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咽鼓管一鼓室气流动态图法(TTAG法)对健康人群咽鼓管功能进行不同亚群分类的临床实用性。方法:对66例(132耳)健康人使用TTAG法采用Valsalva动作检测咽鼓管被动通气功能,并对结果和图形进行分析。结果:TTAG法检测阳性率为93.3%(124/132)。根据曲线特点和吞咽次数将阳性耳分为Ⅰ型77耳,Ⅱ型47耳,两型ET开放时鼻咽腔压力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耳道压力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TAG法对判定健康人群中咽鼓管功能不同亚群状态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咽鼓管功能简便而有效的检查方法,对96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待手术者,采用复合法判定其咽鼓管功能,并与声阻抗法检查进行比较。结果示,鼓气测压法和鼓室滴药法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由二者结合的复合法判定结果与声阻抗法的符合率可达96.9%。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改良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同期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中耳胆脂瘤并咽鼓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耳胆脂瘤并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共64例,所有患者术前通过正负压平衡试验、鼓室滴药、Valsalva动作难易程度评分均证实为咽鼓管功能障碍。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6例,观察组28例,对照组改良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观察组行改良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并同期咽鼓管球囊扩张,记录两组术前及术后咽鼓管功能问卷评分(ETDQ 7)、干耳时间、纯音电测听及鼓室导抗图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成功接受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术前ETDQ 7评分、Valsalva测试、正负压平衡试验及纯音电测听(4PTA)对照组和观察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ETDQ 7评分、纯音测听(4PTA)阈值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ETDQ 7评分、纯音测听(4PTA)阈值、鼓室导抗图、鼓膜内陷征象及干耳时间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咽鼓管功能不良是中耳胆脂瘤的一个重要因素,小样本随访发现改良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同期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中耳胆脂瘤并咽鼓管功能障碍的短期效果良好,但其远期疗效有待对更大样本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分泌性中耳炎C型鼓室导抗图咽鼓管功能的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SOM)、鼓室导抗图为C型患者的咽鼓管功能。方法:检测捏鼻吞咽法和捏鼻鼓气法后的鼓室导抗图,峰压点的移动进行量化处理,评价30例SOM(42耳)的咽鼓管功能,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咽鼓管功能障碍者52.38%,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咽鼓管功能障碍是SOM的病因之一,但并非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颞骨高分辨率CT(HRCT)和咽鼓管功能检查对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术前咽鼓管鼓室口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41耳)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术前颞骨HRCT扫描和咽鼓管功能综合测试仪检查结果,并与术中显微镜下探查咽鼓管鼓室口处病变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颞骨HRCT发现咽鼓管鼓室口软组织占位影34耳;术中发现鼓室口病变32耳,其中为肉芽组织22耳和胆脂瘤4耳,脓团堵塞3耳,鼓室口周围黏膜肥厚肿胀2耳,黏膜粘连闭锁1耳。咽鼓管功能障碍37耳,其中为阻塞型32耳,闭锁不全型5耳。结论:对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术前进行颞骨HRCT扫描和咽鼓管功能检查,对术中有目的地处理咽鼓管鼓室口的病变,制定手术方案和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放疗后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几种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鼻咽癌放疗后咽鼓管功能障碍的类型及其影响。方法:对32例(50耳)鼻咽癌放疗后有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听力计检查、鼓室导抗图法检查、咽鼓管一鼓室气流动态法(TTAG)检查、咽鼓管音响法检查和内镜检查咽鼓管咽口。结果:咽鼓管异常开放2例(4耳),患者症状较轻。咽鼓管粘连5例(7耳),咽鼓管完全阻塞17例(27耳),咽鼓管不全阻塞8例(12耳),后三者症状相似,主要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结论:鼻咽癌放疗后可导致不同类型的咽鼓管功能障碍,对耳功能产生损害,对其了解将有助于针对性治疗方法的确定。  相似文献   

7.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咽鼓管功能对手术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改变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分析40耳行鼓室成形术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咽鼓管功能与手术疗效的关系.咽鼓管功能检查用正-负压试验、TTAG法及音响法,咽鼓管鼓室口及咽口的观察分别用鼓室镜及鼻窦镜,对比分析咽鼓管功能改变与病变部位的关系,并比较鼓室成形术后咽鼓管功能正常耳与异常耳的鼓膜生长及听力变化情况.结果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咽鼓管功能与鼓室口病变程度相关,鼓室口病变轻者,咽鼓管功能良好;而鼓室口病变重者咽鼓管功能不良.40耳鼓室成形术后咽鼓管功能良好耳鼓膜生长良好,咽鼓管功能不良耳鼓膜生长欠佳;两者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与鼓室成形术效果关系密切,咽鼓管功能障碍可能是导致手术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慢性鼻窦炎对中耳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慢性鼻窦炎的病变范围、病程长短对中耳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纯音测听及声阻抗检测5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纯音听力,鼓室导抗图和咽鼓管功能。结果:慢性鼻窦炎虱咽鼓管功能异常48.3%,鼓室导抗图异常42.0%,气导听阈提高33.9%,前组鼻窦炎和中耳功能比较有级性差异(P〈0.01),病程〉5年和≤5年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慢性鼻窦炎对中耳功能的影响,随着病变范围的扩大,  相似文献   

9.
咽鼓管-鼓室气流动态法对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检测方法。方法 :比较鼓室导抗图法、Morim itsu法和咽鼓管 -鼓室气流动态法 (TTAG法 )检测 2 0耳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患者的阳性率。结果 :鼓室导抗图法阳性者 5耳 ,阳性率 2 5 % ,Morim itsu法阳性者 12耳 ,阳性率 6 0 % ,TTAG法阳性者 2 0耳 ,阳性率 10 0 %。结论 :TTAG法是诊断和随访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最有价值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咽鼓管上隐窝及其与上鼓室空气通道的状态在胆脂瘤中耳炎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观察胆脂瘤中耳炎52例(52耳,观察组)及乳突气化良好无慢性中耳炎病史的外伤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6例(16耳,对照组)术中咽鼓管上隐窝及其与上鼓室通道开放状态。结果对照组16耳均呈清晰的咽鼓管上隐窝结构,呈膜性闭锁4耳(25.0%)。观察组52耳(100%)咽鼓管上隐窝与上鼓室前方呈完全闭锁,无相通病例。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46.421,P=0.000)。其中骨性闭锁34耳(65.4%),膜性闭锁18耳(34.6%);上鼓室空间狭小。全组均为硬化或气化不良型乳突。结论咽鼓管上隐窝与上鼓室的气流通道闭塞更容易造成上鼓室和乳突负压状态,可能是形成胆脂瘤的原因之一;咽鼓管上隐窝与上鼓室通道的解剖学变异可能是胆脂瘤中耳炎的易患因素。提示胆脂瘤中耳炎行完壁式鼓室成形术时开放该通道可能有助于防止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1.
正常人咽鼓管功能的综合法检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综合法对正常人咽鼓管功能检测的实用性。方法:对30例(60耳)正常人分别检测静态时,捏鼻吞咽和捏鼻鼓气后的鼓室导抗图,其峰压点分别为P1,P2和P3,以P1-P2〉10daPa和Pmax-Pmin〉15daPa判断为咽鼓管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鼻内窥镜下咽鼓管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于1996年6月开始在鼻内窥镜下咽鼓管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28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对一般资料:本组28例(34耳),均为门诊病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15~42岁。慢性分泌性中耳炎13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15例。检查:鼓膜内陷充血34耳,可见鼓室积液征8耳,纯音测听均提示传导性聋,声阻抗显示鼓室图为“B”型15耳,“C”型19耳。1.2治疗方法:鼻内窥镜下咽鼓管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28例(34耳),采用0度鼻内窥镜,咽鼓管吹张管一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咽鼓管功能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成形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用咽鼓管鼓室-气流动态图(tube-tympanoaerodynamicgraphy,TTAG)法及音响法对53耳鼓室成形术后的咽鼓管功能进行检测,并分析鼓室成形术后咽鼓管功能正常耳与异常耳的鼓膜生长及听力变化情况;并用鼻窦镜观察咽鼓管咽口,分析咽鼓管咽口与咽鼓管功能的关系。结果53耳鼓室成形术后咽鼓管功能正常37耳,其中29耳鼓膜生长良好;咽鼓管功能异常16耳中,有4耳鼓膜生长良好,比较咽鼓管功能正常耳与异常耳鼓膜生长良好耳数,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53耳术后有9耳咽鼓管咽口充血肿胀,其中2耳咽鼓管功能正常,7耳咽鼓管功能不良,提示术后咽鼓管功能障碍与咽鼓管咽口病变有关。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成形术后咽鼓管功能与疗效关系密切,术后咽鼓管功能障碍可能是导致手术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中耳炎咽鼓管鼓室口病变与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用鼓室镜及咽鼓管功能检查仪对 4 4例 (45耳 )慢性中耳炎患者 ,进行术前咽鼓管鼓室口观察和咽鼓管功能检查 ,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 5耳慢性中耳炎中 ,咽鼓管鼓室口正常 17耳 ,骨刺增生、黏膜肿胀等轻度病变者 18耳 ,黏膜肿胀或肉芽增生致管腔明显狭窄的重度病变有 10耳 ,其中 9耳咽鼓管功能呈阻塞型改变。结论 :咽鼓管鼓室口及骨部的骨刺增生、黏膜肿胀、肉芽形成是慢性中耳炎的常见病变 ,鼓室口及骨部的阻塞是导致慢性中耳炎咽鼓管阻塞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及鼓室黏膜的光镜及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微波烧灼双侧咽鼓管口,建立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光镜观察比较咽鼓管管腔及黏一软骨膜和鼓室黏膜变化。电镜观察咽鼓管鼓室段暗颗粒分泌细胞及其表面活性物质样板层体的变化。结果:各组咽鼓管管腔通畅,咽鼓管黏一软骨膜不易受炎症浸润及负压影响。鼓室黏膜水肿、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暗颗粒细胞分泌功能受损,表面活性物质板层体结构明显减少或消失。结论:咽鼓管黏一软骨膜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表面活性物质减少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借助声导抗仪进行定量的Valsalva和反Valsalva咽鼓管鼓室功能测试,得出正常人Valsalva法引起的中耳声顺变化值为0.57±0.23ml,反Valsalva法为0.26±0.12ml。不同咽鼓管功能状态者,其鼓室的压力和顺应性明显影响测值。提示本测试对咽鼓管狭窄、阻塞或开放均有诊断意义;此外,根据声导抗仪所描记的曲线也可分析咽鼓管功能障碍的类型和程度,作为临床治疗的参考指标;本方法具有简便、定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鼓室注药治疗粘连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经咽鼓管鼓室注药治疗粘连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 对50例(63耳)粘连性中耳炎患者在间接鼻咽镜下以直径1mm的塑料导管从咽口导入,作咽鼓管扩张,经导管向鼓室注入地塞米松及α-糜蛋白酶,每周2次,6周为一疗程,同时对鼻窦、鼻咽的炎症病变进行相应的治疗。结果 经一疗程的治疗,语频气导听力提高10-19dB者23耳,20-29dB者14耳,30dB以上者8耳,无明显改善者18耳,有效率为71.4%,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该法无创伤,经济实用,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导管法咽鼓管吹张激素能否改善药物治疗欠佳的分泌性中耳炎的短期疗效。方法 收集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就诊于陕西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经正规药物治疗2周症状缓解不明显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28例,年龄≥16岁,分为实验组(64耳)和对照组(64耳),实验组治疗方案为导管法咽鼓管吹张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鼻喷激素+口服黏液促排剂,对照组为鼻喷激素+口服黏液促排剂。治疗结束后2周和1个月复查,评估患者主观听力和耳闷等症状缓解情况,耳内镜观察鼓膜相及鼓膜活动度,声导抗检查记录鼓室压力图,纯音听阈测定记录气导及气骨导差(ABG)等用以评估疗效,ETDQ-7咽鼓管功能评分量表评估咽鼓管功能。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63%(58/6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3%(50/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χ2=2.000,P =0.154)。ETDQ-7咽鼓管功能评分量表显示两组治疗后咽鼓管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治疗后实验组咽鼓管功能改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2,P =0.023)。结论 对于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导管法咽鼓管吹张激素可有效改善其症状,甚至达到痊愈,从而避免鼓膜穿刺、鼓膜置管等有创治疗,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9.
鼓膜穿孔患者鼓室成形术前咽鼓管功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咽鼓管功能与中耳的生理功能、病理状态及中耳疾病的疗效密切相关,尤其对鼓室成形术的预后起重要作用,我科用声导抗仪对二类鼓膜穿孔患者进行检测以判断其咽鼓管功能状态,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34例鼓室成型术患者中,男20例,女14例。慢性中耳炎所致鼓膜穿孔组:病程6个月以上者,19例19耳,平均年龄35岁(15~66岁),外伤性鼓膜穿孔组:病程2个月以上者15例15耳,平均年龄32岁(14~61岁)。1.2 检测方法 自动 Toynbee法,将 AZ26型声导抗仪之探头置于患侧外耳道内并分…  相似文献   

20.
对拟作鼻中隔矫正术行鼻腔填塞的病例,严格选出术前静态鼓室压,闭气吞咽(T)和闭气加压12秒(v-12s)皆正常者37例,年龄在21~40岁;男29人、女8人,于术后(3、7、10天)作同样检测,以比较咽鼓管的功能状况。结果提示:术后第3天有24例(64.8%)静态鼓室压负值左移>25daPa;31例(38.8%)T<-15daPa之峰值改变;15例(40.5%)用v-12s法,无基线向下偏移改变;术后7和10天逐渐恢复正常。提示鼻内填塞可造成咽鼓管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