CT检查可提高预测胃下部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癌的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3例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癌进行了病理分析。在23例病人中,胃癌7例,肺癌6例,食管癌5例。左锁骨上淋巴结肿瘤转移发生于手术前或手术后。8例左锁骨上淋巴结除实质内有癌组织外,输入淋巴管、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内含有癌细胞,2例左锁骨上淋巴结只在输入淋巴管和被膜下窦内含有癌细胞,而这些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内无癌细胞,这表明癌细胞是经输入淋巴管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结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体癌淋巴结单个转移的分布规律,为术中合理清除淋巴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并行手术的46例胃体癌病例的单个转移淋巴结情况,分析转移淋巴结的位置分布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46例单个转移淋巴结病例中,N1转移35例(76.09%),N1以上11例(23.91%)。14例大弯侧癌中横向转移3例(21.43%);32例小弯侧癌中横向转移7例(21.88%)。结论:胃体癌单个转移淋巴结规律以“邻近性”为主,其次为“横向性”和“跳跃性”。  相似文献   

13.
14.
张卧  罗定存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0):1135-1136
目的探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初治的90例颈侧区cN+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率与性别、年龄、肿瘤是否累及包膜及肿瘤是否多灶均无关,与癌灶直径有密切关系。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有很高的颈淋巴结转移率,术前结合彩超和CT充分评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情况,术中依据肿瘤大小、VI区淋巴结阳性情况,来选择恰当的颈淋巴结清扫手术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乳腺癌腋淋巴结(ALN)转移类型及其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对行根治性乳房切除腋前硝淋巴结活检和ALN清扫术的乳腺癌患125例ALN转移情况和肿瘤原发灶的部位、大小、病理分类、坏死、钙化、组织学分级、间质浸润、癌周浸润、微血管浸润、微淋巴管浸润、神经纤维浸润、间质纤维化、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程度以及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等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淋巴结均无癌转移的有64例,占51.2%;仅有前哨淋巴结(SLN)发生癌转移有23例,占18.4%;仅有非SLN发生癌转移的8例,占6.4%;SLN和非SLN均有发生癌转移30例,占24.0%。ALN转移的类型与原发灶的大小、肿瘤分类、间质浸润、癌周浸润、微淋巴管浸润、肿瘤间质纤维化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程度均有关(P<0.05)。结论 根据ALN癌转移的情况可分为4组,这种分组与肿瘤原发灶的大小,组织学分类、间质浸润、癌周浸润、微淋巴管浸润、肿瘤间质纤维化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与初发胃上部癌比较齐春莲,陈峻青,王舒宝,单吉贤,徐惠绵(肿瘤研究所)关键词残胃癌;胃上部癌;淋巴结廓清由于诊断技术的提高,残胃癌的发现也不断增多。本文探讨了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与初发胃上部癌比较,提出残胃癌合理外科治...  相似文献   

17.
18.
胃癌的预后与其病理学特征密切相关.我科1983年1月~1993年4月,共收治早期及进展期胃癌病人546例,现对其病理特征进行分析,以探讨胃癌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与术后5年生存率的关系,为胃癌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早期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对82例经手术治疗的早期胃印戒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期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率为7.32%,早期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与患者溃疡情况(P=0.031)、浸润深度(P=0.023)、肿瘤大小(P=0.035)及脉管癌栓(P<0.001)有关,合并有溃疡(P=0.042)、浸润至黏膜下层(P=0.035)、肿瘤直径≥20 mm(P=0.032)及有脉管癌栓(P=0.002)是早期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本组资料显示合并有溃疡、浸润至黏膜下、肿瘤直径≥20 mm及有脉管癌栓的早期胃印戒细胞癌患者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风险,应作为早期胃印戒细胞癌临床内镜治疗的重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20.
刘小云 《海南医学》2012,23(24):36-38
目的探讨下咽癌病理分期与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8例下咽癌患者,75例为梨状窝癌,7例为环后癌,6例为下咽后壁癌,T2期15例、T3期32例、T4期41例,对患者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与病理分期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8例下咽癌患者中有69例(78.41%)出现颈淋巴结转移,主要转移至颈部Ⅱ区、Ⅲ区及Ⅳ区,三个部位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期转移率为60.00%(9/15)、T3期转移率为90.63%(29/32)、T4期转移率为100%(41/4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患者1~3年,T2期患者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T4期患者,T2期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T3期和T4期患者(P<0.05)。结论下咽癌病理分期与颈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而颈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下咽癌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可根据患者病理分期及颈淋巴结转移情况评估患者预后及指导临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早期诊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