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诱因和抢救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1992~2002年17例产科DIC的诱因和治疗。结果 产科DIC的主要诱因依次为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妊娠合并急性重症黄疸性肝炎、妊娠合并重度贫血、晚期产后出血、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结论 产科DIC抢救成功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时祛除病因、合理使用肝素、输注新鲜血、补充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  相似文献   

2.
丁凤   《中国医学工程》2014,(5):176-176
目的探讨小剂量肝素联合血液制品治疗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治疗78例新生儿DIC,根据临床表现及血生化结果,输注血液制品,并联用小剂量肝素(每次6 U/kg,皮下注射,2次/d)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DIC完全纠正的时间、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指标变化等情况。结果经治疗后,78例DIC患儿的治愈率高达88.5%(69/78),DIC完全纠正时间为(6.4±1.2)d;治疗后,DIC患儿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儿使用小剂量肝素过程中,无继发性加重出血的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肝素联合血液制品治疗新生儿DIC的方法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分析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其救治。方法 本文对10例产科领域发生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诱发病因、临床表现、治疗转归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0例DIC中8例均经输注鲜血治疗,5例积极治疗原发病,1例及时终止妊娠,2例经肝素抗凝治疗。9例痊愈,1例由于脾蒂破裂大出血导致不可逆性休克并发DIC病情恶化死亡。结论 在DIC的抢救治疗中,早期诊断,尽快除去诱发DIC的原因,以阻断促凝物质继续进入母血循环,同时输注大量鲜血,增加组织器官循环灌注量,加上合理抗凝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小分子肝素(LMWH)、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疗效的观察,方法:APL诊断确定即开始皮下注射LMWH和静滴AS2O3,D-二聚体阴性时则停用LMWH。结果:初治和复发病例中亚急性和慢性DIC疗效较好,初治病例中急性DIC疗效差。总治愈率为90%.副反应轻。结论:LMWH利As2O3联合应用治疗APL合并DIC的治愈率高,LMWH和As2O3是目前治疗APL合并DIC较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陈江声  杨燕娇 《河北医学》2008,14(4):399-402
目的:回顾性观察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时采用替代疗法加用与不加用肝素的疗效对比。方法:66例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患者均给予替代治疗(输注血浆和血小板),31例(A组)不给予肝素,对照组35例(B组)给予肝素5mg,q8h,不负载。如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则同时使用全反式维甲酸或三氧化二砷。结果:DIC在A组和B组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51.6%和54.3%.其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自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时采用替代疗法加用与不加用肝素可能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52例初诊APL伴DIC患者,随机分为普通肝素(UFH)组和低分子肝素(LMWH)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双诱导缓解方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DIC指标改善情况、血制品输注、出血程度和1个月内完全缓解和死亡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第7天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下降,纤维蛋白原(FIB)逐渐上升(P<0.05),但低分子肝素组治疗后第3天FIB升高较普通肝素组更显著(P<0.05),两组间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普通肝素组有效率为65.38%,低分子肝素组有效率为76.92%,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内两组患者血浆、冷沉淀、血小板输注量无明显差异(P>0.05),但低分子肝素组人纤维蛋白原输注量较普通肝素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初始治疗7d内出血情况无明显差异。治疗第30天,普通肝...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分别采用丹参、肝素、丹参—肝素注射液分组治疗大白鼠DIC模型。结果丹参一肝素注射液治疗后抗凝血酶Ⅲ活性、凝血酶含量、纤溶酶原、纤维蛋白原、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数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纤溶酶原,与丹参组、肝素组及DIC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0.001)。死亡率由26.6%~33.3%降至为“0”。表明丹参—肝素注射液是治疗DIC的一种有效方法,明显优于单方使用肝素或丹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alar coagucation,DIC)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 对1996年1月~2003年12月发生的7例足月妊娠并发急性DIC的患者,及早作出诊断,早期应用肝素,输注新鲜血液、血小板,必要时行子宫切除术.结果 6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 足月妊娠并发急性DIC应及早诊断,及早应用肝素.  相似文献   

9.
30例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48例初治的白血病合并DIC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30例白血病合并DIC患者在选用适当的化疗方案进行化疗的同时,应用小剂量肝素抗凝治疗,同时输注血小板和补充凝血因子。结果30例患者中治愈17例,显效5例,总有效率为73.3%,死亡8例,其中5例死于脑出血。结论DIC是白血病常见及严重并发症,动态观察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值是诊断和治疗白血病合并DIC重要观察指标。治疗期间并发脑出血是主要死亡原因。采用恰当方案积极治疗原发病白血病、正确使用肝素和补充凝血因子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与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23例产科患者按照DIC诊断标准确诊为。DIC,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①治疗产科原发疾病,去除诱因;②高凝期及时用肝素抗凝剂,25~50mg/次,间隙给药,24h总量50~200mg;③消耗性低凝期主要采用血浆、血小板输入代替治疗,适当应用小剂量肝素;④继发纤溶期仅在DIC晚期使用抗纤溶药物。结果完全治愈19例(83%),死亡4例(17%),均系羊水栓塞死于脏器功能衰竭者。结论对于产科DIC患者,做到早期诊断,去除诱因,及时恰当应用肝素抗凝剂,加强支持治疗,防治脏器衰竭。是抢救产科。DIC患者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亚砷酸治疗白血病并发DIC 12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亚砷酸对急性旱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DIC的治疗和恢复有何影响及其临床特征和高危因素.方法收集我院近4年168例应用亚砷酸治疗的APL患者,其中合并DIC的120例,分初治组和复发组.高白期加羟基脲或暂停亚砷酸以治疗DIC为主.应用SAS软件分析APL合并DIC的高危因素并归纳出DIC的类型.结果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出血为著.DIC发生率初治组与复发组分别为72.22%和69.05%;DIC治愈率分别为89.91%与75.86%;死亡率分别为12.08%和24.14%.高危因素与WBC、PLT、LDH值,脏器出血及栓塞有关.结论 亚砷酸治疗APL无直接诱发DIC的作用,未发现其促纤溶作用.DIC治疗以输注血小板、纤维蛋白原、血浆等加肝素为主,早期高白,血小板≤10×10/L,尤其是LDH增高预示高危,死亡率极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科DIC的救治。方法:对产科18例DIC的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对18例患者进行分析,DIC抢救肝素应用要早,输血以鲜血为主,15例行全子宫切除术。结论:产科DIC病情危重,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行全子宫切除术是挽救产妇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产妇急性DIC的发生和死亡原因及其治疗。方法 对我院1997年至2002年间收治的产妇急性DIC3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DIC中,3例孕产妇出现3个以上器官衰竭,均死亡,病死率为7.9%;其余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为92.1%。结论 DIC主要诱发因素为妊高征、产后出血以及胎盘因素,占84.2%。DIC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小剂量肝素的应用、预防全身重要器官功能损害是减少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应用微剂量肝素治疗危重患儿DIC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采用微剂量肝素治疗危重患儿DIC ,评价其疗效。方法 :将 4 4例危重症并发DIC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按肝素治疗剂量不同随机分为 2组 ,微剂量肝素组 2 3例 ,常规剂量肝素组 2 1例。微剂量肝素组在确诊DIC情况下 ,应用肝素 10 μ/kg .hr,稀释后持续静脉滴注 ,常规剂量组在确诊DIC后应用肝素 6 0~ 12 5 μ/kg ,每 4~ 8h静脉点滴或皮下注射。两组其他治疗原则相同 ,观察两组治愈率。结果 :微剂量肝素组死亡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P <0 .0 5 ,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微剂量肝素治疗DIC是一项行之有效的临床措施 ,微剂量肝素治疗DIC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症手术后并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诊治的有效措施.方法 回顾29例急诊术后并发急性DI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转归的特点.结果 康复22例,死亡7例,治愈率75.86%.结论 去除病因,尽早诊治早期DIC,祛除病因,做好凝血监测,指导肝素的应用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血栓弹力图(TEG)及常规凝血指标(CCTs)在指导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输注血制品上的差别,以筛选出更适合的血制品输注方法。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纳入我院的具有DIC潜在危险因素、有DIC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疑诊DIC的51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以常规凝血指标或者以TEG为指导的输血方案。以患者24h输血量、抗凝治疗情况、DIC改善率和住院时间为指标进行评价。结果以TEG为指导的输血方案中血浆和冷沉淀用量明显降低,肝素使用总剂量和使用天数明显降低,患者DIC症状改善率增加,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较常规凝血指标能够更高效合理地指导血制品输注,在保证DIC患者的治疗效果下能避免或减少血制品滥用,更具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观察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表现,了解成份输血治疗DIC的疗效。方法:统计导致DIC的基础疾病、各主要临床表现和异常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生概率,采取不使用肝素而以成份输血或加复方丹参注射液为主的方法进行抗DIC治疗。结果:导致DIC的基础疾病以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肿瘤为主,其他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异常主要为出血、血小板减少和D-二聚体阳性,在接受治疗的56例病人中,39例治愈,治愈率69.9%。结论:DIC临床表现复杂,成份输血或加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输注,对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可降低放疗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病死率。因此,其治疗效果倍受关注。对输注血小板后其增加值明显低于预期值的状态,人们称之为:“血小板输注无效”或“血小板无效性输注”,其发生率文献报道为30%-70%,原因分为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两类。非免疫因素包括脾肿大、感染、出血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相似文献   

19.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诊断及把握时机、正确治疗、抢救的方法。方法: 对36例产科诱发的DIC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抗休克,补充血容量,适当使用肝素等治疗,在此基础上输入新鲜血,补充凝血因子及抗纤溶药物,必要时行子宫切除止血。结果: 36例中24例抢救成功,治愈率66.67%。结论: 早期正确诊断,去除病因,阻断促凝物质继续进入母血循环,积极对症处理,尽快结束分娩。  相似文献   

20.
丹参—肝素治疗DIC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分别采用丹参、肝素、丹参-肝素注射液分组治疗大白鼠DIC模型。结果丹参-肝素注射液治疗后抗凝血酶Ⅲ活性、凝血酶含量、纤溶酶原、纤维蛋白原、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数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纤溶酶原,与丹参组、肝素组及DIC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0.001)。死亡率由26.6%-33.3%降至为“0”。表明丹参-肝素注射液是治疗DIC的一种有效方法。明显优于单方使用肝素或丹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