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6 毫秒
1.
李志平  刘燕  梅兴国 《中国药学杂志》2006,41(17):1320-1323
 目的制备醋酸地塞米松缓释微球并进行体内外评价及生物相容性考察。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并以形态、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放为指标对其进行体外评价,同时探讨其体外释药机制;测定皮下注射微球后体内血药浓度,考察微球的体内释放情况;通过考察关节腔注射微球后的组织变化评价微球的组织相容性。结果微球平均粒径小于10μm,包封率高于90%,突释小于7%,体内外均可持续释放一个月左右,且重现性试验中各指标的RSD值均小于3·75%;关节腔注射微球后16d内未见炎症发生,说明微球的组织相容性好。结论本实验所制微球各方面性质均较好,适合关节腔注射。  相似文献   

2.
骨炎一号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制备骨炎一号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骨炎一号微球,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并测定微球的平均粒径、粒度分布、载药量、包封率,采用小杯法测定骨炎一号微球的体外释药情况,并计算其累积释药量。结果:制得的骨炎一号聚乳酸微球的形态圆整,微球的平均粒径为8.59μm,粒径在1-12μm的占总数的90%以上,载药量为48.39%,包封率为19.32%。骨炎一号微球在108h的累积释药量约为78.4%,t1/2为40.8h,Higuchi方程为Y=0.1326 X-0.4782,r=0.9951。结论:得到了比较满意的骨炎一号微球制备工艺,且其体外释药性能符合长效制剂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缓释疫苗微球。方法以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PELA)为载体,醋酸乙酯为有机溶剂,采用W/O/W溶剂扩散法制备PELA疫苗微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形态,激光散射技术测定其粒径分布;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研究微球包裹前后疫苗蛋白的稳定性;BCA法测定疫苗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同时考察疫苗微球的体外释药性能。结果所得微球呈类球形,平均粒径为5.38μm,疫苗微球载药量为5.12%,包封率达75.25%;包裹前后疫苗蛋白的结构稳定; 体外释药结果显示,疫苗微球前3 d以Higuchi方程(r=0.997 7)释放,3 d后则以零级恒速释放(r=0.992 2),28 d累积释药量为69.10%。结论以PELA为载体的疫苗微球具有较高的包封率、载药量和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石杉碱甲聚乳酸-乳酸羟基共聚物微球,并评价其在大鼠体内的缓释效果。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透析袋法测定微球体外释放度。通过扫描电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外观和表面形态,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浓度,采用微量羟胺法测定大鼠脑内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结果微球外观圆整表面光滑。微球的粒径为63.08μm,跨距为0.73,包封率为78.08%,载药量为3.80%。石杉碱甲微球在体外可缓释21d,主要通过扩散控释机制释药,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大鼠肌注2.1mg微球后的最大血药浓度出现在给药后第2天,ρmax为(51.47±4.70)μg·L-1,AUC0→∞为326.11μg·d·L-1,MRT为8.7d。微球对大鼠皮层、纹状体和海马部位AchE活性的抑制作用可持续至给药后的第14天。石杉碱甲微球对上述3个部位AchE活性的抑制率与血浆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Hill方程,血浓-药效的经时轨迹呈逆时针走向。结论石杉碱甲微球制备工艺简单,重现性好,体内外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5.
不同基质硫酸吗啡缓释栓体外释药和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设计筛选以聚乙二醇(PEG)和泊洛沙姆(poloxamer)为主要基质的两类硫酸吗啡缓释栓处方,进行体外释药和体内药动学对比研究。方法 制备两类基质的系列缓释硫酸吗啡栓(P1~P5、F1~F5),经栓融点测定、药物体外溶出筛选确定合格处方(r2>0.9);经家兔直肠给药进行体内筛选,确定最佳处方;用3P97软件计算相关药动学参数,比较两类基质的缓控释性能。结果 两类不同基质吗啡缓释栓的体外释药性能良好,体内缓释时限超过12 h。当体外释药符合零级模式,且r2>0.95时,体内血药浓度出现稳定平台。其中F4和P4的 MRT分别为16.72和9.19 h,表明泊洛沙姆基质的硫酸吗啡缓释栓F4具有更好的缓控释性能;体内释药过程符合一室模型,t1/2(ke)=7.225 h,tpeak=5.107 h,ρmax=1 141 ng·mL-1,AUC=22 817 ng·h·mL-1。结论 制备的泊洛沙姆基质硫酸吗啡缓释栓F4呈现良好的缓释特征,具有工业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布比卡因人血清白蛋白微球家兔皮下给药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考查布比卡因人血清白蛋白微球的体内释药行为和神经阻滞效果。方法以家兔为实验对象,以注射剂为对照组,采用改良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体内布比卡因血药浓度,以针刺疼痛反应圈半径大小评价其麻醉效果。结果药动学实验结果表明,注射剂组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短(tmax=0.313h),浓度高(cmax=2.374μg·mL-1),药物代谢速度快。由于微球的突释作用和随后的缓慢释放,使得微球组血药浓度出现双峰现象,并长时间维持较低水平,实验组MR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药效学实验表明,微球组皮下给药最大麻醉圈直径显著小于注射剂对照组(P<0.01),而微球组局麻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结论微球组与注射剂组相比,药物扩散少,局部麻醉作用持续时间长,说明微球组在体内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和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缓释bFGF-PLGA微球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性质和生活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制备bFGF-PLGA微球,考察其一般性质、体外释药特性和微球中bFGF生物活性保存情况。方法 应用复乳干燥法制备缓释bFGF-PLGA微球(bFGF-PLGA-Ms),并考察其一般性质。采用ELISA法建立用于bFGF含量测定的标准方法和回归方程,模拟体内条件研究微球体外释药特性。将bFGF-PLGA-Ms加入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中,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均匀度好,平均粒径为(1.552±0.015)μm,冻干粉剂为白色粉末状,再分散性良好,临界相对湿度为64%,CH2Cl2残留量低于限量的1/10,微球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66.43±1.24)%和[(27.18±0.51)×10-3]%。微球体外释药规律符合Higuichi方程:Q=25.884 6t1/2-15.705 1(r=0.997 5),突释期内释放度仅为19.26%,11 d后其释放度达到72.47%。培养初期,bFGF组A值高于其余两组;培养中后期,PLGA微球组A值高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q检验,P<0.05)。结论 bFGF-PLGA微球及其冻干粉剂制备工艺良好;微球中bFGF生物活性保存良好,体外具有明显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8.
孙海燕  方科伟  刘冬 《中国药学杂志》2012,47(24):2012-2016
 目的 制备重组降血压肽(rAHP,氨基酸序列为VLPVPR)缓释微球。方法 以不同单体比和相对分子质量的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缓释材料,利用正交设计优化微球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并考察微球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微球粒径越小(P<0.05),孔隙率越高;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中乳酸比例越大,微球粒径越大(P<0.05);微球制备的最优工艺为:油相中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质量浓度ρPLGA为12 g·100 mL-1、初乳搅拌速度Vstir为1 000 r·min-1、内水相与油相体积比Rw/o为1∶7.5,外水相聚乙烯醇124(PVA)质量浓度ρPVA为4 g·100 mL-1,按此工艺制得的重组降血压肽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包封率在90%以上,载药量11%以上,微球粒径70~90 μm;载药微球在PBS缓冲液中2 h内的累积释药量在40%以内,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小,释药速度越快(P<0.05),羟基乙酸含量越高释药速度也越快(P<0.05),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表明微球通过扩散机制进行缓释。结论 该微球制备工艺成熟,包封率高,具有缓释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20(S)-原人参二醇(PPD)聚乳酸微球的体外释放特征,初步评价微球中药物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方法:考察微球在体外长期和加速条件下的释药特性、释放相关性,进行方程拟合以阐述释药机制;初步评价单次注射给予普通药物溶液及微球后,药物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结果:微球体外长期释放体现良好缓释效果,在0.5 h内无明显突释,当释放达到38 d时,微球的累积释放率达到83.6%;体外长期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药物释放以扩散机制为主;长期与加速释放的累积释放率经拟合相关性好;微球在大鼠体内给药后,能够缓慢释放药物长达11 d,与普通药物溶液静脉组相比,t1/2延长17.5倍,MRT延长22.8倍,体现了明显的体内缓释特性。结论:体内外释放实验数据均表明该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使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纳美芬乳酸-羟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的制备工艺,提高可预测性。方法微球用O/O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自变量为外相Span80浓度、内相乳酸-羟乙酸共聚物(PLGA)浓度和理论载药量,以微球载药量、包封率、平均粒径、跨距和第1天微球释药百分数(F1d)为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各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根据因变量效应面法选取较佳工艺条件并于较优区进行预测分析。结果5个方程均采用二项式拟合的效果较好,选择的较佳工艺为Span80浓度1.5%、PLGA浓度175g.L-1、理论载药量6%,按优化工艺制备的微球球形圆整,载药量、包封率、平均粒径、跨距和F1d分别为4.37%,72.8%,64.1μm,1.36和8.93%,微球具有显著的体外缓释特性。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微球制备工艺预测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布洛芬缓释胶囊的生物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比较研究了布洛芬缓释胶囊(Fenbid)和普通市售片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并分析了生物利用度与体外溶出度的相关性。在5位受试者一次口服900mg药物后,Fenbid的半衰期比市售片长,前者为4.875h,后者为2.236h,Fenbid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为150%。在10位受试者连续给药,测定谷浓度,Fenbid的谷浓度变化范围小(9.3~13.5μg/ml),而市售片的变化范围大(2.7~17.3μg/ml)。结果表明Fenbid具有较理想的缓释特性。体外溶出度与体内生物利用度相关性分析证明Fen-bid的AUC与溶出度显示良好的相关性(r=0.9964)。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布洛芬缓释胶囊中布洛芬的血药浓度,通过布洛芬缓释胶囊的体外溶出度实验,利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其体内外参数的相关性、并提供质控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溶出度采用中国药典1995年版二部附录XC第一法测定,用美国Hanson Research生产的全自动溶出度测定仪操作。结果布洛芬体外溶出度累积百分率与体内吸收百分率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F=6.2205x+1.0901(r=0.9755),线性范围4.6~24.6 μg·mL-1。结论布洛芬的体内外参数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杨娟  钟莹  尚曙玉  贾安 《中成药》2021,(4):841-846
目的制备白藜芦醇磷脂复合物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乳化超声-低温固化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体外稳定性、体外释药。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原料药、磷脂复合物、固体脂质纳米粒0.5%CMC-Na混悬液(20 mg/kg),于0、2、4、8、12、24 h采血,HPLC法测定白藜芦醇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固体脂质纳米粒平均粒径为218.6 nm,Zeta电位为-15.6 mV,包封率为84.07%,载药量为2.62%,48 h内累积溶出度为76.18%,白藜芦醇含量在48 h内无明显变化。与原料药、磷脂复合物比较,固体脂质纳米粒tmax延长(P<0.01),Cmax、AUC0~_t、AUC0~∞升高(P<0.01),其相对生物利用度与原料药相比增加至3.00倍。结论固体脂质纳米粒可提高白藜芦醇磷脂复合物体外溶出度和稳定性,促进该成分体内吸收。  相似文献   

14.
郭振勇  张强 《中国药学杂志》2012,47(22):1834-1838
 目的 探索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静脉给药实现抗结核药丙硫异烟胺肺部靶向输送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筛选出丙硫异烟胺-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利用桨法研究了载药微球体外释药的规律;利用BALB/C小鼠研究了丙硫异烟胺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静脉给药后的体内组织分布。结果 制得的微球形态圆整,微球平均粒径为(9.86±1.38)μm,粒径在7~15 μm的占81.53%;丙硫异烟胺的包封率为(32.70±0.37)%,载药量为(8.48±0.24)%;丙硫异烟胺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Q=4.430 3t1/2+7.724 1),释药较慢;体内分布试验表明,微球混悬剂静脉给药后丙硫异烟胺在肺中的浓度显著高于普通注射剂,而且保持较长时间。结论 微球制备工艺稳定,具有可重复性,微球在体外以及小鼠体内的释放结果和组织分布表明,微球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和肺靶向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制一种具有较好生物粘附能力和药物缓释效果的阿昔洛韦(Acv)卡波姆(Cb)乙基纤维素(Ec)微球。方法:通过油包水乳剂的溶媒蒸发法制备Acv-Cb-Ec微球;以动物体内外胃粘膜表面滞留程度,考察Cb与Ec不同配比、Acv含量、微球粒径时Acv-GrE。微球生物粘附能力的影响;以体外释药速率评价Cb与Ec不同配比、Acv含量、微球粒径和介质pH时Acv-Cb-Ec微球缓释效果影响。结果:Cb配比增加,Acv-Cb-Ec微球生物粘附能力增强,药物缓释效果降低,表现为负相关性;Acv含量增加,Acv-Cb-Ec。微球生物粘附能力和药物缓释效果均降低,但Acv含量≤20%时,缓释效果基本接近;杜径增大,Acv-Cb-Ec微球生物粘附能力有所减小,但在500~1200μm时,药物缓释效果显著提高(12 h),而粘附性变化不明显;Acv-Cb-Ec微球在酸性介质中的释药速率明显快于中性或近中性介质。结论:载药量≤20%,粒径为500~1200μm,Cb与Ec配比为1:9的Acv-Cb-Ec微球在胃粘膜表面具有良好粘附特性,且药物缓释可达12 h,近中性pH条件下的缓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硝苯地平长效缓释片释放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采用固体分散法制备了硝苯地平长效缓释片,并测定体外释放度?方法:比较了0.1mol·L-1HCl,pH6.8磷酸缓冲液,体积分数为2.5%,5%和10%乙醇溶液对本品释放度的影响?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34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结果:试验结果表明,介质pH的改变对释放度没有影响,本品在体积分数为5%乙醇溶液中的释放度较合适,24h累计释放度达93.1%,本品在体积分数为5%乙醇介质中以50r·min-1速度释药与体内吸收速度有较好的相关性(r=0.9917)?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定自制双嘧达莫缓释微丸的血药浓度 ,通过双嘧达莫缓释微丸的体外溶出度实验 ,利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其体内外参数的相关性并提供质控方法。方法 采用改进的HPLC测定血浆药物浓度 ,释放度实验按中国药典 2 0 0 0年版附录中有关转篮法规定进行 ,以美国HansonResearch全自动溶出测定仪进行操作。结果 以药物累积吸收百分率Y与相应时刻的体外累积释放百分数X建立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Y =1 0 .90 0 6 +1 .1 792X (r =0 .90 3 6) (P <0 .0 1 )。结论 自制双嘧达莫缓释微丸的体内外各参数间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阿司匹林鼻粘膜给药淀粉微球的制备工艺进行考察,并评价其体外质量。方法:以羧甲基淀粉钠为原料,对苯二甲酰氯为交联剂,采用界面缩聚法制备空白微球,用吸附载药法制备阿司匹林淀粉微球,并对其形态、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放度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微球形态圆整,大小均匀,粒径在20~100 μm,平均粒径为53.54 μm,载药量16.65%,包封率92.5%,体外释药符合Weibull方程。结论:本微球制备工艺较简便,各种因素较易控制,重现性好,载药量与包封率均较高,符合鼻腔给药微球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