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扶阳法是中医学重要治法,其源于《黄帝内经》、法自《伤寒杂病论》、成于明清时期,并为当代医家继承发展,广泛应用于含中医眼科在内的中医临床。本文探索了扶阳法应用于中医眼科的理论渊源,从“神光乃用火之事”角度探讨了扶阳法应用于眼科的理论基础,讨论了五脏之阳与眼的生理病理关系,从脏窍辨证施治角度总结了扶阳法应用于中医眼科的临床法则,提出将扶阳法运用到眼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和法是《医学心悟》所列中医八法之一,是通过调和阴阳、气血、脏腑,从而促进机体达到平和状态的一种治法,尤其适用于病机复杂涉及多脏腑的临床疾患.通过和解少阳、调和营卫、调肝宁心、调脾护心、温化痰饮、升清降浊6种具体治法,探析和法在心悸诊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调节脏腑气机治疗失眠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失眠症是临床常见病症,又是比较难治之病症。作者从多年临床实践得出经验,认为调节脏腑气机对治疗失眠症有较好的疗效。首先略论中医对失眠症的认识,提出脏腑气机失调是失眠症的主要病因。然后从治心调气安神法、疏肝理气安神法、升清降浊安神法、补肾升水安神法四个方面对失眠症的治疗加以阐述,并附病案加以印证。  相似文献   

4.
《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与《伤寒论》学术渊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的学术思想与张仲景《伤寒论》学术渊源进行探讨。发现《中医眼科六经法要》是从六经的各种现象来辨证的,它从根本上结束了以证命名、辨证论治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临床上有症状无阳性体征的眼病来说,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该书在六经辨证体系的统领下,以脏腑辨证为基础,注重六经传变,贯穿八纲、五轮、八廓辨证,创立了内眼结构与六经相属学说,使眼科六经辨证思维体系成为一套具有科学的、系统的、完善的思维体系,对中医眼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中蕴含的中医体质理论对眼科临床诊治具有指导意义。干眼为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中医将其归为“白涩症”“神水将枯”“干涩昏花”等范畴。本文通过分析围绝经期妇女的体质特点,发现围绝经期干眼在病因方面以阴阳失调为主,而肾气日衰,天癸将竭,冲任亏虚,肾之阴阳失衡是主要病机。治疗方面,以平衡阴阳为法,根据虚损、阻滞之不同施以补、泻手法。选穴方面,宜在眼周选穴基础上结合经络辨证、脏腑辨证。本文通过探讨《黄帝内经》“中医体质”理论在围绝经期干眼治疗中的应用,以期完善本病的相关针刺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彭静山教授依据历代医家关于眼与脏腑、气血、经络等联系的论述,受到有关五轮、八廓八卦学说的启发,创立了眼针疗法,其理论的精髓就是"眼(目)与脏腑经络相关",这和历代中医眼科著作如《秘传眼科龙木论》、《审视瑶函》、《银海精微》、《目经大成》、《眼科金镜》等具有共同的一脉的理论,挖掘其中相关经典论述,寻找彭氏眼针理论独创之处。  相似文献   

7.
逍遥散始载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被列为调肝养血的代表方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其中,在眼科临床上有诸多医家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的功效为核心,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进行加减化裁,形成完整的中医眼科疾病治疗思路、制方理论和颇具疗效的新方子。现围绕这些名医验方在眼科临床的应用,回顾其古代及现代名家的成方思路,结合现代中医眼科理论,探讨其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晓燕  崔亚东  田合禄 《世界中医药》2021,16(1):121-124,129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临床遣方用药的根本大法.本文以《黄帝内经》为主,参考《医学启源》《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等相关著作,探讨了四气五味与脏腑补泻的关系,并系统总结了各种气味搭配对脏腑功能影响的规律.本文发现中医四气五味的补泻理论与中医脏腑的生理特性是一脉贯通的.因此,对四气、五味影响脏腑气血阴阳...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不仅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该书所提出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藏象学说,五行理论以及“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等医学理论对于干眼的防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当代中医眼科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此外,眼科专著《审视瑶函》记载了五轮学说、眼目疾病的预防保健、历代眼科学的理论以及名家治病经验等与干眼相关的理论,将运气学理论、外治疗法用于眼科的治疗。该文将从中医经典书籍《黄帝内经》及《审视瑶函》中总结其对于干眼的理论和治法进行探讨,为临床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干眼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医眼科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时期是中医眼科发展的奠基时期。孙思邈在中医眼科的成就具有重要意义。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不乏对眼科疾病的预防、治疗及眼睛保健等方面内容,无不体现孙思邈的眼科成就。本文通过对《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专述眼病的条文进行梳理分析,从眼病病因、临床病证、遣方用药、治疗方法、眼病预防与禁忌等角度切入,总结孙思邈在眼科方面的成就,希冀为现代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解世朋  张铭连 《河北中医》2012,34(3):416-417
络病理论源于先秦《黄帝内经》,奠基于汉代《伤寒杂病论》,发扬于清初,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是前辈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结晶,目前仍广泛应用于中医眼科、肝病科、心血管科等各个临床科室.  相似文献   

12.
中医调治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调治法具有调和、调理、协调、沟通等含义。疾病虽千差万别,但都可归结为动态平衡失调,因而调治法应用范围极广,广义的调治可包括所有治法。调治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阴阳五行学说及中庸之道,并与脏腑经络理论、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相结合,为中医治法之精髓所在,属中医特色之一。其中主要有调寒热、调内外、调升降、调虚实、调气血、调脏腑等,凡具有相反相承双向调节作用的治法皆属调治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成书年代颇早,成为中医学理论的基石,也为中医眼科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得中医眼科成为中医临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分析探究,阐释五轮学说、肝窍学说、玄府学说及目与经络的关系等理论的起源及应用,从而指导中医眼科的理论发展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王珍  梁丽娜  唐由之  周尚昆  白星旸 《光明中医》2014,29(12):2494-2495
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分析探究,阐释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解剖概念、病因病机、眼睛与脏腑经络的联系及其对眼科临床的指导意义. 眼为人体重要的五官之一,主司视觉.中医眼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积淀了我国人民几千年来与眼病做斗争的丰富经验,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的《黄帝内经》,集先秦医学之大成,奠定了临床各科的发展基础,眼科的许多基本理论亦源于此.该书首次使用了眼的一些主要解剖名词,初步探讨了眼的生理功能以及眼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涉及到的眼部病症计40余种,并提出了眼病的针刺之法。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眼科类古籍书目,查阅94种古籍,其中共有71种眼科古籍,有图像1483幅。其内容分为中医基础与运气理论图、经络图、眼科五轮八廓图、中医阴阳脏腑经络眼图、眼睛解剖图、眼睛视物原理图、义眼各组织器官及制造图、眼科常用针灸穴位图、眼科器械图、眼科治疗图、眼科疾病图、中成药广告图、作者图像、符咒图等14类。其中以眼科五轮八廓图、眼科治疗图、眼科疾病图最具特色,形象、生动展示了中医眼科技术理论、疾病诊断依据的核心细节和治疗的关键技术,对中医眼科学术和技术传承及中外医学交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疏肝理气在眼科中的应用黄家娟杭州清泰卫生院310009祖国医学在治疗眼疾中分内治法与外治法两大类,疏肝理气法是眼科常用内治法之一。该法具有疏畅气机、调和脏腑的功能,是治疗七情内伤,气机郁滞,脏腑失和所致眼病的基本大法,在中医眼科治疗学上占有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升清降浊既是脏腑的生理功能,又是临床治疗的一种法则。早在《内经》就认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着重指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说明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都具有升与降,出与入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后代医家从临床实践中认识到升与降两者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将欲降之,必先升之”等理论,创立了升清降浊的治疗法则。我们  相似文献   

18.
《中医眼科学》是中医教学中的一门专业临床课程,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目前,《中医眼科学》的教学存在教学内容重复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现状。对此,应采取深化教学内容应用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多媒体技术、增加示教与互动等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难经》之“散膏”考义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难经》在中医经典中首次提出“散膏”概念。历代注家多数未释其意,亦有注释含糊不清或望文生义者。因此,本文对《难经》及历代注释版本进行考述,厘清“散膏”概念,认为“散膏”、脾长与胰腺乃异名同属,“散膏”作为脾之副脏,具有协同脾主运化、统摄营血、升清降浊、输布精微、温养五脏的功能。提出调理脾胃法蕴含调理“散膏”的丰富内容,从脏腑解剖、组织形态和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上,印证了消渴病从脾论治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医脏腑学说源于《内经》、演于《难经》,应用于临床则始于仓公《诊籍》及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代有发扬者如《华氏中藏经》,孙思邈《千金方》及张洁古《医学启源》等。在《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辨证思想指导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