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全胃肠外营养长期使用可引起肠粘膜萎缩、通透性升高,肠道免疫功能障碍和肠细菌移位,谷氨酰胺可减轻全胃肠外营养对肠道的不利影响,增强肠道免疫功能。本文就谷氨酰胺对肠道免疫的正性作用及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传统全胃肠外营养及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的TPN对肝移植后移植肝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方法 将24例肝移植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不添加Ala-Gln的TPN组(TPN组),添加Ala-Gln的TPN组(Gln组).术后第2天予以等热量(每千克体重104.6 kJ)、等氮量(每千克体重0.16 g)共7d.监测术后第2天、第9天肝功能指标;观察供肝冉灌注后、术后第9人移植肝结构的变化.结果 术后第9天Gln组与TPN组比较,APOB与CHE增高幅度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的降低幅度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n组移植肝细胞超微结构改善优于TPN组.结论 肝移植后添加Ala-Gln的TPN比传统TPN有利于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丙氨酰—谷氨酰胺对机体创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涛  黎沾良 《普外临床》1996,11(4):220-22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的营养支持方法。方法对27例次的肝移植术后的营养支持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例术后34天死于MODS。26例均能耐受营养支持治疗。术后未发生导管败血症、吸入性肺炎、腹痛、呕吐和恶心等并发症。5例出现轻到中度腹泻,术后肝功能指标恢复良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均有显著改善。结论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明显促进肝移植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谷氨酰胺及谷氨酰胺双肽强化的胃肠外营养液对肠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相似文献   

6.
肝移植术后营养支持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在肝移植术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003年7月~2004年6月在我院行肝移植术后的病人随机分为肠内(EN)组和肠外(PN)组。与PN比较,分析早期EN对肝移植术后病人肝功能恢复和预防继发感染方面的作用。结果:顺利进行营养支持共59例,其中EN组和PN组分别为38例和21例;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具有可比性。与PN组比较,EN组病人术后一周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恢复较好,胆汁量较多,肺炎等感染的发生率下降,发生腹泻的机会也下降。结论:①与PN比较,EN能促进肝移植术后肝功能,特别是蛋白合成功能的恢复。②与PN比较,EN能减少肝移植术后感染的发生率。③早期EN、肝移植术后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 (Gln)强化的TPN对胃肠道肿瘤术后病人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2 0例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后随机分为常规TPN组 (对照组 )和 (TPN +Gln)组 (研究组 ) ,治疗共 8d ,观察血清前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氮平衡变化。并检测其前后外周血lgG、lgM、lgA、C3、C4的变化。 结果  (1)两组病人呈正氮平衡趋势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 (P <0 .0 1)。两组病人血清蛋白均上升 ,研究组回升更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 (P <0 .0 1)。(2 )研究组外周血lgG、lgM、lgA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研究组C3 、C4 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Gln强化的TPN提高了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 ,改善了胃肠道肿瘤术后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谷氨酰胺对胃肠外营养时细菌移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满喜  蒋朱明 《普外临床》1996,11(4):209-211
  相似文献   

9.
谷胺酰胺(Gln)是条件性必需氨基酸,占人体内游离氨基酸库的25%~60%,正常血浆中浓度为0.6~0.9 mmol/L.长期标准TPN营养支持由于缺乏Gln,易引起肠黏膜萎缩、通透性升高、肠道免疫功能障碍和肠道细菌异位等并发症,甚至导致肠源性败血症.本研究通过比较术后蛋白质合成、肝脏保护、免疫功能及胃肠道功能恢复影响的差异,探讨Gln强化的TPN在结直肠癌病人根治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索去铁敏对移植供肝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自体肝移植组(AT组)、自体肝移去铁敏预处理组(DP组)与自体肝移植去铁敏灌肝组(DI组)。检测各组术后24 h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观察肝组织形态学改变并检测肝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HIF-1α)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与S组相比,AT组、DP组和DI组术后血清ALT,AST和ALP明显升高;但DP组、DI组较AT组血清ALT,AST和ALP明显降低,肝形态异常变化减轻,肝组织中HIF-1α蛋白含量升高,MDA含量下降(P﹤0.05)。结论:在肝移植术前行去铁敏预处理或术中行去铁敏溶液灌肝,对供肝有保护作用,且前者优于后者。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组织HIF-1α含量及减轻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供肝动脉变异的修整与重建的方法与技巧. 方法 回顾性分析91例原位肝移植供肝修整以及变异肝动脉重建时处理的方法和技巧.结果 修整的91例供肝全部用于肝移植.发现其中20例(21.9%)存在肝动脉解剖变异,20例中12例需行变异肝动脉重建,动脉重建方法包括将变异的肝右动脉与脾动脉(7/12)或胃十二指肠动脉(5/12)吻合.供肝应用后未出现与修整相关的手术并发症. 结论 供肝的正确修整及合适的供肝动脉重建可减少肝移植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预防策略及效果。方法 对120例乙型肝炎、相关患者接受原位肝移植术后,使用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等治疗HBV再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经23~59个月随访,全组4例出现HBV再感染,再感染率为3.3%。4例经治疗后经随访19~26个月,均出现HBV-DNA转阴,但未见HBsAg转阴。结论 小剂量HBIg联合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可有效预防肝移植术后HBV的再感染;术前HBV-DNA负荷量与术后HBV再感染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热缺血时间的无心跳供肝在临床肝移植中应用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冷保存时间在12h之内的不同热缺血时间的无心跳供肝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热缺血时间分为3组:Ⅰ组为5 min之内, 43例; Ⅱ组为5~10 min, 77例; Ⅲ组为10~15 min, 22例。比较3组间肝移植术后谷丙转氨酶(ALT)峰值、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急性排斥反应、胆道并发症、血管并发症、感染以及移植肝存活和受体存活的差异。结果:3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Ⅱ组术后ALT峰值及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Ⅰ组; 而Ⅲ组术后ALT峰值、胆道并发症发生率、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感染发生率均显著升高。随访 8~32个月。Ⅲ组移植肝存活率及受体存活率均降低, 与Ⅰ组和Ⅱ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冷保存时间在12 h之内的无心跳供肝能耐受热缺血的安全时限为10 min; 热缺血时间大于10 min的供肝, 移植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 移植肝和受体存活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预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Kamada′s 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EGb)组、生理盐水对照(NS)组和假手术组(SO)。分别于供肝再灌注后2,6,24h处死动物,检测血清ALT和AST;肝组织组织学检查,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RT-PCR检测肝组织TNF-αmRNA及Bcl-2mRNA的表达。结果:供肝再灌注2,6,24h,EGb组血清ALT水平及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低于生NS组(P<0.01)。血清AST水平在供肝再灌注2,6h时明显低于NS组(P<0.01)。供肝再灌注后2,6h时EGb组TNF-αmRNA的表达明显低NS组(P<0.05)。供肝再灌注后2,6,24hEGb组Bcl-2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NS组(P<0.01)。结论:经EGb预处理供可减轻大鼠肝移植供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细胞凋亡,影响TNF-αmRNA,Bcl-2mRNA的表达,对供肝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移植患者淋巴细胞P-gp水平及其功能的改变对免疫抑制治疗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前瞻性观察53例肝移植患者淋巴细胞P-gp表达水平的变化,研究其功能改变。结果:手术前平均淋巴细胞P-gp表达水平为(10.3±4.0)%,术后1个月即出现增高,平均为(17.8±8.0)%,3个月达高最水平(27.5±13.3)%,随后维持在该水平。在不同性别及年龄组之间,未发现统计学差别。CD+4T细胞P-gp水平明显高于CD+8T细胞和B细胞。RH123试验显示,在P-gp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之间,淋巴细胞内药物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移植手术后,一部分患者淋巴细胞P-GP的水平明显增高,对药物的转运作用明显增强,有可能对免疫抑制剂的治疗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Wistar-SD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Wistar-SD大鼠原位肝移植(OLT)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的表现及其判断方法。方法 观察大鼠术后生存状况,采用肝功能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法研究OLT模型大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表现,结果Wistar-SD实验组OLT术后发生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实验组大鼠肝移植术后血清ALT,AST,TB于第1~3天及第7天各指标数值呈明显上升,高于对照组各相应时点,差异仃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istar-SD大鼠OLT模型可发生巾,重度急性排斥反应,其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可以说明急性排斥反应是否已发生.  相似文献   

18.
肝移植中边缘供体使用经验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移植中使用边缘供肝〔包括脂肪供肝、寄生虫供肝、HCV(+)供肝和HBsAg(+)供肝〕对术后肝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5年采用UW液体灌注供肝的首次肝移植患者8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边缘供肝44例(35例脂肪肝, 6例寄生虫肝, 2例乙肝, 1例丙肝), 正常供肝41例(对照组)。35例脂肪肝供肝依据脂肪变性程度分3组, 分别比较各组肝移植术后当天,术后1,2,3,7 d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ICU 时间、迟发性无功能(DNF)发生率和3, 6个月患者生存率等指标。对6例寄生虫供肝术后行B超严密观察, 对1例HCV(+)和2例HBSAg(+)供肝受体术后血清检测及其对预后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脂肪变≥40%组的术后ALT, AST, TB, PT均高于脂肪变20%~40%组(P<0.05); 脂肪变20%~40%组术后AST, ALT, TB均高于脂肪变<20%组(P<0.05); 供肝脂肪变<20%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脂肪肝供肝各组术后迟发性无功能发生率和3,6个月存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寄生虫供肝、HCV(+)及HBV(+)供肝未增加术后病死率。结论:供肝脂肪变<20%者作为供肝较安全; 随着供肝脂肪变性程度的加重, 移植术后肝衰竭风险增大; 对脂肪变≥40%供肝应慎重或避免使用。在没有合适供肝的紧急情况下, 可考虑使用寄生虫供肝、HCV(+)和HBV(+)供肝。  相似文献   

19.
单人操作建立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一种能稳定、高效地建立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且能单人操作的手术改良方法。方法:参照“双袖套”法,肝上下腔静脉采用连续缝合,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采用袖套法,胆管用支架法吻合,完成小鼠原位肝肝移植70例。术后观察24 h,1周和1个月受体存活率,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变化。并设立假手术组对照。结果:受体术后24 h,1周和1个月存活率分别为95.7%,90.9%和85.1%。术后1周ALT逐渐升高,1个月降至正常水平;术后ALP值逐渐增高;病理显示肝组织结构良好。结论:该方法成活率高,稳定性好,重复性强,是建立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谷氨酰胺(Gln)和精氨酸(Arg)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CCl4诱导Wistar大鼠6周建立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共30只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Gln处理组和Arg处理组,每组10只。至8周结束时观察各组大鼠肝脏大体观、胶原蛋白含量和肝纤维化的程度。结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至8周结束时,无1例死亡。Gln组肝脏纤维化最严重,对照组次之,Arg组最轻。结论:Gln加重了大鼠肝纤维化,而Arg明显减轻大鼠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