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者髁突运动轨迹的特征及其与正常者的差异。方法选取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和正常各25例,应用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axiograph,CADI-AX)记录各种下颌运动时其髁突的运动轨迹。结果实验组双侧髁突开闭口轨迹运动幅度减小、位移量小于正常者(P<0.05);前伸后退轨迹前伸幅度增加,位移量大于正常者(P<0.05);侧方运动时,非工作侧髁突在矢状面上的轨迹较前伸轨迹向前下方倾斜度增加。髁突位移5mm时矢状面倾斜度在各种下颌运动时均大于正常者(P<0.05)。结论实验组髁突运动轨迹与正常相比有显著差异,可能与其髁突位置、前牙覆覆盖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2分类(AngleⅡ2)错髁突前伸运动的轨迹特征,并比较与个别正常之间的差异。方法AngleⅡ2患者20例,其中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AngleⅡ2患者9例和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AngleⅡ2患者11例,个别正常15名,利用CADIAX(Ⅲ型)髁突运动轴图描记仪分别记录前伸后退运动的髁突运动轨迹,并对其运动特征进行定性的和定量的分析研究。结果AngleⅡ2髁突前伸运动轨迹左右基本对称,重合性好。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和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AngleⅡ2患者其髁突垂直向最大位移和矢状髁导斜度均大于正常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ngleⅡ2错前伸运动的垂直分量较大,可能与前牙深覆合和髁突位置有关。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对其髁突前伸运动轨迹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髁突运动轨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牙合]者髁突运动轨迹的特征及其与正常[牙合]者的差异。方法选取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各25例,应用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axiograph,CADI-AX)记录各种下颌运动时其髁突的运动轨迹。结果实验组双侧髁突开闭口轨迹运动幅度减小、位移量小于正常[牙合]者(P〈0.05);前伸后退轨迹前伸幅度增加,位移量大于正常[牙合]者(P〈0.05);侧方运动时,非工作侧髁突在矢状面上的轨迹较前伸轨迹向前下方倾斜度增加。髁突位移5mm时矢状面倾斜度在各种下颌运动时均大于正常[牙合]者(P〈0.05)。结论实验组髁突运动轨迹与正常[牙合]相比有显著差异,可能与其髁突位置、前牙覆[牙合]覆盖有关。  相似文献   

4.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髁突前伸运动轨迹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遥  秦朴  赵蔚萍  杜跃华 《重庆医学》2008,37(5):461-463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2分类(AngleⅡ2)错(牙合)髁突前伸运动的轨迹特征,并比较与个别正常(牙合)之间的差异.方法 AngleⅡ2患者20例,其中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AngleⅡ2患者9例和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AngleⅡ2患者11例,个别正常(牙合)15名,利用CADIAX(Ⅲ型)髁突运动轴图描记仪分别记录前伸后退运动的髁突运动轨迹,并对其运动特征进行定性的和定量的分析研究.结果 AngleⅡ2髁突前伸运动轨迹左右基本对称,重合性好.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和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AngleⅡ2患者其髁突垂直向最大位移和矢状髁导斜度均大于正常(牙合)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ngleⅡ2错(牙合)前伸运动的垂直分量较大,可能与前牙深覆合和髁突位置有关.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对其髁突前伸运动轨迹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杨珊  何科  任嫒姝  戴红卫 《重庆医学》2012,41(26):2706-2708
目的运用锥束CT(CBCT)测量AngleⅡ类错患者髁突的表面积和体积,探讨AngleⅡ类错患者髁突形态大小的特点。方法选择该院正畸科就诊患者中年龄为20~28岁的AngleⅡ类错患者66例(男33例,女33例)进行CBCT检查,运用Mimics10.0软件对左、右两侧髁突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其表面积与体积,计算髁突形态指数。并与AngleⅠ类错患者髁突大小进行比较。结果 AngleⅡ类错患者男性的髁突体积与表面积均大于女性(P<0.05)。AngleⅡ类错患者右侧髁突的体积与表面积均大于左侧。AngleⅡ类错患者髁突的体积与表面积均小于AngleⅠ类错患者(P<0.05)。髁突形态指数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gleⅡ类错患者的髁突大小与性别和髁突位置有关。且AngleⅡ类错患者髁突小于AngleⅠ类错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人安氏Ⅲ类错不同垂直颅面结构的嚼肌肌电活动变化以及安氏Ⅲ类错的嚼肌肌电特征。方法选取安氏Ⅲ类错患者30例(高角12例,均角10例,低角8例),成人正常均角型患者12例,用Keypoint四道数字化肌电图仪同步记录姿势位、最大紧咬位、最大前伸位时嚼肌的肌电活动,比较嚼肌肌电活动差异。结果安氏Ⅲ类错嚼肌的肌电值在各个功能位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在最大紧咬位时安氏Ⅲ类错均角组肌电活动显著低于正常(P<0.01),在姿势位、最大前伸位,安氏Ⅲ类错均角组嚼肌的肌电值高于正常组(P<0.05)。最大紧咬位时安氏Ⅲ类错高角组嚼肌的肌电幅值低于均角组和低角组(P<0.05);最大前伸位时安氏Ⅲ类错高角组嚼肌肌电活动较低角组弱(P<0.05)。结论安氏Ⅲ类错患者的咀嚼肌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嚼肌肌电异常。不同垂直颅面结构安氏Ⅲ类错的嚼肌肌电活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正畸矫正伴有单侧后牙正锁安氏Ⅱ类错畸形,观察治疗前后髁突位置变化。方法:伴单侧后牙正锁安氏Ⅱ类错畸形15例患者为实验组,安氏Ⅰ类错畸形20例患者为对照组,通过正畸矫正后,利用颞下颌关节的CT图像分别测量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和上间隙,以及计算髁突在关节中的前后位置,同时比较治疗前后有无差异。结果:实验组双侧的关节前间隙值均大于对照组的前间隙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双侧的后间隙值均小于对照组的后间隙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双侧的关节前间隙值小于治疗前的前间隙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关节后间隙值大于治疗前的后间隙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上间隙值大于治疗前的上间隙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实验组髁突位置后位居多(占66.7%),正畸治疗后大部分位于中位(占73.4%),后位仅占13.3%.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中位居多。结论:正畸治疗在解除了单侧后牙正锁的干扰后,更有利于调节上下颌的咬合关系,使处于后移位的髁突向前下方移动,这有助于颞下颌关节的平衡与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安氏Ⅱ1类患者在下颌前伸运动过程中的接触情况,探讨前伸干扰情况的存在并分析其牙颌颅面形态结构的特点。方法对60名未经过正畸治疗的安氏Ⅱ1类患者进行常规错畸形临床检查,并采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记录并分析其前伸运动中的接触情况,根据前伸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干扰分为A、B两组,测量两组样本的模型及头颅侧位X线片上表示牙颌颅面形态特点的相关数据,利用SPSS 12.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样本间比较显示,在Y轴角、MP-FH、U1-L1、A-ptm、上下牙弓前段长度的比值、磨牙近远中向指数上存在差异。Logistic多元回归显示,MP-FH是促成前伸干扰发生的危险因子,而A-ptm为其保护因子。结论 (1)高角的安氏Ⅱ1类错人群容易发生前伸干扰,较大的下颌平面角是干扰发生的危险因素。(2)上颌骨长度与前伸干扰的发生呈负相关,较小的上颌骨长度是干扰的发生危险因素。(3)磨牙尖对尖关系较完全远中关系更容易发生前伸干扰。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McNamara分析法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进行头影测量,探讨其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诊断、治疗的意义。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60例,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McNamara分析,得到7项相关指标。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男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有效上颌长度、上颌突距大于男性正常胎(P〈0.05);②女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有效上颌长度、下颌突距、上切牙突距均大于女性正常骀(P〈O.05)。③男性拔牙患者上颌突距,上切牙突距及下切牙突距明显大于男性非拔牙患者(P〈0.05)。④女性拔牙患者上颌突距明显大于女性非拔牙患者(P〈0.05)。结论McNamara分析法的部分数据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诊断及矫治设计有参考价值;男性患者上颌突距大于正常值的17.10%同时上下切牙突距分别大于正常值的54.03%和60.61%时可考虑拔牙。女性患者上颌突距大于正常值的36.71%时可考虑拔牙。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安氏Ⅱ1分类错高角骨面型组与正常组X线头影测量的分析,观察比较安氏Ⅱ1分类高角型错的颅面特征,探讨安氏Ⅱ1分类错高角骨面型的颅面特征及在正畸治疗中控制侧重点,为安氏Ⅱ1分类错高角骨面型的临床诊断与矫治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择恒牙初期正常60例和安氏Ⅱ1分类高角错42例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分别对颅面41个测量项目进行X线头影测量,并对各测量项目的均值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安氏Ⅱ1分类错高角组颅底的曲度增大,颅前基底向前上旋转;上、下颌骨较颅底的矢状向关系均显后缩,且下颌后缩更为明显;上颌后牙槽高度U6-PP(mm)减小;下颌后牙槽高度L6-PP(mm)增加;上前牙唇倾,下前牙直立,上下切牙间角与正常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恒牙初期安氏Ⅱ1分类高角型错患者颅面结构具有显著特点,临床中应根据其特点做出正确的诊断设计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对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的错患者的矫治效果进行综合分析。方法通过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对13例恒牙早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矫治治疗,对患者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矫治结束后患者上前牙的突度均明显改善,前牙覆覆盖达到正常,上下唇突点距审美平面垂直距离分别减少2.1mm和2.7mm。结论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可以简化矫治弓丝的序列,加强支抗的控制,通过持续轻力滑动的方法有效控制牙齿移动,使矫治效果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大连地区错畸形患者安氏分类的构成比,探讨安氏各分类中颅面类型的规律及特点。[方法]随机抽取因错畸形就诊的患者503例,以安氏分类法为标准进行分类,并计算SNA、SNB、ANB角值,分析基骨前后向关系,并统计各种颅面类型的数量,分析产生安氏分类和矢状骨面型分类极端差异的原因。[结果]503例错畸形患者中,安氏I类关系220例,占43.74%,安氏II类关系162例,占32.21%,安氏III类关系121例,占24.05%。颅面关系类型为上颌正常、下颌正常的患者共229例,占45.53%,为最多。本次调查中未发现上颌前伸、下颌后缩型。[结论]大连地区错畸形中安氏I类占多数,最常见的颅面关系类型为上颌正常、下颌正常,其次依次为上颌正常、下颌前伸,上颌后缩、下颌后缩以及上颌后缩、下颌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改良Twinblock矫治生长发育期安氏Ⅱ~1类错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21例采用改良Twinblock矫治的恒牙早期安氏Ⅱ~1类错病例,分别在治疗前(T_1)、戴用矫治器后1周(T_2)、治疗结束时(T_3)拍摄双侧闭口薛氏位X线片,行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戴矫治器后1周关节前后间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矫治前后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Twinblock矫治器可引导后缩的下颌及髁突前移改建,并稳定于正常关节位,矫治结束后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不受矫治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上颌单颌拔牙联合导板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5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上颌单颌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结合前牙平面导板,应用方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例患者矫治结果满意,上颌及上唇前突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上颌单颌拔牙结合平面导板应用于低角的下唇及下切牙突度小,无下牙列拥挤或轻度拥挤的轻中度骨性和牙源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CBCT研究安氏Ⅱ类错颌畸形伴颞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的关节改变特点。方法选择安氏Ⅱ类错颌畸形伴TMD患者20例,列为观察组,选择正常志愿者20例,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关节前、后、上间隙宽度及髁状突位置。结果观察组前间隙大于对照组,后间隙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间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计算In(P/A)值,观察组髁状突前移位、中位、后移位构成比分别为:20%、25%、55%,对照组分别为:25%、60%、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Ⅱ类错颌畸形伴TMD患者关节后间隙变窄显著,髁状突有后移倾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广东潮汕地区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的下颌位置特点。方法:随机抽取广东潮汕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67例,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下颌平面角、SNA角、SNB角、ANB角、上、下前牙唇向倾斜度、上、下切牙长轴交角、下颌体长度与下颌升支长度之比,与广东籍正常人群以及河源地区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广东正常人群比,潮汕地区安氏Ⅱ类1分类错男、女性患者的SNB角和上、下切牙长轴交角显著性较小,而下颌平面角、ANB角和上、中切牙长轴与SN平面相交的下内角显著性较大;下颌体长度与下颌升支长度之比只在女性患者的显著性较小。与河源地区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比,潮汕地区男性患者的SNB角较大,前牙唇向倾斜度较小,上、下切牙长轴交角较大,下颌体长度与下颌升支长度之比较大,而女性患者的SNB角较大,上前牙唇向倾斜度较小,下颌体长度与下颌升支长度之比较大。结论:广东潮汕地区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的下颌具有向下、后旋转特征,有地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应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下颌后缩患者所引起的软组织的变化。方法对20例处于生长发育期且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进行Twin-block功能矫治,分别对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HoldawayX线头影测量分析,对其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软组织面角增大明显(P〈0.01);鼻下点至H线距增加(P〈0.05);上唇厚度、H角、下唇凸点至H线距以及下唇凹点至H线距(Si-H)均减少(P〈0.05)。结论使用Twin-block矫治器可以令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下颌前移的同时减少上、下唇软组织的突度及厚度,改善前突面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牙玻璃离子垫配合固定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的临床应用。方法 28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采用后牙玻璃子垫配合固定矫治器矫治。结果矫治后所有患者均达到上下牙列牙齿排列整齐,覆、覆盖正常。前后面高增加,上下后牙伸长,上前牙压低,上下前牙唇倾。结论后牙玻璃离子垫配合固定矫治器是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本实验旨在了解传统正畸治疗对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 选取22名安氏Ⅱ类错(牙合)正畸结束患者作为实验组,另22名未经正畸治疗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作为对照组,取正中(牙合)位与正中关系位记录,分析两组患者正中(牙合)位与正中关系位的髁突位置差异.结果 实验组髁突移位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大多数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髁突多数向后下方移位;髁突移位量与Ⅱ类牵引时间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本实验尚不能证明传统正畸治疗对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的髁突位置产生影响,但治疗中仍应重视髁突位置,争取达到咬合和关节协调一致的功能(牙合)矫治目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研究安氏Ⅱ1类和Ⅱ2类错[牙合]的软硬组织特征。方法选取安氏Ⅱ类错[牙合]病人60例,其中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Ⅱ2类错[牙合]各30例,对12项硬组织测量指标和15项软组织测量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结果与正常相比,安氏Ⅱ1类错[牙合]ANB角、U1-SN角、U1-NA距离、L1-MP角、L1-NB距离、面凸角、上唇突角、上下唇突角、上唇突距、下唇突距、下唇凸厚增大(t=2.344-8.148,P〈0.05),SNB角、U1-L1角、鼻唇角、上唇倾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Z角减小(t=-6.916--2.517,P〈0.05)。安氏Ⅱ2类错ANB角、U1-L1角、鼻唇角、上唇倾角、上下唇突角、上唇凸厚、下唇凸厚明显增大(t=2.794-8.668,P〈0.05),SNB角、SN-MP角、U1-SN角、U1-NA距离、L1-NB距离、下颌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下唇突角、上唇突距减小(t=-9.160--2.256,P〈0.05)。其余测量指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安氏Ⅱ1类与Ⅱ2类错具有各自的软硬组织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