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biliarycirrhosis,PBC)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该病的病因未完全明了,可能与免疫异常有关。本病多累及中老年妇女,男女之比为1∶9。PBC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黄疸、皮肤瘙痒和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及γ-谷氨酰转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于1988年1月至2012年6月确诊为PBC的72例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有38例病情好转,总有效率58.5%。无效27例(41.5%),死亡4例(5.6%),常规保肝药效果欠佳,加用熊去氧胆酸或皮质类固醇有一定疗效,结论 PBC多见于中年女性,且近年来确诊病例数明显增加。血清ALP、γ-GT、IgM明显升高及AMA阳性有助于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确诊PBC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37例中男6例,女31例,男:女为1:5,平均年龄(51.1±9.5)岁,男性确诊患者有增多趋势。(2)主要临床特征为黄疸27例(73.0%),乏力24例(占64.9%),纳差14例(37.8%),瘙痒13例(35.1%),无症状5例(13.5%),脾大16例(43.2%),腹水12例(32.4%),肝大6例(16.2%),黄色瘤3例(8.1%)。(3)实验室检查异常包括:总胆红素(TBil)升高(75.7%)、碱性磷酸酶(ALP)升高(95.6%)、!-谷氨酰转肽酶(!-GT)升高(89.2%)、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83.8%、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75.7%)、总胆汁酸升高(81.1%)、甘油三酯升高(56.78%)、总胆固醇升高(35.14%)、γ球蛋白升高(67.6%)、血清IgM升高(86.5%)、IgG升高(72.9%)、IgA升高(48.7%)。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86.49%,抗M2阳性率54.05%,抗核抗体(ANA)阳性率70.27%。(4)经常规保肝药加用熊去氧胆酸等治疗后,30例病情好转,总有效率81.08%。结论PBC多见于中年女性,近年来男性确诊病例有所增加。血清ALP、γ-GT、AST、TBil、ALT、IgM明显升高及AMA、抗M2阳性有助于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熊去氧胆酸是目前最具循证医学支持的PBC治疗药物,但约40%PBC患者对熊去氧胆酸治疗应答不良。本文综述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贝特类降脂药、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以及利妥昔单抗等临床常用药物和某些临床有可能选用的联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熊去氧胆酸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唯一公认药物,可以改善早期患者的长期预后;对于熊去氧胆酸疗效不佳者迫切需要其他有效治疗药物治疗,但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或其他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尚需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终末期患者适合肝移植治疗。本文就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药物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姜芳 《中国医药指南》2008,6(15):131-132
<正>熊去氧胆酸(UDCA)是目前较为肯定的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有疗效的药物.本文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UDCA治疗PBC取得较好疗效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病历为1997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PBC患者共6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的临床特征,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知能力。方法对临床诊断为PBC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女性占72.0%(18/25),确诊时平均年龄为(53.7±17.8)岁,确诊的平均时间为45.3±50.2月,主要临床症状为疲乏(56.0%,14/25),皮肤瘙痒(52.0%,13/25)和消瘦(52.0%,13/25)。主要的体征为肝掌(72.0%,18/25),肝脏肿大(52.0%,13/25),脾脏肿大(36.0%,9/25),黄疸(36.0,9/25)和皮肤色素沉着(32.0,8/25)。大多数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汁酸(TBA)明显升高,转氨酶轻度升高。患者血清IgM92.0%(23/25)升高,100%(25/25)患者抗线粒体抗体(AMA/AMA-M2)阳性。结论诊断PBC需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并需和其他疾病相鉴别,以防止误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早期疗效。方法 82例患者均给予甘草酸二铵保肝基础治疗的同时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每日13~15mg/kg。结果 8周后肝功酶谱ALT、AST、GGT、ALP、TBA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前后均数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能够早期、快速改善肝脏生化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的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最终可引起肝功能衰竭。为了探讨该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我们将52例PB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两种治疗方法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现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5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其中男8例,女44例,年龄31-69岁;所有患者的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检查结果都呈阳性,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等反映胆汁淤积的生化指标均异常升高,B超检查显示胆管正常,完全符合2000年美国肝脏病学会(AASLD)关于PBC的诊断标准”0。入组病例均排除以下情况:①有治疗禁忌证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的疗效,提高对该病诊治的认识。方法将46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应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特征、各项生化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6例患者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在治疗前后ALT、AST、TBil、ALP、GGT存在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前后ALT、AST、TBil存在差异,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比较,TBil存在差异。治疗后26例治疗组中18例患者显效,7例患者有效,总有效率96.2%;而对照组20例中,4例显著有效,6例有效,总有效率50%,两组病例治疗后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耐受性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熊去氧胆酸胶囊可明显改善PBC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生化指标,是目前治疗PBC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1.
98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对98例PB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98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女性占据了91例,远远高于男性;年龄在30~62岁,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疲劳、倦怠,也会出现皮肤瘙痒、黄疸,伴有高胆红素血症、高球蛋白血症、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ALT、AST异常等,并且存在自身的抗体,经检测大部分的患者的抗线粒体抗体或抗线粒体M2亚型抗体呈阳性。结论 PBC好发于中年女性,此病对肝脏的的损伤较为严重,经确诊后往往已到达晚期,预后较差。因此早期的诊断和积极的治疗,不仅可以延缓病程的发展,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胡西百合提  贾芸 《中国药房》2012,(20):1856-1857
目的:观察中等剂量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196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95例,采用常规对症疗法(保肝、解毒、利尿、抗菌);治疗组101例,在对症疗法的基础上加服中等剂量的熊去氧胆酸。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2组治疗效果和肝功能检查结果。结果:3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79.2%)显著高于对照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功能检测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显著降低(P<0.01),接近正常水平;谷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指标虽然没有恢复到正常范围,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降低(P<0.01)。结论:中等剂量熊去氧胆酸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重叠综合征(AIH-PBC OL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北京军区总医院近10年收治12例AIH-PBC临床表现、血清生化指标和免疫指标以及病理及治疗。结果 AIH-PBC OLS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有乏力、低热、黄疸、皮肤瘙痒等;肝脏酶学指标ALT、AST、ALP、GGT、IgM、IgG均明显升高,肝穿刺病理也显示肝细胞坏死、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同时可见小胆管损伤。治疗上倾向以UDCA与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联合用药。结论 AIH-PBC OLS不完全等同于典型的AIH或者PBC,而更像是两种疾病的同时叠加,临床应严密监控,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7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实验室指标的特点,综合分析对PB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确诊的PBC患者血清生化免疫球蛋白自身抗体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75例PBC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酸氨基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TC),免疫球蛋白M(IgM)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TP),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IgG较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②自身抗体检测75例抗核抗体(ANA)均阳性,主要荧光核型为胞浆颗粒型,着丝点型,核点型,核仁型及混合型;75例患者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为93.4%, AMA-M 2阳性率为85.3%。结论:综合多项实验室指标检测对PBC的诊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合并有胆囊结石的肝硬化患者其发病机制以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肝硬化并胆囊结石患者13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进行体检的肺肝硬化患者140例为对照组。将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成Ⅰ级、Ⅱ级、Ⅲ级,并且分析单纯胆囊结石以及合并有胆囊结石的肝硬化患者的发病率有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不同类型的肝硬化其发病率,比较各个级别患者期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比较和分析不同类型的肝硬化患者其胆囊结石发病率差异。结果合并有胆囊结石的肝硬化组患者的发病率是44.44%,而对照组患者的发病率是7.86%,肝硬化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肝硬化患者的类型不同其发病率不同,不同类型的合并胆囊结石的肝硬化患者其发病率都不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有胆囊结石的肝硬化患者其发病率和肝功能损害程度相关,这其中肝功能损害为Ⅰ级的其发病率是50.79%、肝功能损害为Ⅱ级的其发病率是39.22%、肝功能损害为Ⅲ级的其发病率是38.10%,3个级别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并发有胆囊结石的肝硬化患者由于其临床症状不明显,所以很容易漏诊,经常被医师所忽略,所以在临床诊断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6.
李勇  邓高旺  占敏 《江西医药》2009,44(3):197-199
目的探讨胆道探查致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5月-2008年5月9例胆道探查致十二指肠损伤病案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术中及时发现并行穿孔修补后痊愈出院;6例术中未及时发现而再次手术,其中1例行穿孔修补,4例行穿孔处置管引流+腹腔冲洗+肝下及十二指肠后置双套管持续负压引流+胃肠减压后痊愈出院;1例非手术治疗并发MODS死亡。结论积极预防是重点,术中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是关键,并发十二指肠瘘后建立可靠通畅的十二指肠内外引流简单而有效。  相似文献   

17.
探讨肝衰竭、肝硬变患者继发感染的部位、病原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收集我院199例肝衰竭和438例肝硬变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肝衰竭、肝硬变患者继发感染率分别为43.72%和23.06%,常见的感染部位依次是肺炎、自发性腹膜炎、胆管感染、败血症、尿路感染、其他感染;病原菌检出率45.45%,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真菌、其他病原体;肝衰竭患者合并感染的死亡率63.22%,未合并感染的死亡率30.36%;肝硬变患者合并感染的死亡率23.06%,未合并感染的死亡率3.56%,合并感染的患者死亡率均显著高于未合并感染者(P<0.05)。肝衰竭、肝硬变患者容易继发感染,肺炎、腹膜炎、胆管感染、败血症和尿路感染等是常易出现继发的感染。继发感染的病原体复杂多样,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曾忠远  夏刚 《中国药业》2014,(23):106-107
目的观察特利加压素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肝硬化顽固性腹腔积液患者18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特利加压素治疗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检测2组患者的体重、腹围、24 h尿量、尿钠、血肌酐、白蛋白等有效性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24 h尿量显著增加,体重、腹围明显降低,血清白蛋白显著升高,尿钠升高,血肌酐降低(P〈0.05)。结论特利加压素是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腔积液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在胰腺炎得到控制后1周内行LC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2例病人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无并发症,痊愈出院。结论:合并胰腺炎的胆囊结石病人在胰腺炎得到控制后1周内行LC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