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早期午睡和夜间睡眠对孕早期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为孕期焦虑抑郁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舟山孕妇队列(ZPWC),孕妇焦虑抑郁状况于孕早期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模型和叉生分析探讨孕期午睡、夜间睡眠时长、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状态的关系。结果孕早期具有抑郁或焦虑状态的孕妇约占45. 22%。调整混杂因素后,夜间睡眠质量差与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发生相关;相同睡眠时长下,午睡是抑郁的保护因素[OR (95%CI)=0. 57 (0. 38~0. 85),P=0. 007];睡眠质量差时午睡是抑郁的保护因素[OR (95%CI)=0. 53(0. 31~0. 88),P=0. 017]。结论孕早期焦虑抑郁状态在孕妇中较为普遍,睡眠质量是影响其焦虑抑郁状态的主要因素,而午睡可以与抑郁的发生风险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的运动情况对孕妇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为孕期焦虑、抑郁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系统地搜集孕妇怀孕前、孕早期(8~12周)、孕中期(18~22周)及孕晚期(32周后)运动情况及相应时期焦虑、抑郁的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孕期运动与孕妇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5488例孕早期孕妇,随访至孕中期2610例,孕晚期1745例。孕早期、孕中期及孕晚期孕妇焦虑或抑郁状态发生率分别为43.33%(2378/5488)、40.54%(1058/2610)和32.89%(574/1745)。调整孕妇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学历、婚姻状况、孕前吸烟、孕前饮酒、孕次、近3月妊娠反应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孕前、孕期均不运动的孕妇相比,如果孕妇在孕前经常参加运动,那么无论孕期是否运动均可以降低孕期焦虑或抑郁状态的发生风险,从孕前至孕期一直保持运动则更加有利于降低孕期焦虑或抑郁状态发生的风险。与孕早期“0-0”运动模式相比,“1-0”运动模式:OR(95%CI)=0.730(0.636~0.838);“1-1”运动模式:OR(95%CI)=0.589(0.489~0.708)。与孕中期“0-0-0”运动模式相比,“1-X-X”运动模式:OR(95%CI)=0.696(0.546~0.885);“1-1-1”运动模式:OR(95%CI)=0.597(0.418~0.847)。与孕晚期“0-0-0-0”运动模式相比,“1-X-X-X”运动模式:OR(95%CI)=0.654(0.477~0.896);“1-1-1-1”运动模式:OR(95%CI)=0.458(0.280~0.749)。结论孕期焦虑、抑郁状态在孕妇中发生率较高,运动是影响其焦虑、抑郁状态的保护因素,从孕前至孕期一直保持运动更加有利于降低孕期焦虑或抑郁状态发生的风险。建议进一步加强健康宣教,从孕前到全孕程提供体育锻炼指导和干预,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以促进孕妇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3.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5,16(5):360-364
目的探讨舟山地区妊娠妇女的孕期各阶段甲状腺激素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孕妇358名,检测其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血清甲状腺激素,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甲状腺素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早、中、晚孕阶段分别发现甲状腺异常孕妇116、104、81例。早孕阶段孕妇甲状腺素异常的危险因素分别是孕前吸烟(OR=11.212,95%CI:5.965~19.232))、孕前饮酒(OR=2.151,95%CI:1.132~5.131)、孕前丈夫吸烟(OR=3.555,95%CI:2.216~6.325)、孕期中丈夫吸烟(OR=4.151,95%CI:1.350~8.254)、中度抑郁(OR=3.588,95%CI:1.059~7.233)、中度焦虑(OR=4.566,95%CI:2.128~8.612)(P0.05);中孕阶段孕妇甲状腺素异常的危险因素分别是孕前吸烟(OR=4.123,95%CI:3.313~5.489)、孕前丈夫吸烟(OR=3.512,95%CI:1.247~6.220)、轻度焦虑(OR=5.335,95%CI:3.254~9.363)、中度焦虑(OR=7.151,95%CI:4.259~12.362)(P0.05);晚孕阶段孕妇甲状腺素异常的危险因素分别是孕前吸烟(OR=2.251,95%CI:1.741~3.369)、轻度抑郁(OR=4.251,95%CI:2.699~7.984)、中度抑郁(OR=5.714,95%CI:2.364~10.284)、轻度焦虑(OR=7.596,95%CI:2.636~13.585)、中度焦虑(OR=5.151,95%CI:1.154~9.541)(P0.05)。结论孕妇和丈夫戒烟、缓解抑郁和焦虑的情绪,有助于防范和减少舟山本地区孕妇妊娠期甲状腺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妊娠期妇女睡眠质量状况的影响因素,为做好孕期保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问卷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014年10月-2016年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银川市妇幼保健院、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卫市人民医院、固原市人民医院、石嘴山市人民医院的产前门诊中选择符合调查要求的妊娠期妇女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调查的1 004名妊娠期妇女中,睡眠质量的平均得分为(6.15±2.27)分,有睡眠障碍的为333名,睡眠障碍发生率33.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晚期(OR=2.759,95%CI=1.905~3.996)、有流产史(OR=1.779,95%CI=1.269~2.494)、焦虑(OR=1.405,95%CI=1.012~1.952)、抑郁(OR=2.951,95%CI=2.166~4.022)是妊娠期妇女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P0.05),而有职业(工人或农民)(OR=0.448,95%CI=0.266~0.754)、居住地在城镇(OR=0.333,95%CI=0.231~0.479)是妊娠期妇女睡眠质量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妊娠期妇女睡眠质量不良问题较为常见。应该重点关注孕晚期、有流产史、有焦虑、抑郁心理等高危人群,及时采取措施减少不良因素的影响,改善其睡眠质量,促进胎儿发育,提高孕期保健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妊娠期妇女睡眠质量现状和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孕妇睡眠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基本调查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估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870名孕妇的睡眠、焦虑、抑郁状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抑郁和焦虑得分与睡眠质量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870名孕妇PSQI总分为(4.68±3.11)分,睡眠障碍的检出率为17.13%,焦虑和抑郁症状占13.6%、26.8%;孕晚期(OR=2.057,95%CI:1.177~3.594)、本科学历(OR=1.868,95%CI:1.174~2.972)、有保胎史(OR=2.030,95%CI:1.318~3.126)、焦虑(OR=2.855,95%CI:1.744~4.675)和抑郁(OR=3.227,95%CI:2.131~4.886)是妊娠期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因素(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结果显示:抑郁和焦虑得分与睡眠质量的关联强度呈“J”形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P<0.001)。结论 本地区孕妇睡眠问题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孕晚期孕妇抑郁和睡眠质量现状并分析抑郁症状与睡眠质量及其各维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对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随访的孕28周之后的260名妇女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卡方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抑郁症状与孕晚期孕妇睡眠质量的关系。结果被调查孕妇中,56.15%有抑郁症状,20.77%有睡眠障碍。有抑郁症状的妇女中,28.08%有睡眠障碍。在考虑了孕妇年龄、调查孕周、文化程度、户籍地、有无妊娠史、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晚期工作时间后,统计学分析表明抑郁症状对PQSI总分有影响(OR=3.229,95%CI:1.531~6.810)。有抑郁症状的孕妇主观睡眠质量(OR=3.903,95%CI:1.253~12.158)、睡眠潜伏期(OR=4.846,95%CI:1.574~14.920)、睡眠功能紊乱(OR=7.869,95%CI:2.576~24.036)及白天功能紊乱(OR=6.395,95%CI:2.328~17.565)4个维度的危险值比没有抑郁症状的孕妇高。结论抑郁症状是孕晚期孕妇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相关方面的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不同年龄阶段早孕期妇女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状况。方法 2020年2月至2021年12月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纳入27 423名早孕期(孕8~12周)妇女进行广泛性焦虑障碍筛查量表(GAD-7)、抑郁筛查量表(PHQ-9)和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测评,将研究对象按20~25岁,26~30岁,31~35岁和36~40岁年龄范围分为四组,比较不同年龄组各级别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和中重度焦虑抑郁状况下睡眠质量的差异。结果 各年龄段早孕期妇女,不同程度焦虑、抑郁占比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6.851、54.779,P<0.001),且随着年龄增加,孕早期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比例减少。各年龄段妇女早孕期睡眠质量无显著差异(χ2=6.588,P=0.089)。抑郁达到中度以上者,随着抑郁程度增加,孕早期睡眠质量差的孕妇比例明显升高(χ2=35.449,P<0.001)。结论 在孕早期,随着年龄的增加,妇女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的风险逐渐降低,各年龄组孕妇发生睡眠困扰的风险无显著差异,但孕妇抑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性建立十堰地区妊娠期女性不同年龄及不同孕周时期情绪状态(焦虑、抑郁)的常模,为进一步研究十堰地区妊娠期女性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6年12月在十堰市妇幼保健院围产保健门诊进行孕检,年龄20~40岁的9 603例健康妊娠期女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大样本、分层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进行测评。结果 9 603例十堰地区孕期女性SAS与CES-D常模均低于全国常模,孕早期和孕晚期SAS评分高于孕中期,孕晚期CES-D评分高于孕早中期,20~24岁及35岁以上年龄组的SAS及CES-D评分均高于25~34岁年龄组(P0.05)。结论十堰地区孕妇整体心理健康状态优于国内平均水平,孕妇焦虑状态持续存在,孕早期与孕晚期较明显;孕晚期女性抑郁状态比孕早中期明显;年龄偏大或偏小的孕妇焦虑、抑郁程度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孕期妊娠相关焦虑的动态变化,分析妊娠相关焦虑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孕妇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和孕期暴露资料,采用自编的《妊娠相关焦虑量表》评定孕妇不同妊娠时期的妊娠相关焦虑状况,并运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妊娠相关焦虑的影响因素。结果 990名孕妇孕早期、中期、晚期妊娠相关焦虑问卷总得分分别为(20.3±4.9)、(19.6±4.6)和(18.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10,P<0.001)。孕早期、中期、晚期妊娠相关焦虑检出率分别为21.0%、17.7%和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74,P<0.001)。广义估计方程结果显示,孕妇高中文化程度(OR=1.36,95%CI 1.05~1.75)、家庭人均月收入<2500元(OR=1.33,95%CI 1.01~1.75)、意外妊娠(OR=2.60,95%CI 2.05~3.29)、有流产史(OR=1.30,95%CI 1.06~1.60)、孕期阴道流血(OR=1.61,95%CI1.22~2.12)、孕期发热(OR=1.69,95%CI 1.17~2.46)和孕期营养剂使用(OR=1.43,95%CI 1.08~1.88)是妊娠相关焦虑的危险因素。结论孕妇妊娠相关焦虑随着妊娠进展呈下降趋势;妊娠相关焦虑的发生与孕妇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意外妊娠、流产史、阴道流血及发热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孕妇焦虑、抑郁状况与社会人口学特征的相关性,为做好孕期保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问卷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 004名孕妇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结果孕妇SAS平均得分为(47.68±7.35)分,SDS平均得分为(50.18±9.79)分,焦虑状况人数占68.43%,抑郁状况人数占56.98%;不同民族、家庭月收入、学历、居住地和孕期孕妇的SAS、SD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SAS、SDS得分高低与家庭月收入、学历、居住地和孕期有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月收入(OR=1.791,95%CI:1.427~2.249)、居住在农村(OR=1.587,95%CI:1.031~2.442)、孕期(OR=1.021,95%CI:1.007~1.034)是影响孕妇焦虑心理的危险因素;年龄(OR=1.289,95%CI:1.066~1.560)、家庭月收入(OR=1.411,95%CI:1.133~1.758)、孕期(OR=1.214,95%CI:1.033~1.427)是影响孕妇抑郁心理的危险因素。结论孕妇心理压力大且心理状况不良,应该重点关注低学历、高龄、孕晚期等高危人群,积极采取综合措施缓解孕妇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我国孕妇孕早、中期睡眠质量和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提高孕妇睡眠质量和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中国孕产妇队列研究·协和(CPWCS)孕早、中期孕妇数据。问卷调查获取一般人口学特征、怀孕意向、健康相关行为、抑郁和睡眠质量信息。描述孕早期、孕中期睡眠质量并比较其在不同人群特征下的分布情况,logistic回归探究孕早、中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3 618名孕妇,孕早、中期睡眠障碍发生率为28.2%和28.7%;13.0%的孕妇在孕早、中期持续存在睡眠障碍,15.2%的孕妇睡眠质量下降。睡眠质量差、入睡时间长、存在睡眠障碍、日间困倦是我国孕妇睡眠的主要问题。孕早期规律饮食(OR=0.75,95% CI:0.62~0.92)、孕期在业(OR=0.84,95% CI:0.71~0.99)是孕妇睡眠质量的保护因素;孕妇年龄≥ 30岁(OR=1.19,95% CI:1.03~1.37)、孕早期被动烟草暴露(OR=1.18,95% CI:1.02~1.36)、抑郁症状(OR=2.25,95% CI:1.95~2.61)是孕妇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结论 我国孕妇孕早期、孕中期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部分孕妇存在孕早、中期睡眠质量下降或持续存在睡眠障碍的情况。关注高龄孕妇、鼓励孕妇规律饮食、减少被动吸烟,减轻抑郁症状可能有助于孕妇睡眠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考察不同孕期抑郁和焦虑共患(CAD)的检出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自2019年8月21日至2020年6月28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从北京市两所综合性医院连续纳入641名孕早期孕妇。通过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和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对孕妇进行首次调查,并在孕中期和孕晚期进行跟踪随访,最终有609名孕妇完成了所有调查且数据有效。使用SPSS 24.0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及整个怀孕期CAD的检出率分别为11.66%、9.03%、9.85%和19.70%。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职业类型为个体或农民(OR=2.307,95%CI:1.011~5.260)、对饮食状况不满意(OR=3.184,95%CI:1.577~6.429)和近期发生负性事件(OR=7.987,95%CI:4.356~14.646)是孕早期CAD的危险因素;对社会支持不满意(OR=2.416,95%CI:1.271~4.592)和近期发生负性事件(OR=6.331,95%CI:3.255~12.312)是孕中期CAD的危险因素;职业类型为个体或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早期焦虑和抑郁对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于2017年通过立意抽样方法选取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产前门诊1426名孕8~14周单胎健康孕妇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8.6±4.0)岁。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其年龄、孕前体重、产次、孕次等基本信息,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收集孕早期焦虑和抑郁信息,根据中国常模标准评价其焦虑和抑郁症状;于孕24~28周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根据《中国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诊断GDM。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早期焦虑和抑郁对GDM的影响。结果孕早期焦虑组和抑郁组GDM发生率分别为41.8%和33.6%。孕早期妇女焦虑、抑郁、焦虑合并抑郁发生率分别为7.7%、10.5%和4.8%,<30岁组孕早期焦虑和抑郁发生率(9.0%和11.7%)均高于≥30岁组孕妇(5.3%和8.1%),初产妇组孕早期焦虑和抑郁发生率(8.8%和11.9%)均高于经产妇组(5.4%和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年龄、孕前体质指数、糖尿病家族史、孕次、产次、能量摄入量、受孕方式、文化程度、职业、吸烟否及饮酒否混杂因素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孕早期非焦虑组孕妇比较,焦虑组孕妇GDM发生风险增加(OR=1.556,95%CI 1.014~2.387),未观察到孕早期抑郁与GDM发生有关(P>0.05)。在<30岁孕妇中,与孕早期非焦虑组比较,孕早期焦虑组GDM发生风险增加(OR=1.654,95%CI 1.004~2.726);在初产妇中,与孕早期非焦虑组比较,焦虑组GDM发生风险增加(OR=1.633,95%CI 1.013~2.634)。在≥30岁孕妇和经产妇中,均未观察到焦虑与GDM发生风险有关(P>0.05)。结论孕妇孕早期焦虑增加GDM发生风险,30岁以下孕妇及初产妇为焦虑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北京市通州区妇女妊娠期孕期睡眠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当地妇女孕期睡眠障碍的预防,促进母婴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期间通州区妇幼保健院门诊产检的单胎孕妇开展问卷调查,基于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收集孕期睡眠情况等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睡眠的相关因素。 结果 被调查1889例孕妇睡眠障碍检出率为16.1%,其中孕早、中、晚期检出率分别为14.4%、11.9%和20.2%。多因素分析发现,被动吸烟(OR=3.61,95%CI:1.84~7.09)、年龄<35岁(OR=1.65,95%CI:1.08~2.53)、居住在城市(OR=1.38,95%CI:1.06~1.80)、早产儿分娩史(OR=3.18,95%CI:1.41~7.17)、自然流产史(OR=2.01,95%CI:1.26~3.20)、人工流产史(OR=1.50,95%CI:1.08~2.0)、孕早期(OR=1.08,95%CI:0.74~1.56)、孕晚期(OR=1.94,95%CI:1.40~2.70)、自我认为健康状况不佳(OR=6.30,95%CI:2.25~17.63)、接触放射线(OR=2.29,95%CI:1.38~3.79)与孕期睡眠障碍有关(均P<0.05)。 结论 北京市通州区妇女孕期睡眠质量不应忽视,尤其是孕早期和孕晚期。被动吸烟、不良生育史、接触放射线等因素与睡眠不佳有关。应加强对睡眠问题高风险人群的早期识别,提高睡眠质量,保障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老年人睡眠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8年10月-11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山西省太原市3637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估睡眠质量。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3637名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平均得分为(5.33±3.08)分,29.0%的老年人存在睡眠质量不良问题。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参照:男性,女性OR=1.393,95%CI: 1.177~1.647)、年龄(参照:60~69岁;70~79岁OR=1.292,95%CI: 1.091~1.529;≥80岁OR=1.470,95%CI: 1.165~1.855)、文化程度(参照:文盲/半文盲;初中OR=0.750,95%CI: 0.586~0.961;高中/中专OR=0.663,95%CI: 0.508~0.866;大学/大专及以上OR=0.664,95%CI: 0.492~0.895)、婚姻状况(参照:已婚,丧偶OR=1.315,95%CI: 1.072~1.613)、饮酒状况(参照:从不饮酒;已戒酒OR=1.731,95%CI: 1.307~2.292;饮酒OR=1.670,95%CI: 1.329~2.098)、慢病数量(参照:0种;1种慢病OR=1.626,95%CI: 1.346~1.963;2种及以上OR=3.158,95%CI: 2.546~3.916)、抑郁(参照:不抑郁,抑郁OR=2.204,95%CI: 1.867~2.603)是老年人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人睡眠质量较差,睡眠障碍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显著相关,应有针对性的采取综合干预策略以改善老年人睡眠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绝经相关的焦虑症状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健康体检中心女性1 201例为研究对象,年龄40~60岁。对研究对象进行多中心横断面研究,采用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和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睡眠障碍患病率为37.8%(PSQI总分≥8分),焦虑症状患病率为14.1%(SAS总分≥45分),睡眠障碍与焦虑症状并存为10.24%,不同绝经状态下睡眠障碍与焦虑症状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焦虑症状的发生与睡眠障碍(PSQI≥8分)有关(OR=1.12,95%CI=1.04~1.19),同时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也都会影响焦虑症状的发生,但是与绝经状态无关(OR=0.77,95%CI=0.48~1.23)。结论围绝经期女性睡眠障碍和焦虑症状发生率高,睡眠障碍是焦虑症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描述孕妇妊娠早期心理社会应激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妇女孕期心理卫生保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3年4月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孕产期保健3 826名孕27周以前的孕妇作为随访调查对象,分别采用《妊娠相关焦虑量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以及《妊娠期生活事件问卷》评价孕妇妊娠早期的妊娠相关焦虑、生活事件和抑郁发生情况。结果 3 826名孕妇妊娠早期妊娠相关焦虑、抑郁和生活事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0.4%、32.7%和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完全意外怀孕(OR=2.355,95%CI=1.902~2.916)以及非初次怀孕(OR=1.176,95%CI=1.017~1.361)均为妊娠早期孕妇发生妊娠相关焦虑的危险因素,年龄25~29岁(OR=0.814,95%CI=0.675~0.981)、30~50岁(OR=0.706,95%CI=0.553~0.903)以及家庭月收入为5 000~10 000元(OR=0.833,95%CI=0.711~0.976)为妊娠早期孕妇发生妊娠相关焦虑的保护因素;完全意外怀孕(OR=1.487,95%CI=1.202~1.841)为妊娠早期孕妇发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家庭月收入为5 000~10 000元(OR=0.791,95%CI=0.679~0.923)以及文化程度为高中或中专(OR=0.761,95%CI=0.599~0.967)、大专(OR=0.729,95%CI=0.570~0.930)或本科及以上(OR=0.917,95%CI=0.544~0.951)为妊娠早期孕妇发生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完全意外怀孕(OR=2.016,95%CI=1.464~2.775)为妊娠早期产生生活事件应激的危险因素,家庭月收入为5 000~10 000元(OR=0.757,95%CI=0.588~0.974)以及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OR=0.610,95%CI=0.392~0.949)为其保护因素。结论孕妇妊娠相关焦虑、抑郁及生活事件应激较为普遍,妊娠意愿、妊娠年龄、孕妇文化程度以及是否初孕是孕期心理社会应激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前抑郁与胎儿出生体质量和分娩孕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8年5月在舟山市妇幼保健院产检的1 616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采集研究对象一般社会人口学信息、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创伤史及分娩史,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抑郁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焦虑状态,并从舟山市妇幼保健院电子医疗系统中提取分娩的相关信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产前抑郁与胎儿出生体质量和分娩孕周的相关性。结果孕期无抑郁组脑力劳动者、高孕次人数、出现早孕反应及孕期存在焦虑的比例均少于孕期有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01);无抑郁组平均文化水平高于有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前抑郁与孕妇分娩孕周无关;孕早期中重度抑郁能降低胎儿出生体质量(β=-69. 76,P=0. 039 1),各怀孕阶段中至少1期(β=-59. 05,P=0. 005 1)、至少2期(β=-61. 49,P=0. 027 1)出现抑郁均能降低胎儿出生体质量,至少1期出现中重度抑郁(β=-88. 03,P=0. 004 5)对降低胎儿出生体质量的效应更为显著。结论产前抑郁与胎儿出生体质量呈负相关关系,但与出生孕周无关,因此要加强孕妇的心理健康管理,维护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张家港地区妊娠期妇女焦虑、抑郁发生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爱丁堡抑郁量表(EPDS)及张家港市孕妇心理状态基本情况调查表在孕早期、孕中期和孕后期进行调查,调查采用孕产妇自评和医生评定相结合方式。结果孕早、中、晚期焦虑发生率分别为7.17%、4.93%、6.55%,抑郁发生率分别为8.52%、9.51%、8.36%。孕早、中、晚期焦虑可能的发生率为22.87%、26.76%、25.45%(焦虑χ~2=1.21,P0.05;抑郁:χ~2=1.21,P0.05)。孕期抑郁的发生率高于焦虑的发生率(χ~2=4.06,P0.05)。经统计学分析,外地户籍、居住环境噪音、孕期有出血保胎及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是妊娠期妇女焦虑的危险因素,同时规范服用叶酸是妊娠期妇女焦虑的保护因素;居住环境噪音、孕期有出血保胎、既往有异常孕产史及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是妊娠期妇女抑郁的危险因素,同时文化程度高是妊娠期妇女抑郁的保护因素。结论张家港市妊娠期妇女存在一定的焦虑和抑郁情况,需加强孕妇孕期心理保健,常规开展孕期焦虑和抑郁筛查,及时进行干预,预防孕产妇心理障碍性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20.
南昌市950名初中生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南昌市初中生睡眠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初中生睡眠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南昌市区部分学校初中生950名进行自编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结果南昌市在校初中生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17.68%,其中初三学生为35.12%,初一学生为22.02%,初二学生为42.86%,初三学生睡眠问题检出率高于初二学生(2χ=13.581,P<0.01)。不同年级初中生睡眠质量各维度比较,除睡眠质量维度外,其他各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年级(OR=1.701)、独自居住(OR=7.618)、家长期望值(OR=1.502)、做梦(OR=1.247)、焦虑(OR=1.675)、抑郁(OR=1.865)、每周体育活动(OR=0.522)和人际关系(OR=0.584)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初三学生较初二、初一学生更易出现睡眠问题;年级、独自居住、家长期望值、做梦、焦虑和抑郁是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每周体育活动和人际关系是睡眠质量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