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双侧耳聋患者安装双耳助听器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虽然单耳聋对听力影响较小 ,但部分学者主张 :保持单耳听力正常人的双耳听力优势应引起重视。该作者于 1999至 2 0 0 0年间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 ,其目的是论证骨嵌式助听器 (bone- anchored hearing aid,BAHA)对于单耳传导性聋或单耳混合性聋的患者的应用效果。这项研究筛选了 9例患者 ,均需符合下列条件 :单耳听力正常 ,另一耳为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 ;因感染而不能配戴气导助听器 ;先天性耳道闭锁或手术缺陷导致不能使用常规助听器 ;骨导阈值高于或等于4 5 d B。在研究对象的听力损失耳…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8 000~1/10 000,其中1/4是双侧发病[1],临床表现为外耳道发育不全,常伴有耳廓和中耳畸形,导致传导性聋,部分病例合并存在内耳畸形和感音神经性聋[2]。多数先天性双侧外耳道闭锁患儿因存在60 dB左右的听力损失[3]而导致言语发育障碍,因此应尽早对此类患儿进行听力干预。因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患儿无法配戴气导助听器,通常选择手术行听力重建和配戴传统骨导助听器以改善听力,而听  相似文献   

3.
随着助听器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助听器已成为听力康复的最主要手段。对于大多数不需手术治疗的耳聋患者,通常采用气导式助听器来缓解听力障碍。随着气导式助听器的发展,其适应症不断扩大,设备也愈加先进,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各种耳聋患者的要求。近年来,国外相关机构不断开发和研究骨导式助听器,尤其是骨锚式助听器(Bone-An-chored Hearing Aid,BAHA)的广泛推广和应用,疗效满意。现就BAHA的发展及应用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4.
目前美国多种植入式听力装置已批准用于传导性、混和性和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患者。本文介绍满足不同耳聋患者需求的骨锚式助听器 ,中耳植入术 ,耳蜗植入术和听觉脑干植入术以及其适应症 ,禁忌症 ,听力评估参数与耳聋康复方法的选择和预后。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助听器可使大多数听力障碍者获得社交听力,但有些病人因先天性外耳道狭窄或闭锁、外耳道或中耳的慢性炎症及乳突根治术后外耳道宽大出现反馈性啸叫等无法使用。这些病人虽可配戴骨导助听器,但需要用弹簧把骨振动器压在耳后皮肤上或把骨振动器装在弹簧眼镜上。由于这些装置不美观,不舒适,且音质差而不易被接受。最近瑞典的两所大学研制了一种新型骨导助昕器。这种装置是利用钛与骨的整合作用即在某些情况下骨不需借助纤维组织便可与钛紧密结合,再把机械振动器接在钛上,机械振动器便可经接在骨上的钛将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耳外科技术的发展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进步,围绕着感音神经性耳聋、耳发育畸形、复杂中耳病变等的替代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植入式助听装置为重要代表之一。不同于依靠电刺激听觉系统的耳蜗植入和听觉脑干植入,植入式助听装置为依靠机械刺激听觉系统的假体装置,适用于感音神经聋、传导性聋和混合性聋。尤其适用于不能使用传统气导助听器者。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中耳畸形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既可与耳廓畸形、外耳道畸形合并存在,也可单独发生,主要表现为传导性听力损失,少数为混合性或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诊断主要依据病史(自幼听力障碍或伴有外耳畸形)、听力学检查(传导性或以传导性为主的混合性听力损失)及颞骨高分辨率CT 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除了合并先天性外耳道狭窄者(因其容易并发胆脂瘤,手术以切除胆脂瘤、预防并发症为主)外,先天性中耳畸形治疗的目的为改善患者听力;治疗方式包括:常规听骨链重建术(伴或不伴外耳道成形)、人工听觉植入术(BA HA、振动声桥及骨桥)及佩戴助听器(以软带骨导助听器为首选)。  相似文献   

8.
单侧重度感觉神经性听力损失的人往往难以定向声源,在有环境噪声存在时理解语言也有问题。交联式(cros)助听器的缺点是必须将助听器分别戴在头两侧,而经颅骨传导的气导助听器又往往不舒适和/或容易有声反馈问题。该研究对单侧重度感音神经聋使用植入式骨导装置的效果进行评价。选择了计划经迷路行听神经瘤摘除术有可能引起术耳听力完全丧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分析传导性或混合性耳聋患者进行佩戴骨锚式助听器(BAHA)软带后的听力改善情况。方法 参与研究者62例, 在声场进行BAHA软带佩戴前后纯音听力测试及问卷调查, 了解患者佩戴BAHA后的听力情况及主观感受。结果 62例佩戴BAHA后0.25~4 kHz气导听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提高, 对声音的方向感及噪声下言语交流能力提高。结论 BAHA能改善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患者的听力。  相似文献   

10.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变程度与听力损失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17例(126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人进行纯音听力测试,就其骨、气导阈值与中耳病变程度进行统计分析,所有参与分析病例均除外其他致聋因素。使用IBM-PC/AT微机及SPSS/PC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中耳病变程度从单纯鼓膜穿孔→听骨中断、破坏→骨质破坏,分为6个级别。结果发现随中耳病变的加重,低、中、高频骨导听阈呈逐渐上升趋势。资料显示纯音测听出现较明显高频气导听力损失及中、低频骨导听力损失,常预示中耳病变较重。  相似文献   

11.
有些重度传导性聋患者不适宜佩戴传统的气导或骨导助听器,而应使用植入式骨传导装置。该文对一种新的植入式助听器进行了研究。这种助听器由XA-11型植入体及耳后体外处理器组成。选择10例患者接受植入手术,这10例患者均气导损失大于40dB而骨导在25dB以内。术后检测结果显示,10例中7例能成功地提高听力,弥补气骨导差距,而另外8例效果较差。分析这3例中有2例骨导分别为23和25dB,而另1例则高频损失较明显。结果提示这种植入体的应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听力损失中的感育成分。XA-11型植入体的厂商建议植入耳的骨导平均听力不应大于25d…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一组耳科正常青年人及不同性质的耳聋患者进行韦伯试验(WT)及骨导掩蔽测试,以探讨骨导测试现象的规律,为临床测试提供指导。方法:分别对20例耳科正常青年人及113例有不同性质听力损失的患者进行WT及骨导掩蔽测试。结果:当双耳均无传导障碍时,骨导听阈取决于双耳耳蜗听敏度,WT偏向取决于双耳听敏度之差。不同性质的传导性病变,使不同频段的骨导听阈降低。一耳正常,另耳为传导性聋时,WT3~5个频率偏患耳;另耳为耳蜗性聋且气导耳间差大于40dB时,患耳骨导越边。双耳传导性聋或双耳混合性聋或一耳传导性聋另耳混合性聋,骨导听阈取决于双耳病变的不同性质、不同程度,WT偏向无规律。当双耳骨导听阈正常而气导听阈大于耳间衰减时,则掩蔽无法实施。结论:为避免中枢掩蔽和过度掩蔽的影响,实验发现:①双耳均无传导障碍,且双耳气导听阈之差大于40dB,测优势耳骨导时不需掩蔽,劣势耳骨导听阈越边;②一耳正常、另耳为传导性聋,测试患耳骨导时不需掩蔽;③若双耳存在传导性病变,且骨导听阈正常而气导听阈大于耳间衰减,则掩蔽无法实施,放弃掩蔽测试。  相似文献   

13.
1历史起源 听力障碍病因众多,听力损伤程度不同,治疗手段各有千秋,听力改善效果不一。尽管科学家发明了各种新技术,仍有一部分患者无法改善听力,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无效、严重先天性外中耳畸形及各种原因所致的单侧聋(singlesidedeafness,SSD)等患者,目前尚无理想的临床治疗手段(包括传统气导助听器、听力重建手术、  相似文献   

14.
配戴助听器是耳聋患者的常见选择,而传统助听器存在很多局限性,主要是配戴不适(耳道阻塞、皮肤刺激及变态反应)和传音效果不佳(频响范围有限、传音失真及声反馈)。更有患者因炎症、外伤或外耳道及中耳畸形而无法配戴助听器[1]。据不完全统计,耳聋患者中只有23%配戴助听器,其中12%的患者从未使用,而在那些经常使用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听力障碍是我国常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有多种可以提高听力的技术。比如气导助听器、听力重建手术、振动声桥技术、人工耳蜗植入技术、骨桥等。每种技术均有其有限适应症及手术风险。骨锚式助听器(Bone-anchored hearing aid,BAHA),又称骨导听觉植入装置,是一种骨导助听装置,利用骨融合原理,通过骨传导将声音信号传入内耳。本文主要就BAHA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双侧外耳道闭锁患儿的听力康复一直是个棘手的难题,同时,单侧聋对定向听觉发育的影响尚不明确,对单侧听力异常的康复存有争议。传统的骨导助听器由于种种原因配戴率和效果均不理想,由于年龄〈5周岁不能接受植人式骨导助听装置Baha(boneanchored hearingaid),随着临床医师和听力学家对Baha的应用和深入理解及Baha系统的进步,软带Baha应运而生,改变了该类听力障碍患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经过三十年的实验研究,骨锚式助听器(BA-HA)对那些耳蜗结构完好、单纯性或混合性传导性聋患者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BAHA 通常应用在中耳腔接受过手术、长期流脓且不适用传统助听器的慢性中耳炎患者或者没有空间安装设备的外耳畸形患者(主要是外耳道闭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在部分乳突腔狭小而需行乳突切除术的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主要为胆脂瘤型和骨疡型及两者兼有的混合型)患者,外耳道后壁重建式乳突切除术在既需彻底清除病灶、又应尽可能多地保留或改善听觉功能方面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对临床7例因中颅窝底低位和乙状窦壁前位而造成乳突腔狭小的胆脂瘤型和/或骨疡型中耳乳突炎患者,在行乳突切除术中采用外耳道后壁切除和重建技术,最终保持完整的鼓室和外耳道壁,再行Ⅰ期或Ⅱ期鼓室成形术重建鼓室传音结构,手术前后检查听觉功能,与同期进行的12例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而行经典的完壁式乳突切除术患者进行对照.结果外耳道后壁重建技术可有效地解决乳突腔狭小患者行完壁式乳突切除术中病灶清除困难、并发症发生率高、易致胆脂脂瘤等病变组织残留或复发等问题.本次观察的全部19例患者在行Ⅱ期鼓室成形术或鼓室探查术中均未发现胆脂瘤复发,术后平均气导听阈较术前明显降低,传导性聋的改善程度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未发生明显的手术并发症.结论采用外耳道后壁重建技术的完壁式乳突切除术可基本达到与经典的完壁式乳突切除术等同的听觉功能保留与提高效果,故对于有相关适应证患者,应作为常规选择手术方式.Ⅰ期或Ⅱ期鼓室成形术对于提高中耳传音功能(即听力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由于听力学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技术不断发展,耳聋患者可以通过佩戴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植入来改善听力,提高言语交流能力,因此,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成为耳聋患者接受耳聋教育和进行社会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然而,仅有部分耳聋患者反应佩戴助听器或行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力改善效果较好,有些患者表示听力仍较差,不能获得很好的听力及言语理解力[1-3]。这些问题引起了听力师和临床耳鼻咽喉科医生极大地关注和研究。Moore等[2]于2000年提出重度至极重度聋患者的耳蜗存在“死区”,该死区的存在导致助听器增益无效,  相似文献   

20.
骨锚式助听器(bone-anchored hearing aid,BAHA)能有效地满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外耳道狭窄闭锁患者佩戴助听器的需要,其功效比传统骨导助听器强,并可对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有一定的帮助。本文就骨锚式助听器的适应证、分型、安装步骤、与传统骨气导助听器比较的优缺点、在儿童中的应用及双耳佩戴的情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