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患者120例,对其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治疗效果以及影响治疗的因素.结果:全部患者的血管阻塞情况较治疗前有显著好转,手术成功率达79.17%,并发症发生率为8.33%,经观察发现,影响治疗的因素有年龄、既往病史.结论: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显著,但在治疗前应充分评估患者既往病史等相关因素,以决定是否进行该项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的疗效。方法对血管病变符合CTO型病变的84例患者分别进行PCI或CABG治疗,进行近期和远期疗效分析。结果随访1年,CABG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高于PCI组(P〉0.05),CABG组的死亡率高于PCI组(P〉0.05):至随访结束,PCI组与CABG组总的心血管事件无差异。结论对于CTO病变的治疗初选PTCA的1年和5年临床结局好于CABG.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血运重建(CRY)术前、术后的QT间期离散度(QTd)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变化。方法20例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和24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利用标准同步12导联心电图,对术前、术后1d、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的QTd及QTcd进行测量计算。结果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行PCI治疗与CABG术后的QTd及QTcd较术前均显著缩短(P〈0.01),两组QTd及QTcd缩短程度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仍存在存活冬眠心肌或顿抑心肌。血运重建后再灌注心肌可恢复电生理功能,且两种血运重建方法术后1个月内至少在改善心肌电活动程度和时间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74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术前、术后7d以及术后6个月,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对比术前以及术后患者心功能变化的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心功能测定的7项均有显著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d和术前相比,左室射血分数、震室短轴缩短率以及E峰与A峰的比值有显著的改善.术后6个月和术后7d相比,左室射血分数、震室短轴缩短率、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变化显著.结论 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心功能改善较为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优缺点.方法 在循证医学思想的指导下,系统性搜索已发表的相关临床研究,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对相关结果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四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四项研究所用支架均为裸金属支架,共纳入3051例患者,其中有1533例患者经随机分配进行CABG,另外1518例患者进行PCI.结果 PCI与CABG两种术式比较,病死率(P=0.27)、心肌梗死率(P=0.90)、卒中率(P=0.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再次重建率(P<0.01)、任何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CABG低于P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I与CABG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病死率、心肌梗死率以及卒中率相似.但是行PCI的患者,病变血管因再狭窄而需要再次血管重建的几率要高,而且其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也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心内科2003年7月-2005年9月32例AMI患者发病24h内急诊PCI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急诊PCI成功,成功率87.5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时,抓紧抢救时机争取尽快手术,使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成功率较高,TIMI血流3级发生率高,并发症少,住院及近期临床效果好,能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在临床中是安全、可靠、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彭描宇 《现代保健》2011,(28):32-33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老年冠心病(CA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资料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分析本院2009年7月-2010年7月收治的CAD患者136例。对老年组(70岁以上)与同期非老年组(70岁以下)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观察,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手术效果、并发症情况及长期疗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在治疗老年CAD患者群体上效果显著,且手术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应用普适性量表-医学结局研究简短量表(SF-8)和冠心病专用量表-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问卷(SAQ)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PCI治疗成功病例171例和同期接受单纯药物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98例为对象,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患者在入院前1天、出院后第1天以及患者出院后第6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PCI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出院后6个月〉出院前〉入院前(P〈0.05);药物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出院后6个月〉出院前〉入院前(P〈0.05);PCI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变化幅度高于药物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幅度。结论PCI手术可以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的住院期间和出院后近期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心内科2003年7月-2005年9月32例AM I患者发病24 h内急诊PCI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急诊PCI成功,成功率87.5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时,抓紧抢救时机争取尽快手术,使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成功率较高,TI-MI血流3级发生率高,并发症少,住院及近期临床效果好,能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在临床中是安全、可靠、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刘曙杰 《现代保健》2014,(29):108-111
目的:探究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4年2月来本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25例,有5例失访,最终纳入120例。收集并整理其病历资料和术后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或定期复查的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生活方式、抑郁评价和生存资料。结果:有高血压病史、运动量〈30 min/d、有糖尿病史、抑郁程度较重的患者1年复发率高(P〈0.05);有高血压病史、运动〈30 min/d、有糖尿病史、重度抑郁是影响PCI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其中有高血压病史的危险程度最大(OR=3.575,95%CI=1.446~8.842),其他三个危险因素的危险程度由高到低为运动〈30 min/d(OR=3.347,95%CI=1.424~7.866)、重度抑郁(OR=2.824,95%CI=1.578~5.054)、有糖尿病史(OR=2.356,95%CI=1.246~4.455)。结论:有高血压病史、运动〈30min/d、有糖尿病史、重度抑郁是影响PCI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阻塞性病变的分布特征及其与侧支循环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113例冠状动脉旁路术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 慢性完全阻塞性病变6l例(7l处),分布于:左主干l例(0.9%);前降支近段17例(15.0%)、中段9例(8.0%)、远段3例(2.7%);回旋支近段5例(4.4%)、中段6例(5.3%)、远段3例(2.7%);右冠状动脉近段9例(8.0%)、中段l0例(8.8%)、远段8例(7.1%)。侧支循环72例(63.7%),慢性完全阻塞性病变与侧支循环间的直线相关系数r=0.707(P=0.000)。结论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阻塞性病变多见于前降支、右冠状动脉的近、中段,与侧支循环间有高度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Hospital practice (1995)》2013,41(1):232-235
Abstract

A coronary arte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 represents a coronary artery that has been occluded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ypically months. Coronary artery CTOs are common and occur in approximately one-third of patients referred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 Revascularization of CTO is technically challenging and has historically been associated with lower procedural success rates and higher complication rates. Technical success of CTO revascularization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given remarkable advances in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over the past 3 decades. However, the decision to perform CTO revascularization remains a dilemma, given the lack of robust clinical evidence to support its use.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前经桡动脉心导管检查越来越普遍,但是它应用在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慢性完全性冠脉闭塞(CTO)较少被报道.本研究考察经桡动脉(PCI)介入治疗CTO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我们回顾性研究了我院419例从2008年2月到2010年12月因慢性完全性冠脉闭塞而进行了PCI治疗的病人.分两组,一组经桡动脉手术400例,另一组经股动脉手术19例.结果 两组基本临床特征相似.经桡动脉组比经股动脉组有更多的新病变发生率(76%vs47.37%,P=0.012),更少的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11.75%vs36.84%,P=0.006)和使用更小的导管(P<0.001).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如猝死、急性Q波心梗、紧急冠脉搭桥手术,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经桡动脉PCI治疗CTO病变更优于经股动脉.我们强力推荐在冠脉造影,尤其是治疗CTO时,优先选择经桡动脉.如果手术失败是因为导管小支撑不足时选择经股动脉PCI并用大号导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PCI)术前血清LOX-1表达与术后冠脉再狭窄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取行PCI治疗的98例CHD患者,检测术前血清LOX-1水平,统计术后冠脉再狭窄发生情况,分析术前血清LOX-1表达与PCI术后冠脉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98例CHD患者PCI术后冠脉再狭窄发生率为9.18%;冠脉再狭窄患者的术前血清LOX-1水平显著高于冠脉无再狭窄患者(P <0.05); ROC曲线显示术前血清LOX-1水平预测CHD患者PCI术后冠脉再狭窄发生的AUC值为0.738,具有一定预测性能。结论 CHD患者PCI术后冠脉再狭窄的发生与其术前血清LOX-1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介入上肢垫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TRI)术后护理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5月本院心内科三病区收治的628例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有无采用介入上肢垫进行术后穿刺部位护理,将患者分为试验组298例(介入上肢垫护理)和对照组330例(非介入上肢垫护理)。通过护理记录对两组术后6h穿刺部位疼痛、肿胀、出血、指端紫绀等局部症状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局部疼痛、肿胀、出血等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介入上肢垫能有效减少TRI术后患者肢体的局部相关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前后,冠脉循环中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4例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老年和24例非老年冠心病患者,观察两组介入治疗前后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含量的变化。结果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在治疗后冠脉循环中的TFPI均有升高(P<0.05),老年组的TFPI水平较非老年组升高显著(P<0.05)。结论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TFPI水平显著升高。TFPI在PTCA术中起重要的抗凝及抗栓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冠脉循环前后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的影响。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42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和 /或支架植入术前、术后冠状静脉窦 (CS)和冠状动脉窦 (CA)血浆TFPI含量 ,同时发色底物法测定其活性。结果 冠脉介入治疗术前冠状静脉窦比冠状动脉窦血浆TFPI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5 ) ,但术后冠状静脉窦与冠状动脉窦血浆TFPI活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术后冠状静脉窦和冠状动脉窦血浆TFPI含量与活性均较其术前明显升高 ( P <0 0 5 )。结论 冠心病患者冠脉循环后血浆TFPI含量升高 ,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其含量与活性明显增加 ,TF PI发挥抗凝、抗血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