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干预下大龄儿童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06例(106只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大龄儿童分别按年龄分成10~12岁组和13~15岁组,按弱视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三组,在健康教育路径干预下采取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评价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观察3年以上,全部病例总有效率83.02%,基本痊愈率73.58%,总痊愈率64.15%;10~12岁组总有效率93.75%,13~15岁组总有效率6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弱视、中度弱视、重度弱视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83.33%、57.69%,各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本痊愈病例中视力回退率12.82%,各组回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干预下大龄儿童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远期疗效稳定,影响因素主要有初诊年龄、弱视程度或屈光参差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远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弱视的外周发病机制。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单眼远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63例(63只眼)和正常儿童30例(60只眼),按相关标准分为5组:轻度远视性弱视眼组(A组)及对侧健眼组(B组)、中度远视性弱视眼组(C组)及对侧健眼组(D组)、正常儿童眼组(E组)。予P-VEP检查分析各组P100波的潜伏期和振幅情况。结果 2组弱视眼P100潜伏期较对侧健眼及正常儿童眼延长(P〈0.01),振幅较正常儿童眼降低(P〈0.05),并略低于对侧健眼(P=0.02),轻、中度弱视眼的潜伏期及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弱视对侧健眼的潜伏期与正常儿童眼数值接近(P〉0.05),而振幅均低于正常儿童眼(P=0.01),2组对侧健眼的潜伏期及振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眼远视性弱视儿童的弱视眼的P100潜伏期延迟、振幅下降,提示弱视眼的视神经受累,支持了远视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外周发病机制理论。  相似文献   

3.
李丽 《中医临床研究》2012,(17):57+59-57,5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屈光矫正对学龄前弱视儿童治疗的临床观察。方法:对262例儿童弱视资料整理,屈光不正性弱视102例,屈光参差性弱视42例,斜视性弱视38例,所有儿童均采用散瞳后配戴矫正眼镜,3~6个月复查1次,根据视力、眼位、弱视类型等情况每半年到1年重新验光调整眼镜。结果:本组共262例,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基本治愈率38.78%,近视性弱视治愈率50.28%,散光性弱视和远视性弱视治愈率85.62%和87.38%。结论:不同类型的屈光矫正,治疗效果对弱视儿童疗效差异很大,与弱视的程度、配戴达到最佳视力的配镜度数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应用摩顶明目膏进行膏摩顶法对青少年近视视疲劳的疗效。方法纳入2021年9月—2022年9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青少年近视合并视疲劳患者94例(188只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94只眼)。治疗组予摩顶明目膏为介质对头部五经进行推拿,对照组采用眼周穴位推拿。2组均观察28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测量患者双眼视疲劳症状评分、调节幅度积分、调节灵活度积分、调节滞后量积分、正、负相对调节积分的数据。结果 2组治疗前视疲劳症状评分、调节幅度积分、调节灵活度积分、调节滞后量积分、正、负相对调节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双眼视疲劳症状评分:2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治疗组=5.300,P=0.000;t对照组=4.470,P=0.001)。2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视疲劳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0,P=0.004)。(2)双眼调节幅度积分:2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治疗组=7.560、 t...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针刺治疗3~10岁儿童脑源性视力损伤(CVI)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CVI患儿60例(120只眼),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60只眼)和治疗组30例(60只眼)。对照组采用眼科常规视刺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按照年龄,分为低年龄组(3~5岁)和高年龄组(6~10岁)。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查2组患儿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记录数据。结果(1)BCVA: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94,P=0.000)。治疗前后比较,t治疗组=22.826,t对照组=8.226,均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5岁患儿: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1,P=0.000)。治疗前后比较,t治疗组=21.899,t对照组=7.336,均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10岁患儿: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97,P=0.000)。治疗前后比较,t治疗组=14.346,t对照组=5.568,均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临床疗效:2组CVI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10.00%,治疗组6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Х2=34.486,P=0.000)。3~5岁患儿: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1.43%,治疗组8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Х2=20.749,P=0.000)。6~10岁患儿:对照组总有效率为0.00%,治疗组为4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Х2=15.451,P=0.000)。结论针刺联合眼科常规视刺激可作为临床有效且安全性较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能更好地改善儿童CVI最佳矫正视力等指标,优于单纯常规视刺激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及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我院行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的3~16岁儿童及青少年患儿252例(302只眼),其中单眼202例,双眼50例,男150例,女102例。根据年龄段分为A组:3~6岁(6岁),B组:6~9岁(9岁),C组:9~12岁(12岁),D组:12~16岁,四组均经佩戴合适眼镜、遮盖、视觉刺激、后像、同视机等综合治疗,观察弱视治疗的效果,并对弱视程度、注视性质、患者依从性与疗效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患儿基本治愈率79.36%,有效率14.29%,无效6.35%,治疗总有效率为93.65%。四组之间不同年龄段的治疗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弱视程度、注视性质、患者的依从性与疗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不同年龄段儿童及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疗效较好,弱视治疗年龄越小,疗效越好,并与弱视程度、注视性质、依从性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和分析早产儿的屈光状态和视力发育情况.方法:对3~5岁早产儿共57例114只眼在门诊进行视力检查及阿托品散瞳检影验光,并对屈光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5岁早产儿57例114只眼中,远视86眼(75.4%),近视8 眼(7%),散光14眼(12.3%),正视眼6 眼(5.3%),生理性远视所占的比例最大,各年龄远视比例有所不同,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远视比例下降,正视和近视比例逐渐增加,视力正常率明显提高,同时早产儿儿童弱视比例为10.5%,明显高于足月产儿童的平均发生率,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论:3~5岁早产儿屈光状态和视力发育变化趋势与正常儿相似,随着年龄的增长,屈光状态有由远视向正视和近视发展的趋势,早产儿儿童弱视比例高于足月产儿童的平均发生率,早产儿应早期开展视觉追踪和屈光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8.
叶钰娟  贾静  孙燕  魏玉婷  马翠  严兴科 《中医杂志》2023,(20):2101-2108
目的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 MRI)探讨针刺干预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疗效及可能的脑功能机制。方法 76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针刺组各38例。常规组患儿弱视眼给予红闪、光栅、视刺激3项常规治疗,每项每次5 min;针刺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针刺双侧睛明、攒竹、光明、风池,每次留针20 min。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儿矫正视力。从以上两组各随机抽取15例左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于治疗前后分别行脑部rs-f MRI扫描,并纳入性别、年龄与其相匹配的视力正常健康儿童10例为正常组,并行脑部rs-f MRI扫描。基于激活似然估算法(ALE)构建what视觉通路网络,比较分析患儿与正常儿童、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脑部what通路内存在功能连接(FC值)差异的球形感兴趣区(ROI)。结果 针刺组脱落2例,最终针刺组36例、常规组38例纳入分析。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儿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显著提高(P<0.05),且针刺组矫正视力高于常规组(P<0.05)。rs-f MRI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儿童相比,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脑部wha...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电梅花针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和屈光参差性弱视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未曾接受过任何治疗的屈光不正性和屈光参差性弱视初诊儿童共60例(107眼),在验光配镜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电梅花针治疗(治疗组)和物理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观察2周及1个月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周时治疗组30例(54眼)总有效率44.4%;对照组30例(53眼)总有效率34.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9.6%和58.5%。两组病例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梅花针治疗儿童弱视,起效快,依从性好,短期疗效确切,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对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矫正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50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临床资料,按其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80例)及对照组(70例),两组患儿均行屈光矫正、遮盖疗法、精细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弱视综合治疗仪,随访1~4年,观察不同屈光不正性弱视程度儿童矫正视力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矫正视力恢复情况良好,与对照组患儿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儿的矫正视力恢复与治疗前弱视程度有明显相关性,弱视程度越轻,恢复越好。结论: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弱视综合治疗仪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和分析早产儿的屈光状态和视力发育情况.方法:对3~5岁早产儿共57例114只眼在门诊进行视力检查及阿托品散瞳检影验光,并对屈光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5岁早产儿57例114只眼中,远视86眼(75.4%),近视8 眼(7%),散光14眼(12.3%),正视眼6 眼(5.3%),生理性远视所占的比例最大,各年龄远视比例有所不同,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远视比例下降,正视和近视比例逐渐增加,视力正常率明显提高,同时早产儿儿童弱视比例为10.5%,明显高于足月产儿童的平均发生率,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论:3~5岁早产儿屈光状态和视力发育变化趋势与正常儿相似,随着年龄的增长,屈光状态有由远视向正视和近视发展的趋势,早产儿儿童弱视比例高于足月产儿童的平均发生率,早产儿应早期开展视觉追踪和屈光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赤丹地黄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期小柳原田综合征(VKH)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21年5月唐山市眼科医院诊治的急性期VKH患者80例(160只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80只眼)。对照组予醋酸泼尼松片晨起顿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赤丹地黄汤口服。2组均观察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 d和治疗后6个月检测受试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中医证候评分,记录数据并做统计分析。结果 (1)BCVA:治疗前后比较,2组治疗后14 d 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治疗组=6.811,t对照组=5.943,均P=0.000),2组治疗后6个月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治疗组=8.500,t对照组=8.005,均P=0.000)。治疗后2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14 d和6个月BCVA均较对照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 d=4.103,t6个月=5.137,P=0.00...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拟方通脉明视汤治疗气血两虚型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NAION患者85例(106只眼),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2例(53只眼),采用改善微循环、减轻视乳头水肿、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研究组43例(53只眼),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方通脉明视汤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野缺损变化情况,并统计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BCVA:治疗前后比较,t研究组=16.410,P=0.000,t对照组=11.728,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8,P=0.000)。(2)平均视野缺损:治疗前后比较,t研究组=5.629,P=0.000,t对照组=2.835,P=0.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9,P=0.000)。(3)临床疗效: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6.79%,对照组为69.23%,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Х2=4.363,P=0.037)。结论通脉明视汤联合常规治疗对NAION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视力、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康柏西普联合止血祛瘀明目片治疗DME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0年12月—2022年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治疗的DME患者191例(191只眼),随机分为对照组95例(95只眼)和治疗组96例(96只眼)。对照组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注射液治疗,治疗组予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口服止血祛瘀明目片治疗。2组均观察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3、6、9、12个月时测量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微血管瘤(MAs)数量、硬性渗出(HE)面积、眼底视网膜出血(RH)面积。结果 2组治疗前BCVA、CMT、MAs、HE及眼底出血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BCVA:治疗后2组各治疗时间点的视力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t1个月=11.668、t3个月=12.688、t6个月=12.496、t9个月=12.246、t12个月=13.125,均P=0.000;治疗组:t1个月=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感知疗法中压抑与遮盖两种辅助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压抑组(47例,91眼)和遮盖组(53例,101眼),两组患者均采取视觉感知疗法治疗,其中压抑组辅以压抑疗法,遮盖组辅以遮盖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视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而压抑组提高幅度更大,与遮盖组差异显著(P0.05);压抑组和遮盖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7.7%和78.2%,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采用视感知疗法治疗时辅以压抑疗法的效果明显优于遮盖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屈光状态弱视儿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佳木斯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90例弱视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屈光状态不同将所有患儿分为A组(30例,远视性弱视)、B组(30例,近视性弱视)以及C组(30例,散光性弱视),三组患儿采用相同治疗方法治疗后,比较三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B组患儿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愈患儿轻度弱视、中度弱视以及重度弱视治愈率明显高于A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视性弱视患儿与远视性弱视患儿、散光性弱视患儿相比,近视性弱视患儿预后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远视儿童不同程度的屈光矫正对屈光演变的影响。方法对83例(166眼)6~9岁远视和复性远视散光的儿童散瞳验光,配镜处方根据验光度数分别减少不同球镜度数。第1组减+1.00DS,第2组减+2.00 DS,第3组减+3.00 DS。连续观察3年的屈光演变。结果各组患儿的远视屈光度均逐年降低,但平均每年递减度数第1组的明显低于第2组和第3组(P〈0.01);第2组和第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程度的屈光矫正对远视儿童的正视化过程有影响,适量欠矫有利于中、高度远视儿童的正视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治疗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弱视的方法、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取到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的9-15岁弱视儿童38例(76眼),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运用综合疗法治疗弱视,对其疗效进行统计分析,并观察治疗效果与年龄、弱视类型及弱视程度的关系。结果:76只眼弱视中屈光参差性弱视32只眼,治愈17只眼(53.13%);屈光不正性弱视36只眼,治愈24只眼(66.67%);斜视性弱视6只眼,治愈2眼(33.33%);形觉剥夺性弱视2只眼,无治愈的。结论:使用综合疗法规范治疗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弱视疗效肯定。特别是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最高,形觉剥夺性弱视效果差,无治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视功能训练治疗低度近视的疗效及对患者眼调节功能的变化状况.方法选取低度近视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86眼)仅给予调节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87眼)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记录并比较两组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观察组临床疗效整体上优于对照组(Z=﹣2.773,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正相对调节(PRA)、负相对调节(NRA)、调节灵敏度及调节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眼调节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01),观察组治疗后PRA及NR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调节灵敏度为(17.31±3.19)D,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33±2.0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268,P<0.001);观察组治疗后的调节幅度值为(10.79±2.24)D,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34±2.0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4,P<0.05).结论针刺联合视功能训练治疗低度近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更好地改善眼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视觉功能训练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视功能及调节功能的效果。方法:2016年6月—2017年10月,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给予配镜和定量遮盖,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遮盖时间,并作出合理调节,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视觉功能训练,以镜片排序训练、Brock线训练和双面镜训练为主,同时配合使用偏振立体图,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双眼视功能及调节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双眼融合功能比率、立体视≤100"比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调节幅度(AMP)和负相对调节(NRA)均大于对照组,正相对调节(PRA)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给予视觉功能训练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双眼视功能,并增强其调节功能,进而纠正患者弱视情况,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推荐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