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感染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慢性感染, 可致多种疾病, 如: 慢性胃炎, 十二指肠溃疡, 胃黏膜相关的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及胃腺癌. 不同疾病是由H pylori和宿主之间复杂的致病机制导致. 近年来, 学者们对H pylori毒力致病因子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为揭开H pylori感染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本文就H pylori毒力致病因子CagA、VacA、BabA、SabA、OipA、DupA等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运用水油提、盐析及凝胶过滤色谱法对幽门螺杆菌YC-11株所分泌的形成空泡细胞毒素进行了提取。纯化的形成空泡细胞毒素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表现为单一条带,分子量约为87000,在PH2.4~6.4的环境中表现高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已被证实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菌,但其致病机理尚不清楚。目前已发现的毒力因子有多种,其中研究最多的是空泡毒素在致病性中的作用。有文献报道,大约50%的Hp分离株体外可产生空泡毒素,并且... 相似文献
4.
1988年Leunk等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肉汤培养基的上清液含有一种使多种体外培养的真核细胞系发生空泡样变性的毒素,1992年这种毒素得以纯化并被命名为空泡细胞毒素(Vacuo-lating cytotoxin,VacA)。1994年完成了编码VacA的基因vac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由此VacA作为H.pylori致病的主要毒力因子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和关注,本文将综述近十年有关VacA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Hp)属于革兰阴性菌,可以在人胃内存活并定植。Hp能够利用其毒力因子调节宿主炎症反应,破坏胃黏膜,其感染的长期结局包括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恶性肿瘤,是与胃癌相关的Ⅰ类致癌物。与Hp生存相关的毒力因子主要是脲酶,在脲酶的帮助下,Hp可以在pH值极低的胃内生存,形成持久感染;与Hp定植相关的毒力因子包括外部炎症蛋白A、Hp外膜蛋白Q、血型抗原结合黏附素,这些毒力因子与宿主胃上皮细胞相互作用,帮助Hp在胃黏膜定植,增加癌前病变及胃癌发生风险;与Hp致病相关的毒力因子包括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空泡细胞毒素、外膜囊泡、γ-谷氨酰转肽酶、高温需求蛋白A等,Hp在胃上皮细胞存活、黏附并成功定植后,上述毒力因子进一步诱导炎症反应,促进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促使胃部炎症向胃癌转化。深入研究Hp毒力因子诱导胃癌发生的机制,有助于为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7.
杜奕奇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1,21(3):131-134
空泡变性细胞毒素(VacA)是幽门螺杆菌(Hp)的主要毒力因子,VacA受体的研究成为近年来Hp致病机制研究的新热点。本综述了初步确认的VacA受体(RPTPβ)的特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正>幽门螺杆菌(Hp)感染呈全球性分布,在发达国家人群中感染率为30%~40%,在发展中国家可高达60%~70%[1]。Hp感染者发生非萎缩性胃炎较为普遍,仅有少数感染者会出现严重的临床结局,如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等,这种状况与环境因素、宿主特性及Hp毒力因子密切相关。Hp不同分离株间存在巨大的遗传变异,这些遗传学的差别影响着Hp毒力因子的功能和抗原性,对于Hp感染产生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抗生素诱变的球形幽门螺杆菌定居毒力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揭示抗生素诱变的球形幽门螺杆菌(Hp)与定居有关毒力的变异情况。方法采用亚抑菌浓度抗生素作用,使5株Hp发生球形变异,检测球形Hp的尿素酶活性及其对Hep2细胞(喉癌上皮细胞)的粘附性,并用PCR法检测其尿素酶A,尿素酶B及粘附素基因。结果球形Hp尿素酶活性降低,对Hep2细胞的粘附性降低,电镜下可见球形Hp侵入细胞内。球形Hp的411bp尿素酶A,115bp尿素酶B及375bp粘附素基因的PCR均阳性。结论抗生素诱变的球形Hp与定居相关的毒力减弱,但其有关毒力基因片段未缺失。 相似文献
10.
球形幽门螺杆菌致小鼠感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证明球形幽门螺杆菌体内致病性。方法 用抗生素和水诱导幽门螺杆菌(Hp)球变,螺旋形和球形Hp分别经胃灌注接种BALB/c小鼠,实验组小鼠(各16只)接种Hp菌液0.4ml/只(10^9/ml),接种4次,2w完成,对照组(10只)接种生理盐水,距最后一次接种后3和4w分别处死小鼠各半,取胃粘膜组织作细菌学检测(包括胃粘膜快速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鉴定,电镜观察)和组织学检测。结果 螺旋菌、抗生素旅为的球形菌、水中球形Hp这3个实验组的胃粘膜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率分别为93.8%(15/16)、87.5%(14/16)、50%(8/16),由此反映在的细菌定居量评分为1.75、1.30、0.56,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87.5%(14/16)、75.0%(12/16)、68.8%(11/16),对照组阴性,Hp感染3w和4w的实验结果无差异。电镜下可见3个实验组均有弯曲形、杆状和球形Hp粘附于胃粘膜上。组织学检验发现感染的小鼠胃粘膜呈正常、轻度或重度糜烂、溃疡等不同的表现,有炎症细胞浸润。水中球形Hp感染引起的胃粘膜损伤较轻。结论 球形Hp可致胃炎或溃疡。 相似文献
11.
Nagahito Saito Hisashi Oda Fujio Sato Mototsugu Kato Hiroshi Takeda Toshiro Sugiyama Masahiro Asaka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000,15(12):H25-H25
The ultrastructure of cell gives suggestions to the elucidation of the function. The study about the ultrastructure of H. pylori is important to know the nature of the organism. It is beyond doubt that 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 is related to the pathogenesis of gastric disorders and it has been sequenced the bacterial genome. Although many morphological studies have been performed about this organism by light microscopy, few reports about theprecise ultrastructure exist. In general, H. pylori ar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spiral forms and coccoid one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former is changing into the latter in an undesirable environment. It remains obscure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letter such as the detailed ultrastructure,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r the viability. There are antithetic concepts about the coccoid H. pylori. One is that this type of the organism remains in a degenerated state. The other is that such organism is viable and non‐culturable. In addition to these opinions. I exhibit the third view. That is, the coccoid form ar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type I whose ultrastructure is generally nonspecific and type II identically intact. Moreover, type II coccoid form is also suggested to process growth viability. In this symposium, the ultrastructure of the cultured H. pylori (ATCC43504) will suggest some hypotheses about the nature. Some other natures will be also hypothesized from our ultrastructural study.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耐药性检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体外观察北京地区人群幽门螺杆菌(Hp)菌株对临床常用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方法 ①菌株:Hp菌株20株(2株国际标准菌株,18株临床分离株),同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为质控菌株。②药物:羟氨苄青霉素,克拉霉素,甲硝唑,呋喃唑酮。③药敏试验:滤纸片琼脂扩散法。结果 甲硝唑耐药率94.4%,克拉霉素、呋喃唑酮耐药率5.6%,羟氨苄青霉素耐药率0。结论 北京地区人群Hp菌株甲 相似文献
13.
CagA+幽门螺杆菌裸鼠感染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用携带cagA基因的Hp成功感染BALB/c裸鼠。方法分别采用cagA基因阳性和阴性的具有较强动力的新鲜Hp分离菌株,通过灌胃方式感染BALB/c裸鼠,感染后4周和8周分两批处死,进行微生物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灌喂8周后,cagA+实验组和cagA-实验组均成功定植Hp(16/16);cagA+组胃粘膜表现明显炎症及坏死病变,而cagA-组仅有轻微炎症发生。结论建立典型的Hp动物感染模型应选择cagA+菌株。 相似文献
14.
日本血吸虫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利用Hp全菌抗原检测60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HgIgG抗体。结果日本血吸虫病组血清HpIgG抗体检出率(75.0%)明显高于对照组(46.0%),平均血清抗体滴度(2.30土0.42)亦高于对照组(2.02±0.38),血清HPIgG抗体的检出率和抗体滴度随病程的发展而升高。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日本血吸虫与HP感染之间高度相关,必须加强对日本血吸虫病患者Hp感染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以控制血吸虫病变的发展,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HBV对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影响。方法 利用Hp 全菌抗原检测HBV、日本血吸虫单独或合并感染者血清Hp IgG抗体。结果 HBV与血吸虫合并感染时,血清HpIgG抗体检出率(85-7% )明显高于HBV或血吸虫单独感染(阳性率分别为45-5% 和72-9 %),合并感染时血清HpIgG抗体水平(0-87±0-10) 亦高于单独感染(0-77±0-20 ,0-71 ±0-1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HBV阳性者与HBV阴性者之间Hp 感染率和抗体水平相近。结论 HBV 对Hp 感染具有促进作用,HBV和血吸虫对Hp 感染具有协同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内镜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Hp长期感染是否促进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形成与发展,对首次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而不伴有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120例Hp阳性患者和87例Hp阴性患者进行内镜随访。随访时间3~8年,平均4.8年,随访次数2-10次,活检组织进行Hp检查、病理学检查和AgNORs,银染及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Hp阳性患者其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Ⅲ型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发生率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Hp阳性胃粘膜PCHA标记指教和AgNORs数也显著高于Hp阴性胃粘膜。表明Hp感染可能通过刺激胃粘膜细胞的过度增殖、更新加快,促进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增加患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内镜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Hp长期感染是否促进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形成与发展,对首次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而不伴有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120例Hp阳性患者和87例Hp阴性患者进行内镜随访。随访时间3~8年,平均4.8年,随访次数2~10次,活检组织进行Hp检查、病理学检查和AgNORs,银染及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Hp阳性患者其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Ⅲ型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发生率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Hp阳性胃粘膜PCNA标记指数和AgNORs数也显著高于Hp阴性胃粘膜。表明Hp感染可能通过刺激胃粘膜细胞的过度增殖、更新加快,促进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增加患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19.
口腔牙菌斑中的幽门螺杆菌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报道用快速尿素酶法、免疫荧光染色和细菌培养法及电镜观察检测40例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和胃癌患者牙菌斑中的幽门螺杆菌(Hp),同时从胃粘膜活检做嗜银染色(WS)和尿素酶试验检测Hp。结果发现,多数患者的牙菌斑中可能有大量Hp存在,牙菌斑中的Hp形态、生化特性和免疫学特性、培养条件均与胃粘膜Hp相似,说明牙菌斑中很可能有Hp寄生,它与胃粘膜Hp可能相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