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下直肌后退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下直肌后退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的适应证、手术特点和效果等.方法 回顾分析诊治的39例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需作下直肌后退术的患者.其中男24例:女15例:年龄28.0~66.0岁(平均49.9岁).手术方式包括下直肌后退术31例;下直肌断腱术1例:下直肌后退+上白:肌缩短3例;下直肌后退+内直肌后退2例:右眼下直肌后退+左眼内直肌后退外直肌缩短1例;左眼下直肌后退+右眼上直肌后退下直肌缩短1例.术后平均随访1.4年.结果 术后25例正位,复视消失;欠矫5~15°10例,复视明显改善:过矫4例.20°以内的下斜视行下直肌后退术每1mm后退平均可矫止2.5°.大度数垂直斜(20°~>45.),78.9%(15/19)行患眼下直肌后退术可矫正;21.0%(4/19)需行下直肌断腱术或加患眼上直肌缩短术.所有大度数垂直斜均需作眼球缝线固定术.结论 下直肌后退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的限制性下斜视效果满意,文中对手术时机、手术特点、手术方式与手术注意点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 1993年 1月到 1999年 12月施斜视矫正术的 2 0例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患者。其中男 14例 ;女 6例 ;年龄 2 8 0~ 67 0岁 (平均 5 0 2岁 )。手术方式包括下直肌后退术 (12条 ) ,上直肌后退术 (7条 ) ,下直肌缩短术 (4条 ) ,上直肌缩短术 (2条 ) ,上直肌断腱术 (2条 ) ,内直肌后退术 (1条 ) ,外直肌缩短术 (1条 )。术后平均随访 1年。结果 :术后 9例达到正位 ,复视消失 ;7例术后斜视度小于或等于 5° ,4例有小度数斜视但复视明显改善 ;手术并发症为 :肌肉缝线撕脱 2例 ,过矫 3例 (肌肉缝线撕脱 ) ,欠矫 4例 ;轻度眼睑退缩 5例。经手术探查肌肉复位后眼位矫正满意。结论 :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1 993年 1月到 1 999年 1 2月施斜视矫正术的 2 0例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眼外肌病变患者。其中男1 4例 ;女 6例 ;年龄 2 8 0 67 0岁 (平均 5 0 2岁 )。手术方式包括下直肌后退术 (1 2条 ) ,上直肌后退术 (7条 ) ,下直肌缩短术 (4条 ) ,上直肌缩短术 (2条 ) ,上直肌断腱术 (2条 ) ,内直肌后退术(1条 ) ,外直肌缩短术 (1条 )。术后平均随访 1年。结果 术后 9例达到正位 ,复视消失 ;7例术后斜视度小于或等于 5° ,4例有小度数斜视但复视明显改善 ;手术并发症为 :肌肉缝线撕脱 2例 ,过矫3例 ,欠矫 4例 ;轻度眼睑退缩 5例。过矫 3例中 2例是由于术后手术肌肉缝线撕脱所致 ,经手术探查肌肉复位后眼位矫正满意。结论 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下斜肌转位及部分切除术矫正大角度垂直偏斜32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下斜肌转位及部分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大角度垂直偏斜32例,截除下斜肌6~10mm,分别将断端缝合固定于下直肌颞侧止端及6点位角膜缘后4-6mm;如合并其他眼外肌手术,则可同时行上直肌、内直肌及外直肌手术。结果:术前上斜度25^Δ-80^Δ,平均50.2^Δ,单纯下斜肌转位及部分切除,同时上直肌断腱或后徙及内、外直肌止端下移分别平均矫正上斜视25.2^Δ,70^Δ,60^Δ及45^Δ。结论:下斜肌转位及部分切除术矫正大角度垂直偏斜操作简单,可避免多次多条肌肉手术。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先天性下直肌缺如采用下斜肌代下直肌手术时,应用了“人工滑车”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手术方法:术前准备及麻醉同一般眼外肌手术,首先行上直肌后徒6~7mm.用缝线标记角膜缘6点位.用小齿镊在角膜缘外将眼球拉转向鼻上方,切开颞下方结膜3~5mm,用中钩钩出外直肌并用1号线环形固定牵拉之.按6点标记充分探查下直肌以确定下直肌是否存在,证明确无下直肌者,用小斜视钩钩出下斜肌充分分离肌周组织,在近外直肌下缘部缝一双套环线,后在斜肌的缝线止端侧剪断下斜肌.采用不吸收线或异体巩膜做一直径大于下斜肌2倍的环,并套在下斜肌上备用,下斜肌断端移位固定在6点角膜缘下4~5mm部位.用缝线将套在下斜肌上的环(人工滑车)固定在眶下缘中点后10~15mm处的骨膜上,观察眼位后缝合结膜切口,双眼包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伤性外直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保守治疗半年无效者,根据外直肌麻痹程度采取不同手术方式,轻度麻痹,采用内直肌后徙术加外直肌缩短;重度采用内直肌后徙术加外直肌与上、下直肌联结术或先行内直肌后徙,3-6个月后再行上、下直肌部分移植于外直肌附着点处。结果16例保守治疗无效,经手术治愈12例(75%),好转4例(25%)。观察6个月-1年,眼位稳定,无眼前段缺血改变。结论内直肌后徙术加外直肌与上、下直肌联结术是治疗重度外直肌麻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Hasner(1859)首次报告外伤性下直肌断裂以来,相继又报告32例。本病术前诊断困难,通常于手术探查后诊断。本文报告一例男性患者,外伤后根据下睑退缩诊断下直肌断裂。这对外伤性下直肌断裂和继发于眼眶骨折后下直肌麻痹的鉴别有重要意义。本病还伴有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外伤性直肌离断的早期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 方法打开直肌离断侧的结膜与Tenon氏囊,暴露肌肉附着点,沿两侧肌间膜寻找丢失的断端,行端端吻合.找寻断端失败者,可将近附着点端与远端肌间膜及肌鞘缝合,以达到修复的目的.结果5例直肌离断者3例行端端吻合,2例行断端与肌鞘肌间膜吻合,术后眼球运动恢复,复视消失.结论对于直肌离断者宜早期进行正确的手术修复,术中解剖结构清晰,操作仔细,避免继发损伤,尽量进行断端吻合,若断端寻找失败,可利用邻近的肌间膜作支架,使复视消失,眼球运动恢复正常,利于肌肉修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 dophthalmopathy,TAO)导致的限制性斜视手术并发症的常见原因及应对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09-01/2012-02在我院就诊的21例眼外肌手术出现并发症的TAO限制性斜视病例,分析手术前病情、手术情况、手术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患者21例中术前有6例为限制性上斜视,15例为限制性下斜视。手术中行上直肌断腱1例,后退5例,下直肌后退15例。术中发生巩膜损伤2例,其中1例在断肌止点时损伤巩膜,1例在将肌肉固定于巩膜上时缝穿巩膜;术中预置缝线滑脱3例;术后早期(术后1mo内)发生欠矫6例,过矫5例;术后晚期(术后6mo后)出现过矫15例,包括6例限制性上斜视患者、9例限制性下斜视;下睑退缩8例。结论:TAO限制性斜视手术矫正容易出现过矫,手术中应严格控制肌肉后退量,下直肌后退时应注意下睑退缩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矫治大角度外斜视在外直肌超常量徙后时,肌止端后移、肌肉缝线悬吊的效果。方法对65例大角度外斜视在做外直肌徙后时,将肌肉缝线平行外直肌上下缘于肌止端后5 mm处巩膜浅层穿出,测量肌止点与拟行肌肉缝线结扎点后肌肉断端的距离是否与术前拟行后徙量相符,确定后结扎缝线。例如后徙量为11 mm,则肌肉缝线于肌止点后5 mm处巩膜穿出,悬吊量为6 mm时结扎缝线,形如吊床状。结果65例有1例残留5°外斜,其余64例均达到正常眼位。结论采用悬吊方法进行外直肌超常量徒后,既减少了眼外肌与眼球筋膜的大范围粘连及手术操作困难带来的巩膜意外损伤,又达到了矫治大角度外斜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眼型Graves病的CT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 :本文病人 5 6例 ,单眼 31例 ,双眼 2 5例 ,男性 2 2例 ,女性 34例。年龄最小 14岁 ,最大 71岁。2 .方法 :所使用的 CT机为美国 GE公司生产的 Sytec30 0 0 i型 ,常规采用水平扫描 ,层面厚度 1.5~ 5 mm。二、结果5 6例病人中 ,正常 14例 ,异常 42例 ,主要异常表现 :1.眼外肌肿胀 :42例均发现眼外肌肿胀 ,其中单侧 2 5例 ,双侧 17例 ,只有一条眼外肌肿胀 9例 ,2条以上眼外肌肿胀 33例 ,肿胀肌肉最多见为内直肌 ,其次为下直肌、上直肌、外直肌。肌肉主要为梭形肿胀 ,肿胀肌肉 CT值为 +2 9~ +87Hu。2 .眼球突出 :…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导致限制性斜视的特点与疗效。方法 对14例(16条眼肌)甲状腺相关眼病致限制性斜视行眼外肌后徙术或断键术,其中下直肌后退术7条;内直肌后退术3条;上直肌后退术3条,断腱术1条;外直肌后退术2条。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3~9月(平均5.6月),所有患者术后水平及向下注视时复视症状消失,眼位基本正常。结论 手术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所致限制性斜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有效地防止下直肌后徙术后下睑退缩的手术方法。方法 37例下直肌后徙加CPH复位术病人,下直肌后徙4~6mm,中位数6mm。CPH缝合在新肌止端前浅层巩膜或肌肉断端上,手术前后采用三棱镜遮盖试验测量双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测定双眼下睑缘的位置关系。结果 术后双眼下睑缘位置关系无变化,术后无一例发生下睑退缩,15例随访1~20月,中位数6月,也未出现下睑退缩,多数病人眼位满意。结论 下直肌后徙加CPH复位术可以有效地防止下睑退缩。  相似文献   

14.
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的有效手术方式。方法对54例95眼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应用下斜肌后徒转位法。依据上斜程度确定下斜肌新附着点的位置。上斜小于6△16眼转位到下直肌止端水平后1mm;上斜7~11△45眼,转位到下直肌止端水平;上斜大于11△34眼,前移到下直肌止端前1mm或2mm(1mm25眼,2mm9眼)其中1例单眼上斜50~80△者联合同侧上直肌后徙6mm,对合并水平斜视者,则采用水平直肌后徙和缩短术同时矫正水平斜视。结果术后满意者93眼(97.89%),好转者2眼(2.11%),无1例无效者。95眼术后下斜肌亢进均消失,无1例上转受限者。结论下斜肌后徒转位术是治疗伴有下斜肌亢进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外伤性外直肌麻痹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18例外伤性外直肌麻痹,1例药物治愈,17例手术治疗,内直肌后徒联合上下直肌与外直肌联扎术,加强麻痹肌。术后随访6个月~4年,平均2年。结果术后眼位正位14例,治愈率占82%,3例好转。结论外伤性外直肌麻痹早期药物治疗无效时,稳定8~12个月后手术。行内直肌后徒联合上下直肌与外直肌联扎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双下转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及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下转肌麻痹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检查眼位、眼球运动、复视及代偿头位;手术减弱患眼的上直肌和下斜肌,或行下斜肌转位于下直附着点前1mm,或将内外直肌部分肌束移植到下直肌附着处.结果本病的临床特征为患眼上斜视,上斜度≥30△;眼球外下转和内下转明显受限,有不同程度的代偿头位;手术治疗13例中,一次术后眼位矫正9例,3例经第2次手术获得正位,1例未再手术.结论根据眼位、眼球运动和同视机检查即可作出诊断;手术应以患眼为主,若手术量不足时可考虑行健眼的下转肌减弱术.  相似文献   

17.
手术方法: 局麻下做球结膜瓣,暴露外、上、下直肌。将外、上、下直肌自附着点向后,距角膜缘15mm劈成二半。用1号丝线,将上直肌颞半与外直肌上半;下直肌颞半与外直肌下半之肌腹互相结扎。肌腹结扎位置在眼球赤道部,使肌腹接触,不宜过紧。术中观察眼位,如矫正不足,可行内直肌后退术。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血管显微分离在眼外肌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斜视矫正手术有时需要在一只眼上同时离断3条或3条以上直肌,因而过多地损伤了睫状前动脉,导致眼前节缺血综合征的发生.本课题主要是探讨斜视矫正手术多条眼外肌一次完成的方法.方法本组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结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做肌止端结膜切口,暴露直肌,显微镜下将延直肌走行的睫状前动脉分离出来,离断肌肉时保留血管.手术量和术式与常规眼外肌手术相同.结果斜视矫正效果:治愈32例(88.89%),好转4例(11.11%).采用彩色多普勒测定虹膜大环术前术后血流流速,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应用血管分离术可实现多条眼外肌手术一次完成.眼外肌睫状前动脉血管显微分离术最大限度地降低眼前节缺血发生的可能.减少手术次数,既简化了斜视矫治过程又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带蒂眶骨膜锚定术治疗固定性内下斜视的方法。方法12例固定性内下斜视均采取内直肌大量后徙,下直肌后徙,联合带蒂眶骨膜外直肌附着点锚定手术矫正。结果术后8例眼位原在位正位,2例残余内斜视,2例残余下斜视。结论此改良术式远期效果稳定;且不行外直肌缩短术,为同期手术解决内下斜视创造条件,并大大降低发生眼前段缺血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眼外肌内肿瘤的种类、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经病理学确诊的11例眼外肌内肿瘤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征象、治疗与预后情况.结果 眼外肌内肿瘤病种包括:纤维瘤病3例,肌间血管瘤和颗粒细胞瘤各2例,横纹肌肉瘤、转移性腺癌、淋巴瘤和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各1例.眼球运动障碍、眼球突出和移位是其常见体征.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显示肌肉形态改变,肌肉可呈梭形、球形和不规则形增粗,直径均超过1 cm.累及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和下斜肌.根据累及肌肉的不同采用不同手术进路.病理结果是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结论 眼外肌内肿瘤病种多样,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有特征性,应积极活检明确病理诊断,预后与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肿瘤性质有关.(中华眼科杂志,2009,45:56-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