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线粒体DNA部分点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验证线粒体DNA点突变与早发性帕金森病 (PPD)的相关性 ,并了解中国人线粒体DNA点突变特点。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斑点杂交、放射显影定性方法对 4 0例PPD患者及 4 8名健康对照组A4 336C、G5 4 6 0A、A10 398G、A13780G突变点进行检测 ,对 2 0例PPD组和 2 0例对照组碱基位点 10 2 5 6~ 10 5 77线粒体DNA片段测序。结果 PPD组A10 398G、G5 4 6 0A、A4 336C、A13780G ,4个位点的突变率均高于对照组 ,而且PPD组A10 398G突变率 (5 0 0 % )显著高于对照组 (14 6 % ) (P =0 0 0 0 1) ;其他 3个突变点PPD组的突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新发现碱基位点 10 4 0 0C/T多态性。结论 线粒体DNA突变与PPD的发病存在相关性 ,A10 398G突变很可能是PPD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人线粒体DNA存在 10 4 0 0C/T多态性和PPD患者A10 398G高突变率 (5 0 0 % )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α 触核蛋白的异常聚集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以PC12细胞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细胞模型 ,应用Hoechst 332 5 8核染色法、流式细胞术 (FCM)、TdT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等方法 ,检测α 触核蛋白片段 (NAC ,thenon β amyloidcomponent)聚合物对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 结果 NAC聚合物 10、15、2 0 μmol/L浓度组 ,Hoechst332 5 8核染色法可见染色质浓聚、核固缩和凋亡小体 ;FCM显示凋亡峰出现 ,3个组的凋亡率分别为 (19 75± 1 87) % ,(30 37± 2 35 ) % ,(4 3 1± 5 4 1) % ,较对照组 (3 5 2± 0 4 6 ) %显著增高 (P均小于 0 0 5 ) ,3个组两两之间也存在差异 (F =6 4 2 9,P <0 0 1) ;TUNEL可检测到凋亡细胞DNA发生双链断裂。对照组和 2 5 μmol/L浓度组未发现凋亡。 结论 一定浓度的NAC聚集物可以诱导PC12细胞发生凋亡 ,提示体内发现的α 触核蛋白异常聚集可能通过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凋亡这一机制参与该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晚发型糖原贮积病Ⅱ型(GSDⅡ)的临床表现、肌肉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与结果选择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诊断与治疗的5例晚发型GSDⅡ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抬头无力、四肢近端肌无力、肌张力降低、不耐受疲劳和呼吸困难,酸性α葡糖苷酶(GAA)活性均明显降低。5例患者肌肉组织HE染色显示多数肌纤维内可见大小不一、数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空泡样变性;改良Gomori三色染色可见空泡内有大量蓝紫色颗粒沉积;高碘酸-雪夫染色显示4例空泡内糖原成分增多,1例空泡内糖原成分流失。GAA基因检测显示,5例患者共检出9个变异位点,4例为复合杂合突变,分别来源于父亲和母亲,分别为c.1320_1322delGAT(p.Met440del)缺失突变、c.2331G C(p.Thr777Thr)同义突变、c.2237G A(p.Trp746*)无义突变、c.877G A(p.Gly293Arg)错义突变、c.2238G C(p.Trp746Cys)错义突变、c.784G A(p.Glu262Lys)错义突变、c.2014C T(p.Arg672Trp)错义突变和c.2332-2A G剪切突变;1例为c.1432G A(p.Gly478Arg)纯合突变,来源于母亲。其中,c.2331G C、c.1432G A和c.2332-2A G系国内外首次报道。结论晚发型GSDⅡ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四肢近端肌无力和呼吸困难,血清GAA酶活性明显下降,肌肉组织病理学具有特征性,GAA基因变异主要为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2331G C、c.1432G A和c.2332-2A G为新发变异,扩展了GAA基因变异谱。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汉族人群家族性帕金森病的LRRK2基因的突变情况,并考察其存在的遗传差异性。方法收集21例家族性帕金森病患者,其中有3例来源于同一家族。采集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作为模板,扩增LRRK2基因上的p.K616R、p.R1441G、p.R1441C、p.Y1699C、p.G2019S、p.I2020T及p.G2385R 7种突变位点的目标区域,扩增产物经电泳验证后进行Sanger测序,分析LRRK2基因的7种突变类型在样本中的分布情况。采用123I-IMP SPECT分析来自同一家族的3例帕金森病患者的脑缺血情况。结果 Sanger测序结果显示,p.G2385R突变型有5例(23.8%),p.R1441G突变型有3例(14.3%),p.K616R突变型有2例(4.76%),而其他突变型如p.G2019S、p.R1441C、p.Y1699C及p.I2020T则未检出(0%)。123I-IMP SPECT结果显示,对于来源于同一家族的3例帕金森病患者,患者2d的123I123I-IMP SPECT结果未见异常;患者1h的123I-IMP SPECT结果则显示患者双侧额叶区血流量明显下降;患者2b的123I-IMP SPECT结果则显示患者右侧基底节区血流量明显下降。结论首次在中国人群中发现来自一个家族的3例携带p.R1441G突变基因的帕金森患者,其他基因突变型的分布频率也与以往其他地区和种族的研究结果存在明显差异,证实家族性帕金森病携带的LRRK2基因突变型及突变频率均存在区域和种族的差异性。携带p.R1441G突变基因的帕金森患者与先天性帕金森病特征存在差异,原因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5.
触核蛋白--神经变性疾病的共同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变性病是一组中老年期发病的严重疾病 ,尽管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但其中许多亚型 (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Lawy体变异型、多系统萎缩症等 )均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性病理标志 :细胞内球状、细丝性包涵体 -Lewy体 (LBs)以及变性的轴突 -Lewy轴索 (LNs)。所以 ,有学者将其统称为Lewy体病 (LBD)。近年来的研究证实 ,α 触核蛋白不但构成了不同脑区中LBs的主体 ,而且还涉及神经元的选择性死亡[1,2 ] 。随着其编码基因的两个点突变与常染色体显性家族性帕金森病 (ADPD)连锁的被证实 ,对触核蛋白家族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筛查中国帕金森病患者是否存在PINK1基因T313M错义突变.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测序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等技术对1个帕金森病家系及120例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PINK1基因T313M的突变分析.结果 在一个家系中检测出PINK1基因T313M错义突变:3例患者为突变纯合子,患者母亲为杂合子,先症者1例临床表型正常的同胞也为突变纯合子(症状前患者);120例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中未发现T31 3M突变.3例患者均表现有静止性震颤、肌强直;症状有波动性,睡眠后明显减轻;腱反射活跃;对美多巴反应良好.结论 PINK1基因T313M错义突变不大可能是中国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突变热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因常染色体SURF1基因突变所致Leigh综合征患儿及其家系的临床与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39例Leigh综合征患儿及其家属的外周血白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SURF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序列,进行正反向序列测定检测突变,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验证测序结果,并与100名健康成人对照。结果39例Leigh综合征患儿中有5例(12.8%)SURF1基因外显子7存在604G→C杂合性错义突变。5例患儿(男3例,女2例)均因智力或运动障碍于出生后8个月至9.8年来院就诊。其中3例患儿的父母接受了SURF1基因突变分析,发现双亲中一方SURF1基因存在604G→C杂合性错义突变,而另一方及健康对照的相关外显子序列未发现异常。结论我们首次报道了5例SURF1基因604G→C杂合性错义突变导致Leigh综合征的患儿及其家系,频度高达12.8%,提示该突变可能是中国人的热点突变。我们的研究将有助于今后Leigh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和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温岭散发性帕金森病(PD)线粒体DNA(mtNDA)基因突变与国人散发性PD相关性.方法 对88例散发性PD患者和60例正常健康人的基因位点G1719A、G4580A、C7028T进行扩增,将其异常结果进行基因测序,确定基因突变发生位点.结果 在PD患者G1719A附近有4例1711(G→A)1738(A→G),3例1738(A→G),1例1664(G→A)突变;在G4580A附近有1例4476(A→G),1例4638(A→G),1例4651(→T)突变;在C7028T附近有1例6984(C→T),1例6979( G→C) 6984(C→T),3例7083(C→),4例6963(G→A),1例6910(C→A)突变,共发现11种突变类型,对照组无发现突变位点.结论 散发性PD患者存在线粒体基因位点突变,预示线粒体基因突变参与了PD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9.
阿尔茨海默病与叶酸还原酶基因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中阿尔茨海默病 (AD)的发生与 5 ,10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reductase ,MTHFR)基因C6 77T错义突变的关系。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技术 ,检测 75例AD患者和 72例健康老人的MTHFR基因C6 77T位变异 ,并加以对照分析。结果 AD患者MTHFR/C6 77T错义突变的基因频率与健康老人之间无明显差异(基因型P >0 .0 5 ;等位基因P >0 .0 5 ) ,性别分组后亦未见有显著性差异存在。进一步以是否携有等位基因APOE 4分组 ,也未能发现AD患者的APOE 4携带者与MTHFR基因之间的相关性。结论 本研究未能发现MTHFR/C6 77T突变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在检测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突变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变性高效液相色谱 (denaturing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DHPLC)技术检测肝豆状核变性 (WD)基因第 8外显子突变。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扩增WD基因第 8外显子片段 ,扩增产物直接进行DHPLC分析 ;对峰型有改变的样品经测序分析确认突变。结果 在 5 1例WD先证者中共发现两种错义突变 (Arg778Leu和Arg778Gln)、一种插入突变 (Ins2 30 2C)和一种多态性位点 (C2 310G)。其中 12例先证者带有Arg778Leu杂合错义突变 ,3例为Arg778Leu纯合错义突变 ,1例为Arg778Gln杂合错义突变 ,1例为杂合 2 30 2C插入突变。多态位点C2 310G与Arg778Leu突变完全连锁。结论 WD基因第 8外显子阳性检出率为 33 3% (17/ 5 1) ,说明DHPLC技术是一种可用于临床WD基因诊断的高效、灵敏和操作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 5 ,1 0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THFR)C677T突变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有家族聚集现象脑血管病的关系。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 (PCR RFLP)分析 2 0个有家族聚集现象的脑血管病家系成员MTHFRC677T突变 ,同时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荧光检测法对血浆Hcy的浓度进行测定。结果 ①有家族聚集现象的脑出血组中患者与Ⅰ级亲属的MTHFRC677T突变频率分别为 50 0 %、40 5 % ,Ⅱ、Ⅲ级亲属MTHFRC677T频率为 31 8%、2 1 8% ;有家族聚集现象的脑梗死组中患者与Ⅰ级亲属的MTHFRC677T突变频率分别为 54 2 %、52 4% ,Ⅱ、Ⅲ级亲属MTHFRC677T突变频率为 2 0 7%、1 5 0 % ,有家族聚集现象的脑出血组、脑梗死组中患者与Ⅰ级亲属的MTHFRC677T突变频率分别高于其Ⅱ、Ⅲ级亲属 ,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 ;②有家族聚集现象的脑出血家系MTHFRC677T突变的纯合子、杂合子和野生型者血浆Hcy浓度分别为 (2 0 3± 7 4) μmol/L、(1 7 0± 9 4) μmol/L、(1 8 1± 8 8)μmol/L ,它们之间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 ;有家族聚集现象的脑梗死家系MTHFRC677T突变的纯合子、杂合子和野生型者血浆Hcy浓度分别为 (2 1 5± 8 3) μmol/L、(1 6 8± 4 4) μmol/L、(  相似文献   

12.
Leigh综合征的线粒体DNA突变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了解中国人Leigh综合征的线粒体DNA(mtDNA)突变特点。方法:对12例LS患者用Southern杂交和PCR-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的方法检测有无mtDNA的缺失及T8993G、T8993C、T9176C、A8344G、A3243G等点突变。结果:在4例患者中发现mtDNA点突变,包括T8993G1例、T8993C1例、A8344G2例,定量分析表明突变型mtDNA的比例均较高,为87.2%-97.8%,未发现mtDNA的大片段缺失及T9176C、A3243G点突变。结论:LS在遗传方面有显著的异质性,根据不同的病因,临床表现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arkin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的早发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arkin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47岁女性,24年前开始出现运动迟缓、四肢僵硬、震颤。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显示,患者Parkin基因存在2处基因突变,c.8TA杂合突变导致其编码蛋白发送p.V3E错义突变;c.850GC杂合突变导致其编码蛋白发生p.G284R错义突变。家系验证结果显示,两处突变分别来自于父母,其余直系亲属均只携带一处杂合突变。结论 Parkin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的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表现为逐渐进展的四肢僵硬、震颤、运动迟缓为主的运动症状。Parkin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编码蛋白错义突变可能是PD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报道1例磷脂酶A2第6型基因(Phospholipase A2 type 6,PLA2G6)基因点突变导致的早发型帕金森病,并分析该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异质性。方法 应用全外显子测序结合一代测序验证方法对1个家系的6名成员进行基因检测,并结合文献总结PLA2G6基因点突变的早发型帕金森病的特点,以提高其早期诊断率。结果 在6名家系成员中先证者及其2子1女PAL2G6基因存在c.991G>T杂合突变和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 1,SOD1)基因存在c.208A>G杂合突变,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运动迟缓和静止性震颤,11C-CFT脑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er,DA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示双侧壳核、尾状核头多巴胺功能降低,诊断为早发型帕金森病。结论 早发型帕金森病需要及时进行基因检测,这样便于精准判断疾病,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国脑内铁沉积神经变性病(neurodegeneration with brain iron accumulation,NBIA)患者的临床特点及PLA2G6基因的突变特点。方法对3个NBIA家系、6个散发性NBIA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DNA直接序列分析方法,对NBIA患者进行PLA2G6基因突变研究。结果所有患者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症状;头部MRI T2加权像表现双侧苍白球、黑质等部位对称性低信号,其中1家系在苍白球低信号区的前内侧出现高信号,即"虎眼征";本组NBIA患者未发现PLA2G6基因的致病突变,共发现7个多态,分别为c.C511T、c.G87A、IVS2+16C→T、IVS4+71A→G、IVS5+43C→T、IVS6+19G→A、和IVS15+55G→A,其中2个(c.C511T、IVS6+19G→A)为新发现的多态。结论根据临床和头部MRI特征可临床诊断NBIA,中国人NBIA患者PLA2G6基因突变可能罕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性帕金森病(P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LRRK2基因突变.方法 对16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史的PD患者LRRK2基因的外显子5、13、31、32、35、37、41、48进行测序检测.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所发现的新突变c.1432 G>TAsp478Tyr在240例散发性PD患者及214名健康者中的发生频率.结果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PD患者与散发性PD患者比较临床特点以晚发为主,首发症状以静止性震颤(9例,56.25%,t=0.558,P=0.679)和动作迟缓(9例,56.25%,t=0.369,P=0.454)最为常见,其次是肌强直(6例,37.50%,t=1.324,P=0.735)和姿势障碍(5例,31.25%,t=2.369,P=0.956),对左旋多巴治疗反应良好,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少见.LRRK2基因突变检测发现6个突变:c.457 T>C Leu153Leu、c.1432 G>T Asp478Tyr、c.5457 T>C Gly1819Gly、c.7153 G>A Gly2385Arg、IVS31+28 T>G、IVS37+162 T>C.其中,c.1432 G>T Asp478Tyr是未报道过的新突变.在240例散发性PD患者及214名健康者中均未发现有此突变.未发现与PD相关的LRRK2基因突变Arg1441Cys/Gly/His、Arg1514Gln、Tyr1699Cys、Ile2012Thr、Gly2019Ser和Ile2020Thr.结论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PD患者临床特征表现为典型的PD临床特征,存在LRRK2基因Asp478Tyr和Gly2385Arg突变.Asp478Tyr是未报道过的新突变.  相似文献   

17.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临床罕见,发病率低。本文报告1例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TH基因新型突变致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患者为29岁女性,肢体震颤伴手足姿势异常19年,儿童期急性起病,慢性加重,主要表现为四肢震颤,行走时足尖着地及双手肌肉痉挛,症状存在昼夜波动性特点。查体可见双上肢轻微姿势性及静止性震颤。基因检测提示患者TH基因EXON9 C.943G>A错义突变(遗传自父亲)及TH基因EXON8 C.851A>G错义突变(遗传自母亲)的杂合突变,C.851A>G位点既往未见报告。予小剂量左旋多巴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分析该病例特点及文献回顾表明,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诊断主要依赖于基因检测,且不同的临床表型对左旋多巴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早期癫性脑病患儿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特征,探讨二代基因测序在病因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68例早期癫性脑病患儿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静脉血,采用二代基因测序筛选可疑致病性突变,并经Sanger测序验证基因突变来源。结果 68例早期癫性脑病患儿中18例(26.47%)检测出癫相关致病基因,明确诊断为吡哆醇依赖性癫1例,系ALDH7A1基因突变所致;硫胺素代谢紊乱综合征2型1例,系SLC19A3基因突变所致。13例病因明确的癫综合征中Dravet综合征6例,5例系SCN1A基因错义突变所致,1例系SCN1A基因无义突变所致;婴儿痉挛症4例,1例系TSC1基因无义突变所致,但无法确定该基因的致病性,3例未见可疑致病性突变;早期婴儿型癫性脑病(亦称为大田原综合征)2例,1例系STXBP1基因错义突变所致,1例未见可疑致病性突变;婴儿严重局灶性游走性癫1例,未见可疑致病性突变。53例非特异性癫性脑病中9例发现可疑致病性突变,1例为SCN8A基因错义突变、1例KCNQ2基因错义突变、1例KCNH5基因错义突变、1例CACNA1A基因错义突变、2例CDKL5基因无义突变、1例CDKL5基因框移突变、1例PCDH19基因无义突变、1例GRIN2A基因错义突变。均予2种及以上抗癫药物治疗,1例明确诊断为吡哆醇依赖性癫后,予维生素B620 mg(/kg·d);1例明确诊断为硫胺素代谢紊乱综合征2型后,予维生素B125 mg(/kg·d)和生物素2 mg(/kg·d)。平均随访6个月至8年,15例(22.06%)癫发作控制良好,21例(30.88%)癫发作部分控制,32例(47.06%)癫发作未控制。结论早期癫性脑病临床表型多样,经基因检测明确诊断吡哆醇依赖性癫和硫胺素代谢紊乱综合征2型各1例,对于可治疗的遗传性疾病针对病因治疗,癫发作控制良好。3例SCN1A基因错义突变、1例STXBP1基因错义突变、1例KCNH5基因错义突变、1例CACNA1A基因错义突变、1例CDKL5基因框移突变、1例PCDH19基因无义突变为新发突变,丰富了早期癫性脑病的临床表型和基因谱。  相似文献   

19.
帕金森病与LRRK2基因R1441C、R1441G突变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动、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反射障碍。随着α—synuclein,parkin、UCH-LI、PINKI 、DJ—I、LRRK2等PD致病基因的相继克隆。遗传因素在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赵受到关注.目前有关LRRK2基因(PARK8)的研究,国外报道的文献不多.目内尚未有文献报道,我们于2004年12月至2005年3月对所收集的中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PD家系和散发的PD患者进行研究,筛查是否存在LRRK2基因的R1441G和R1441C这两个错义突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5- 羟色胺2A( 5- HT2A)受体基因A 1 4 38G、T1 0 2C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伴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相关性。方法 先用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评定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有无TD及其严重程度,有4 2例符合TD(AIMS总分≥3分)者和51例与TD组严格相匹配的非TD者入组,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精神症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5 HT2A受体基因的A 1 4 38G、T1 0 2C多态性位点的多态性。结果 ①5- HT2A受体基因A 1 4 38G和T1 0 2C两位点多态性呈完全连锁不平衡,TD组与非TD组的两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总体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χ2 =4 37,v =2 ,P >0 . 0 5) ,在TD组有更高的C/A等位基因频率,与非TD组有显著性差异( χ2 =4 . 36 ,v =1 ,P <0. 0 5)。②不同基因型间的人口学和临床学资料(如:病程、服药总时间、日服抗精神病药物剂量、AIMS和BPRS的评分)间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结论 5 -HT2A受体基因的A 1 4 38G、T1 0 2C多态性可能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TD相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