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麻醉与吸入麻醉方式对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影响。方法将64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法和气管插管2%七氟烷混合30%氧气吸入麻醉法进行麻醉,Longa法建立MCAO模型。观察两组大鼠的麻醉诱导、持续及苏醒时间的差异,对比分析血气分析、血糖、肛温、脑温、神经功能缺失评分、48h存活情况以及梗死体积的差异。结果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对呼吸有明显抑制,血气分析显示有严重的呼吸性酸中毒[pH7.29±0.03,PCO2(56.8±4.2)mmHg,PO2(119.1±15.6)mmHg],吸入麻醉组辅助呼吸,血气分析正常[pH7.48±0.06,PCO2(36.2±0.3)mmHg,PO2(219.1±27.4)mmHg]。两组大鼠的pH值、PCO2、PO2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腹腔麻醉能显著降低脑温和肛温[梗死区皮质温度(33.3±0.8)℃、纹状体温度(33.6±0.3)℃、肛温(34.7±0.5)℃],吸入麻醉对脑温和肛温影响较小[梗死区皮质温度(35.1±0.3)℃、纹状体温度(36.2±0.3)℃、肛温(35.1±0.3)℃],两组间脑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肛温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鼠48h存活只数及脑梗死体积在腹腔麻醉组与吸入麻醉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建立大鼠MCAO模型时,应用吸入麻醉明显优于腹腔麻醉,其对呼吸、血糖、脑温等指标影响较小,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大鼠MCAO模型。  相似文献   

2.
大鼠大脑中动脉区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建立重复性好,梗死部位恒定,成功率主同的大脑中动脉闭塞 模型,将为研究局灶性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及防治措施提供重要手段。着重介绍有关文献报道的几种大鼠MCAO模型的制备方法,用途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3.
大鼠大脑中动脉区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重复性好、梗死部位恒定、成功率高的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将为研究局灶性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及防治措施提供重要手段。着重介绍有关文献报道的几种大鼠MCAO模型的制备方法、用途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延迟时间点给予亚低温治疗对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大鼠的神经保护效应.方法 雄 性SD大鼠30只,线栓法制备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2 h组(HT 2 h组)、亚低温治疗6 h组(HT 6 h组)和缺血对照组(NT组),每组10只.应用激光多普勒监测局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持续监测核心温度.取脑制备冷冻切片,进行焦油紫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脑水肿程度,TUNEL染色确定神经元凋 亡情况.结果 与NT组比较,HT2 h组和HT6 h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全脑体积、脑水肿程度以及缺血半暗带区域内大脑皮质区、纹状体区和丘脑区TUNEL阳性细胞计数均显著降低.与HT 6 h组比较,HT 2 h组脑梗死体积全脑体积、脑水肿程度以及缺血半暗带区域内大脑皮质区和纹状体区TUNEL阳性细胞计数均显著降低.结论 延迟亚低温治疗通过抑制大脑中动脉阻塞后神经细胞凋亡,从而达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家兔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造模前将45只健康清洁级成年新西兰家兔分为假手术组(5只)及模型组(40只),用自制头端蘸有石蜡的2-0钓鱼线作为线栓,由颈外动脉残端剪口,经颈内动脉置入颅内,堵塞大脑中动脉起始部,6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分视为造模成功。麻醉处死家兔,用2%2,3,5-三苯基氯化四唑溶液对脑片进行染色,观察梗死灶情况。对模型组中造模成功、失败及死亡的实验兔进行线栓头端直径、线栓置入深度的比较。结果模型组40只,其中死亡6只,包括术后4 h内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4只、因麻醉意外死亡2只,死亡率为15.0%;失败7只,主要为脑血管痉挛及线栓置入深度不足;造模成功27只,成功率67.5%。假手术组全部存活。造模成功家兔的线栓头端直径、置入深度分别与死亡及失败结局家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直径(mm):(0.52±0.14)比(0.45±0.40)和(0.58±0.17);深度(cm):(5.49±0.17)比(6.04±0.11)和(4.26±0.30);均P0.05]。结论改良线栓法可成功制备家兔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操作简便,且可重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醛脱氢酶2(ALDH2)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SD大鼠200只,采用MCAO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分为对照组、激动剂组(激动剂Adal1)和阻断剂组(阻断剂Cya)、LV-ALDH2组(ALDH2转基因慢病毒)和sh-ALDH2组(RNA干扰ALDH2),观察ALDH2活力和大鼠脑梗死面积及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激动剂组和LV-ALDH2组增加ALDH2的活力、减少脑梗死面积和神经行为学评分(P<0.05,P<0.01);阻断剂组和sh-ALDH2组降低ALDH2活力,增大脑梗死面积和神经行为学评分(P<0.05)。结论激活ALDH2能减轻MCAO大鼠的脑梗死面积和改善神经行为功能,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一种适合于老龄大鼠脑梗死研究的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模型。方法 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墨汁或 TTC染色、病理学观察以及脑组织含水量测定等方法比较研究老龄大鼠线栓与改良自体血栓 MCAO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血栓组与线栓组成功率分别为 95.83%和 1 5% ,前者神经功能缺损较后者重 (评分为 8.59± 3.52与 1 4 .0 6± 4.0 4 ,P=0 .0 0 1 ) ,前者梗死体积亦高于后者 (2 60 .67± 1 4 .65mm3与 1 51 .0 0±98.1 4 mm3 ,P<0 .0 5) ;脑组织含水量血栓组明显高于线栓组 (P=0 .0 0 1 )。后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为 2 %。结论 自体血栓性 MCAO模型成功率高、梗死范围恒定、可重复性好 ,较线栓更适合于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大脑中动脉(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闭塞所致MCA不同供血区脑梗死的对比研究,为相关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由MCA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50%)和闭塞所致的新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将患者分为狭窄组(27例)和闭塞组(34例)。根据发病1周内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的结果,确定脑梗死的部位并进行对比。结果狭窄组和闭塞组单发性梗死分别为15例(55.6%)和8例(23.5%),多发性梗死分别为12例(44.4%)和26例(76.5%),P〈0.05。狭窄组和闭塞组单发性梗死中,小穿支动脉脑梗死为11例(11/15)和2例(2/8),P=0.039;多发性梗死中,穿支动脉脑梗死(PAI)合并皮质梗死(PI)为7/12和3/26(11.5%),P=0.005;多发性梗死中,PAI+PI+分水岭梗死为1例(1/12)和16例(61.5%),P=0.004;分水岭梗死分别为5例和23例,P〈0.001。结论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闭塞所致的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差异,前者多引起单发性脑梗死,后者多引起多发性脑梗死。提示两者的发病机制存在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大鼠左右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左右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差异。方法选择右利雄性Wistar大鼠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左侧优势组)、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右侧非优势组),每组24只,每组使用各自侧别的假手术对照。血管内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2h,然后再灌注。测试神经功能,取脑分别进行常规TTC染色和HE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左侧优势组再灌注24、48和72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右侧非优势组(P<0.05)。左侧优势组缺血程度较右侧非优势组重。左侧优势组神经元数量严重缺失,海马细胞排列紊乱,脑梗死体积明显大于右侧非优势组[(102.1±8.8)mm3 vs(97.0±11.2)mm3,P<0.05]。结论大鼠优势半球大脑中动脉阻塞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非优势侧严重,脑梗死体积更大。大鼠优势半球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重复性好,而且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MCA供血区脑梗死急性期的磁共振弥散(DWI)及灌注(PWI)加权成像的特点,并探讨其与发病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发病时间在6h内的35例MCA供血区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DWI及PWI(达峰时间图,TTP图)检查,计算图像信号异常区域的体积,将其依次与患者发病时的欧洲卒中量表(ESS)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35例患者的DWI信号异常区域体积为0.2~252.8cm3(中位数为40.7cm3),TTP图上低灌注区体积为0.4~309.5cm3(中位数为141.2cm3),二者均与患者临床ESS评分呈明显负相关(依次为r=-0.673,P=0.000;r=-0.572,P=0.000);但TTP-DWI不匹配区的体积(0.2~179.9cm3,中位数56.7cm3)与ES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0.304,P=0.076)。其中有69%(24/35)患者的PWI异常区域的体积超过DWI体积的20%以上。结论DWI与PWI异常区域的体积与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密切相关,决定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的主要因素是DWI体积,TTP-DWI不匹配区与临床症状相关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其对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线栓法制作兔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最适线栓头端直径,并采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PET)检查缺血脑组织葡萄糖代谢水平的变化。方法将兔龄5~6个月的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27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手术组,其中假手术组3只,手术组24只。根据线栓头端直径不同再将手术组随机分为0.250.29(A组)、0.300.34(B组)、0.350.39(C组)及0.400.45mm组(D组),每组6只兔。所有兔在手术后30min、3及6h行脑PET检查,6h行神经功能评分。检查结束后,解剖观察并取脑组织做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结果①有1/3枕动脉起自颈内动脉。②手术组24只兔中,有15只模型成功,线栓进入大脑中动脉,A、B、C及D组插线成功的比例分别为3/6、5/6、5/6及2/6,B、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缺血30min,15只成功模型的PET结果即显示双侧基底核、颞叶、顶叶皮质葡萄糖代谢率的比值(右侧/左侧)下降,且随缺血时间延长下降越明显;假手术组无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较,A、B、C、D组比值下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1,P<0.05)。④A组6h神经功能评分<2级,TTC染色未发现明显异常;B、C及D组6h神经功能评分≥2级,TTC染色可见明显的梗死病灶。结论制作兔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模型最佳线栓头径为0.30~0.40mm。PET检查对早期血流量减少很敏感,可作为研究脑缺血的有效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计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大脑中动脉(MCA)慢性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血流动力学特点的可行性。方法连续纳入2008年9月-2010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外科就诊并经DSA确诊的单侧MCA闭塞的患者共140例。根据DSA显示的软脑膜支代偿情况,分为无代偿组21例、单纯大脑前动脉(ACA)代偿组43例、单纯大脑后动脉(PCA)代偿组28例及ACA+PCA共同代偿组48例。采用TCD检测患者双侧MCA、ACA、P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计算患侧(d)ACA与健侧(n)MCA的PSV比值(dPSVACA/nPSVMCA),患侧ACA与健侧ACA的PSV比值(dPSVACA/nPSVACA)及患侧PCA与健侧PCA的PSV比值(dPSVPCA/nPSVPCA)。比较各组间血流动力学的参数指标。结果①单纯ACA代偿组及ACA+PCA代偿组的dPSVACA/nPSVMCA分别为1.35±0.33和1.34±0.36,显著高于无代偿组和单纯PCA代偿组,P〈0.01。②单纯ACA代偿绀及ACA+PCA代偿组的dPSVACA/nPSVACA分别为1.67±0.76和1.62±0.44,显著高于无代偿组和单纯PCA代偿组,P〈0.01。③单纯PCA代偿组及ACA+PCA代偿组的dPSVPCA/nPSVPCA分别为1.76±0.56和1.73±0.49,显著高于无代偿组和单纯ACA代偿组,P〈0.01。结论TCD检食显示的ACA、PCA血流动学改变,可以间接反映MCA闭塞患者软脑膜支的代偿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尿激酶溶栓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SD大鼠48只,采用血栓栓塞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尿激酶组、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缺血3h给予阿托伐他汀或生理盐水,缺血4h给予尿激酶或生理盐水治疗。治疗前和缺血24h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缺血24h取脑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缺血24h神经功能显著改善[(6.5±4.3)分vs(12.5±4.3)分],脑梗死体积明显降低[(13.8±7.5)%vs(30.5±23.4)%,P<0.05]。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尿激酶组和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及脑梗死体积降低程度更显著(P<0.05)。与尿激酶组比较,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脑梗死体积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组织有保护作用,阿托伐他汀与尿激酶联合治疗有进一步提高疗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青年单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M1段)慢性闭塞后新发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和侧支循环建立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3年6月就诊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的90例单纯M1段慢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女42例,平均(44.6±9.7)岁,有新发脑梗死灶者50例,无脑梗死灶者40例。并对新发脑梗死与危险因素和侧支循环(采用ASITN/SIR血流分级评估)建立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90例M1段慢性闭塞患者年龄分布趋势为50~59岁组最多,占37.8%;20~29岁组最少,占8.9%。有无脑梗死两组患者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94,P0.2)。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危险因素与是否发生脑梗死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2)新发脑梗死组侧支血流分级1、2级占84%(42/50),3级占16%(8/50);而无脑梗死组1、2级仅占10%(4/40),3、4级占90%(36/40)。侧支血流分级与脑梗死发生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γs=-0.76,P0.01)。结论因本研究样本量有限,未显示脑血管病的传统危险因素与脑梗死发生具有相关性。M1段慢性闭塞使得侧支循环有充分时间建立,其侧支循环的血流分级越高,越不容易发生脑梗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慢性闭塞后大脑前动脉(ACA)脑膜支代偿对颅外段颈内动脉(EI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05年5月-20HD8年7月,连续纳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并经脑血管造影(DSA)证实的MCA慢性闭塞患者122例。根据DSA显示的ACA脑膜支代偿情况,分为ACA代偿组(72例)和无代偿组(5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测两组患者双侧EICA的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血管搏动指数(PI)、血流量(BFV);TCD检测双侧ACA的PSV、EDV、平均流速(MFV)及PI值。结果①122例MCA闭塞者患侧EICA的PSV、EDV及BFV分别为(67±17)、(27±8)cm/s及(397±154)ml/min,低于健侧的(76±18)、(30±8)cm/s和(454±158)ml/min,P〈0.01。②无代偿组患侧EICA的PSV、EDV及BFV分别为(63±18)cm/s、(24±8)cm/s及(365±153)ml/min,低于代偿组患侧及同组内健侧P〈0.01;无代偿组患侧EICA的PI为1.09±0.20,高于代偿组患侧及同组内健侧(P〈0.01)。③代偿组患侧ACA的PSV、EDV、MFV分别为(142±32)、(67±19)及(92±23)cm/s,均高于组内健侧及无代偿组患侧;代偿组患侧ACA的PI为0.83±0.15,低于健侧均P〈0.01。尤代偿组双侧ACA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A慢性闭塞患侧大脑前动脉脑膜支无代偿者的同侧颅外段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中度和重度狭窄所致脑梗死的病灶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50%)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NCA主于的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组(狭窄率51%~69%,19例)和重度狭窄组(狭窄率70%~99%,32例),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病灶的分布情况。结果①MCA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发生单发性梗死分别为17例(89.5%)和10例(31.3%),多发性梗死分别为2例(10.5%)和22例(68.8%),P〈0.001。②MCA中、重度狭窄组的单发性梗死中,小的穿支动脉梗死(SPAI)分别为10例(10/17)和1例(1/10),P=0.018;皮质梗死(CI)分别为1例(1/17)和4例(4/10),P=0.047;分水岭梗死(BZI)分别为0例和3例(3/10),P=0.041。③重度狭窄组多发性梗死中以穿支动脉梗死(PAI)+CI、CI+BZI和PAI+BZI多见,分别为9例、7例和5例。④中、重度狭窄组脑梗死累及穿支动脉供血区分别为18例(18/19)和18例(18/32),P=0.041;其中表现为SPAI的分别为为11/18和4/18,P=0.041。⑤MCA中、重度狭窄组脑梗死累及皮质供血区分别有3例(3/19)和21例(21/32),P:0.001;梗死累及分水岭区分别为0例和16例(16/32),P〈0.001。结论MCA主干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所致脑梗死的梗死病灶分布特征有所不同,前者主要为穿支动脉供血区单发性梗死,后者以多发性梗死为主,提示两者致脑梗死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脑电图预测大面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的恶性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电图(electroenphalography,EEG)对大面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large middle cerebral artert infarction,LMCAI)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方法 共纳入37例早期CT和(或)MRI显示脑梗死面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50%的卒中患者,其中20例为恶性过程(恶性组),17例为良性过程(良性组);恶性组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量表评分[(24±7)对(30±4),P=0.003]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23±3)对(16±4),P=0.000]显著高于良性组.记录卒中发病24 h内的早期EEG.分析EEG变化特征与恶化性进程的相关性.结果 对侧枕部背景频率<8 Hz(17/20对3/20,P=0.000)、病灶内β频率≤20 Hz(19/26对7/26,P=0.001)、外界刺激时EEG无反应(11/12对1/12,P=0.002)、病灶侧半球弥漫性慢波(17/24对7/24,P=0.008)以及对侧局部慢活动(16/19对3/19,P=0.001)等与恶性过程相关,而病灶对侧枕部脑电活动频率≥8 Hz(14/17 对3/17,P=0.000)和病灶内β频率>20 Hz(10/11对1/11,P=0.001)与良性过程相关.结论 早期EEG对LMCAI恶性过程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作为LMCAI患者的床边监测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联合5F 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2月至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联合5F 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的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患者(发病6 h)11例的病例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溶栓试验(TICI)分级、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24 h NIHSS评分,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通过SPSS软件对治疗前后相关数据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11例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患者中,男7例,女4例,年龄44~78岁,平均(66±11)岁;术前及术后NIHSS评分分别为(18±3)、(8±4)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7,P0.01);均成功实现闭塞大脑中动脉的再通。术后90 d随访,患者预后良好(mRS 0~2分)7例。无严重的M1段内导管操作的相关并发症。结论初步经验显示,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联合5F 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内机械取栓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