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最终都将发展为肝硬化和/或肝细胞癌(HCC)。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可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改善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大大降低HBV相关HCC发生。然而在临床上常常可以发现,一些长期口服NAs治疗的患者,尽管HBV得到了有效抑...  相似文献   

2.
正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一些HBV标志物已被确定为肝细胞癌(HCC)发展的相关因素。日本大垣市立医院的Tada等应用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明确了HBV标志物对HCC发展的预测能力。研究纳入1031例均未接受核苷类药物治疗的CHB患者,对与HCC发展相关的HBV标志物进行单因素、多变量和时间依赖性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在随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HCC)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是中国HCC 的主要病因,高病 毒载量是HCC 发生、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已有资料显示,在HCC 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 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降低肿瘤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及提高生存质量,显著改善HBV 相关性HCC 患者的 预后。推荐对HBV DNA 阳性及HBV DNA 阴性但拟接受抗肿瘤治疗的HCC 患者均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优先 选用强效、低耐药的口服核苷( 酸) 类似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广东地区原发性肝癌(HCC)与HBV基因型的相关性。方法2003至2005年慢性HBV感染相关肝脏疾病患者共298例,其中HCC73例,肝硬化(LC)5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91例,无症状HBV携带者(ASC)81例。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及克隆测序方法对血清HBVDNA进行基因分型,比较各组患者HBV基因型的分布及临床特征。结果298例患者基因型分布为B型142例,占47.65%;C型156例,占52.35%。HBVC基因型在HCC患者分布明显高于其他对照组(X^2=45.20,P〈0.01)。HCC组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HCC和LC组平均年龄显著高于其他组。结论广东地区HBV相关性肝病HBV基因型主要为C型和B型,HBVC基因型感染可能为HCC的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衣展华  丁锷  陈俊飞 《肝脏》2011,16(5):426-427
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抗病毒治疗可控制慢性乙型肝炎(CHB)发作和疾病进展已成为共识。口服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的研发成功为治疗CHB提供了新的武器。恩替卡韦(ETV)是最近批准新一代的抗HBV环戊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中有很强的抑制HBV复制的作用,自2007年在国内上市以来,因疗效肯定、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研究采用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CHB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是导致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等终末期肝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及时有效地抗病毒治疗可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临床结局。HBV DNA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病毒疗效评价指标,国内外指南将实现完全病毒学应答(complete virological response,CVR)作为CHB的基本治疗终点。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即使是服用强效的一线核苷(酸)类似物,仍有20%~30%的CHB患者不能获得或者不能长期维持CVR。研究表明,血清HBV DNA的持续或间断存在是慢性肝炎向肝硬化和肝癌等终末期肝病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不同病毒学应答模式与CHB相关性终末期肝病的发生风险高低密切相关,因此了解CHB患者不同病毒学应答的临床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清除并不能消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的肝细胞癌(HCC)风险,本研究旨在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HBV既往感染者(HBsAg阴性、抗-HBc阳性)HCC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是回顾性调查研究,纳入2015年至2017年在南方医院住院并首次诊断为HCC的患者共...  相似文献   

8.
HCC患者血清AFP、ICAM-1、乙肝标志物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和ELISA法分别检测120例HCC患者(HCC组)、加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血清AFP、ICAM-1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其五项HBV血清标志物水平。结果HCC组中107例HBV五项标志阳性,HBV总感染率为89.2%,以HBsAg、抗-HBe和抗-HBc-IgG阳性模式多见,占44.9%。HCC组AFP、I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AFP与ICAM-1水平呈正相关(r=0.627,P=0.0081)。结论HBV感染是HCC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AFP、ICAM-1联合检测有助于HCC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郭砚梅 《肝脏》2008,13(3):272-273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肝细胞癌(HCC)的重要相关因素。现将我院于2005年5月2007年7月收治的有明确慢性乙型肝炎病史的HCC患者236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HBV基因组中HBV基因型/亚基因型及其相关突变已有报道与肝细胞癌(HCC)有关。为了确定HBV基因组中完全X、核心启动子、前核心/核心区与HCC相关的突变,本项研究对感染过HBV C2且患有HCC的80例日本患者与无HCC且在年龄、性别和乙肝e抗原(HBeAg)状态均匹配的80例患者中进行了交叉层面上的对照性比较。HBeAg阳性组(HCC占31例;无HCC占29例)和HBeAg阴性组(HCC占49例;无HCC占51例)在年龄和性别上也是匹配的。  相似文献   

11.
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WHO统计,全球有近20亿人被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其中约有3.5亿人为HBV慢性感染者,中国占1/3。每年约有120万HBV感染患者死于HBV相关疾病,所以寻找有效的治疗乙型肝炎药物成为当务之急。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治疗是抗HBV治疗,核苷类药物可以直接抑制HBV复制,它包括嘧啶类的拉米夫定、恩曲他滨、克拉夫定,以及嘌呤类的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等。目前核苷类药物发展迅速,为此就目前进入临床和正在研发的部分核苷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嘧啶类核苷类似物1.1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拉米夫定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核苷类抗HBV药…  相似文献   

12.
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别及分布特点。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TaqmanMGB探针技术对70例HCC患者和57例CHB患者进行HBV基因分型检测和分析。结果HCC患者中C基因型占74.29%,B基因型占24.29%%,BC基因型占5.71%。HCC患者c基因型所占比例显著高于CHB患者(P〈0.05)。HCC(40~50)岁年龄组和50岁以上年龄组患者中B基因型分别占16.67%、28.57%;C基因型分别占83.33%、68.57%,两年龄组患者B、c基因型分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HCCB、C基因型患者的血清HBeAg阳性率、HBeAb阳性率、e系统(HBeAgHBeAb)阴性率及HBVDNA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南京地区HBV相关HCC患者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其次为B型,少量为BC混合型。HCC患者的基因型与发病年龄之间无明显相关性。HCCB、C基因型患者的HBeAg表达状态以及HBVDNA复制水平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有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约2000万例,其中HBeAg阳性CHB患者近60%,常常表现为ALT持续或间歇升高,HBV复制活跃,肝组织重度炎症坏死,与HBeAg阴性患者相比,有较高的肝硬化比率[1]及较快速的病情进展[2]。而持续的高病毒载量又与肝细胞癌(HCC)直接相关[3],那么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4]成为CHB治疗的总体目标。核苷和核苷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围产期传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患者大部分在e抗原(HBeAg)血清转换后成为非活动性携带者(IC),然而,部分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持续异常,在抗.HBe阳性阶段发展成肝细胞癌(HCC)。此研究的目的是调查HCC相关HBV变异。方法人选感染HBV基因C型8名IC和8名HCC患者,血清转换前后进行HBV全序列检测。结果所有HCC患者血清转换后发生T1653变异的频率较高(16.7%vs62.5%,P=0.086)。IC和HCC患者血清转换后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双突变T1762/A1764的发生率都比较高(83.3%和87.5%,P=0、825)。HCC患者中,血清转换前前s区缺失型突变检测出率为62.5%,血清转换后为37.5%。核心区缺失型仅在50%的血清转换前HCC患者出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检测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micro RNA-143(mi R-143)的表达,探讨mi R-143在HCC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45例HCC组织和对应的癌旁肝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法检测上述组织中mi R-14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HCC的临床病理学参数及HBV的关系。结果 癌旁肝组织中无mi R-143表达的病例,HCC组织中mi R-143的阳性表达率为88.89%(40/45)。mi R-143的表达与肿瘤数目、肿瘤包膜、门静脉癌栓、癌细胞分化、远处转移和肿瘤分期呈显著相关(P均〈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和HBV感染无关(P均〉0.05);mi R-143表达阳性与阴性的HCC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89.12%、3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mi R-143表达可能与HCC的侵袭转移有关,mi R-143可作为预测HCC预后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我国肝细胞癌(HCC)发生的主要原因。口服抗病毒药物已被证实能够明显降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硬化、HCC的发生风险,但并不能完全消除HCC的发生。因此,准确评估CHB患者HCC发生风险,开展规范化的HCC筛查,对于早期诊断HCC、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近年来,医学研究者们建立了多...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突变位点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君  唐红 《肝脏》2009,14(4):342-345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全世界约有3.5亿感染者。我国属于乙型肝炎的高发区,HBV是引起我国急、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体,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过程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其药物主要为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两大类。核苷类药物由于其抑制病毒复制能力强,使用方便,不良反应较小等优点,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目前在我国正式上市的抗HBV核苷(酸)类似物共有4种: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随着核苷类药物的广泛长期使用,导致耐药株的不断出现,使治疗远不能达到理想疗效,因此HBV耐药性的产生已成为目前临床上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核苷类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0例核苷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依从性好与依从性差两组患者相关指标上的差异,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90例应用核苷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依从性好130例(68.42%),依从性差60例(31.58%);单因素检验11个研究指标是影响核苷类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核苷类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独立因素有:文化程度低(OR=4.032)、缺乏慢性乙型肝炎知识(OR=3.285)、存在核苷类药物不良反应(OR=2.984)、经济收入低(OR=2.562)。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核苷类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程度的依从性差,影响因素复杂,应实施相应措施提高其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范围内HBV感染是导致肝细胞癌(HCC)的主要危险因素。HCC分子基因学以及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在HBV感染诱导的HCC和其它原因导致的HCC中,在等位基因失衡、基因组拷贝的数目及基因表达类型等方面都有显的差异,这就反映出了需要应用不同的方法来防止HBV感染进展为HCC。由HBV感染进展为HCC癌基因的特征包括致癌中HBV-DNA的整合作用,以及HBV与饮食获得黄曲霉毒素的强大协同作用所导致的HCC。如果对HBV感染导致的HCC的生物学有更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就有可能从分子角度阐明这种HCC产生的确切不同点,进一步用更好的方法来防治HBV感染导致的HCC。[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HBV相关肝细胞癌(HCC)占目前中国大陆HCC总数的63.9%,HBV通过直接和间接致癌作用2个途径导致HCC产生或复发,理论上抗病毒治疗可以减少或推迟HCC的发生。核苷(酸)类似物(NAs)具有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可以减少HCC发生,最新研究提出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的二级预防作用优于NAs;数据显示NAs可以有效降低治愈性手术后HCC的累积复发率,而IFN的应用可以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HBV相关HCC的二级/三级预防应重视以下2点:重视IFN/PEG-IFN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合理应用,将HBV DNA20 IU/ml和HBs Ag1000 IU/ml作为治疗的长期控制目标。在抗病毒时代应个体化应用2类抗病毒药物,把HCC的发生率和复发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