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脉冲示踪法研究了闭式涡轮转盘塔(CTRDC)中连续相的轴向扩散系数EC与转速NR、一V等操作条件的关系,经回归分析得到EC的计算关联式,并且与转盘塔(RDC)的研究结果作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由于闭式涡轮的强烈搅拌作用,NR大大下降液滴大小(dp)分布更均匀。与RDC相比,CTRDC中的轴向混和程度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2.
用拍照法研究了闭式涡轮转盘塔中液滴平均直径dp与转速NR,总通量V,流比L等操作条件的关系,并与普通转盘塔作了比较。由于闭式涡轮的强烈搅拌作用,NR和dp均比RDC大大降低,且由于NR小于临界转速NRc,液滴上升过程中被转盘进一步分散的几率很小,因而dp轴向分布较均匀。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预测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4.
考察了文题所述塔的操作特征及隔板高度对其影响。为了提高此种塔的流通能力,作者引入温和的脉冲,并对此改进塔的特性进行了研究,比较了改进前后的塔的性能。作者发现,引入温和脉冲后塔的流通能力可增加一倍以上,各种操作性能也较好。可以认为,脉冲闭式涡轮搅拌萃取塔是一种性能优良的萃取塔。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考虑液膜破裂因素的液膜渐近前沿模型和空间心球壳膜型。实验证明,该模型更能与实验数据相吻合,据此求出了最佳操作时间,其中渐近前沿模型比球壳型更佳。但空心球壳模型数学处理简单,在工程上具有估算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聚丙烯纤维为载体的管式生物反应器实验装置进行了容积传质系数KLa的测定,并联出容积传质系数KLa与通气量Vg、液体循环量Lmin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应用空气-水系统,在1600mm×400mm的矩形塔内,对梯形导向浮阀塔板的流体力学进行了实验研究,测定了阀孔临界气速,塔板压降,雾沫夹带和泄漏。应用空气-水-CO2系统,测定了梯形导向浮阀塔板的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梯形导向浮阀塔板具有良好的流体力学和传质性能。 相似文献
8.
应用单泡吸附模型处理铜离离子浮选的动力学,提出了测定动态表面张力数据求算该浮选过程传质系数k2的新方法。研究了溶液的酸度对传质系数k2的影响所求得的最佳酸度与实验结果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9.
在自行设计的喷淋塔中,以空气/氨/稀硝酸为实验体系,考察了喷淋密度、空塔气速、吸收液pH、入口氨浓度及入口气体温度对喷淋塔体积传质系数(Kga)的影响。结果表明,Kga随喷淋密度的提高而增大,优选喷淋密度约0.039 m3/(m2·s);Kga随空塔气速的增大呈现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控制空塔气速在2-2.4 m/s具有较好的经济性;Kga随吸收液pH的增大而减小,入口氨浓度对Kga的影响不显著,提高气体温度于吸收不利;拟合得到Kga的经验关联式Kga=7.45Re0.32pH-0.12β/H,其计算值与实验值相对偏差在15%以内;操作参数对Kga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喷淋密度,空塔气速,吸收液pH值。 相似文献
10.
在机械搅拌高压釜中测定了290.15~513.15K、0.5~4.0MPa范围内H2、N2、CO和CO2在液体石蜡中的溶解度和体积传质系数。结果表明,H2、N2、CO和CO2的平衡溶解度均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大,N2、CO和CO2的平衡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但氢气的平衡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回归了各种气体的溶解度系数H1与温度丁的关联式。H2、N2、CO和CO2的体积传质系数均随着压力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和压力对不同气体的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各不相同,氢气的体积传质系数受温度和压力变化的影响较大,二氧化碳的次之,一氧化碳和氮气的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1.
12.
应用单泡吸附模型处理铜离子浮选的动力学,提出了测定动态表面张力数据求算该浮选过程传质系数K_2的新方法。研究了溶液的酸度对传质系数k_2的影响,所求得的最佳酸度(pH=5.0)与实验结果完全一致。发现在pH=2~5的范围内,k2与浮选实验值kexp.2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角膜干燥过程的理论分析,建立了能真实描述角膜干燥过程传热传质的数学模型。采用ANSYS有限元计算软件对角膜的冻干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得出如下结果:冻干室内温度约-10℃,压强维持在50Pa左右时,角膜双面冻干所需时间为170min。采用移动网格来追踪升华界面上各节点的参数值,提高了本模型的计算精度,计算结果直观可靠,物理意义明确。 相似文献
14.
15.
16.
对Texaco气化炉激冷室 热质传递过程进行了分析模拟,模拟结果与工业数据吻全良好。通过模拟揭示了现行激冷环损坏的主要原因,探讨了激冷环长周期运行的基本途径,提出了激冷环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7.
在气液相並流向下流动的滴流床中,用CO_2-空气-NaOH系统在液相进行拟一级反应的化学吸收求取气液有效界面积和脉动流时分散气泡的平均直径,並讨论气液相流速,分散气泡大小与气液有效界面积之间的关系。实验表明:分散气泡的大量形成及直径变化是决定气液有效界面积的主要因素。要强化传质,除了增加气液流速外还可以减小颗粒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