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麻疹病毒实验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Virus,MV)引起的急性全身性发疹性疾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传染病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全球实施扩大免疫规划(EPI)以来,麻疹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在发展中国家,麻疹仍是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和生命的公共卫生问题[1].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控制麻疹目标,我国也开展了加速控制麻疹活动.因此,提高和改进麻疹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从而正确、快速诊断麻疹,及时掌握麻疹疫情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该病毒感染的检测和诊断方面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Q95a细胞对麻疹病毒的敏感性和麻疹病毒在Q95a细胞上的生长特点。方法 组织培养法。将麻疹野毒株和麻疹疫苗株分别接种在长满呈单层的Q95a和Vero细胞上,观察细胞病变的形态;同时在不同的时段检测细胞中和培养液中病毒的含量,绘制病毒生长曲线;比较RPMI1640,DMEM,MEM3种培养基培养的Q95a细胞对麻疹病毒的敏感性。结果 在Q95a细胞中麻疹野毒株和疫苗株都能增殖,而在Vero细胞中只能培养麻疹疫苗株;麻疹病毒在Q95a细胞中增殖速度快,从Q95a细胞中释放出来的时间早于Vero细胞;其病变特点是引起细胞融合,病毒滴度最高可达5.0LogTCID50/100μl;3种培养基培养的Q95a细胞的形态和对病毒敏感性是一致的。结论 对于麻疹病毒,Q95a细胞的敏感性高于Vero细胞。Q95a细胞的培养可以使用包括MEM在内的多种培养基。  相似文献   

3.
实施免疫规划是控制乃至消灭疫苗针对的传染病的主要策略。继人类消灭天花后,消灭脊髓灰质炎即将成为现实,世界卫生组织将麻疹列为下一个拟被消除的传染病。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易引起爆发流行。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人感染后产生持久免疫力,人是唯一宿主,且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的标本、不同的标本采集时间对麻疹病毒分离率的影响。方法采用B95a细胞培养法分离麻疹病毒,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分离出的麻疹病毒进行鉴定。结果对天津市2003~2004年采集的8份咽拭子和37份尿液标本进行了麻疹病毒检测。从8份咽拭子中分离到7株麻疹病毒,分离率为87.5%;从37份尿液中分离到8株麻疹病毒,分离率为21.6%。咽拭子麻疹病毒的分离率高出尿液3倍;出疹后4d之内可以从咽拭子中检出麻疹病毒;出疹后3d之内可以从尿液中检出麻疹病毒。结论为提高麻疹病毒的分离率应首先采集病人的咽拭子标本,标本采集以出疹4d内为宜。  相似文献   

5.
麻疹病人不同标本的麻疹病毒分离结果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收集麻疹病人急性期的尿液和咽拭子标本,比较这两种临床标本在B95a细胞中麻疹病毒分离的阳性率,为今后分离病毒所用标本的收集提供指导,为我国麻疹病毒流行毒株基因型的鉴定提供更多的分离株.采用的方法是以B95a细胞分离麻疹病毒,对标本的运送、储存条件及处理方法进行标准化.结果显示尿标本麻疹病毒分离率为41.17%,比咽拭子高3.5倍.初步提示,为分离麻疹病毒,最好在出疹1~3d采集标本,而且以采集尿标本为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对治疗效果进行疗效分析。方法选取该组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180名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DOLP与LAS2L2联合化疗方案,对照组施行CHOP治疗方案。患者于治疗前采取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两种方法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60例(66.70%),部分缓解25例(27.8%),有效率94.5%;对照组完全缓解40例(44.44%),部分缓解15例(16.67%),总有效率61.11%。结论采用DOLP与LAS2L2联合的方法对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进行治疗,肿瘤明显变小,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朱慧萍  李燕 《卫生研究》2000,29(4):196-198
为检测用EB病毒转化建立的永生性人B淋巴细胞株中N^5,N^10-亚甲基甲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的表达及其cDNA序列,用EB病毒转化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建立永生性细胞株后,从培养细胞中提取总RNA,用RT-PCR法扩增MTHFR基因cDNA的不同片段,进行PAGE电泳分析和cDNA序列测定。结果显示永生性人B淋巴母细胞中有MTHFR基因表达,其cDNA序列与文献报道的人肝脏MTAHFR基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Vero/Slam细胞对麻疹病毒的敏感性,以及麻疹病毒在Vero/Slam细胞上的生长特点。方法组织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将标本接种到长满单层的Vero/Slam细胞上,盲传3代,观察细胞病变(CPE)。将分离到的麻疹病毒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出核蛋白(N)基因碳末端450个核苷酸片段,对其产物测定基因序列以定型。结果Vero/Slam细胞对麻疹病毒高度敏感,其CPE特点是典型的细胞融合性病变。此次分离到的麻疹病毒为H1基因型,和中国的本土优势流行株相符。结论Vero/Slam细胞对麻疹病毒敏感,可在麻疹病毒分离中选用。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2株麻疹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了解福建省目前流行的麻疹野病毒的型别与抗原性。[方法]细胞培养分离病毒;PT-PCR扩增病毒N基因碳末端450个核苷酸,并对其产物测定基因序列以定型;细胞中和试验进行抗原性分析。[结果]B95a细胞分离到了2株麻疹野病毒,Vero细胞未分离到,表明B95a细胞敏感性较高;分离到的病毒经PT-PCR及基因序列测定证实为麻疹野病毒H1基因型(中国流行的优势株);分离的野病毒株与疫苗株同时进行血清中和试验显示:目前使用的疫苗产生的抗体对流行的野病毒仍具有中和作用,但中和滴度低于疫苗株。[结论]在保证生物安全的前提下,B95a细胞是目前分离麻疹病毒的首选细胞;新变异来的麻疹H1基因型也在我省流行,且目前使用的疫苗所产生的抗体,在体外中和野毒株的滴度低于疫苗株。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分析X射线对人淋巴母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为阐明辐射生物效应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基因芯片分析人淋巴细胞经0.5和2 Gy X射线照射后的基因表达情况,通过Real-time PCR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 人淋巴母细胞经0.5和2 Gy X射线照射后6h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有1 250和1 773个,照射后20 h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有1 076和690个。通过Real-time PCR验证差异表达的基因PERP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与对照组相比表达下调。结论 电离辐射诱导差异表达的基因与照射剂量和照后时间相关,本研究为寻找新型辐射生物剂量计和研究辐射生物效应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吉林省近年流行的麻疹病毒基因型,分析麻疹野病毒分离的影响因素,为防控措施的制定及做好麻疹病原学检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Vero/Slam细胞对114份麻疹咽喉拭子标本进行麻疹病毒分离,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扩增麻疹病毒核酸并进行基因型鉴定;统计分析不同采样时问、不同咽试子保存液对麻疹病毒分离的影响。结果114份麻疹咽喉拭子标本中分离到麻疹病毒31株,经鉴定均为H1基因型,出疹2d内的标本分离率较高,为38.09%。2%DMEM维持液作为咽拭子保存液的病毒分离成功率为30.69%。0.9%生理盐水作为保存液的病毒分离率为0。结论H1基因型麻疹病毒为吉林省近年流行的主要优势基因型,麻疹病毒的成功分离取决于采样时间、好的标本质量以及正确标本保存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四川省麻疹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 ,确定现阶段四川省流行的麻疹野病毒的基因型别。方法 用绒猴淋巴母细胞 (B95a )从一疑似麻疹散发患者的标本中分离麻疹病毒 ,通过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 )和其序列测定方法鉴定是否为麻疹病毒。结果 四川省分离的这株毒株确定为麻疹野病毒H1基因型。结论 分离出麻疹野病毒属于H1基因型 ,和中国的本土优势流行株相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流行麻疹野病毒的基因型。方法2004年5月,青铜峡市某小学发生麻疹爆发,收集了3份病人急性期咽拭子标本和11份血标本,分离咽拭子中的麻疹病毒,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分离到的麻疹病毒核蛋白(N)基因,对扩增后的N基因片段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并分析鉴定基因型。结果宁夏回族自治区首次分离到2株麻疹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捕捉法检测病人血清的IgM抗体,阳性率为100%;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2株麻疹病毒均属于H1基因型。结论2004年引起青铜峡市麻疹流行的病毒为H1基因型。  相似文献   

14.
麻疹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患者血清学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麻疹野病毒的病原学特征,为WHO麻疹病毒参考资料库(databank)提供国内样品株,填补我省麻疹抗原分离的空白。方法采用组织培养法,选用敏感细胞分离抗原,并用中和试验法进行野毒株的鉴定。结果在B95-a细胞上共分离出10株麻疹野病毒,其中7份咽拭液同时用Vero细胞分离未获成功,但将10株分离株转种至Vero细胞上时,有4株出现麻疹的融合性细胞病变。1∶10稀释的麻疹单克隆抗体(12E)能中和所有分离株,在同期收集的9例麻疹患者血清中,4例麻疹IgM抗体阳性,但在1例麻疹IgG抗体滴度达1∶6400至1∶≥102400的患者中,也分离到了麻疹病毒。结论在湖南境内分离的10株麻疹野毒中,94—47株为目前国际上最大程度的麻疹变异株,具有一定抗体水平的儿童仍受到90年代野毒的攻击而形成临床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 )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方法 利用多重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MRT PCR)方法对麻疹、风疹、腮腺炎病毒的相关基因检测进行研究。结果 直接从麻疹疫苗沪1 91 株 ,风疹疫苗BRDⅡ株 ,腮腺炎疫苗S79株 ,冻干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及临床麻疹、风疹、腮腺炎患者的标本中 ,同时检测出麻疹、风疹、腮腺炎病毒 6 3 5bp、4 1 1bp、5 1 9bp的特异性核酸片段 ,MRT PCR 1次扩增灵敏度均可分别达到 1TCID50 。结论 该方法能特异、敏感地检测临床标本中麻疹、风疹、腮腺炎病毒 ,是快速诊断麻疹、风疹、腮腺炎病毒感染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测定麻疹病毒滴度常用微量板细胞病变法(CPE)或蚀斑法。为简化实验结果判定过程,使实验指标判定更客观,我们在CPE方法基础上建立了微量板酶免疫斑点法(Microplateenzymeimmunospots,MEIS)。该方法通过酶促底物显色和抗原———抗体特异反应,使培养板上感染病毒造成细胞病变的部位形成可见的染色斑点。经肉眼直接观察,以培养板孔底出现特异性染色斑点为病变阳性,计算半数细胞感染浓度(CCID50),免去了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病变的过程。经测定50批麻疹病毒,MEIS法与CPE法比较,结果CCID50符合率为98.0%(49/50);实验共用800板孔,各孔结果总符合率为99.88%(799/800),敏感性100%(510/510),特异性99.66%(289/290)。本实验方法是敏感、特异的滴定麻疹病毒的新方法,尤其适用于多份病毒的滴定。  相似文献   

17.
麻疹病毒H基因的特异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直接从麻疹疫苗沪191株、Edmonston株以及临床麻疹患者的含漱液和咽拭子中检测出635bp的特异性H基因目的条带;而对风疹病毒和流行性感冒甲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