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研究现代中医药治疗尿路感染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尿路感染提供用药参考。方法: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检索其现代中医医案库中所整理的来自于期刊文献、书籍、名医工作室的中医药治疗尿路感染的有效验案,经过数据筛选、清洗、标准化处理,并建立标准化医案数据库,利用频次统计、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中医药治疗尿路感染的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核心处方等用药规律,并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处方501首,涉及药物245味,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甘草、茯苓、瞿麦、生地等,性味以寒性、平性、甘味、苦味为主,归经以归肺经及肝经为主,核心处方以八正散和知柏地黄丸为基础加减。结论:中医药治疗尿路感染多用清热、燥湿、利尿通淋之药,同时滋阴补肾、疏肝解郁,虚实兼顾,标本同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2.3.8),分析与提炼2000-2021年CNKI期刊文献中运用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AR)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CNKI数据库从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4月6日发表的使用中医药诊治AR的临床研究数据,筛选并将纳入医案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而后生成标准化组方用药数据库,最后运用本系统软件中的数据分析模块,对中药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等数据处理。结果 共纳入文献161篇,共获取161个中药组方,涉及187味中药,累计频次共1763次。证型统计结果表明出现频次最高的证型为肺寒饮犯证;中药组方药物特征分析表明: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为防风,平均用药剂量最大的中药为黄芪;中药性味以辛甘、温平为主;中药归经以入肺脾两经药物居多。根据中药功效类别分析显示:发散风寒药使用最多,其次为补气药;关联规则中药配伍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中药药对为黄芪-防风;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表明治疗AR的核心中药为小青龙汤合苍耳子散及玉屏风散加减。结论 本研究较为综合地分析了中医药治疗AR的组方用药规律,发现散寒邪、通鼻窍、补脾肺为诊治该疾的主要指导思想,脏窍并治与合方治病是当代医者遣方用药的主要特点,这一研究发现可为AR的临床诊疗与新药开发提供相应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 5. 4软件,挖掘现代文献探讨中医药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用药参考。方法检索1987年7月—2019年2月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对文献中涉及中医药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处方进行收集、筛选、整理、建立规范化数据库。运用系统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运用数据挖掘模块功能对中药处方中的药物进行频次分析、四气五味、归经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77首,涉及药物111味。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菟丝子、桑寄生、续断、白术、当归等,性味以甘、苦、平、温为主,归经以归肝经、脾经、肾经为主,核心处方为寿胎丸合八珍汤基础上加减。结论中医药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多用补肝肾、强筋骨、补益气血、安胎之药,同时兼用活血化瘀、滋阴清热、凉血止血,虚实兼顾,以安胎元。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探讨中药专利复方治疗高血压用药规律,为研发新药及临床治疗高血压提供参考.方法:登录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网,收集中药复方,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数据进行频次、药对、聚类、核心处方分析.结果:共纳入183项专利复方,涉及462味中药,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依次为钩藤、丹参、杜仲.常用药对20对,聚类分析将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挖掘陈新宇教授的膏方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6月陈新宇教授门诊的537例膏方医案,将数据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V2.3.5),分析相关用药规律。结果 所采集的537例膏方医案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且以中年人居多;涉及药物205种,使用频次超过300次的药物有29味;用药以温、平性为主,味多属甘、辛,归经以肺、肾、肝为主,证候多见于“阴阳失调证”;运用关联法则、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核心处方为地黄丸类方合桂枝汤类方加减;治法以调和阴阳、益气固表、活血化瘀为主。结论 陈教授善从阴阳论治,在“四时调阳”理论指导下调配个体化膏方,用药体现“散收配伍、动静结合”“以气为主,以血为先”“阴阳互生,平调阴阳”的治疗原则,全方面调整气血阴阳,以平为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研究视神经炎(ON)的中医证型及用药规律。方法纳入自建库以来至2022年12月31日收录于古今医案云平台、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网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使用中医药治疗ON的医案及文献。将中医证型、处方组成及治法录入Excel软件并建立数据库,对中药名称规范化处理后,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的数据挖掘模块对中医证型、中药四气、五味、高频中药使用频次、关联规则等进行分析。结果 (1)一般情况:共纳入医案15个和文献110篇,包含68种证型,“肝郁气滞证”出现频次最高(28次,12.02%);233个中药复方,涉及中药211味,累计频次为2,579次,四气以寒性最多(49味,23.22%);五味以甘味药最多(76味,36.02%);归经以肝经药物最多(73味,34.60%)。(2)高频中药使用频次:用药频次≥30次的中药共21味,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当归(165次,70.82%)、茯苓(143次,61.37%)、柴胡(127次,54.51%)、白芍(118次,50.64%)、白术(110次,47.21%)。(3)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共得到8类核心药对,...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V2.3.5)分析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已公开发表的青光眼相关研究文献。提取数据并建立处方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V2.3.5)分析数据。结果:(1)一般情况:最终纳入文献70篇,包含方剂70个,涉及中药134味、中医证候15个。四气以平性药最多(24.78%),五味以甘味药最多(59.09%),归经以肝经用药最多(59.21%)。(2)使用频次:频次≥20次的中药中排名前5味的分别为茯苓、当归、川芎、白术和柴胡。(3)中医证候: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肝肾阴虚证、肝郁气滞证、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气阴两虚证。(4)中药配伍关联分析:相关度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当归-茯苓、川芎-当归、白术-茯苓、白术-当归、柴胡-茯苓。(5)聚类分析:药对与方剂共5类,其功效分别为补血活血、疏肝利水、补气、补益肝肾、活血利水。(6)复杂网络分析:核心处方为丹栀逍遥散加减。结论:临床对于青光眼辨证施方应疏肝与活血利水并重,用药当以主入肝经的性平味甘类中药为佳,临证中应活用核心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2.1),分析名医秦伯未膏方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研究秦老膏方用药规律及传承其学术思想提供指导。方法:收集《秦伯未医案》《膏方大全》《谦斋膏方案》及《秦伯未先生膏方选集》中所载秦老膏方,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1),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分析功能分析其膏方用药规律。结果:通过对书中所载238首方剂进行分析,筛选得到的369味药物中用药频数在90次以上的共17味,药物关联分析显示置信度较高的药物组合包括“砂仁—熟地黄”“党参,枸杞子—熟地黄”“枸杞子—熟地黄”“山萸肉—熟地黄”等。药物属性、功效统计显示药物性味以温性、平性、甘味、苦味、辛味为主,归经以归肾、肝、肺经为主,功效以补肝肾为主,聚类分析显示高频药物具体可分为4种不同功用的组合,复杂网络分析显示核心处方为归肾丸合归脾丸加减。结论:通过对《秦伯未医案》《膏方大全》《谦斋膏方案》及《秦伯未先生膏方选集》中所载秦老膏方进行数据分析,以期指导临床运用膏方及传承秦老膏方用药经验和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9.
10.
调理脾胃是中医治疗体系中的独特大法,李杲是中医学“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在临床诊疗中强调重视脾胃的作用,《脾胃论》是其著作之一,该书全面阐述了他诊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目前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已成为中医药传承研究的重要部分,数据挖掘是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隐含在其中的事先不为人知的潜在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技术。借助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对书中记载之方剂进行数据统计,通过分析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通过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及药物关联分析等分析探讨李东垣《脾胃论》的用药规律并总结其治疗思想。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收集到《脾胃论》中方剂共62首,涉及中药104味,统计分析可知其中甘草使用次数最多,其次为人参、陈皮、当归等;用药以温类药物、辛味及归脾经的药物为主。聚类分析可将上述中药分为3组,具体分组情况为第1组:白术、茯苓。第2组:当归、柴胡、甘草、升麻。第3组:苍术、陈皮、人参、黄芪。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方药为:升麻、柴胡、人参、黄芪、陈皮、甘草。药物关联分析强支持度为柴胡、陈皮与甘草。根据统计结果可知这些组合都来源于补中益气汤,总结李杲治疗脾胃病思想以升举阳气兼以补虚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手段分析国医大师治疗肾系疾病的共性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读秀(DU XIU)中第一批、第二批国医大师治疗肾系疾病经验方相关文献,建立标准化医案,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2.2.1对数据进行处理,对经验方剂的药物性味、归经、使用频次、常用药对、核心处方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统计的经验方共320首,药物550味,共计3553频次.使用频数前5位的依次是茯苓、泽泻、白术、甘草、熟地黄;使用频次≥45次的中药多具有利水渗湿、利尿通淋、健脾利水、滋阴等功效,使用频次较高的药对是茯苓-泽泻、白术-茯苓,药性以平、寒、温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多入肾、脾、肺、肝经.结论:国医大师治疗肾系疾病多用利水渗湿、利尿通淋之药,同时辅以健脾、滋肾阴之药,虚实兼顾,标本同治.本研究可为临床治疗肾系疾病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挖掘中医辨证论治失眠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筛选纳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 1.5.7)古代医案、现代医案、名医医案及共享医案数据库中所收录的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有关失眠的医案,应用平台软件中的频次分析、关联分析、药对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收集失眠医案664个,主要症状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表浅、睡中易醒、多梦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软件分析中药外敷治疗癌性腹水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 2021年 1月 1日前发表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已证明中药外敷治疗癌性腹水疗效确切、或中药外敷联合用药组优于非联用组的相关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建立外敷中药治疗癌性腹水的数据库,并将相关数据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文献83篇,录入方剂83首,共131味中药。药物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黄芪、桂枝、甘遂,药物四气以温、寒、平性为主,性味以苦、辛、甘味为多,归经主要归于脾、肺、肝经,并根据癌性腹水中医的不同症状,新发现了四组处方,核心用药处方乃决流汤、五苓散加减而成,其缓解癌性腹水可能涉及抑制肿瘤的生长、降低血管内皮因子水平、下调水通道蛋白1的表达等多种机制。结论 本研究发现,中药外敷治疗癌性腹水多用利水消肿、泻水逐饮、温中化饮类药物,治疗以利水为核心,兼顾温阳、益气、行气、淡渗、峻下。研究新发现的四组外敷处方,亦可为今后外敷中药的配伍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路运萍  颜晓  周悦  张潇斌  夏庆昌  马玉侠 《新中医》2022,54(18):121-127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PSUI)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有关针灸治疗PSUI的临床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进行统计分析、关联分析和社团分析,探讨针灸治疗PSUI的腧穴应用特点及其规律。结果:纳入文献108篇,涉及针灸处方98首,运用穴位统计功能得出腧穴79个。PSUI与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等穴位的相关程度较强。使用频次≥19次的腧穴有13个,使用频次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关元、中极、次髎、肾俞、三阴交。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为针灸治疗PSUI的核心腧穴处方。相互关系最强的穴对是关元-中极。干预措施常用针刺、电针和温针灸。经络以任脉、膀胱经、脾经为主;腧穴部位以背腰臀部、胸腹部和下肢部为主;特定穴以交会穴、募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PSUI的腧穴和干预措施具有显著的规律性,其遵循近部取穴为主,辨证选穴为辅,佐以远部选穴和对症选穴的选穴原则;阴病治阴;腧穴以特定穴为主,注重俞募配穴;腧穴部位具有显著的神经节段性效应规律;干预措施以针刺为主,电针和温针灸为辅。以上规律可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挖掘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选取古今医案云平台中的现代医案库及名医医案库所收录的相关医案, 对用药进行频次分析、属性分析、关联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获得209个医案, 包含319味中药, 其中核心用药为黄连、木香、茯苓、白芍、甘草等;药性以温、平、寒为主, 药味以苦、甘为主, 药物归经以脾、胃、肝经为主。核心药对为木香-黄连等。核心处方是由白术、白芍、黄芩、木香、黄连、甘草、白头翁、茯苓、党参9味药组成。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治疗主要以四君子汤、香连丸为基础, 配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等药物, 从而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挖掘古代医家治疗郁证验案中的用药规律,以期为郁证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收集、整理《医案类聚》中的古代郁证医案,提取医案中的中药处方数据,对获取的处方中药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 5集成的数据挖掘功能对中药数据进行频次统计、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得到古代医家治疗郁证的常用药物及其属性、分类,常用药对,核心方药组成。结果:经过筛选,共纳入医案数据364案,461诊次,中药处方数据439条,涉及古籍67本。共涉及中药607味,总用药频次4 127次。高频药物有茯苓(186次),陈皮(115次),甘草(113次),人参(101次),当归(98次)和白术(94次)等,常用中药性味以温、平、苦、辛为主,多归于脾、肺、心、肝四经。常用药对有白术-茯苓、茯苓-甘草、茯苓-当归、白术-甘草、人参-茯苓等,核心方药组成以丹栀逍遥散为基础加减。结论:古代医家治疗郁证用药以健脾补益气血、疏肝理气、养心安神为原则,气血兼顾、肝脾心同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邵念方教授治疗老年期痴呆肾虚髓亏证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2019年10月31日邵老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经诊治的老年期痴呆病肾虚髓亏证患者医案, 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进行处方统计, 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2.4)对纳入处方的用药进行用药频次、药性药味、归经功效分析, 关联规则分析, 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纳入医案110个, 涉及中药238味, 使用频次前10的中药依次为茯苓、石菖蒲、酒萸肉、山药、熟地黄、益智仁、生地黄、黄芪、川芎、白术;药性以平、温、微寒、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淡为主;归经以脾、肝、肺、肾经为主;功效以利水渗湿、清热活血、宁心、清热解毒、化湿开胃、健脾为主;关联分析结果发现, 使用频次超过25次的药物组合有15组, 分别是:酒萸肉-茯苓、酒萸肉-山药、山药-酒萸肉、熟地黄-酒萸肉、山药-茯苓、黄芪-茯苓、泽泻-茯苓、牡丹皮-茯苓、熟地黄-茯苓、生地黄-茯苓、远志-石菖蒲、牡丹皮-酒萸肉、牡丹皮-山药、泽泻-酒萸肉、泽泻-山药;聚类分析发现4组新处方, 第1组为茯苓、生地黄、熟地黄、泽泻、牡丹...  相似文献   

18.
金熠婷  全毅 《新中医》2022,54(12):197-201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对临床文献进行挖掘,探析现代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用穴规律。方法:检索收录于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的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整理和规范穴位处方等相关信息,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核心穴位和配伍规律,并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共纳入37篇文献、40个针灸处方,涉及47个穴位,包括45个经穴与2个经外奇穴,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为天枢、足三里、支沟、上巨虚、中脘、关元、大肠俞、神阙、气海;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是治疗应用较多的经络,阳经腧穴的使用频次明显多于阴经腧穴。基于穴位组合同时使用频次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穴位组合包括天枢与支沟、天枢与上巨虚、天枢与中脘。结论: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总结出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用穴特点,可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选穴组方依据和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中华医典》中治疗膝痹的相关文献进行挖掘分析,探索膝痹用药及组方规律,为膝痹的临床治疗提供文献依据。方法 检索《中华医典》中治疗膝痹的中药方剂,经数据筛选处理后,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进行药物使用频数、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及关联关系等分析。结果 对筛选出的107首处方进行分析,共涉及中药214味,功效多以强筋骨为主,四气以温为主,五味中辛味最多,归经多见脾经、肝经、肾经,高频次组合为防风配伍牛膝,甘草配伍川芎、当归。结论 在膝痹的中药治疗中,以补肝肾、强筋骨为主,同时要兼顾祛风除湿、逐瘀通经等,标本同治,虚实兼顾。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邵祖燕教授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总结其临证经验及用药特色.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邵教授治疗便秘的医案,将有效方剂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分析其药物使用频次、性味归经分布、药物功效分类,并进一步进行药物关联、聚类及复杂网络药物组方分析.结果:共纳入有效医案79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