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肾移植急性排异反应中Fas基因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Fas基因的表达;应用原位DNA片段未端标记法检测移植肾组织细胞凋亡状态.结果:正常大鼠肾Fas基因主要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而移植肾Fas基因表达显著增强,且与肾曲小管细胞凋亡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s=0.512,P<0.001).结论:大鼠移植肾Fas基因的过量表达可引起肾组织细胞的凋亡,导致移植肾结构的破坏和功能的丧失. 相似文献
2.
心肌细胞凋亡与急性心脏移植排斥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心肌细胞凋亡,Fas蛋白,FasL蛋白表达与心脏移植急性排斥的关系。方法:利用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实验组为异基因心脏移植,供体为Wistar大鼠,受体为SD大鼠。对照组为同基因心脏移植,供体与受体均为SD大鼠,设立4个观察点,分别为术后第1,3,5,9天,每个观察点7只动物,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Fas蛋白,FasL蛋白的表达,应用3-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凋亡心肌细胞。结果:(1)实验组移植心肌术后第3天即有一定量TUNEL阳性心肌细胞,术后第5天TUNEL阳性心肌细胞数达高峰,持续至术后第9天,对照组心肌检测到极少量的TUNEL阳性细胞。(2)术后第5,9天标本,实验组检测到大量FasL阳性心肌浸润细胞。(3)实验组与对照组心肌都检测到大量Fas阳性信号。结论:(1)心肌细胞凋亡是心脏移植排斥心肌细胞死亡的一种方式。(2)心脏移植排斥时同时检测到了Fas蛋白,FasL蛋白,TUNEL(+)心肌细胞,可能是表达FasL的心肌浸润细胞诱导Fas阳性心肌细胞凋亡,介导移植排斥。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肝肾联合移植术(SLKT)后排斥反应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并观察雷帕霉素(RAPA)对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①建立动物模型:雄性SD大鼠50只,Wistar大鼠30只,随机、配对分为4组,每组10对,并施行SLKT.Ⅰ组为SD→SD为对照组;Ⅱ组进行Wistar→SD SLKT,术后不予免疫抑制治疗;Ⅲ组为Wistar→SD SLKT,术后即予以RAPA1 mg/kg·d-1灌胃;Ⅳ组为Wistar→SD SLKT,术后即予以RAPA 2 mg/kg·d-1灌胃;②于1、3、5、7 d分别处死5只大鼠,获取移植肝、移植肾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和细胞凋亡实验.结果:各组实验术后1、3 d均未发现排斥反应,Ⅱ组术后5、7 d分别出现1度、2度排斥征象,Ⅲ组仅在7 d出现早期排斥反应征象,Ⅳ组在术后一直未见排斥征象.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数量在排斥反应前期和排斥反应时显著增加,不同强度的排斥反应,细胞凋亡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KT后急性排斥反应中出现较多的肝、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其始发时间早于排斥反应的组织学发现,凋亡数量与排斥反应强度呈正相关,可作为SLKT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另一种可信的标志物;RAPA对急性排斥反应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抑制能力与剂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移植肠白细胞介素 2的表达在小肠移植排斥反应中的意义及诊断价值以及普乐可复 (FK 5 0 6 )对其影响。方法 选用近交系大鼠SD和Wister建立同种异基因小肠移植模型 ,随机分为对照组 ,同基因移植组 ,异基因移植组和异基因加FK5 0 6治疗组 ,术后第 3、5、7天取各组动物移植肠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鼠术后IL 2在移植小肠黏膜中的表达。结果 组织学检查显示异基因移植组大鼠在术后第 3、5、7天分别符合轻、中、重度排斥 ,同基因移植组、异基因加FK5 0 6治疗组无明显排斥征象。异基因移植组IL 2表达在术后均显著高于其他 3组 ,FK5 0 6治疗组IL 2表达与对照组比较亦有升高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IL 2在小肠移植排斥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移植肠黏膜内IL 2表达水平可作为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一个有参考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0 引言 急性排斥反应是肾移植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延迟肾功能恢复 ,影响移植肾近远期存活的主要原因 .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正确的诊断治疗及合理的护理 ,对于减少急排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促进肾功能恢复尤为重要 .1 临床资料 我院 1998- 0 6 / 2 0 0 1- 0 6共发生急排 76 (男 4 6 ,女 30 )例 ,年龄 17~ 6 8岁 .其中原发病慢性肾炎 6 3例 ,高血压肾病 4例 ,间质性肾炎 3例 ,多囊肾 3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 2例 ,糖尿病肾病 1例 ,供受者淋巴毒试验阴性 ,供肾热缺血时间 7~ 12 min,冷缺血时间 1~ 12 h,手术时间 3~ 6 h.急排的诊断 … 相似文献
6.
移植肾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彩色多谱勒超声技术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 (AR)的诊断价值已有许多报道 ,但用于诊断早期AR的报道不多。我们对 14 8例移植肾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以探讨彩色多谱勒超声技术诊断移植肾早期AR的价值。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本院 1997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间资料完整的肾移植患者 14 8例 ,其中男 88例 ,女 6 0例 ;年龄 17~ 6 7岁 ,平均 4 0 .8岁。研究时段为肾移植术后 6个月。 14 8例中AR 6 2例 ;无AR86例 ,其中环孢霉素A(CsA)急性中毒7例 ,急性肾小管坏死 (ATN) 7例。1.2 方法1.2 .1 随访检查 由专人及专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肾移植术后的长期存活率。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无功能移植肾病理标本作为实验组,其相应的肾移植术前活检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自身前后对照,从常规病理,免疫组化,透射电镜等方面,研究移植肾排斥反应,细胞凋亡及Bcl-2表达的病理学改变。结果。Bcl-2染色可显示存活的肾小管,排斥反应破坏肾小管,Bcl-2保护肾小管生存。结论;Bcl-2的表达及细胞凋亡可作为判断移植肾预衙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C4d在难治性排斥反应移植肾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体液性排斥反应在移植肾丢失中的可能性作用。方法选择因难治性排斥反应致移植肾切除标本为研究对象,应用兔抗人C4d多克隆抗体对标本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4d在失功移植肾中的表达情况,统计失功移植肾的存活时间,分析体液性排斥反应对移植肾存活的影响。结果 40例失功移植肾标本中,C4d阳性17例(42.5%)。40例移植肾存活时间:2周~110个月,平均为(35.0±7.5)个月。经统计学分析:C4d阳性移植肾存活时间为(39.2±8.3)个月,C4d阴性移植肾存活时间为(65.7±6.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 9)。结论体液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影响移植物长期存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Fas抗原和Fas配体是细胞表面的两种跨膜蛋白;Fas介导的细胞凋亡对维持机体免疫功能和在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Fas基因与细胞凋亡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Fas基因广泛表达于人体组织中,属于肿瘤坏死因子、神经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并命名为CD95.Fas蛋白有一段80个氨基酸的序列与细胞凋亡信号传递密切相关,被称为死亡功能区(death domain,DD).Fas配体(Fas Ligand,FasL)或抗Fas单克隆抗体为40 kU的膜蛋白.Fas和FasL共同在淋巴细胞发育、分化和免疫反应调节中起重要的作用,并通过介导细胞凋亡,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发生及在生精细胞凋亡中起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剂氨基胍(AG)对大鼠心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期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分3组建立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同系移植组、同种移植组、同种移植后AG治疗(应用AG(600mg/(kg·d))皮下注射)组。各组分别在术后第3d,5d,7d采集移植心肌的心室组织,观察移植心脏排斥反应情况,细胞凋亡情况及心肌组织中iNOS活性的变化。结果:①同种移植组和同种移植后AG治疗组排斥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1.98,12.70,P<0.05);②心脏移植后各级排斥反应中均可见细胞凋亡的存在,且随着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加重,心肌细胞凋亡的量也在增加;③同种移植后AG治疗组与同种移植组相比各时间段iNOS活性均明显升高,而与同系移植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G可以通过抑制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期的iNOS活性,从而抑制细胞凋亡,保护移植心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红素加氧酶1(HO-1)mRNA在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急性排斥期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大鼠腹部心脏异位移植模型,分对照组及环孢菌素(CSA)组,每组32只。分别灌胃给予生理盐水及CsA干预,每组8只用于观察移植心存活时间,术后1,3,5,7d各6只动态切取标本,常规组织切片监测排斥反应,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RT-PCR检测移植心肌组织HO-1 mRNA的表达。结果:CSA组移植心存活时间(15.4±5.1)d长于对照组(7.6±1.5)d,P<0.01;CSA组各采样时段的心肌凋亡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而HO-1表达强度均强于对照组。结论:移植心脏中HO-1表达水平的高低与心脏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轻重存在一定的相关性,CSA干预增强HO-1表达,减轻免疫排斥反应及降低凋亡指数。提示HO-1在心脏移植术后应激及急性免疫排斥反应抑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万君 梅长林 叶朝阳 赵学智 孙田美 ZHANG Wan-jun MEI Chang-lin YE Chao-yang ZHAO Xue-zhi SUN Tian-mei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27(4):0409-0412
目的:探讨移植肾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肾组织Fas配体(Fas ligand,FasL)和T细胞内抗原1(T-cell intracellular antigen-1,TIA-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32例移植肾标本、2例供肾标本及8例肾癌周围肾组织标本FasL和TIA 1的表达,标本按Banff标准分为急性排斥(14例)、慢性排斥(15例)和无排斥改变(13例)3组,分析移植肾组织标本病理形态学改变与FasL和TIA 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FasL主要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内表达,急性排斥组表达明显强于慢性排斥组和无排斥组(P<0.05);TIA-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间质浸润淋巴细胞均有表达,小动脉内皮细胞亦可见阳性着色,急性排斥组阳性强度较高,与慢性排斥组和无排斥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急性排斥标本FasL和TIA-1的表达强度与组织损害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急性排斥时移植肾组织FasL和TIA-1表达增强是T细胞活化的反映,其检测可能有助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γ-干扰素和γ-干扰素诱导基因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地位,以及其诊断价值。方法以LEW(RT11)大鼠为受体,LEW(RT11)和F344(RT11v1)大鼠为供体,建立大鼠原位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移植后第3、7及14天获取大鼠移植肾,对移植物进行病理检查并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观察γ-干扰素和γ-干扰素诱导基因在急性排斥反应中衍变。结果γ-干扰素和γ-干扰素诱导基因在异基因移植物中显著表达,且γ-干扰素诱导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于γ-干扰素,在同基因移植物中2个基因表达水平很低,甚至难以检测出。结论γ-干扰素和γ-干扰素诱导基因在同种异体移植免疫调节中起了重要作用,类似γ-干扰素诱导基因衍变规律的基因可以用来作为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氯离子通道ClC-3在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急性排斥期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建立大鼠腹部心脏异位移植模型,分对照组及环孢菌素(CsA)组,每组32只。分别灌胃给予生理盐水及CsA干预,每组8只用于观察移植心存活时间,术后1,3,5,7d各6只动态切取标本,常规组织切片监测排斥反应,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法检测Bcl-2和Bax表达的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RT-PCR检测移植心肌组织Clc-3mRNA的表达。结果:CsA组移植心存活时间(15.4±5.1)d,长于对照组(7.6±1.5)d(P<0.01);对照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及Bax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CsA组,而Clc-3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CsA组。结论:移植心脏中Clc-3mRNA表达水平的高低与心脏免疫排斥反应的轻重、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及Bax表达的高低密切相关,提示ClC-3在移植心脏免疫排斥反应心肌细胞凋亡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解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移植肾急性排斥(AR)时细胞凋亡与Fas和Fas配体(FasL)表达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6例移植肾AR标本中细胞凋亡和Fas/FasL表达情况。结果:细胞凋亡和Fas/FasL表达主要在AR移植肾小管上皮发生,且凋亡指数和Fas/FasL表达与肾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平行,与正常肾对照组和移植肾功能稳定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在AR所致的移植肾损伤中起重要作用,Fas/FasL系统可能参与移植肾AR,是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可作为判断移植肾病理变化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活动性巨细胞病毒 (CMV)感染的发生率、原因以及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检测 182例肾移植受者及其供者术前血清抗CMV抗体 ,受者术后定期PCR法检测体内CMVDNA ,对CMVDNA阳性的部分患者给予抗CMV治疗 ,并比较各组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无论是供者还是受者 ,术前如血清抗CMV抗体阳性 ,受者术后发生活动性CMV感染者明显增多 ,且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亦明显增加 ;接受抗病毒治疗急性排斥反应明显减少。结论 :CMV感染是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原因之一 ,预防和治疗CMV感染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肾移植引起的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措施及影响愈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326例首次移植中86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的治疗措施、结果及愈后的相关因素。结果86例AR经治疗后5例失败,81例成功,其中68例采用甲基强地松龙(MP)冲击治愈者为48例,11例一线用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ATG)治愈10例,7例一线用OKT3 治愈6例;20例MP冲击无效者全部续用ATG或OKT3治疗,14例逆转成功;对上述治疗无效的8例中6例应用环孢素(CSA)的患者改换为普乐可复(FK506)后治愈3例;共5例因AR不能控制,并发感染、移植肾破裂或血管栓塞而切除移植肾。结论MP冲击为治疗AR的常用有效手段,冲击后第2、3天血肌酐(SCr)上升>10%者多疗效较差。发生AR时SCr较高者治愈率低。ATG和OKT3作为一线或二线治疗措施均有良好效果。对于难治性AR,ATG和OKT3亦无效者,改换基础免疫抑制治疗,即CSA 转化为FK506,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致敏受者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对97例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肾移植受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的基因型进行测定,并探讨细胞因子基因型对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影响。结果97例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后3个月内共有23例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其中TNF-α和IL-10高产量基因型组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高达51.9%和55.5%,显著高于相应的低产量基因型受者的12.9%和13.3%(P<0.01)。联合TNF-α和IL-10发现,高TNF-α产量基因型和高、中IL-10基因型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62.5%,显著高于两者均为低产量基因型者的8.5%(P<0.01)。未发现TGF-β1、IL-6、IFN-γ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结论TNF-α和IL-10基因多态性对致敏受者肾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有明显影响,测定TNF-α和IL-10基因型有利于制订合理的免疫抑制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