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回顾分析4例P1P2段大脑后动脉瘤手术,探讨P1P2段大脑后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本组4例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Ⅰ-Ⅱ级2例,Ⅲ级1例,Ⅳ级1例。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行头颅MRA检查,后进一步DSA检查明确。手术采用翼点入路。结果4例患者均成功夹闭动脉瘤。术后影像学复查显示动脉瘤消失,无脑缺血表现。1例有动眼神经麻痹。随访2—12个月,恢复良好3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P1P2段大脑后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显微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46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44例有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表现,按Hunt-Hess分级:0~Ⅰ级6例,Ⅱ级17例,Ⅲ级13例,Ⅳ级9例,Ⅴ级1例。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确诊,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主干4例,分叉部41例,远端1例。46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对多发动脉瘤采取早期与择期、一期与分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动脉瘤夹闭41例,动脉瘤夹闭+包裹4例,夹闭一侧动脉瘤、另一侧动脉瘤未处理1例。依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判断预后:优良36例,轻残6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效果显著。熟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解剖特征有助于减少术中血管损伤,降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急诊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破裂大脑中动脉瘤的策略。方法 30例大脑中动脉瘤破裂伴有脑内血肿患者,术前急诊行CTA确定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在发病24 h内(入院后6 h内)控制性降压下急诊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其中29例行动脉瘤夹闭+血肿清除术,另有1例无法夹闭,只行单纯血肿清除,术后再行动脉瘤栓塞术。结果 30例患者手术顺利,脑内血肿量为(26.4±7.21)ml;术后复查血肿清除满意,2例出现脑血管痉挛;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恢复良好25例,死亡1例,植物生存1例,重残1例,中残2例。结论对于脑内血肿量大于30 ml或中线移位大于1 cm的破裂大脑中动脉瘤患者,采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清除血肿和夹闭动脉瘤,具有解除脑内血肿占位效应、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 (MCA)动脉瘤的局部解剖、影像学表现、临床特点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1例MCA动脉瘤的临床资料 ,19例有破裂出血的临床表现 ,偏瘫 5例 ,失语 3例 ,癫痫 6例。动脉瘤位于M1段 2例 ,M2 段 18例 ,M3 段 1例。巨大动脉瘤 4例。动脉瘤夹闭 12例 ,动脉瘤切除 4例 ,夹闭 包裹 5例 ,其中 1例巨大动脉瘤 (直径 7cm)切除后同时行MCA端 端吻合。结果 CT显示动脉瘤破裂出血表现为 :①局限或弥散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11例 ;②脑内血肿 4例 ;③外侧裂血肿 2例 ;④血肿破入脑室 2例。巨大动脉瘤在CT或MRI上表现为颞叶或中颅窝占位 ,呈现病灶中心明显强化、流空现象或靶环征。优良 19例 ,中残 2例 (术前为Ⅳ级 )。结论 熟悉MCA的局部解剖 ,有助于减少术中豆纹动脉损伤和术后神经功能障碍 ;对合并脑内血肿的Ⅲ级以上的MCA动脉瘤 ,应急诊手术清除血肿和夹闭动脉瘤 ,预后常较好  相似文献   

5.
杨晋生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238-239
目的探讨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CAA)的临床特点和显微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的MCAA患者的临床资料。33例共发现MCAA 34个,位于M1段2个,M2分叉处32个。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要表现,伴有血肿12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17例,Ⅲ级:11例;Ⅳ级5例;3例患者术前脑疝形成行大骨瓣开颅,其余均经翼点入路显微镜下行动脉瘤夹闭或包裹术。结果手术成功夹闭MCAA32例,单纯包裹1例。恢复良好26例,轻残4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对破裂MCAA进行早期手术能有效预防其再次破裂出血,及时清除颅内血肿,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通过显微手术开颅夹闭治疗大脑中动脉单发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显微手术开颅夹闭治疗的38例大脑中动脉单发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0.5 cm的小动脉瘤6例,≥0.5 cm及<1.5 cm的一般动脉瘤26例,≥1.5 cm及<2.5 cm的大型动脉瘤5例,≥2.5 cm的巨型动脉瘤1例;按Hunt-Hess分级:Ⅰ~Ⅱ级14例,Ⅲ级17例,Ⅳ~Ⅴ级7例;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主干部3例,分叉部34例,大脑中动脉远端1例。结果所有动脉瘤均成功夹闭,其中2例患者行夹闭+包裹。术后患者恢复优良24例,轻残7例,重残4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2例。结论显微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单发动脉瘤尤其是合并颅内血肿的破裂动脉瘤可以获得满意疗效,术中应仔细操作,避免损伤大脑中动脉的分支,充分暴露瘤体,夹闭充分,尽量减少术后发生脑梗死及再出血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伴有颅内血肿的大脑中动脉破裂动脉瘤的早期显微手术技巧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颅内血肿的患者手术临床资料,总结其手术方法及疗效。结果 18例患者全部一期夹闭责任动脉瘤并清除血肿,术后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复查有2例动脉瘤颈残留复发,术后随访3~50月,按格拉斯哥结果量表(GOS)评定预后,恢复良好12例,中残3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 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应积极早期显微手术,对于缓解颅内压,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临时阻断技术,具备娴熟手术技巧,确保载瘤动脉及分支血管的通畅是手术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伴颅内血肿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显微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6例MCA动脉瘤伴颅内血肿显微外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Hunt-Hess分级:Ⅱ级3例,Ⅲ级5例,Ⅳ级7例,Ⅴ级1例。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确诊,动脉瘤位于MCA主干1例,分叉部15例。16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对多发动脉瘤采取早期与择期、一期与分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动脉瘤,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动脉瘤夹闭14例,动脉瘤夹闭+包裹1例,夹闭一侧动脉瘤、另一侧动脉瘤未处理1例。依据Glasgnw预后评分GOS判断:优良9例,轻残3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伴颅内血肿的MCA动脉瘤效果显著。充分的术前评估、合适的手术时机和良好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早期手术清除颅内血肿并夹闭动脉瘤可有效预防致命的再出血、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分叶状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叶状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解剖学特点、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及术中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9例分叶状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手术。结果 9例均在DSA下行全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分叶状前交通动脉动脉瘤,7例动脉瘤分叶为一大一小,6例存在单侧A1段优势供血征。9例均经翼点入路直接夹闭,2例加行包裹术。8例出院时恢复良好,1例有认知功能障碍。结论分叶状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发生与单侧A1段优势供血征有较高的相关性。手术宜在动脉瘤破裂3 d内或14 d后进行。翼点入路为首选入路,但可能导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熟练掌握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有助于降低术中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颈内动脉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颈内动脉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未破裂的动脉瘤和已破裂的、但蛛网膜下腔出血已吸收的Hunt—HessⅠ~Ⅱ级的病例22例共25个动脉瘤。经翼点锁孔入路5例,眶上锁孔入路3例,常规翼点入路14例。经一侧同时夹闭对侧颈内动脉动脉瘤2例。手术显微镜下初步暴露动脉瘤,置入不同视角的硬性内镜,辨认出手术显微镜下为死角的载瘤动脉的重要分支,分离瘤颈并夹闭动脉瘤,在内镜下检查夹闭的效果。术后常规复查DSA或CTA。结果本组均完全夹闭动脉瘤,在夹闭动脉瘤前或后神经内镜能提供有用的信息为18例,占81.8%,夹闭后经神经内镜调整的有4例,占16%,术中2例动脉瘤破裂,术后1例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颈内动脉动脉瘤可减少显微镜下的死角.保留载瘤动脉的重要分支,减少术中动脉瘤的破裂及载瘤动脉的阻断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邻近度路由技术对P2P网络的路由性能影响很大.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分布式结构化P2P路由算法FDPNS.FD-PNS路由算法采用邻近度路由技术,节点在转发一个查询请求后触发路由表的维护任务,有针对性地对本次转发使用的路由表项进行优化,以减小搜索和定位的路由延迟,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12.
现有的P2P网络仿真器都有其各自的弊端,不能够对现实中的P2p的一些实际应用进行仿真.把P2P网络中的各个元素按实际情况模型化,设计一个能够用于对现有P2P应用进行仿真测试的P2P仿真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设计了一个尽可能真实反映P2P实际运行环境的仿真模型,该仿真模型用于仿真现有的很多P2P应用.该模型根据现实P2P资源共享系统中用户的行为的基本特点设计了Peer的各种属性,包容了现有常见的P2P资源共享应用中peers选择和pieces选择策略,并为进一步设计P2P底层覆盖网络拓扑结构提供了接口.该仿真器初步运行结果表明,它能够反映现实P2P应用中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3.
Substance P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相似文献   

14.
Substance 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Substanz P     
Ohne Zusammenfassung  相似文献   

16.
Substance P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7.
将Agent的概念引入P2P服务体系架构中,会对整个架构的灵活性和自适应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深入讨论和研究Agent-based P2P环境独特的技术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了Agent-based P2P环境下开放式服务体系架构模型,即OSA-ABP.模型架构由5层分层模型和多Agent交互模型构成,与同类架构比较,在架构的开放性、异构Agent兼容性、资源统一描述发布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8.
Paclitaxel (Taxol®) and docetaxel (Taxotere®) are relatively new drugs used in cancer therapy and have shown great promise in the treatment of a variety of cancers. The taxane therapy, however, encounters two major problems. One problem is the low solubility of both paclitaxel and docetaxel; the second problem is multi-drug resistance. In the patent literature from 1995 - 1997 these two problems have been the main focus of research in the taxane field. Numerous taxoids have been disclosed with improved solubility, mainly by acylation of the C-2′ and C-7 hydroxyls. To reduce the multi-drug resistance susceptibility of the drugs, alterations on the taxane core and the phenylisoserine ring have been made. The patent literature also reports the discovery of new classes of compounds (epothilones, discodermolides, eleutherobins and sarcodictyins) that are structurally dissimilar from taxanes but have microtubule stabilisation activity and are potent inhibitors of cancer cells and paclitaxel-resistant cancer cells.  相似文献   

19.
结构化P2P网络由于采用DHT算法导致节点存储资源的不均衡,当前解决方案都是假定节点容量及负载是均匀分布在系统中,而忽略了实际网络存在的节点异构性的影响.本文提出的考虑节点异构性的结构化P2P网络负载均衡方案提出了负载均衡的衡量标准--负载平滑度,采用基于相同资源描述符的资源整体转移方案,以节点的邻居节点为平衡范围,描述了系统在节点加入、离开,资源加入以及节点过载情况下的算法,使得整个系统逐步达到负载均衡.该方案充分考虑了实际网络中存在的异构问题.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案有效地解决了并构P2P网络下的负载均衡问题.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办公系统都是基于客户/服务器(C/S)模式,可靠性、扩展性差.而基于P2P的协同办公系统,是在研行究了P2P思想和JXTA架构的基础上,应用P2P技术,以JXTA协议为支撑,结合现代企业办公的特点及功能,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更适用于现代企业办公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