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wallichii Franch.的干燥根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效。川芎中的苯酞类成分藁本内酯(ligustilide)、丁基苯酞(butylphthalide)、丁烯基苯酞(butylidenephthalide)、新蛇床内酯(neocinidilide)等是其主导香味成分,并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日本也曾以苯酞类成分来评价川芎的质量。虽然藁本内酯在川芎中的量较高,但藁本内酯很不稳定,易分解,这给质量检测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川芎药材中丁烯基苯酞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RP-HPLC法对不同产地川芎中丁烯基苯酞的含量进行测定。色谱柱:C18(20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体积比67∶33);流速:1.0 mL/m in;检测波长:230 nm。结果丁烯基苯酞在6.96~69.6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平均回收率为97.79%(RSD=1.7%)。结论本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作川芎药材的质量控制,为不同产地的川芎药材的收购及栽培等提供有效监控依据。  相似文献   

3.
静脉注射丁基苯酞对小鼠脑外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丁基苯酞(NBP)对小鼠脑外伤所致脑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悬垂试验及被动活动试验方法观察静脉注射NBP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脑外伤后5min和1h静脉注射NBP25,50mg/kg均明显改善神经症状,能显著提高悬垂评分及延长悬垂时间和被动活动时间。结论:对小鼠脑外伤造成的部分肌力丧失及共济运动部分失调有保护作用,提示NBP对治疗脑外伤后的脑组织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n-丁基苯酞合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n-丁基苯酞的合成方法及理化性质.方法详细归纳了目前关于n-丁基苯酞的合成方法,总结绘制各方法的合成路线图,并逐一对它们进行叙述比较.结果非对称异构合成方法成为热点.结论 n-丁基苯酞合成方法的研究比较对进一步开发该药的非对称异构合成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丁基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纲  查芹  陈季志  曹庆华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9):953-953,962
目的探讨丁基苯酞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时对近期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梗死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5例)采用阿司匹林、甘露醇及丹参酮治疗,观察组(3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基苯酞。在入院后11和21d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ESS)评分、Barthel指数(BI)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68.57%)高于对照组(34.28%,P〈0.05)。两组11、21dESS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好转,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肾功能、血糖、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时间无明显变化。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基苯酞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廖艳彪 《医学综述》2014,20(18):3343-3345
丁基苯酞是从芹菜籽中提炼出来的一种天然药物,研究发现其具有改善脑部微循环、保护线粒体、明显增加脑缺血区的血量以及减少神经功能损害等多种药理作用。丁基苯酞能有效地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社会经济负担。该文将近年来丁基苯酞在血管性痴呆的动物实验及其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和疗效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丁基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血管性痴呆患者80例,并分别采用丁基苯酞软胶囊和胞二磷胆碱注射液进行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ch E、Ach的含量,并应用HDS和MMSE量表进行测试。结果治疗后两组Ach E、Ach含量、HDS、MMSE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丁基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为血管性痴呆治疗提供了可选择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
李雪峰  王清芳 《吉林医学》2014,(15):71-3268
目的:分析丁基苯酞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56例,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降颅压、脱水、降血脂等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丁基苯酞治疗。结果:对照组无效6例,其中2例患者死亡,总有效率为78.6%,研究组无效2例,其中1例患者死亡,总有效率为92.9%,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基苯酞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丁基苯酞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和脑组织神经元形态异常的改善作用。方法持久性结扎大鼠两侧颈总动脉3个月,制备慢性脑缺血模型。实验分4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模型组、丁基苯酞30和120 mg/kg组。造模后第46天开始给药,每天1次,连续45 d后,用水迷宫定位航行和空间探索实验检测大鼠的空间认知能力。同时,取皮层和海马,用HE染色法观察神经元形态。结果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中,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模型组逃避潜伏期逐渐长于假手术组;与模型组比较,丁基苯酞两个组的潜伏期逐渐缩短。空间探索实验显示,模型组大鼠的目标象限活动时间明显少于假手术组(P<0.01),而与模型组比较,丁基苯酞2个剂量明显延长大鼠的目标象限活动时间(P<0.05)。同时,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形态明显异常,而该药对神经元形态异常有明显的改善。结论丁基苯酞能够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的认知缺陷,并改善脑组织神经元的形态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丁基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及磁共振波谱特征,探讨丁基苯酞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发病在72h内的急性脑梗死病人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38),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基苯酞胶囊。两组病人均于治疗前、治疗15和30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定,并应用磁共振波谱分析入院时(治疗前)、治疗30d后脑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和乳酸(Lac)含量。结果治疗组治疗15、30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4.82~4.38,P0.01)。磁共振波谱分析显示,治疗后治疗组局部Lac含量低于对照组,NAA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3.45、4.62,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采用丁基苯酞治疗能够显著改善临床预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加速梗死区Lac清除有关。  相似文献   

11.
HPLC法测定川芎配方颗粒中阿魏酸的含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川芎配方颗粒中阿魏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 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216~0.0108mg/mL(r=0.9996),平均回收率为99.2%,样品平均含量1.09mg/g。结论 本法简便、准确、可行,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川芎的成分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川芎药材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 .方法 采用phenomenex Luna 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0.1%磷酸和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6 nm,以阿魏酸为参照物.结果 建立了川芎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标定了12个共有指纹特征峰,方法 学考察符合指纹图谱技术要求.结论 该方法 准确、可靠,为有效的控制川芎药材的质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云南习用黑藁本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藁本为常用中药。云南地区长期习用的藁本主要有黄藁本 (滇芹SinodelsiayunnanensisWolff.)、黑藁本 (蕨叶藁本LigusticumpteridophyllumFranch .)两种。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方法对黑藁本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检测出 4 5种成分 ,鉴定了 2 7种 ,主要成分为肉豆蔻醚 (83 95 % )、芹菜脑 (7 6 4 % )、榄香脂素 (1 73% )、芳樟醇 (0 5 0 % )。  相似文献   

14.
川芎药材指纹图谱研究与产地比较(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川芎药材进行指纹图变研究,对来源于不同地区的川芎进行了比较。方法:采用Kromasil KR100-5C18分析柱,0.5%H3PO4-H2O与0.5%H3PO4-CH3OH梯度洗脱,流速1mL/min,柱温25℃,DAD检测器,检测波长280nm,参比波长360nm。结果:确定了川芎药材指纹图谱的高效液相分析条件,建立了川芎的特征指纹图谱。结论:川芎中各成分均得到很好分离,可作为川芎的专属性的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选通脑精胶囊中石菖蒲、川芎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和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最佳包合工艺。方法以收油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优选最佳提取工艺;以包合物收得率和挥发油包合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最佳包合工艺。结果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水,提取11 h;最佳包合工艺为:挥发油与-βCD包合比为1 ml∶10 g,在50℃搅拌0.5 h进行包合。结论所优选提取工艺收油率较高,包合工艺稳定可行,适用于大生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测定以川芎超微细粉制成的巴布剂和以川芎普通细粉制成的巴布剂中主要有效成分的离体兔皮释药速率。方法使用药物透皮扩散实验仪,以阿魏酸为指标成分,检测两种巴布剂样品中阿魏酸20 h内透过离体兔皮释药情况。结果川芎超微细粉样品巴布剂1~4 h为快速透皮释药阶段,4 h内累计透皮释药可达到42.57%;4~20 h为平稳缓慢透皮释药过程,20 h累计可达到58.26%。川芎普通细粉样品巴布剂4 h内累计透皮释药为24.67%,20 h为44.28%,且整个透皮释药均表现为平稳缓慢的过程。川芎超微细粉样品巴布剂比川芎普通细粉样品巴布剂累计透皮释药高出近15%。结论以川芎药物细粉作为该巴布剂的填充剂,超微细粉样品巴布剂比普通细粉样品巴布剂透皮释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黄芪、川芎小复方制剂对伴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出量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的机理。方法 对伴微量白蛋白尿的21名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黄芪、川芎小复方制剂150ml/d,疗程半年。比较治疗前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变化率,EDV)以及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率,EIV)的变化以及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浆丙二醛(MDA)浓度,血浆C反应蛋白(CRP)浓度及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活性的变化。结果 中药治疗半年后,患者尿白蛋白/肌酐值明显下降,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改善,血浆PAI-1活性、MDA水平以及CRP浓度亦较治疗前降低,但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EIV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偏相关分析显示:MDA与EDV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分析提示:CRP与EDV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 黄芪、川芎小复方制剂可能通过抗炎、抗氧化、改善血浆凝血纤溶状态等药理机制,使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排出减少,并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PLC)比较鲜川芎和川芎药材中6种活性成分(川芎嗪、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的含量差异,为该药材的产地加工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75%甲醇超声提取,UPLC测定鲜川芎和川芎药材中6种活性成分,根据样品处理条件计算质量分数并进行比较。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为0.2 mL/min,检测波长为294 nm,柱温30 ℃,进样体积2 μL。结果 经检测,阿魏酸、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为鲜川芎和川芎药材的共有成分,鲜川芎中未检测到洋川芎内酯I及洋川芎内酯H。鲜川芎样品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为阿魏酸0.003 9%、洋川芎内酯A 0.006 4%、藁本内酯0.54%;川芎药材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为阿魏酸0.088%、洋川芎内酯I 0.20%、洋川芎内酯H 0.031%、洋川芎内酯A 0.76%、藁本内酯 1.3%。结论 川芎药材与鲜川芎中化学成分存在差异,推测在川芎的产地加工及贮藏过程中存在成分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RP—HPLC法测定生化丸中阿魏酸的含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为定量分析生化丸的质量提供有效手段。方法:用RP-HPLC法对生化丸中阿魏酸的含量进行测定。固定相为HYPERSILBDSC18柱,4.6(i.d.)×200mm;流动相为甲醇-5%冰醋酸水溶液(25∶75);检测波长为322nm。结果:2种成药阿魏酸含量最高为0.82mg/g;最低为0.44mg/g。结论:测定生化丸中阿魏酸含量对控制生化丸的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RP-HPLC法测定清鱼油霜中维生素A含量的方法,为清鱼油霜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clipseXDB-C18 (4.6mm×1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水=95:5,检测波长:325nm,柱温:30℃.结果:维生素A浓度在3.071μg/mL~30.74μg/mL之间时,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19.17X+0.8525,r=1,平均回收率为101.39%,RSD为3.01%.结论:此方法简便可行,可以作为测定清鱼油霜中维生素A含量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