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大鼠全身照射后,肠系膜、脾、肠绒毛、淋巴结及骨髓微循环都有改变。骨髓微循环改变具有不同于其它脏器的某些特点,其改变程度在600—1500拉德照射范围内,随照射剂量之增大而加重。能改善照射后骨髓微循环的药物,大都能提高动物的活存率。因此,我们认为骨髓微循环的观察,可以作为验证及筛选有效抗放药物的指标之  相似文献   

2.
放射生物学     
037 长期每日照射过程中粒细胞的增殖作者用放射自显影术研究了在1(1/20月内每日受48.5伦照射的大鼠骨髓粒细胞的有丝分裂周期和周期中各期时间以及增殖池的变化。实验动物用铯照射源(剂量率10~11伦/分)照射,照射总剂量分别为242、970、1940拉德。照射结束后动物给予静脉注射  相似文献   

3.
动物实验证明,“500”能促进粒系祖细胞的分化繁殖,减轻造血组织损伤。“208”可能使受辐射损伤的放射敏感细胞减少死亡,提高染色体自发再接机率。大量实验治疗狗表明,照后早期肌注“500”、口服“208”对丙线265拉德照射狗可减轻和改善造血功能障碍;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活存。  相似文献   

4.
照射后,骨髓等放射敏感组织DNA合成的抑制是急性放射损伤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变化程度与照射剂量大小及损伤的转归有较明显的关系。一些抗放有效的药物大都能改善此种变化,因此可以用来作为评价药物效价的指标。实验用的柴胡系柴胡的酒沉提取物,预防使用可以提高850拉德照射小鼠活存率  相似文献   

5.
三年低剂量率60Coγ线外照射对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低剂量率60Coγ线连续照射三年对狗的影响。两组受照射动物,平均日照射剂量率分别为0.427和0.178拉德/天,总累积吸收剂量分别为315.2±19.2和131.4±7.8拉德.连续三年照射对受照动物的观察表明,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高,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两者与累积剂量的相关都非常显著。受0.427拉德/天照射的狗,精子生成明显受抑,原发性畸形精子明显增加,这表明该组狗的睾丸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但照射到27个月(累积剂量达249.2拉德,精子计数为10×106个/毫升)时仍有生殖能力,子代无畸形,生长发育良好。  相似文献   

6.
每天以2.02、3.84、7.68和13.03拉德γ线慢性照射雄性小白鼠,诱发的显性致死突变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7.68和13.03拉德组的诱发率与累积剂量线性相关,分别为2.19×10-4/拉德和2.63×10-4/拉德。以114拉德/分剂量率一次照射小白鼠精子和精细胞的诱发率均与照射剂量呈线性相关,分别为0.75×10-3/拉德和1.49×10-3/拉德。慢性照射和急性照射精原细胞诱发的显性致死突变与累积剂量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为估计电离辐射对人类遗传的危险性,有必要研究电离辐射诱发干细胞型精原细胞的相互易位。现已建立起猕猴的剂量-效应关系模型。目前,人们对X射线分次照射诱发干细胞型精原细胞相互易位研究感兴趣,更关心分次照射的时间间隔。本文用X线分次照射猕猴,间隔时间为24小时,并用一次照射(50、300400、800和850拉德)结果与其对比。成年雄性猕猴局部睾丸X线一次照射50、300和400拉德或间隔24小时两次照射(200拉德×2),吸收剂量率为30拉德/分。  相似文献   

8.
我们曾报道了小白鼠经1—10千拉德γ线照射后72小时小肠面积依赖于照射剂量不同而发生的变化。当照射剂量低于2千拉德时,表面积随着剂量的增加而急剧减少;但当照射剂量在4—10千拉德范围内时,则几乎不再有所变化。该实验系采用目测的测量方法,即纵向剪开肠管后分别测量上、中、下三段的最大宽度,然后再取其均数并乘以小肠的长度而得出小肠面积的数值。这种测量方法是较为粗略的。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妇女X线透环的性腺剂量和骨髓剂量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国产氟化锂热释光剂量计调查了广东省。150例戴环妇女常规查环的局部X线照射量,根据MIXD均匀体模照射实验数据和有关资料计算了性腺剂量和骨髓剂量,得出一次透环的平均性腺剂量为13.6毫拉德,骨髓剂量为18.7毫拉德。估算了此种照射所致的骨髓集体剂量当量,并对其可能危害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急性放射病一般分为三种类型:骨髓型、胃肠型和脑型。它们都有各自的特征,例如剂量范围,活存时间、靶器官等均各不相同。本文通过一些指标的测量,观察1~20戈瑞范围内不同剂量γ线对骨髓型和胃肠型急性放射病靶器官的效应,探讨这两型放射病指标的剂量-效应特点。材料与方法实验动物 LACA系自由繁殖小白鼠,10周龄。雄性者体重25~35克,雌性20~30克。以~(60)C_0γ线一次全身照射。照射后72小时进行各指标的测量。第一批实验雄性小鼠,剂量1~20戈瑞(剂量间隔1戈瑞),照射量率85.7—98.8伦/分。每个剂量组20只动物,另有20只不受照射的正常动物作为对照组。照射后72小时断头活杀。对每组中的10只动物取出胸腺和脾  相似文献   

11.
以往工作表明,钴-60丙线照射明显抑制胃排空,抑制程度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加剧。800拉德照后第3天胃半量排空时间(t1/2)可达正常10倍以上。目前认为,中子的辐射生物效应一般较丙线为重,E1Y及Ross(1947)首次报导了中子照射可引起大鼠胃排空延缓。Turner等对比观察快中子15—37拉德及X线50—100拉德照射对大鼠胃排空的抑制效应,证明其RBE=2.9,但Woo-dward等未能观察到中子与X线对胃排空效应的明显差异。迄今文献中尚未见到有关中子与丙线所致胃排空效应的对比研究。本  相似文献   

12.
我们曾报导了~(60)钴丙线1000拉德照射对小鼠空肠隐窝细胞周期的影响和WR-2721的防护作用。本文报导丙线不同剂量照射后隐窝细胞周期各时间参数的变化,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受到低剂量电离辐射离体照射的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表明,分析数百个细胞就可以检查出染色体损伤的显著水平。例如,发现未经照射的对照血细胞的双着丝点和环的畸变率是1/1000,离体照射30拉德X线后大约增加20倍,在0~50拉德范围内,畸变发生率呈线性增加,没有阈剂量水平迹象。在较高照射水平,剂量平方项的贡献变得更明显,因此在较高的剂量范围,这些畸变产额可近似于剂量的平方数。相反,离体血细胞受高线性能量转移辐射如0.7~0.9百万电子伏特裂变中子照射后,畸变率在一个宽的剂量范围内呈线性增加,这样的辐射比起X线更为有效,在整个剂量水平范围(低于几百拉德)每单位吸收剂量产生的畸变要少于每个细胞单个双着丝点畸变的平均数。  相似文献   

14.
进行了一次或分次钴-60γ线(或吕线)全身照射诱发LACA小鼠肿瘤的实验研究。在一年的实验观察中, γ线一次全身照射300拉德组肿瘤发生率最高(52.5%), 是对照组的4.3倍。分次照射100拉德×3和150拉德×4组, 虽然后者胸腺淋巴瘤发生率增加, 但是肿瘤的总发生率并不高于一次γ线300拉德照射组。这可能与分次照射剂量偏低、间隔时间稍长或观察时问较短等诸因素有关。粒细胞白血病小鼠骨髓细胞体外软琼脂培养和染色体分析进一步证明了白血病的发生是起因于造血干细胞的缺陷、分化异常、以致幼雅细胞大量堆积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5.
562例急性放射病与放射复合烧伤、冲击伤死亡狗共发生肠套迭23例(4.09%),全部出现在骨髓型和肠型病例,未见于脑型与射线下死亡者。治疗组动物的肠套迭发生率达6.36%(14/220例),而效应组为2.63%(9/342例);单纯放射病时肠套迭的发生率为0.61%(1/164例),复合烧伤或复合烧伤、冲击伤时为4.49%(8/178例);骨髓型放射病时肠套迭的发生率为7.11%(17/239例),较肠型者2.34%(6/256例)显著增高。肠套迭最早见于照后23.5小时,最迟23.9天死亡狗,平均11.96±5.64天,以照后第二、三周发生率较高。肠套迭病例的照射剂量在137—4965拉德之间,其中265—1500拉德最多见。狗单纯放射病时并发肠套迭的照射阈剂量为660拉德,放烧复合伤时为265拉德,放烧冲复合伤时为137拉德。23例肠套迭中见单套迭(20例)和多套迭两种,后者包括双套迭(2例)和三套迭(1例)。小肠套迭(空空肠套迭和回回肠套迭)约占61%,回结肠套迭约占17%,十二指肠胃套迭约9%,多发型约13%。依据肠套迭病理变化,可分为单纯型(5例)、水肿型(1例)和坏死型(17例)。三型可能是肠套迭局部病变由轻到重依次发展的过程。肠套迭局部粘膜坏死、静脉淤滞、水肿、纤维素渗出、出血,并发细菌感染。其特点是上述病变较临床上肠套迭更多见,更严重;病变部位缺乏炎细胞反应。  相似文献   

16.
在临床放射治疗中,辐射剂量率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当剂量率不同时,同样的物理剂量具有不同的生物效应,而且,辐射剂量率对不同种类的细胞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意义。近几年来,临床放疗的注意力已转向全身照射。对全身照射而言,达到接近骨髓耐受量的剂量水平是重要的。并且,全身照射的剂量率范围从每分钟数百拉德至1拉德或更低。因而我们用脾造血灶的方法来研究每分钟45~0.83拉德这一范围内的剂量率时对骨  相似文献   

17.
大剂量全身照射比格狗生物效应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为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实验治疗提供依据 ,观察了不同剂量照射比格狗的生物效应。方法 :60 Coγ辐射源分别照射 6 .5 ,5 .5 ,5 .0 ,4.5 ,3.5 ,2 .5Gy ,照射剂量率为 7.2 2 4× 10 _2 C/(kg·min)。观察照射动物的一般临床表现、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培养。结果 :所有比格狗于照射后 0 .5~ 2h均有呕吐。 6 .5Gy照射组动物于照射后第 2天出现腹泻 ,并伴有白色黏液 ,其中 3只动物出现血水样便或咖啡样便。 5 .5Gy组有个别动物出现水样便 ,而 4.5Gy以下剂量照射组动物出现一般稀便。比格狗除 2 .5Gy组有一只动物活存外 ,其余均死亡 ,各组死亡动物平均活存时间依剂量的大小分别为 5 .0 ,8.0 ,9.3,9.5 ,10 .5和 14.1d。照射后 1d骨髓造血祖细胞集落数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明显减少。照射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最低值出现时间随照射剂量的增大而提前 ,且剂量效应关系显著。结论 :对临床症状、外周血白细胞及活存时间的分析结果表明 ,比格狗的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偏轻 )模型的全身照射剂量为 4.5~ 5 .0Gy。  相似文献   

18.
照射复合皮肤烧伤的放烧复合伤动物,经常在伤后并发肺霉菌感染。它们若受到霉菌攻击,后果是严重的。大多数动物在细菌感染的基础上再感染霉菌时伤情加重,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放烧复合伤动物死亡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治疗放烧复合伤时除防治细菌感染外,抗霉菌感染也是重要的一环。我们采用大鼠放烧复合伤模型研究了复合伤动物霉菌感染的特点,以便为防治霉菌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取体重150—200克非纯系大鼠,雌雄各半,采用先照射后烧伤程序。照射为~(60)Co丙线、全身均匀照射800拉德、650拉德、450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骨坏疽、汗腺炎、术后炎症浸润骨髓炎、吻合口炎、腮腺炎和长期不愈合的外伤等共316例进行了放射治疗结果分析。男211例,女105例。年龄24~70岁。从发病到接受放射治疗由数天到2~2.5月,骨髓炎为数年。放射治疗前全部病人进行了药物治疗,2/3的病人进行了外科手术(常常不是一次),多数病例由手术和理疗合并治疗。治疗无效后改为抗炎症放射治疗。病灶直角照射,电压150~200千伏,过滤铜板厚0.8~1.5毫米,光距30~40厘米。。病灶一次有效剂量平均15~35拉德。一周照射2次时,如病情未加重,两次间隔可缩短到1~2天。病灶总剂量50~300拉德。每次剂量和总剂量由病灶特点和敏感度所决定。放射治疗过程中还采用了药物和药膏(计算菌丛的敏感性)治疗。术后腮腺炎总剂量不超过50~300拉德。急性和亚急性炎症病灶放射治疗有明显的抗炎  相似文献   

20.
作者研究了低水平照射对脾脏淋巴细胞群机能的影响以及脾脏这些淋巴细胞亚群再生的动力学。用200拉德全身照射Wistar-Lewis大鼠,对照动物不照射,照后1、2、4、7和14天将实验动物和适当数量的对照动物活杀进行研究。每个时间点测量以下参数:体重、脾重、脾组织病理学、脾脏的细胞含量、脾脏T细胞群(用~3H-尿核甙摄取作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