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目的:将兔成骨细胞(ROB)与血管内皮细胞(RVEC)联合培养复合肌瓣预构血管化骨。方法:将传代后的两种细胞冻存、复苏。制作体积为2.5 cm×1 cm×1 cm外消旋聚乳酸(PDLLA)支架并用Ⅰ型胶原包埋,收集复苏传代细胞,9只实验兔分3组,A组左侧背阔肌植入ROB与RVEC比例为2∶1细胞支架复合体,右侧植入ROB/PDLLA;B组左侧为ROB RVEC/PDLLA、右侧为PDLLA;C组左侧为ROB/PDLLA、右侧PDLLA。2周、4周、8周观察体内成骨与血管化情况。结果:在体内预构血管化骨的实验中,两种细胞培养复合支架组在体内成骨能力及血管化程度均高于单纯成骨细胞复合支架组,而单纯支架组未见有骨形成。结论:将两种细胞复合支架后与背阔肌皮瓣联合应用可预构血管化骨瓣,且成骨能力与血管化程度均很理想。  相似文献   

2.
复合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工程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方法实验分为三组,A组:兔成骨细胞(rabbit osteoblast,ROB)和血管内皮细胞(rabbit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RVEC)复合外消旋聚乳酸(poly-DL-lacide,PDLLA);B组:单纯成骨细胞复合PDLLA,C组:单纯PDLLA。分别修复兔下颌骨缺损,手术后4周、8周通过形态学、X线观察骨缺损修复及血管化情况。结果A组骨组织形成与血管化程度均高于B组,在材料中心区可见有血管形成,越靠近血管成骨越多。X线观察,A组:骨缺损区阴影面积明显减小,材料植入区可见骨组织影像;B组:缺损面积减小,骨组织影像增加,中心区影像低于周围区域。C组:缺损区未见骨组织影像,周围可见骨痂形成。结论复合血管内皮细胞和成骨细胞的细胞支架复合体无论在成骨还是血管化方面均好于单纯成骨细胞复合支架植入组。  相似文献   

3.
外消旋聚乳酸对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外消旋聚乳酸对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以确定其是否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细胞支架材料.方法MTT法检测支架材料(PDLLA)浸提液对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生长状况.结果在支架对细胞毒性检测中,MTT法显示支架浸提液与正常培养基对细胞活性的影响没有区别,细胞在支架上生长良好,支架材料毒性分级为0~1级.结论PDLLA无细胞毒性作用,可以作为组织工程骨构建的支架  相似文献   

4.
复合血管内皮细胞的组织工程骨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将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与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复合后用于血管化组织工程骨预构的可能性。方法:6只日本大耳白兔分为两组,分别在背阔肌下植入(OB+VEC)/外消旋聚乳酸(PDLLA)、OB/PDLLA。术后4、8周处死动物,大体标本、HE染色镜下观察体内成骨与血管化情况,以及血管化与成骨之间关系。结果:OB/PDLLA、(OB+VEC)/PDLLA两组植入物表面均有大量毛细血管肌纤维长入。OB/PDLLA组植入4周后可见骨组织形成,材料周围可见有小血管长入,随时间延长成骨量及血管化程度均有所增加。OB+VEC/PDLLA组可见在支架内部有大量毛细血管形成,支架周围成骨细胞活跃,成骨能力较强,在体内成骨能力及血管化程度均高于单纯成骨细胞复合支架组。结论:复合血管内皮细胞的组织工程骨成骨能力与血管化程度均高于单纯成骨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  相似文献   

5.
胶原基纳米骨的遗传毒性及对体外培养细胞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体外研究胶原基纳米骨的遗传毒性,及对原代培养的人牙周膜成纤维样细胞、兔成骨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Ames致突变试验、MTT法及碱性磷酸酶(ALP)检测法,测定不同浓度胶原基纳米骨(nHAC)的浸提液对鼠伤寒沙门菌的致突变比值的影响和对人牙周膜成纤维样细胞及兔成骨细胞的影响。结果:nHAC的浸提液各剂量组对鼠伤寒沙门菌的致突变比值均小于2,nHAC不会引起鼠伤寒沙门菌的回复突变数增加。不同时间点用不同浓度浸提液培养的人牙周膜成纤维样细胞正常增殖,浸提液不影响兔成骨细胞的功能表达。结论:胶原基纳米骨无遗传毒性,不影响人牙周膜成纤维样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兔成骨细胞的成骨活性,是一种组织工程骨支架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6.
松质骨支架与成骨细胞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松质骨支架对成骨细胞的粘附、生长、增殖的影响,为骨组织工程支架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Ficoll梯度离心法得到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经诱导培养为成骨细胞并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法染色、四环素染色确认为成骨细胞;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对猪松质骨进行处理得到猪松质骨支架,与成骨细胞体外复合培养,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猪松骨材料对成骨细胞生长、粘附的影响.结果:骨髓基质干细胞经条件培养基诱导培养后已分化为成骨细胞,与松质骨支架联合培养1d后可见细胞附着于材料表面,但数量不多,细胞呈圆球形,7d后细胞生长密集,似葡萄状粘附于脱矿猪松质骨的孔壁上,细胞呈不规则圆球形,表面有丰富的绒毛状突起,细胞间有伪足样突起相连但分布不均.细胞相互融合,可见细胞遮盖微孔间隙.结论:松质骨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用作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颌骨术后缺损骨创面周围骨松质分离培养鉴定成骨细胞,并将其与无机活性元素支架材料在体外复合生长,探讨无机活性元素支架材料对骨祖细胞来源的成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生物诱导作用。方法:应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出成骨细胞,并用碱性磷酸酶(Burstone偶氮偶联法)染色法、茜素红染色法、透射电镜、流式细胞仪等对其碱性磷酸酶活性、钙结节形成情况、细胞的超微结构、细胞生长周期进行鉴定,然后将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与无机活性元素支架材料体外复合生长,对复合体进行形态学、扫描电镜、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变化的测定,评价细胞与材料的相容性。结果:颌骨术后缺损骨创面周围骨松质分离出的成骨细胞具有较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且有大量的钙结节形成,透射电镜观察其具有良好的分泌细胞特性,此成骨细胞与无机活性元素支架材料体外复合培养14 d,分布于支架材料的成骨细胞增殖良好,分泌细胞外基质并形成钙结节,细胞周期未见明显改变。结论:颌骨术后缺损骨创面周围骨松质中含有大量的骨祖细胞,具有较强的向成骨细胞分化和繁殖能力。无机活性元素支架材料均具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与成骨细胞共同培养有望获得具有三维立体结构的组织工程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型多孔羟基磷灰石/聚乳酸(HA/PDLLA)支架材料的体外细胞相容性。方法:贴壁法培养兔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经体外矿化诱导培养、扩增后,与实验组 A(含2%HA 的 HA/PDLLA)、实验组 B(含4%HA 的 HA/PDLLA)及对照组(PDLLA)分别进行体外复合培养;并通过定性及定量检测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能力、增殖活力,验证细胞材料复合体的成骨活性,比较分析各组支架材料之间的差异。结果:兔 BMSCs在三组支架材料的表面均能生长,经体外诱导后在支架材料的表面形成钙结节,实验组 A 与 B 细胞的粘附及增殖能力均强于对照组(P<0.05)。结论:兔 BMSCs 与新型多孔 HA/PDLLA 支架材料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胶原海绵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将人骨髓基质成骨细胞以 1× 10 7mL的密度接种于胶原海绵上进行体外培养 ,用相差显微镜、光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胶原海绵上的生长、增殖情况。结果 :体外复合培养 1d后 ,成骨细胞即开始粘附于胶原海绵上 ,培养 7d后 ,分布于胶原海绵上的细胞增殖并分泌ECM。结论 :胶原海绵可作为成骨细胞体外复合培养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细胞毒性和细胞相容性是生物材料应用于临床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对无机诱导因子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体外实验,来研究其细胞毒性和细胞相容性,为其临床应用作前期准备.方法:将生长状态良好的人骨髓基质细胞与无机诱导因子支架材料浸提液共同培养,通过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比色法、流式细胞仪检测法评价生物材料浸提液对人骨髓基质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并将人骨髓基质细胞接种于无机诱导因子支架材料上,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细胞复合物生长状况.结果:人骨髓基质细胞能够在无机诱导因子支架材料上生长,支架材料对体外培养的人骨髓基质细胞的形态不构成损害,对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无机诱导因子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生物学相容性,是一良好的组织工程骨构建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比例兔成骨细胞(ROB)与血管内皮细胞(RVEC)直接联合共培养后,对成骨细胞功能的影 响。方法 取兔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将两者分为4组分别以1∶0、1∶1、2∶1、4∶1直接联合共培养于培养皿中, 通过对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ALP)测定和培养液中骨钙素(OC)定量测定,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对成骨细胞功能的 影响。结果 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直接联合共培养相容性良好,2∶1的细胞比例组ALP活性及OC含量较其 他各组明显增高。结论 在体外直接联合共培养的体系中,血管内皮细胞有明显促进成骨细胞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兔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在直接共培养条件下的形态学的变化及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 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经传代后分别以细胞数量为0:1、1:1、2:1、4:1设为4组,置于 同一培养皿中,培养1、3、5、7 d后观察两种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及成骨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结果: 两种细胞随共培养时间的延长,其细胞形态均呈长梭形。从生长曲线可见,细胞比例为2:1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程度 明显高于其他两实验组。结论:当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直接共培养时,各自失去自身细胞的形态而呈长梭 形;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程度可有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共培养条件下成骨细胞(ROB)与血管内皮细胞(RVEC)功能相互影响。方法:取传代兔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首先将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以1∶0、1∶1、2∶1、4∶1比例联合直接共培养于培养皿中,另将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以0∶1、1∶1、2∶1、4∶1联合直接共培养于培养皿中的盖玻片上。通过对成骨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ALP)测定及培养液中骨钙素(OC)定量测定,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对成骨细胞功能的影响。通过血管内皮细胞计数、生长曲线测定,检测成骨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结果: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比例为2∶1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骨钙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实验组,但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能力高于其他两实验组,而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两种细胞在该培养体系中可以起到互相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国产消旋聚乳酸(PDLLA)载体材料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rhBMP-2/hTGF-β1)整复兔下颌骨骨缺损的能力和载体材料的性能.方法建立健康成年家兔下颌骨骨缺损动物模型,分别应用PDLLA/rhBMP-2、PDLLA/rhBMP-2/hTGF-β1、PDLLA/hTGF-β1复合材料作为实验组,单纯PDLLA载体材料和空白组作为对照组,整复下颌骨缺损;通过大体解剖学观察、CT扫描和三维重建等影像学检查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术后2周时,各组下颌骨缺损区长度无差异;术后4周和8周时,PDLLA/rhBMP-2、PDLLA/rhBMP-2/hTGF-β1、PDLLA/haTGF-β1复合材料植入组,下颌骨缺损区长度与单纯PDLLA材料和空白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复合材料各组间无差异.4~8周时,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实验组可见大量分泌旺盛的成骨细胞,并有明显的新骨形成,PDLLA材料逐步降解.结论国产消旋聚乳酸载体材料复合骨形成蛋白-2和(或)转化生长因子-β1具有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PDLLA可作良好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15.
超高分子量聚DL-乳酸降解过程中的超微结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超高分子量聚DL-乳酸(PDLLA)骨折内固定系统在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时的降解特性。方法:建立犬下颌骨骨折的实验动物模型,采用国产超高分子量PDLLA骨折内固定系统固定下颌骨骨折,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术前及术后1、3、6月可吸收接骨板在降解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术前PDLLA材料的表面较为粗糙,但表面无明显的孔洞;术后1月,材料表面出现龟裂纹,为较浅的沟槽;术后3月,材料表面深在沟槽明显增多; 术后6月,材料表面变为完全凹凸不平的堆积物。结论:PDLLA降解时首先在表面和浅层,术后3月已逐渐深入内部,此时其力学强度也明显下降,但骨折愈合已基本完成,内固定系统开始崩解、吸收,从而避免了金属接骨板存在不利于骨折愈合的应力遮当效应。  相似文献   

16.
观察聚乳酸D,L聚乳酸小夹板,螺钉植入体内后的组织学反应及降解过程。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用超高分子量生物降解材料聚D,L乳酸制作小夹板,螺钉,对10只狗进行颧弓骨折内固定,并金属钛小夹板,螺钉内固定相比较,观察聚D,L乳酸小夹板,螺钉植入体内后的组织学反降解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