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实施综合疗法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12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安慰剂和常规健康教育,治疗组则采用综合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血液生化指标和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潮热出汗、腰背/头痛、情绪不稳、心悸、失眠等临床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促卵泡成熟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碱性磷酸酶(AK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治疗组的雌二醇(E2)、孕激素(P)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独立性、社会关系、生存环境、总分等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实施综合疗法后,可明显缓解主要临床症状,改善血液生化指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激素补充治疗改善围绝经期症状的效果。方法:在2013年8月-2015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围绝经期症状患者中抽取5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病例数均一样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人数均为28例,其中对照组应用安慰剂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激素(克龄蒙)补充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促卵泡素、Kupperman评分以及子宫内膜厚度。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促卵泡素和Kupperman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明显比对照组厚(均P<0.05)。结论:应用激素补充治疗围绝经期症状,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效果好,建议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期激素补充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效果和理想治疗方案。方法:选择中原油田各社区45~55岁围绝经期妇女116例,其改良Kupperman评分均在11分以上,随机分为结合雌激素1组、结合雌激素2组,观察用药后症状改善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均能改善围绝经期症状,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雌激素1组和结合雌激素2组部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结合雌激素是治疗围绝经期症状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雌激素补充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症状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雌激素补充疗法的有效性,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方法 对2004年1月~2007年1月治疗的47例围绝经期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用药前和用药后Kupperman绝经期症状评分法分别为:用药前23.5±5.3,用药后6个月6.5±4.0;用药前与用药后比较,雌二醇(t=2.715,P<0.01)、促卵泡激素(t=2.801,P<0.01)、总胆固醇(t=2.352,P<0.05)和甘油三酯(t=2.323,P<0.05)值有显著性差异.用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雌激素补充疗法是有效缓解围绝经期症状的主要措施,对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预防疾病,增强健康水平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燕华 《现代保健》2011,(23):43-44
目的 探讨尼尔雌醇对围绝经期妇女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79例患者使用尼尔雌醇治疗,并与80例同期未行特殊药物干预者比较体内激素水平,总结观察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和雌二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主要有心慌、胸闷、乳房胀痛和白带增多.结论 尼尔雌醇可以适当调整围绝经期妇女体内激素水平,是一种有效的雌激素补充药物.  相似文献   

6.
7.
3种激素制剂用于绝经期激素补充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成志  蒋玲 《中国妇幼保健》2003,18(10):606-607
利维爱、倍美力、维尼安 3种激素制剂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及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本研究通过对治疗前后围绝经期症状的消退情况观察及对血清性激素水平测定、桡骨骨密度 ( BMD)测定、子宫内膜厚度测定以及血脂测定 ,探讨 3种激素制剂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及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部分围绝经期妇女及部分伴有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及子宫内膜增生的围绝经期妇女的激素补充治疗(HRT)做一总结,以探讨HRT利弊,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9.
于春梅  高洋  毕荣 《现代保健》2010,(17):70-71
目的 探讨激素疗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收治的51例有明显症状的围绝经期妇女给予口服激素治疗6个月,比较用药前后的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比较临床表现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B超测量子宫内膜厚度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激素疗法治疗围绝经期能有效缓解和消除围绝经期妇女综合征症状,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绝经激素补充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7月温州市中医院妇产科门诊收治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入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绝经激素补充治疗(HRT)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HRT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3、6个月的绝经症状变化(Kuppernann)评分、血清性激素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结果 (1)干预后3、6个月,两组患者的血清E2比干预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而血清FSH和LH的表达水平则明显较干预前下降(均P<0.05),且两组患者的血清性激素表达水平之间比较,观察组E2升高、FSH及LH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均P<0.05)。(2)干预后3、6个月,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均显著增大,较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两组在3、6个月时子宫内膜厚度之间比较,观察组厚度(3.7±0.4 cm, 5.1±0.8 cm)明显大于对照组(2.9±0.5 cm, 4.3±0.5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干预后3、6个月,两组患者的Kuppernann 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患者在3、6个月Kuppernann 评分分别为(11.6±3.7)、(7.6±2.8),较对照组(16.3±4.5,10.5±2.5)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健康教育应用于HRT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过程中,能够促进患者的血清性激素表达水平和子宫内膜厚度的恢复,促进患者内分泌的稳定,并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沈阳市1991~2000年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沈阳市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经验教训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沈阳市近 10年孕产妇死亡病例及评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沈阳市 10年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 ,从 1991年的 2 5 .43/ 10万 ,下降到 2 0 0 0年 18.75 / 10万。 10年孕产妇死亡原因前 6位依次为羊水栓塞、产后出血、妊高征、心脏病、肝病、异位妊娠。通过专家评审结果发现 :该市孕产妇死亡原因主要问题与医疗保健因素尤其是医务人员知识技能相关 ,而农村死亡的孕产妇则与个人家庭因素尤其是知识水平及经济状况有关。沈阳市孕产妇死亡率已接近全国先进地区水平 ,要进一步降低全市孕产妇死亡率 ,必须加强宣传 ,提高农村孕妇自我保健水平。加强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的三基技能 ,从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 1991~ 2 0 0 0年 10年间孕产妇死亡情况进行回顾分析 ,分析死亡原因 ,发现影响孕产妇死亡的相关社会因素 ,研究对策 ,并提出干预措施 ,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1 资料来源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收集龙海市 15个乡镇 1991年 1月 1日~2 0 0 0年 9月 30日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和孕产妇保健年报表。1.2  方法 使用全国孕产妇监测方案制定的表格 ,即孕产妇死亡报告卡 ,并另附详细个案调查报告 ,包括孕期、产时、产后保健情况、死前症状、处理经过及抢救措施。充分发挥村妇幼保健员的作用 ,与计生、公安、妇联等部门密切配合 ,及时发现孕产…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1979~1998年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   总被引:38,自引:14,他引:24  
目的:通过孕产妇死亡资料的分析,总结上海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的经验和教训,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 亡率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年来上海市孕产妇死亡的个案及评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 年来上海市户籍人口的孕产妇死亡率有明显下降,从最高的34.11/10万降到1998年的11.51/10万,但外地户口孕产 妇在全市孕产妇死亡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从0上升到1998年的58.82%。20年本市户籍人口的孕产妇死因前5位依 次为产科出血、肝病、心脏病、栓塞、妊高征和异位妊娠;外地户口者为产科出血、肝病、妊高征、产褥感染、心脏病和栓塞。 自1993年上海市成立了全市产科心脏病监护中心及肝病中心后,全市孕产妇心脏病死亡专率显著下降,从3.07/10万 降到1. 65/10万(P<0. 01),但肝病无显著下降。异位妊娠死亡专率通过全市性专题培训,从 3. 52/10万降到 0. 3/10万 (P<0.01)。全市妊高征与产后出血的死亡专率在防治妊高征并无明显变化而产后出血的死亡专率却反有上升,进一步 分析发现同期外地人口中接受产前检查率下降而在家分娩的比例上升,这些可能是外地人口中孕产妇出血死亡较高的 相关因素。从  相似文献   

14.
1996~2000年郑州市农村孕产妇死亡监测情况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红 《中国妇幼保健》2001,16(5):320-322
目的 :掌握郑州市农村 (6县 ) 1996~ 2 0 0 0年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及死亡相关因素 ,制定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 ,降低死亡率。方法 :对 1996~ 2 0 0 0年孕产妇监测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 ,从居住地区、经济文化、保健情况、死亡原因、产科医疗水平及评审内容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 :5年来郑州市农村孕产妇死亡 117例 ,平均死亡率是 73.83/ 10万 ,2 0 0 0年较 1996年上升 47.6 8% ;孕产妇死亡前 3位原因依次是 :产科出血 (引起产科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宫缩乏力 ,占产科出血死亡的 5 6 .36 % )、妊高征、羊水栓塞 ,死亡病例中居住山区的占 46 .15 % ,计划外怀孕占34 .19% ;孕期属高危妊娠的占 5 1.2 8% ;死亡病例中孕期没有参加围产保健的占 39.32 % ,家庭分娩的占 30 .77% ;在应用子宫收缩剂的死亡病例中应用不合理的占 6 3.46 % (其中 ,引起子宫破裂 5例、羊水栓塞 12例 )。结论 :经济文化水平、医疗保健技术及健康意识的提高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具有重要作用 ,提倡住院分娩 ,加强适宜技术培训 ,提高基层妇幼保健人员业务素质及群众健康意识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1990~1999年孕产妇产科死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江西省1990-1999年孕产妇产科死亡原因分2个5年段进行分析,探讨江西省近5年(1995-1999年)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停滞在产科方面的原因。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与产科质量、助产人员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为此,笔者建议要加大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力度,定期对基层的产科质量进行监督指导,规定产科质量标准和产科诊疗常规。与此同时,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诊疗水平,改变基层产科技术力量匮乏、水平低下的状况。加快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稳定助产人员队伍。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的产科建设,改变基层产科面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并分析沈阳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致孕产妇死亡的病因和变化规律 ,探讨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前瞻性研究方法 ,对沈阳市 1992~ 2 0 0 1年全部孕产妇死亡情况进行连续动态监测 ,逐例进行分析和评审 ,查找死亡原因。结果 :1992~ 2 0 0 1年 10年间 ,沈阳市活产数为 5 0 30 4 2例 ,孕产妇死亡 12 6例 ,其中因妊高征死亡 2 3例 ,妊高征死亡专率为 4 .6 / 10万 ,占死亡总数的 18.2 % ,是沈阳市孕产妇死亡原因的第 3位 ;1992~1996年与 1997~ 2 0 0 1年孕产妇死亡率比较有下降趋势 ;死亡原因主要是脑血管病和心力衰竭 ,两者合计占 73.9%。结论 :造成死亡原因与孕产妇个人及家庭保健意识不强 ,对产前保健不重视 ,基层医疗保健机构对妊高征诊治不到位有关 ;政府应重视母亲安全工程 ,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大对贯彻落实《母婴保健法》的执法监督管理力度 ,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自身建设 ,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降低妊高征致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孕产妇死亡的研究与控制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1  
孕产妇死亡率的高低 ,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敏感指标 ,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妇幼保健工作质量和居民健康状况。孕产妇死亡的人群主要是那些正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年轻妇女 ,她们是正值生命旺盛时期的健康妇女 ,她们的早逝不仅影响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 ,而且还严重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完整性。据报道〔1〕,全世界每年约有 60万妇女死于怀孕和分娩 ,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欧洲最低 ,孕产妇死亡人数约 3 0 0 0 ,孕产妇死亡率为 3 6/ 10万 ;最高的为撒哈拉以南非洲 ,孕产妇人数约 2 .19万 ,…  相似文献   

18.
张蕾  杜莉  秦敏  朱丽萍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8):4371-437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在系统保健管理中的经验和教训,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上海市1991~2010年52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死亡的临床资料、死亡个案和评审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1991~2000年全市妊娠合并心脏病死亡占孕产妇死亡总数的7.02%,2001~2010年呈现逐步上升趋势。②妊娠合并心脏病死亡以先天性心脏病最高(15例,28.8%),其次是风湿性心脏病(7例,13.5%)、重度肺动脉高压和围产期心肌病(各6例、分别占11.5%)。③妊娠合并心脏病死亡孕产妇普遍保健意识较差,其中进行治疗、定期随访的仅17例(32.7%);8例已明确告知不宜妊娠仍坚持怀孕。④各临床科室对妊娠合并心脏病的重视度不够,全程监护评估和规范治疗欠缺。结论:提高育龄妇女的孕前和产前保健意识,对妊娠合并心脏病做到早诊断和早治疗;同时临床各科医务人员也应提高对妊娠合并心脏病的诊断和监护水平,进行孕期全程动态评估,从而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9.
2000-2004年广州市海珠区孕产妇死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36例死亡的孕产妇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孕产妇死亡的相关因素,提出本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重点干预措施。方法根据本区2000~2004年孕产妇死亡评审个案报表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本区孕产妇死亡以农村、流动人口、低文化程度、计划外妊娠占大多数。该人群忽视围产期保健,且绝大部分人选择了无接生证人员接生以及家庭分娩。死亡地点集中发生在区、市医院外,致死原因排序以产后出血为首位。结论本区应注重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建立孕产妇贫困家庭优抚基金,加大《母婴保健法》执法力度,取缔无证诊所,严厉打击无证接生,是本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2000~2007年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谭晶  秦敏  朱丽萍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8):3954-3957
目的:通过孕产妇死亡个案资料分析上海市孕产妇死亡率、死因变化和影响因素,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7年的孕产妇死亡个案资料。结果:①2000~2007年上海市孕产妇死亡221例,孕产妇死亡率为24.42/10万;其中,本地户口孕产妇死亡43例,孕产妇死亡率为8.60/10万;外地户口孕产妇死亡178例,孕产妇死亡率为43.94/10万,后者明显高于前者。②本市户口的孕产妇死亡率比在近年较为稳定,基本保持10/10万以下,2007年为7.36/10万;外地户口孕产妇的死亡率从2000年的57.85/10万下降到2007年的17.01/10万,下降趋势明显,特别是在2002年之后呈现很明显的下降趋势。③全市孕产妇死因依次是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心脏病、合并肝病、羊水栓塞,外地户口死因顺位与全市的相同;本地户口孕产妇的死因顺位依次是产后出血、异位妊娠、妊娠合并心肝病、合并肝病和羊水栓塞。结论:而要切实的降低孕产妇死亡率,达到全覆盖的孕产妇保健管理,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