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究中国成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CVD)死亡和CKD死亡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的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总体力活动、不同类型、不同强度体力活动水平与全因死亡、CVD死亡、CKD死亡风险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6 676名CKD患者,随访时间MQ1,Q3)为11.99(11.13,13.03)年,死亡698名(10.46%)。与总体力活动水平最低组相比,总体力活动水平最高组全因死亡、CVD死亡、CKD死亡风险较低,风险比(HR)值(95%CI)分别为0.61(0.47~0.80)、0.40(0.25~0.65)、0.25(0.07~0.85)。工作、交通、家务相关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CVD死亡风险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其中,与工作相关体力活动水平最低组相比,最高组全因死亡(HR=0.56,95%CI:0.38~0.82)、CVD死亡(HR=0.39,95%CI:0.20~0.74)风险较低;与交通相关体力活动水平最低组相比,最高组CVD死亡风险较低(HR=0.43,95%CI:0.22~0.84);与家务相关体力活动水平最低组相比,最高组全因死亡(HR=0.61,95%CI:0.45~0.82)、CVD死亡(HR=0.44,95%CI:0.26~0.76)、CKD死亡(HR=0.03,95%CI:0.01~0.17)风险较低;未发现休闲相关体力活动与死亡风险间的关联。低强度、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均与全因死亡、CVD死亡、CKD死亡风险呈负相关,低强度体力活动水平最高组对应的HR值(95%CI)分别为0.64(0.50~0.82)、0.42(0.26~0.66)、0.29(0.10~0.83),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水平最高组对应的HR值(95%CI)分别为0.63(0.48~0.82)、0.39(0.24~0.64)、0.23(0.07~0.73)。结论 体力活动可以降低CKD患者全因死亡、CVD死亡和CKD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山东省HIV感染者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影响因素,为降低死亡风险及延长生存时间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7-2021年山东省HIV感染者,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艾滋病相关死亡及确证1年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7-2021年山东省报告的14 700例HIV感染者中,发生艾滋病相关死亡351例,占2.4%(351/14 70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HIV感染者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文化程度为初、高中/中专(aHR=1.37,95%CI:1.01~1.84)、样本来源自医疗机构(aHR=1.61,95%CI:1.22~2.12)、病程为艾滋病期(aHR=9.86,95%CI:6.86~14.19)、未检测基线CD4+T淋巴细胞(CD4)(aHR=3.93,95%CI:2.69~5.75)、抗病毒治疗(ART)时间<6个月(aHR=3.46,95%CI:2.42~4.93)和未ART(aHR=1.45,95%CI:1.02~2.07)、末次CD4<200个/μl(aHR=3.51,95%CI:2.18~5.65)和末次CD4未检测(aHR=10.58,95%CI:6.15~18.19)、末次病毒载量(VL)值为50~999拷贝数/ml、≥1 000拷贝数/ml和未检测(aHR=2.59,95%CI:1.07~6.26;aHR=9.50,95%CI:5.60~16.12;aHR=15.33,95%CI:8.91~26.36);HIV感染者确证1年内发生艾滋病相关死亡风险较高的因素包括样本来源自医疗机构(aHR=1.68,95%CI:1.19~2.36)、病程为艾滋病期(aHR=10.60,95%CI:7.13~15.75)、基线CD4未检测(aHR=3.71,95%CI:2.34~5.90)、ART时间<6个月(aHR=4.30,95%CI:2.85~6.49)和未ART(aHR=2.05,95%CI:1.35~3.13)、末次CD4<200个/μl(aHR=5.45,95%CI:2.04~14.60)和末次CD4未检测(aHR=20.95,95%CI:7.69~57.04)、末次VL值为50~999、≥1 000拷贝数/ml和未检测(aHR=15.21,95%CI:2.54~91.21;aHR=42.93,95%CI:9.64~191.20;aHR=61.35,95%CI:13.85~271.77)。结论 扩大检测覆盖面,促进早发现和早治疗,加强对HIV感染者的定期随访和检测,掌握病程进展并进行精准管理和治疗,对降低HIV感染者病死率和延长生存时间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不同肥胖状态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浙江农村社区T2DM队列,该队列2016年完成基线调查,本研究使用的随访数据截至 2021年12月31日,剔除随访期间失访或资料不全者,共纳入10 310例研究对象。根据BMI和腰围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体重、正常体型、单纯中心性肥胖、单纯全身肥胖、复合超重和复合肥胖6种状态,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肥胖状态T2DM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比(HR)值及其95%CI结果 研究对象累计随访57 049.47人年,随访(5.53±0.89)人年,随访期间共死亡971例,死亡密度为1 702.03/10万人年。以正常体型患者为对照,调整混杂因素后低体重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04%(HR=2.04,95%CI:1.42~2.92),单纯全身肥胖、复合超重、复合肥胖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下降34%(HR=0.66,95%CI:0.53~0.82)、22%(HR=0.78,95%CI:0.66~0.92)、38%(HR=0.62,95%CI:0.49~0.78),单纯中心性肥胖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低体重T2DM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女性复合肥胖患者全因死亡风险较正常体型患者下降50%,而男性该肥胖状态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岁老年患者中,单纯全身肥胖、复合超重、复合肥胖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均明显低于正常体型组(HR=0.61,95%CI:0.48~0.78;HR=0.76,95%CI:0.63~0.91;HR=0.56,95%CI:0.42~0.73),而<65岁的各种肥胖状态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结果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T2DM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存在“肥胖悖论”现象,低体重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体型者,全身型或复合型超重/肥胖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饮食摄入种类和体力活动及其联合作用与全因死亡和特定原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 2013年12月至2021年12月,对江苏省常熟市、淮安市清江浦区(原清河区)和淮安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T2DM患者19 863人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死亡信息和根本死因源于江苏省CDC死亡监测系统。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T2DM患者饮食摄入种类、体力活动以及联合作用与全因死亡及特定原因死亡风险的关联强度。结果 截至2021年12月31日,研究对象累计随访150 283人年,中位随访时间8.15年,随访期间共死亡3 293人,其中1 124人死于心血管疾病(CVD),875人死于肿瘤。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摄入0~1种食物的T2DM患者相比,摄入5~9种食物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9%[风险比(HR)=0.81,95%CI:0.70~0.94],CVD死亡风险降低33%(HR=0.67,95%CI:0.52~0.87)。与体力活动Q1组的T2DM患者相比,Q4组全因、CVD和肿瘤死亡风险分别降低50%(HR=0.50,95%CI:0.45~0.56)、50%(HR=0.50,95%CI:0.41~0.61)和27%(HR=0.73,95%CI:0.60~0.88)。联合作用显示,与摄入0~2种食物和低体力活动的T2DM患者相比,摄入4~9种食物和高体力活动的T2DM患者全因、CVD和肿瘤死亡风险分别降低55%(HR=0.45,95%CI:0.38~0.53)、56%(HR=0.44,95%CI:0.32~0.59)和40%(HR=0.60,95%CI:0.44~0.82)。结论 饮食摄入种类和体力活动及其联合作用与T2DM患者死亡风险降低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荆州市HIV/AIDS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选取现住址为荆州市、确诊时年龄≥15岁、确诊时间为1996-2021年的HIV/AID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乘积极限法绘制死亡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识别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HIV/AIDS共3 304例,随访16 091.5人年,死亡893例,病死率为5.5/100人年。HIV/AIDS确诊后1、5和10年的累积死亡概率分别为15.4%、25.0%和34.6%,参加抗病毒治疗者1、5和10年的累积死亡概率为6.9%、14.4%和23.7%,未参加抗病毒治疗者1、5和10年的累积死亡概率为68.0%、90.1%和98.7%。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未参加抗病毒治疗者的死亡风险高于参加抗病毒治疗者(aHR=9.85,95%CI:8.19~11.85);参加抗病毒治疗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aHR=1.64,95%CI:1.29~2.08)、确诊时年龄≥60岁(aHR=3.52,95%CI:2.38~5.20)、注射吸毒/其他途径感染(aHR=2.38,95%CI:1.30~4.34)、医疗机构发现(aHR=1.53,95%CI:1.11~2.11)和首次CD4+T淋巴细胞(CD4)计数<50个/μl(aHR=2.58,95%CI:1.87~3.58),死亡的保护因素是较高文化程度(高中/中专:aHR=0.64,95%CI:0.46~0.90;大专及以上:aHR=0.42,95%CI:0.24~0.73)。未参加抗病毒治疗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确诊时年龄较大(30~岁:aHR=2.32,95%CI:1.40~3.84;45~岁:aHR=2.61:95%CI:1.59~4.27;≥60岁:aHR=3.31,95%CI:2.01~5.47)、首次CD4计数较低(<50个/μl:aHR=10.47,95%CI:6.47~16.56;50~199个/μl:aHR=2.31,95%CI:1.08~4.94;200~349个/μl:aHR=2.35,95%CI:1.46~3.79)。结论 1996-2021年荆州市HIV/AIDS病死率较高,首次CD4计数、抗病毒治疗和确诊时年龄是影响HIV/AIDS死亡的主要因素,应进一步坚持扩大检测和“发现即治疗”政策,提升抗病毒治疗效果和HIV/AIDS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取暖固体燃料暴露及其时长与呼吸系统疾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四川省彭州市项目点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取暖固体燃料暴露及其时长与总呼吸系统疾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进一步分析其与呼吸系统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炎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46 082名30~79岁研究对象,冬季11 634名(25.25%)进行取暖,其中8 885名(19.28%)使用清洁燃料,2 749名(5.97%)使用固体燃料;34 448名(74.75%)不取暖。控制多个混杂因素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清洁燃料相比,不取暖降低总呼吸系统疾病(HR=0.81,95%CI:0.77~0.86)、COPD(HR=0.86,95%CI:0.78~0.95)、肺炎(HR=0.80,95%CI:0.74~0.86)的发病风险;固体燃料暴露增加总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HR=1.10,95%CI:1.01~1.20),与COPD、肺炎的发病风险无统计学关联。与没有固体燃料暴露相比,随着固体燃料暴露时长增加,总呼吸系统疾病(1~19年:HR=1.23,95%CI:1.10~1.37;20~39年:HR=1.25,95%CI:1.16~1.35;≥40年:HR=1.26,95%CI:1.15~1.39)及肺炎(1~19年:HR=1.21,95%CI:1.03~1.42;20~39年:HR=1.30,95%CI:1.16~1.46;≥40年:HR=1.35,95%CI:1.18~1.54)发病风险增加(趋势检验均P<0.001);固体燃料暴露时长1~19、20~39年使COPD的发病风险增加23%(HR=1.23,95%CI:1.02~1.49)、16%(HR=1.16,95%CI:1.00~1.35)。结论 取暖固体燃料暴露增加了总呼吸系统疾病、COPD、肺炎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描述我国心力衰竭(心衰)流行情况,探究吸烟行为与心衰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为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剔除BMI信息缺失、基线调查后即失访以及基线自报有冠心病、脑卒中或恶性肿瘤的研究对象,共纳入487 197人进行分析。本研究使用的随访数据截至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吸烟行为与心衰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中位随访10.15年,随访期间共有4 208人新发心衰,粗发病率为0.87/1 000人年,累积发病率为0.86%。基线年龄越大,心衰发病率越高。高年龄组、农村、男性心衰发病率分别高于低年龄组、城市、女性人群。相比于非吸烟者,偶尔吸烟者心衰发病风险无显著差异(HR=1.05;95%CI: 0.91~1.22),而既往吸烟者(HR=1.48;95%CI:1.31~1.67)和当前吸烟者(HR=1.34;95%CI:1.22~1.49)的风险升高。合并非吸烟或偶尔吸烟者组后,既往吸烟者(HR=1.33;95%CI:1.21~1.46)和当前吸烟者(HR=1.46;95%CI:1.31~1.64)相比于该组的心衰发病风险均升高。当前吸烟者(趋势检验P=0.347)和既往吸烟者(趋势检验P=0.066)的吸烟量与心衰风险间均不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与非吸烟或偶尔吸烟组相比,既往吸烟者戒烟<5、5~、10~、≥20年的心衰发病风险比分别为1.61(95%CI:1.36~1.92)、1.55(95%CI:1.27~1.90)、1.24(95%CI:1.02~1.51)、1.35(95%CI:1.08~1.68)(趋势检验P=0.091),非因疾病戒烟者与因疾病戒烟者心衰发病风险比分别为1.23(95%CI:1.04~1.45)和1.62(95%CI:1.41~1.86)。健康吸烟行为较非健康吸烟行为对心力衰竭有明显的保护作用(HR=0.75;95%CI:0.69~0.81)。城乡地区和冠心病家族史与吸烟行为是否健康存在对心衰发病风险的交互作用(交互检验P<0.05)。结论 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无论吸烟频率、吸烟量、戒烟时长和戒烟原因,既往吸烟和当前吸烟者相比于从不吸烟或偶尔吸烟者,心衰风险均较高。吸烟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应继续坚持全面禁烟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金昌队列人群痛风的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订痛风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金昌队列基线资料中未患痛风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1月24日至2015年11月24日完成随访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采用Cox 回归模型分析金昌队列人群中痛风发病的影响因素,并用对数线性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 33 153例随访人群中新发痛风病例277例,痛风发病率为0.8%,男性整体上高于女性,但在60岁以后男女性痛风发病率相当。多因素Cox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在40岁以上(40~59岁:HR=2.982, 95%CI:1.503~5.981; 60~91岁:HR=2.588, 95%CI:1.107~6.049)、大量酒精摄入(HR=2.234, 95%CI:1.128~4.427)、肥胖(HR=2.204, 95%CI:1.216~3.997)、糖尿病(HR=2.725, 95%CI:1.500~4.950)和高尿酸(HR=5.963, 95%CI:3.577~9.943)是痛风发病的危险因素,每周豆类摄入 ≥ 250 g(HR=0.528, 95%CI:0.345~0.808)和经常体育锻炼(HR=0.499, 95%CI:0.286~0.869)是痛风发病的保护性因素。对数线性模型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二阶效应。结论 年龄、豆类、酒类、体育锻炼、肥胖、糖尿病和高尿酸是痛风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培养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定期进行体检,有利于预防和控制该职业人群痛风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湖北省美沙酮维持治疗(MMT)者退出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6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湖北省MMT门诊入组接受MMT者,收集社会人口学资料、吸毒史、MMT等信息,对其MMT的生存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6 716例MMT者,男女性别比为3.34∶1(20 557∶6 159);保持治疗时间为0.01~15.72年,中位时间为2.21(95%CI:2.16~2.26)年。截至随访终点,退出治疗比例为86.75%(23 175/26 716)。MMT者入组0~、2~、4~、9~和14~年累积保持治疗概率分别为67.61%、40.24%、30.03%、15.49%和6.56%。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退出治疗风险较高的因素包括少数民族(HR=1.66,95%CI:1.52~1.82)、有职业(HR=1.05,95%CI:1.01~1.08)、无强制隔离戒毒史者(HR=1.04,95%CI:1.01~1.09)、入组治疗年份为2016-2021年者(HR=1.46,95%CI:1.35~1.58);退出治疗风险较低的因素包括入组时年龄≥60岁者(HR=0.56,95%CI:0.42~0.7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HR=0.83,95%CI:0.75~0.91)、其他城市门诊(HR=0.90,95%CI:0.87~0.93)、吸毒年限≥20年(HR=0.72,95%CI:0.66~0.80)、日服药剂量≥90 mg(HR=0.73,95%CI:0.69~0.78)和入组治疗年份为2011-2015年者(HR=0.93,95%CI:0.89~0.97)。结论 湖北省MMT者退出治疗比例较高。退出治疗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MMT者的日服药剂量是在安全情况下可加以干预的因素,应在一定程度上适当维持在较高服药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江苏省学生常见病监测、队列及干预研究,探索学校环境监测与近视纵向数据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以学校为单位的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按整班抽取1~3年级的学生,对教室进行了学校环境监测,学生采用全自动电脑验光仪于散瞳(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情况下于2019、2020、2021年分别进行屈光度验光检查。同时还行眼轴长度监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索学校环境监测与学生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 共有77间教室2 670名学生纳入了研究,2019-2021年学生右/左眼散瞳后屈光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01),右/左眼眼轴长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P<0.001),小学教室人均面积加权合格率由2019年的18.0%升高至2021年的26.0%,黑板面平均照度加权合格率由2019年的23.8%升高至2021年的26.4%,课桌面平均照度加权合格率由2019年的86.7%降低至2021年的77.5%(趋势χ2检验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年级、性别、父母近视、饮食、睡眠、视近工作(坐姿、作业时间、电子移动设备、眼保健操)、户外活动后,人均面积1.36~ m2是眼轴长度的保护因素(HR=0.778,95%CI:0.659~0.918,P=0.003);黑板平均反射比0.15~0.19是眼轴长度的保护因素(HR=0.685,95%CI:0.592~0.793,P<0.001);黑板平均照度150~、300~、500~ lx是眼轴长度的保护因素(HR=0.456,95%CI:0.534~0.761,P<0.001;HR=0.794,95%CI:0.705~0.895,P<0.001;HR=0.690,95%CI:0.619~0.768,P<0.001);黑板均匀度0.40~0.59是眼轴长度的危险因素(HR=1.528,95%CI:1.018~2.293,P=0.041),黑板均匀度0.80~是眼轴长度的保护因素(HR=0.542,95%CI:0.404~0.726,P<0.001)。课桌面均匀度0.40~0.59是眼轴长度的保护因素(HR=0.820,95%CI:0.698~0.965,P=0.017)。平均照度150~、300~、500~ lx是屈光度的保护因素(HR=0.638,95%CI:0.534~0.761,P<0.001;HR=0.911,95%CI:0.848~0.978,P=0.011;HR=0.750,95%CI:0.702~0.801,P<0.001)。课桌面平均照度500~ lx是屈光度的保护因素(HR=0.855,95%CI:0.763~0.958,P=0.007)。结论 学校环境监测指标,如人均面积达标、黑板及课桌面相关指标对学生近视发生发展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国长寿地区≥65岁老年人视力不良与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子队列-"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数据库",本研究选取该项目中2012年的≥65岁老年人的身体测量和死亡指标进行分析,2014年和2017年随访生存结局。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视力对死亡风险的影响。按年龄和性别分亚组进一步分析数据。结果共纳入1736名老年人,5年随访期间共有943人死亡,5年死亡率为54.3%。视力不良组的5年死亡率为76.7%,高于视力良好组的47.6%(P<0.001)。校正人口学信息、生活方式、部分疾病因素后,视力不良组5年死亡风险是视力良好组的1.30倍(HR=1.30,95%CI:1.09~1.55)。女性老年人群中,视力不良组的死亡风险是视力良好组的1.48倍(HR=1.48,95%CI:1.20~1.84),而男性老年人的视力与死亡风险无关联(HR=1.02,95%CI:0.72~1.43)。在≥90岁的老年人群中,视力不良人群的死亡风险是视力良好组的1.39倍(HR=1.39,95%CI:1.13~1.70)。而65~79岁和80~89岁老年人的视力与死亡风险均无关联(HR=1.37,95%CI:0.61~3.07;HR=0.95,95%CI:0.61~1.48)。结论视力不良是中国老年人的死亡风险升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海南百岁老人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与全因死亡之间的关联。方法基于中国海南百岁老人队列研究, 对完成基线调查且资料完整的1 002人跟踪随访其生存和死亡结局。基线血清PTH水平作为自变量, 分别以连续变量、二分类变量和四分类变量纳入模型, 进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基线PTH水平与全因死亡之间的关联。结果截至2021年5月31日, 研究随访时间M(Q1, Q3)为4.16(1.31, 5.04)年, 死亡人数为522人, 总死亡率为52.1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PTH每增加10 pg/ml, 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7%, HR值为1.037(95%CI:1.007~1.067);PTH水平高的Q4组全因死亡风险是PTH水平低的Q1组的1.458(95%CI:1.131~1.878)倍。结论海南百岁老人中, PTH水平的升高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可作为社区长寿老人死亡风险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PG)长期变异性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以江苏省常熟市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7 174名T2DM患者作为观察队列。基于≥3次随访的FPG值, 计算并使用其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平均真实变异(ARV)和独立于均值的变异系数(VIM)评价长期FPG变异性。死亡信息主要通过江苏省居民死因监测系统获取。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4个变异性指标与T2DM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比(HR)及其95%CI。结果截至2021年12月31日, 研究人群累计随访55 058.50人年, 平均随访7.67年, 随访期间发生死亡898名。在调整混杂因素后, 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 与T1组相比, SD、CV、ARV和VIM的T3组发生全因死亡的HR值(95%CI)分别为1.24(1.03~1.49)、1.20(1.01~1.43)、1.28(1.07~1.55)和1.20(1.01~1.41)。SD、CV、ARV和VIM每增加1个单位SD, T2DM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HR值(95%CI)分别为1.13(1.06~1.21)、1.08(1.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海南女性百岁老人性激素分布特征及与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海南百岁老人队列研究,共717名符合条件的女性百岁老人纳入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性激素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海南女性百岁老人雌二醇和孕酮的M(Q1,Q3)为32.60(18.40,58.70)pmol/L和0.62(0.32,1.01)nmol/L。存活组与死亡组雌二醇(pmol/L)和孕酮(nmol/L)分别为26.65 vs. 37.80、0.54 vs. 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雌二醇和孕酮与死亡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二醇Q4组的风险比(HR)值为1.58(95%CI:1.17~2.15),孕酮Q3Q4组的HR值分别为1.53(95%CI:1.10~2.12)和1.63(95%CI:1.15~2.32)。亚组和交互分析结果显示,雌二醇与高血压、糖尿病和低HDL-C血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孕酮与糖尿病存在交互作用(P=0.016),睾酮与低HDL-C血症存在交互作用(P=0.034)。结论 海南女性百岁老人雌激素水平与较高的死亡风险有关,且与心血管代谢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描述苏州队列人群胃癌发病状况,探索苏州市胃癌发病的环境危险因素,为预防胃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苏州队列,2004-2008年开展基线调查,随后进行长期随访至2013年12月31日,剔除自报既往诊断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以及入组半年内罹患胃癌者,共纳入50 136名研究对象。采用Cox...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我国成年人BMI和腰围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从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选取60个监测点人群(城市监测点25个、农村监测点35个)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36 632人。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数据作为基线数据。2016-2017年对该60个监测点人群进行随访,实际完成者27 762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人群BMI和腰围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比,敏感性分析将死亡者和高胆固醇血症者剔除。结果 共纳入26 907人进入分析,随访期间观察到缺血性卒中事件1 128例(男性491例,女性637例)。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以BMI正常/腰围正常者为参照,全人群和男性具有CVD危险因素人群,BMI正常/腹型肥胖组、超重/腹型肥胖组和肥胖/腹型肥胖组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50%(HR=1.50,95% CI:1.07~2.08)、51%(HR=1.51,95% CI:1.20~1.91)、46%(HR=1.46,95% CI:1.09~1.96)和63%(HR=1.63,95% CI:1.12~2.38)、56%(HR=1.56,95% CI:1.20~2.03)、45%(HR=1.45,95% CI:1.05~2.01),超重/腰围正常组未见发病风险增加;女性全人群和女性CVD危险因素人群,超重/腹型肥胖组和肥胖/腹型肥胖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40%(HR=1.40,95% CI:1.15~1.72)、46%(HR=1.46,95% CI:1.16~1.83)和35%(HR=1.35,95% CI:1.08~1.69)、30%(HR=1.30,95% CI:1.01~1.67),超重/腰围正常组和BMI正常/腹型肥胖组未见发病风险增加。敏感性分析结果未见变化。结论 在男性人群中,超重/肥胖且腹型肥胖或单纯腹型肥胖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增加;在女性人群中,超重/肥胖且腹型肥胖发病风险增加;提示在控制体重预防缺血性卒中,应将BMI和腰围进行结合来评价人群肥胖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我国成年人红肉摄入水平与脑卒中发病的关联。方法 选取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11个省60个监测点的数据作为基线数据,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完成随访且调查资料完整者共27 762人。采用多元营养素密度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红肉摄入水平与脑卒中发病的关联。并按照基线特征进行亚组分析,应用标准多元模型、能量分解模型和营养素残差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共26 187人,平均随访6.0年,共发生脑卒中1 259人,其中缺血性脑卒中1 074人;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密度分别为815.0/10万人年和692.0/10万人年。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以红肉摄入水平Q1组为参照,Q2组脑卒中发病风险未增加[风险比(HR)=1.07,95%CI:0.87~1.32],Q3~Q5组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23%(HR=1.23,95%CI:1.00~1.51)、27%(HR=1.27,95%CI:1.03~1.58)和32%(HR=1.32,95%CI:1.06~1.64);Q2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未增加(HR=1.03,95%CI:0.80~1.32),Q3~Q5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32%(HR=1.32,95%CI:1.04~1.68)、35%(HR=1.35,95%CI:1.05~1.73)和38%(HR=1.38,95%CI:1.07~1.79)。亚组分析发现,血压对红肉摄入水平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存在效应修饰作用(交互P=0.037)。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 红肉摄入水平过高,脑卒中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控制红肉摄入水平可能对我国的脑卒中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