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TRS)的CT表现和多靶点联合毁损术后CT影像特点.方法:对464例TRS患者术前CT和56例TRS患者术后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测量毁损灶体积.56例TRS患者术后疗效评定为Ⅰ~Ⅱ级37例,Ⅲ~Ⅳ级19例;Ⅰ~Ⅱ级患者术后2~10 d行CT扫描25例、40~90 d 16例,19例Ⅲ~Ⅳ级患者术后6~7个月行CT扫描.结果:TRS患者的主要CT表现为脑萎缩,发生率为36.2%(168/464),其中皮质型脑萎缩占25%(116/464).术后2~10d,毁损灶呈类圆形和柱形者为93.3%(140/150),片状不规则形为6.7%(10/150);术后40~90 d,病灶呈类圆形和柱形为66.2%(65/96),片状不规则形为33.8%(31/96).结论:术前CT扫描可作为筛选TRS手术患者的一种手段,脑萎缩患者选择手术治疗应慎重;术后不同时期CT扫描可客观评价手术疗效,为手术方案改进、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侧苍白球内侧部 (Gpi)、丘脑腹外侧中间核 (Vim)联合同期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PD)的疗效 ,以及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① 5 0例患者分为以震颤为主伴肢体僵硬者为AB型 ,肌僵硬为主伴震颤者为BA型。术前后开、关状态采用UP DRS评分和HoehnYehr分级。②手术在局麻下进行 ,采用CRW定向仪 ,应用PhilipsGyroscanNT 1,0teslaMR扫描仪解剖靶点定位。术中靶点微电极纪录及行电刺激验证靶点。制作毁损灶达 4~ 6mm圆柱体。结果 :术后 1~ 2周开、关状态UPDRS分别改善为 13.2± 5 .1和 15 .2± 2 .5。随访 6~ 14个月 ,UPDRS分别改善为 14.2± 3.1和 16 .2± 2 .5。HoehnYehr分级为 1.4± 0 .5 ,震颤完全消失 ,肌僵硬及运动迟缓改善 ,肢体活动灵活 ,步态和身体姿势进步显著。无语言障碍及视野缺损。结论 :本方法未增加手术危险性 ,两个靶点作用互补 ,“开”“关”状态改善显著。对Gpi、丘脑Vim核的毁损的先后次序、毁损范围、毁损的程度应该依据患者的症状而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微电极导向脑立体定向术治疗帕金森病 (PD)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微电极导向技术对 6 9例PD患者实施脑立体定向术 ,采用UPDRS评分量表及Schwab和英格兰日常生活活动量表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病情评分 ,分析手术对PD的改善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手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对震颤和强直的改善率达到 10 0 % ,并发颅脑出血 1例 ,占 1 45 %。结论 微电极导向脑立体定向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PD的综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颅骨宽度的不同对脑内核团 X坐标值的影响 ,为术中靶点定位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 在西藏高原通过测量 10 4 8例颅骨宽度和 4 2 7例脑内核团的 X坐标值并进行相关分析研究。 结果 颅骨宽度与 Vim靶点 X坐标值 (r= 0 .2 33,P<0 .0 1)和 PVP靶点 X坐标值 (r=0 .2 5 2 ,P<0 .0 0 1)呈显著性正相关 ,随着颅骨宽度的增大 ,Vim和 PVP靶点 X坐标值也随之增大。 结论 颅骨大小的变化可直接影响核团坐标的定位  相似文献   

5.
<正>脑内原发性淋巴瘤较少见,约占颅内肿瘤的0.05%[1],容易误诊。随着免疫制剂的过多使用、器官移植及AIDS患者的增多,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8]。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现总结多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性。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2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35~73岁,平均53岁;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  相似文献   

6.
帕金森病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射频毁损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帕金森病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射频毁损手术的疗效因素。方法分析20多年来我院采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影像学改变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本组病例症状完全控制950例(74.21%),症状控制伴有肢体麻木、发音、情感、智能障碍270例(21.09%)。无效50例(3.9%),恶化10例(0.78%)。结论CT及MRI靶点定位法与脑室造影定位法无显著差异,而靶点定位、毁损范围与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高原藏汉族人群颅骨与脑内核团大小的相关性 ,从而为理想的手术效果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 在西藏高原应用头部 CT对 10 4 8例颅骨和 5 2 7例脑内核团结构进行测量 ,并通过 SPSS10 .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颅骨长度与丘脑长 (r=0 .174 ,P<0 .0 1)、豆状核长 (r=0 .2 0 0 ,P<0 .0 1)和尾状核头长 (r=0 .133,P<0 .0 1)呈显著正相关。颅骨宽度与丘脑宽 (r=0 .15 1,P<0 .0 1)、豆状核宽 (r=0 .2 0 7,P<0 .0 1)和尾状核头宽 (r=0 .10 1,P<0 .0 5 )呈显著性正相关。随着颅骨长宽值的增大 ,丘脑、豆状核和尾状核头长宽值也随之增大。颅骨长径每增加 10 mm,丘脑、豆状核和尾状核头长分别增加2 .2 18± 0 .170 m m、2 .2 2 2± 0 .172 m m和 1.136± 0 .111m m;颅骨宽径每增加 10 mm,丘脑、豆状核和尾状核头宽相应的增加1.2 2 2± 0 .12 9m m,1.2 0 3± 0 .171m m和 0 .6 94± 0 .112 m m。 结论 我们进行的颅骨与核团大小的对比研究 ,可以为术前靶点精确定位提供有益的帮助 ,使手术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丘脑胶质细胞瘤的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丘脑胶质细胞瘤22例,对其影像学表现及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2例丘脑胶质细胞瘤中,平扫10例为低密度,9例为混杂密度,3例为等密度;边缘清楚者13例,脑积水14例,瘤周水肿3例,增强后17例见形式不一、程度不等的强化,5例未见强化。结论丘脑胶质细胞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根据CT特点和临床表现可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胸部结节病cT影像,探讨其典型性及小典型件,以进一步提高认识,帮助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确诊的胸部结节病CT图像,男12例,女26例,年龄17-56岁,平均45.2岁CT扫描层厚7mm或5mm,同时均有1mm或1.25ram薄层图像,32例完成增强扫描结果:全部有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典型)双侧肺门对称件淋巴结肿人及纵隔右气管旁和主肺动脉窗淋巴结肿大33例(86.8%).出现肺部病,变21例(55.3%),典型网织结节改变12例(57.1%),5例出现奇特的双下肺斑片和不规则结节伴有网格线影.不典型淋巴结表现的5例结节病中3例有奇特肺内改变.结论:胸部结节病多数有双侧肺门对称性淋巴结肿大及纵隔右气管旁和主肺动脉窗淋巴结肿大的典型表现,有高特异性.奇特的双下肺斑片和不规则结节伴有网格线影可能有助于不典型胸部结节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7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原发性胃淋巴瘤11例(浸润型6例、溃疡型2例、肿块2例及混合型1例),其CT表现及特征有:弥漫或局限性胃壁增厚,厚度不均,壁不光整,其增厚内缘呈分叶状或波浪状,3例浸润型中增厚胃壁内缘表面伴有深浅不一溃疡影,周围间隙存在,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原发性小肠淋巴瘤5例(浸润型3例和肿块型2例)、原发性升结肠淋巴瘤1例。其CT征象为:肠壁呈局限性或广泛性不均匀增厚,可伴肠管管腔狭窄,壁柔软,无明显梗阻征象,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其中2例见腹膜后及肠系膜血管周围增大淋巴结形成肿块,并包绕肠系膜血管及周围脂肪。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表现多种多样,但有较为明显的CT表现及特征,正确掌握其表现特征将有助于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在帕金森病丘脑腹外侧核及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中的定位作用。方法应用微电极导向技术,对150例帕金森病患者行同侧丘脑腹外侧核及苍白球腹后部同期毁损术,术中CT影像学定位,测出毁损靶点三维空间的X、Y、Z值。结果术中靶点CT定位与微电极电生理记录的靶点吻合率达80%,其余20%误差均小于2mm。结论利用普通CT扫描,术中能准确地进行靶点的影像学定位。其费用较利用SPCT或MRI定位低50%左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颌面部Kimura病(Kimura’s disease,KD)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颈颌面部KD的临床及CT表现。7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0.8岁,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为颈颌面部无痛性肿块,所有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增多。结果 CT上有三种表现:(1)多发结节型3例,位于涎腺或颈部间隙内,表现为多发结节,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2)弥漫肿块型3例,常位于颌面部皮下脂肪间隙内,表现为皮下弥漫性肿块,边界模糊,邻近皮肤增厚,增强扫描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3)混合型1例,同时具有结节及肿块特点。多数患者(6/7)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论 KD有一定的临床和CT特点,结合实验室检查,可提高对其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变部位:胸部7例,腹膜后3例,肠系膜2例,颈部1例.临床分型:局灶型10例,多中心型3例.病理分型:透明血管型11例,浆细胞型2例.CT表现:CT平扫示病灶均为等密度,2例伴有钙化;增强扫描示透明血管型病灶均有明显持续强化,浆细胞型病灶呈轻度~中度强化.结论:Castleman病的CT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病变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4.
肿瘤靶体积测量16层CT成像参数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16层CT在肿瘤靶体积测量中的应用.方法: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16层CT机上以不同准直宽度(0.75mm、1.5mm)和不同螺距(0.5、1.0、1.5)对埋入蜡块中的实体瘤模型进行扫描,分别获取6组原始数据,每组数据采用2、3、5、8及10mm不同的重建间隔共计5组重建不同层厚的图像,在治疗计划系统上对所获图像勾画靶区,利用TPS的州量软件测得模体的体积数据.结果:不同重建层厚(2、3、5、8和10mm)所测量模体体积之均值分别为(25.55±0.08)、(25.44±0.11)、(25.36±0.17)、(21.72±0.77)和(20.55±0.03)cm3,与实际体积值(25.62 cm3)配对t检验,2、3、5 mm相对应之P值均大于0.05,8、10mm相对应之P值均小于0.01.不同准直及不同螺距在2mm重建层厚条件下的测量结果误差的直线回归分析y=0.028x 25.55(r=1.00,P<0.01),3、5、8、10mm重建层厚之直线回归方程的斜率分别为0.031、0.027、0.034、0.011(r=1.00,P<0.01).结论:多层螺旋CT模拟对肿瘤靶体积的测量误差与准直宽度和螺距无关,而与重建层厚有关,且2mm、3mm和5mm的重建层厚所获之体积数据最接近实际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主-髂动脉闭塞伴侧支血管形成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表现. 资料与方法 分析9例主-髂动脉闭塞伴侧支血管形成的MSCTA表现. 结果 9例主-髂动脉完全性闭塞,CTA显示侧支血管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通路吻合:下位肋间后动脉与旋髂深动脉吻合、腹壁上动脉与腹壁下动脉吻合以及肠系膜下动脉(IMA)远段通过迂曲扩张的Riolan动脉弓与肠系膜上动脉(SMA)形成吻合. 结论 MSCTA可显示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的主要侧支血管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支气管黏液嵌塞CT表现. 资料与方法 20例患者均行胸部16排螺旋CT薄层扫描、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组(MPR). 结果 CT示支气管黏液嵌塞为圆形、卵圆形、柱状、树枝状及葡萄状,其显著特点是长轴指向肺门且与支气管走行一致伴支气管扩张.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大部分病灶可见肺动脉及其分支伴行,薄层扫描可见细小支气管内的黏液嵌塞以及伴行细小肺动脉分支.MPR可见树枝状支气管树等典型表现. 结论 病灶边缘清晰、光滑、无强化、与肺动脉分支伴行以及动态观察病灶CT值波动等征象有助于支气管黏液嵌塞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单层螺旋CT之螺距对肿瘤靶区体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振军  王晔  韩军  伍钢 《放射学实践》2006,21(2):183-185
目的:研究单层螺旋CT之螺距对肿瘤靶区体积的影响。方法:在Siemens CT模拟机上以不同层厚(2、3、5及10 mm)相对应的不同螺距(1.0、1.5、2.0)对埋入蜡块中的圆柱体模型进行扫描,在治疗计划系统上对不同层厚对应不同螺距所获图像勾画靶区,利用TPS的测量软件测得模体的体积、前后径、左右径及上下径的数据。结果:被测模体之前后径、左右径的实际数据与图像测量数据无误差,随着螺距的增加,其体积误差分别为(1.0±0.8)、(1.6±0.25)和(1.7±0.5)cm3,其上下径误差为(0.6±0.5)(、0.8±0.4)和(1.0±0.5)mm。且当层厚增加同时螺距也增加时,其体积和上下径的误差也随之增大。结论:对单层螺旋CT而言,CT模拟对肿瘤靶区的扫描应尽量使用薄层和小螺距(1.0~1.5)的成像参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巨淋巴结增生症(giant lymph node hyperplasia,GLNH)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GLNH患者的MSCT表现,其中平扫+增强5例,2例仅行平扫。结果 7例中,1例弥漫型病变表现为肺内间质性炎症和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6例局灶型病变中,腹膜后和肺门各1例,纵隔和颈动脉鞘区各2例,平扫均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孤立软组织密度影,其中腹膜后1例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呈"网格"样强化,余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动脉期中度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持续强化。2例纵隔病变内可见"分支"状、"斑点"状钙化;3例周边可见大血管分支,4例周围可见大小不等的淋巴结。结论局灶型GLNH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可以确诊;弥漫型GLNH的MSCT表现无显著特征,需要结合临床资料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9.
耳硬化症CT表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耳硬化症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及其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1月至2004年9月经手术证实的耳硬化症24例,均行水平位及冠状位HRCT扫描,层厚、层间距1mm,窗位700HU,窗宽4000HU。结果左耳13例,右耳12例CT显示前庭窗前方低密度影;左耳7例,右耳7例耳蜗周围可见低密度影;6例镫骨底板增厚,其中左侧3例,右侧3例;5例镫骨底板塌陷,左侧2例,右侧3例;4例前庭窗扩大,左侧2例,右侧2例;6例前庭窗狭窄,左侧2例,右侧4例。结论耳硬化症好发于年轻女性,病变累及耳囊各部,前庭窗前方近鼓岬处为好发部位,活动期表现为密度减低影,前庭窗状似“扩大”,底板“塌陷”,成熟期表现为前庭窗变窄,甚至封闭;耳蜗周围尤其环绕底转常可发现异常病灶,“斑点”状或“弧线”样,典型表现为“双环征”。CT可以清晰地显示病变范围及其程度,对明确诊断及随诊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顾分析经手术证实的腰椎间盘病变61例,51例行CT 和脊髓造影双重检查,10例单纯经CT 检查。51例中,CT 和脊髓造影均与手术符合39例,另12例中,CT 与手术符合9例,部分符合1例,假阳性2例;脊髓造影失败3例,假阴性3例,假阳性5例,部分符合1例。10例单纯CT 检查,9例与手术符合,1例部分符合。与手术比较,CT 总的正确率为95%;脊髓造影为78%。本组统计资料表明,CT 对腰椎间盘病变的诊断正确性明显高于脊髓造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