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正梅  林汉华  侯凌  王玉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5):5001-5003
目的:探讨儿童矮小症的病因。方法:对2003年7月~2005年10月诊断为矮小症的患儿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8例矮小症患儿中引起儿童矮小症的前10位疾病分别是生长激素神经分泌障碍(GHND)、体质性青春发育延迟、宫内发育迟缓、特发性矮小、性早熟、营养缺乏性生长迟缓、Turner综合征(TS)、生长激素缺乏症(包括部分生长激素缺乏症)、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21-三体综合征。<6岁的病因主要为营养缺乏性生长迟缓、宫内发育迟缓、21-三体综合征。7~12岁的病因主要为生长激素神经分泌障碍(GHND)、特发性矮小(ISS)、宫内发育迟缓、Turner综合征(TS)、生长激素缺乏症(GHD)、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13~18岁的病因主要为体质性青春发育延迟、性早熟及GHND。结论:引起儿童矮小症的病因多种多样,特发性矮小是用目前的检测方法和手段尚不能确定原因的矮小,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武汉市儿童矮小症患病率并对其患矮小症的病因进行分析。方法通过抽样调查法在武汉市抽取3~14岁共30 000例儿童,分析他们身高的年龄分布特点、矮小症患病率、患矮小症的病因。结果参与调查的30 000例儿童中,共有1640例患有矮小症,总患病率为5.47%。城市矮小症患儿682例,占患病儿童的41.59%;农村矮小症患儿958例,占患病儿童的58.41%,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与调查的城市儿童16 992例,患病率为4.01%;参与调查的农村儿童13 008例,患病率为7.36%,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640例矮小症患儿中,男孩789例、女孩851例,男孩和女孩矮小症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4岁的矮小症患儿明显多于3~7岁的矮小症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640例矮小症患儿的病因分别为生长激素缺乏827例、青春期发育迟缓532例、家族性矮小症231例、脑组织发育不良9例、软骨发育不全7例、Turner综合征6例、先天性宫内发育迟缓5例、甲状腺功能减退4例、慢性肾小管性酸性中毒2例、垂体病变10例、营养不良或精神异常2例、其他遗传代谢疾病5例,与其他致病因素相比,生长激素缺乏、青春期发育迟缓、家族性矮小症的比例明显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激素缺乏、青春期发育迟缓、家族性矮小症是武汉市儿童矮小症的主要病因,临床需加大儿童早期的生殖激素及体格检查,从根本原因上防治和减少矮小症的发生,从而提高儿童的身高,改善其长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儿童矮小617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儿童矮小的病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矮小儿童共617例,其中男428例(69.37%),女189例(30.63%),平均年龄9.67岁。对其进行全面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内分泌疾病267例,占43.27%,其中生长激素缺乏症204例、多种垂体激素缺乏症5例、甲状腺功能减低症30例、性早熟28例;体质性生长发育延迟82例,占13.29%;特发性矮小76例,占12.32%;遗传代谢性疾病61例,占9.88%;宫内发育迟缓56例,占9.08%;家族性矮小54例,占8.75%;余为营养不良等疾病。【结论】儿童矮小病因多样,内分泌疾病是主要原因,其中生长激素缺乏症是最常见疾病。选择相关实验室检查是确定病因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矮小症的病因与治疗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5例儿童矮小症患儿进行生长激素检测及其它辅助检查,并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和其他相关治疗。结果25例矮小症儿童中,生长激素(GH)缺乏性矮小13例,其中2例多垂体激素缺乏,特发性矮小12例,包括2例体质性青春发育延迟,家族性矮小2例,宫内发育迟缓3例,甲状腺功能减退2例,先天性软骨发育不良1例,重组生长激素(GH)对生长激素缺乏症(GHD)疗效显著,月身高增长1cm,对特发性矮小、家族性矮小、宫内发育迟缓效果满意,甲状腺功能低下者予以甲状腺素片治疗,生长增速。结论儿童矮小原因很多,及时发现病因,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身材矮小儿童的常见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年以来该院门诊就诊的身材矮小儿童584例。男204例,女380例。通过详尽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矮小,明确病因。应用SPSS软件,采用t检验比较各组矮小儿童组内男女之间年龄差异。结果:矮小患者584例中,生长激素缺乏症187例(占32.02%),甲状腺功能减低152例(占26.03%)、染色体疾病48例(8.22%)、家族性矮小32例(占5.48%)、特发性矮小26例(占4.45%),多种垂体激素缺乏症22例(3.77%)、体质性青春发育期延迟患者20例(占3.42%),其余分别为宫内发育迟缓12例(占2.05%)、性早熟10例(1.71%);不同病因矮小儿童组内男女之间确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矮小患者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低及染色体疾病占主要比例,对矮小患儿应收集详尽的病史,进行完善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利于早期发现不同病因矮小患者,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矮小儿童病因构成及发病情况。方法:对本院矮小病门诊2002年5月~2006年6月就诊的矮小儿童进行相关检查,包括骨龄、内分泌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测定、B超、头颅磁共振、染色体核型分析等,及生长速率监测,以明确病因。结果:来院就诊的240例矮小儿童中,男∶女为1.47∶1,农村∶城市为1.2∶1,确诊生长激素缺乏症(GHD)30例(12.5%),可疑生长激素抵抗(GHI)5例(2.1%),遗传性矮小32例(13.3%),宫内发育迟缓(SCA)23例(9.6%),营养不良性矮小4例(1.7%),体质性生长延迟46例(19.2%),甲状腺功能低下6例(2.5%),Turner综合征3例(1.2%),特发性矮小91例(37.9%)。结论:目前矮小儿童并不少见,已成为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其中生长激素缺乏、特发性矮小、宫内发育迟滞、甲状腺功能低下仍是较为常见的病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哈尔滨地区接受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的矮小儿童219例,探讨其病因分布情况。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219例矮小儿童,男性患儿147例(67.1%),女性72例(32.9%),通过查阅病案,获取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资料,分析病因学分布情况。结果本组219例应用rhGH的矮小儿童中,因生长激素缺乏(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GHD)应用的为133例(60.8%),特发性矮小为60例(27.4%),Turner综合征为15例(6.9%),其余为宫内发育迟缓、性早熟、多种垂体激素缺乏症、软骨发育不全、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儿。结论哈尔滨地区应用rhGH的矮小儿童,均为疗效确定的适应证患者。其中,以GHD最为多见,特发性矮小者居第2位,Turner综合征为第3位,其他原因应用rhGH的矮小儿童构成比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阳江市阳春地区矮身材儿童病因及骨龄调查结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户籍在阳江市阳春地区的矮身材儿童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并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和骨龄检查,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IGF-1、IGFBP-3水平。结果 80例矮身材儿童中,特发性矮身材(ISS)、生长激素缺乏性矮身材(GHD)、营养缺乏性矮身材(ND)、家族性矮身材、宫内发育迟缓是矮身材儿童的前5位病因;ISS、GHD及ND三种不同病因的矮小患儿的IGF-1、IGFBP-3水平与骨龄落差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SS、GHD及ND是阳江市阳春地区矮小症儿童的主要病因,且不同病因的IGF-1、IGFBP-3水平与骨龄落差程度存在差异,对于矮小症患儿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安阳市文峰区近三年小学矮小症患病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安阳市文峰区辖区小学3 600例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分别测量身高、体重,并发放调查表,调查表回收3 573份,有效资料3 484份,分析其身高的年龄分布特征以及矮小症患病率,并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矮小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受检的3 484例小学生中,矮小症者67例,占比1.92%;患病组与未患病组在生长激素缺乏、青春期发育迟缓、甲状腺功能低下、家族性矮小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性别、年龄、多垂体激素缺乏、Turner综合征、宫内发育迟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生长激素缺乏、体质性青春期发育迟缓、家族性矮小症是影响矮小症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生长激素缺乏、青春期发育迟缓、家族性矮小症是影响安阳市文峰区小学矮小症患病的主要影响因素,临床需重视对儿童的早期体格与生长激素检查,以从根本上防治矮小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身材矮小的病因,了解其骨龄发育情况,为临床诊治儿童身材矮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入组对象选择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在2013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200例儿童身材矮小症患儿,对这200例身材矮小症患儿的病史进行采集,再对患儿开展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分析儿童身材矮小症的病因,并探讨儿童身材矮小症的相关干预措施。分析不同病因患儿的年龄、骨龄,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法对儿童身材矮小症患儿骨龄与其年龄、身高、体质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s线性回归模型明确年龄、身高、体质量是否会对骨龄产生影响,比较不同年龄患儿的骨龄情况。结果儿童身材矮小症的病因主要为生长激素缺乏症、体质性生长发育延迟、糖皮质激素全身使用3个月、营养不良、家族性矮小、Turner综合征、宫内发育迟缓,占比分别为33. 50%、17. 50%、6. 50%、5. 50%、4. 50%、2. 50%、2. 00%,剩余患儿均为特发性矮小,占比28. 00%。不同病因患儿的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不同病因患儿的骨龄落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经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后发现,年龄与儿童身材矮小症患儿的骨龄呈高度相关,身高、体质量与儿童身材矮小症患儿的骨龄呈低度相关。在多因素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中,变量年龄对儿童身材矮小症患儿的骨龄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而身高、体质量均对其骨龄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随着年龄的递增,身材矮小症儿童的骨龄也在递增。结论儿童身材矮小症的病因主要为生长激素缺乏症、体质性生长发育延迟、特发性矮小,其骨龄往往受到其年龄的影响,临床上应针对儿童身材矮小症的病因对患儿的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对其生长发育中的行为问题予以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矮小症的病因及治疗特点,为该类患儿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对1038例矮小儿童(男511例,女527例)进行病因分析,并按是否缺乏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分为GH缺乏与非GH缺乏两组,分别采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和非rhGH治疗。结果:1038例患儿中,内分泌疾病所致矮小占大多数,最常见为生长激素缺乏症(growth hormone deficienty,GHD)295例,占28.4%,甲状腺功能低下217例,占20.9%,Turner综合征105例,占10.1%,青春期发育延迟85例,占8.2%,宫内发育迟缓51例,占4.9%,家族性矮小45例,占4.3%,特发性矮小33例,占3.2%,尿崩症伴GHD23例,占2.2%,其余占21.3%。rhGH对GHD治疗效果满意1cm/月左右,非GH缺乏组中甲状腺功能低下予以甲状腺素片加赖氨酸合剂治疗,身高增长迅速,大约1cm/月。结论:矮小原因很多,及时发现病因,寻求最佳治疗手段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分析特发性矮小症患儿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前后血清促酰化蛋白水平(ASP)变化及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4例特发性矮小症患儿作为观察组,予以rhGH治疗,并选取同期体检无异常的儿童8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入院时、治疗3个月后及治疗6个月后身高、体重和生长速率,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时间点血清ASP水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分析治疗前后其水平变化及与rhGH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 特发性矮小症患儿身高、生长速率、血清ASP、IGF-1水平均低于正常儿童(t值分别为5.901、34.128、15.076、11.790,P<0.05);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患儿身高、血清ASP、IGF-1水平均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1.958、102.747、320.636,P<0.05);治疗6个月后特发性矮小症患儿身高增长和生长速率均高于治疗3个月(t值分别为26.320、4.019,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  相似文献   

13.
靳梅  郭敏哲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4):3750-3751
目的:探讨儿童矮小的病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矮身材儿童487例的临床资料,采用统一诊断标准,通过详尽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因。应用SPSS 13.0软件分析不同矮小儿童性别及年龄因素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矮身材患者487例中GHD 297例占60.99%,ISS 89例占18.28%,SGA 38例占7.80%。不同病因矮身材儿童组内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2岁及≥13岁两组与≤6岁年龄段患儿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矮身材儿童病因中以生长激素缺乏症最为多见,其次为特发性矮小。对于矮身材患者或生长缓慢的儿童,家长应及早发现并及时就诊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特发性矮小症患儿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清皮质醇、生长激素(hGH)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旨在为特发性矮小症的早期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5例特发性矮小症患儿(疾病组)和同期体检的75名健康儿童(健康组)资料,检测两组研究对象体格发育情况、血清IGF-1、皮质醇、hGH、营养元素水平,分析特发性矮小症患儿血清IGF-1、皮质醇、hGH、营养元素表达水平与体格发育指标相关性。结果疾病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显著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333、17.565、6.703,均P<0.05);与健康组比较,疾病组血清皮质醇表达水平较高,IGF-1、hGH表达水平较低(t值分别为3.699、21.123、30.397,均P<0.05);营养元素(Ca、Mg、Cu、Fe、Zn)较健康组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特发性矮小症患儿血清皮质醇表达水平与身高、体重、BMI呈明显负相关(r值分别为-0.686、-0.605、-0.594,均P<0.05),而IGF-1、hGH与身高、体重、BMI均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599、0.679、0.564、0.632、0.583、0.579,均P<0.05)。结论特发性矮小症患儿血清皮质醇水平明显上调而IGF-1、hGH水平明显下降,特发性矮小症患儿体格发育与皮质醇、IGF-1、hGH表达水平密切相关,临床严密监测儿童血清皮质醇、IGF-1、hGH表达水平,或可为特发性矮小症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北京市儿童保健医生对儿童矮小症认知情况及培训项目的干预效果,为制定相关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北京市16个区县的妇幼保健院、基层医疗机构及幼儿园的儿童保健医生进行调查,使用自填式问卷对培训前后的认知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共调查755名儿童保健医生,培训前对矮小症相关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57.5%,其中男性(26.67%)、幼儿园保健室(28.95%)、乡镇卫生院(43.15%)及远郊区(48.42%)的儿童保健医生对儿童矮小症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低,通过健康大课堂等培训,总体知晓率提高至94.5%(P0.05)。结论北京市儿童保健医生对儿童矮小症认知情况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知识培训,培训重点为远郊区县、幼儿园及基层医疗机构的儿童保健医生;通过举办健康教育大课堂等培训可明显提高对矮小症的认知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儿童矮身材的病因及骨龄发育情况,为该类患儿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门诊和陕西省榆林市儿童医院就诊的374例矮小儿童的病史,测量身高、体重,检查第二性征的发育,并行骨龄、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甲功、垂体核磁共振成像(MRI)等相关检查.结果 374例患儿中,生长激素缺乏症(GHD)206例(55.08%),其次分别为特发性矮小(ISS) 100例(26.74%),小于胎龄儿(SGA) 23例(6.15%),甲状腺功能减低20例(5.35%),Turner综合征16例(4.28%);不同病因的矮小患儿间年龄及骨龄平均落后程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7.841和9.724,均P<0.05).结论 GHD和ISS是儿童矮身材的常见病因,不同病因矮小患儿骨龄落后程度存在差异,矮身材儿童早发现、早确诊对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海口市0~5岁儿童生长迟缓的现状及分布特征,探索儿童生长迟缓的影响因素,为海口市0~5岁儿童生长迟缓干预及营养促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2020年对在海口市妇幼保健院接受儿童保健服务的0~5岁儿童及其看护人以方便抽样各纳入460名,对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对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应用χ^(2)检验分析不同特征组儿童生长迟缓率的差异,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儿童生长迟缓的影响因素。结果海口市0~5岁儿童生长迟缓率为8.7%,其中0~11月龄的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2.5%(23/184),12~60月龄儿童生长迟缓率为6.2%(17/276)。经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月龄为0~11月(OR=1.15,95%CI:1.06~1.25)、看护人是农村户籍(OR=1.12,95%CI:1.03~1.22)、低出生体重儿童(OR=3.07,95%CI:1.43~6.60)、母亲生育年龄<24岁(OR=2.90,95%CI:1.54~5.48)、母亲生育年龄≥35岁(OR=2.03,95%CI:1.12~3.69)、营养知识知晓为不合格(OR=1.35,95%CI:1.12~1.89)是儿童生长迟缓危险因素。结论海口市0~5岁儿童生长迟缓水平在国内仍处于较高水平。应重点针对0~11月龄儿童、看护人户籍类型为农村的儿童开展生长迟缓干预及营养促进,加强产前保健和倡导适龄分娩,提高母亲的膳食营养知识水平,力争达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智能发育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发现、综合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以语言发育落后为主诉就诊的240例5岁以下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Gesell婴幼儿发育量表进行发育评估。结果 1)随年龄增长,各能区的发育商显著下降(P<0.001),2岁之后各能区发育商均为异常,其中言语能的发育商最低。2) 单纯语言问题和语言合并其他问题在年龄及出生胎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儿童性别、分娩方式、出生体重、母亲文化程度及家族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岁左右是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发现的重点年龄,应加强2岁左右的语言发育筛查以便早期发现语言发育迟缓;早产是引起发育迟缓的主要因素,加强孕期保健避免早产发生是预防语言发育迟缓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9.
胡华燕  谢薇  杨培  郭相锐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6):2467-2470
目的:探讨儿童性早熟的年龄、病因及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2007年4月~2010年5月在九江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192例(男5例,女187例)性早熟儿童的年龄、临床特征、病因、实验室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性早熟中以女性为主,占97.4%,年龄以8月~1岁占2.08%,~3岁占28.12%,~9岁7月占69.79%。临床表现最常见的是乳房增大占92.9%,其次为乳房色素沉着占65.5%,外阴分泌物增多占12.3%,阴毛早现占4.3%和阴蒂(阴茎)、睾丸增大占4.6%,阴道出血占0.01%。病因:促性腺素依赖性性早熟(CPP)占26.4%,同性性早熟中女性除垂体肿瘤2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1例、Williams综合征1例外,余均为特发性性早熟,男性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2例。非促性腺素依赖性性早熟(GIPP)占73.6%。女性均表现为同性性早熟,男性则因外源性摄入雌激素(避孕药)表现为异性性早熟3例。<3岁的婴幼儿发病率达28.12%,除1例CAH及1例垂体肿瘤外,均为GIPP,发病人群以农村儿童多见占87%,尤以留守儿童为主,以酸奶饮料代替牛奶,不加节制的喝饮料和吃油炸小零食以及误服避孕药是发病的主要原因。结论:儿童性早熟病因复杂,须仔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特别关注农村婴幼儿饮食安全,提高家长认知能力,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0~5岁儿童BMI-z发育轨迹,探讨生命早期喂养对其发育轨迹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徐州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2 190例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潜变量增长模型(LCGM)拟合0~5岁儿童BMI-z发育轨迹;采用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生命早期喂养因素与儿童BMI-z发育轨迹的关联。结果 0~5岁儿童BMI-z发育轨迹存在3种增长趋势不同的亚组:适宜发育轨迹(65.8%)、较快发育轨迹(14.5%)和较慢发育轨迹(19.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较于6月龄开始添加辅食,7~8月龄开始添加辅食增加儿童较快发育轨迹发生风险(OR=1.59, 95%CI:1.11~2.25);辅食添加起始时间≥9月龄增加儿童较快发育轨迹(OR=1.67, 95%CI:1.06~2.64)和较慢发育轨迹发生风险(OR=1.53, 95%CI:1.03~2.26)。6月龄内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儿童0~5岁BMI-z发育轨迹关联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5岁儿童BMI-z发育轨迹可分为适宜、较快和较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