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并发症,常于SAH后4—12d内发生,在发病3d或3周也可见到,血管痉挛占全部动脉瘤性SAH的70%,死亡率为无血管痉挛的1.5—3倍,继发于脑血管痉挛后的脑缺血与迟发性缺血性损伤是SAH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伟俊  钱锁开 《江西医药》2009,44(5):512-514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并发症.可使SAH后前两周的死亡率增加1.5~2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导致患者病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脑血管痉挛治疗目前比较困难。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对其发病机理及防治方法的深入研究.基因治疗被认为是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方法.本文就其基因治疗的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注射液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120例SAH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注射液10mg/50ml,静脉滴注,然后改为尼莫地平片30mg,口服,结果:治疗组CVS发生率,CVS持续时间,脑梗死(CI)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VS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再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尼莫地平防治SAH后CVS疗效显著且无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6例脑血管痉挛患者中,死亡1例、出现不同程度偏瘫的患者为4例,其与患者通过有效护理,病情均得以好转并顺利出院。结论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通过早期观察和严密监测,可有效避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从而对脑血管痉挛进行防治,是促使脑血管痉挛患者致残率、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雷革胜 《医药导报》2003,22(1):44-45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6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血管痉挛患者分为治疗组43例,给予尼莫地平10 mg&;#8226;d 1,静脉滴注,qd;对照组18例,给予山莨菪碱10 mg,po,tid.疗程均为14 d.两组同时给予降颅压、抗纤溶及对症支持治疗等.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或体征改善情况,并在治疗期间监测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尼莫地平治疗组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率明显增高;相应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发现用药后12 h两者即出现差异显著性,即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此疗效持续到治疗2周.结论:静脉滴注尼莫地平较口服山莨菪碱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总结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120例CV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照护理方式的区别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系统的护理干预,对照组则仅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为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AH后并发CVS患者的护理中,早期护理监测与观察,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与致残率,提高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8例SA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2组均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注射液10mg/50ml静脉滴注,15d为1个疗程;同时予尼莫地平片30mg口服,每天3次,连用15d。观察2组病死率、CVS发生率和再出血率。结果观察组病死率、CVS发生率和再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防治SAH后CVS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尼莫通持续静脉泵入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防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42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预防组22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通2.5m1/h持续静脉泵入。将预防组中所有发生脑血管痉挛的病人作为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通6.25m1/h持续静脉泵入连续10d。采用TCD动态观察血流速度。结果:预防组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应用尼莫通1w、2w后MCA、ACA血流速度明显位于用药前(P<0.05)。结论:尼莫通持续静脉泵入可有效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脓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9.
10.
崔艳梅 《北方药学》2015,(9):193-193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1月收住我院的6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绝对卧床、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镇静、止血、止痛、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神经保护剂以及常规抗感染等治疗;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辅助使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8.2%(30/34),对照组为67.6%(23/34),经比较,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大脑中动脉(MCA)血液流速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研究组MCA流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尼莫地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患者脑血管微循环,控制或消除脑血管痉挛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法舒地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2月~2012年7月收治的58例明确诊断为SAH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所有患者均在72h内接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法舒地尔治疗,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6.6%)明显高于对照组(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且表现轻微。结论法舒地尔防治由SAH引起的CVS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研究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进行治疗时,尼莫地平的使用效果。方法以本院收治的100例该类患者为对象,等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常规的神经营养以及止血和降低颅内压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则在上述基础上微量泵入尼莫地平,剂量1 mg/h,连续使用14 d后更换为以3次/d为频率的30 mg尼莫地平片剂。治疗后首日、第3日、第7日及第14日,采用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大脑动脉血流动力等情况,疗程结束后3个月进行随访,进行预后评分以统计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大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随访所得之预后结果均好于观察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应用尼莫地平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供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将本院120例SAH后CV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尼莫地平治疗SAH后CVS简便、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92例SAH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尼莫地平治疗)和观察组46例(法舒地尔治疗).分析两组治疗后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用药后3周对脑血管痉挛观察,观察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4.35%,对照组为6.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Glasgow预后评分显示有效率为84.78%,对照组为6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出现发热、头痛及面部充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对照组为2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法舒地尔、尼莫地平对脑血管痉挛改善情况及预后均有较高疗效,但是法舒地尔的安全性较高,利于远期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硫酸镁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鱼  雷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7):963-965
目的:观察硫酸镁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将SAH患者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脱水、止血等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25%硫酸镁15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2次/天;10天后改为1次/天,再用10天停用。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SAH患者脑动脉的收缩峰速度,观察各组CVS发生的情况。结果:治疗组继发CVS 4例(14.3%),对照组13例(50%)。治疗组患者脑动脉的收缩率流速(Vp)较对照组差异极有显著性(P<0.01);且治疗后与治疗前Vp相经差异极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p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硫酸镁防治SAH后CVS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实验研究通窍活血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的预防作用,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弥猴随机分为两组(各4只),开颅右侧大脑中动脉(MCA)近端旁置微透析管后自体动脉血覆盖复制SAH模型。SAH后治疗组予通窍活血汤、对照组予安慰剂连续口服12d。SAH前4d、SAH后7d,两次右颈内动脉造影。连续12d收集每天微透析液,分光光度法测量其氧合血红蛋白(OxyHb)浓度。结果两次造影治疗组右MCA近端口径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缩小明显(P<0.05),有严重的血管痉挛。OxyHb浓度:两组SAH后2 ̄5d无明显差异(P>0.05),6 ̄8d治疗组(8d后为零)明显低于对照组(11d后为零;P<0.05),治疗组峰值(5d)明显低于对照组峰值(7d;P<0.05)。结论通窍活血汤能有效预防SAH后DCV,降低SAH后血管周边OxyHb浓度可能是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不同时期血浆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的表达水平,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不平衡二甲基精氨酸与脑血管痉挛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选择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测定出血后不同时段(出血后1~3d、4~7d、14—21d)血浆ADMA水平。同期采用经颅多普勒测量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连续或间断监测脑血管的痉挛状况。根据有无脑血管痉挛将38例患者分为血管痉挛组与非血管痉挛组。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组血浆ADMA浓度明显升高,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血管痉挛组水平轻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痉挛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3d出现2例,4~7d28例,14—21d以后1例。4~7d时出现脑血管痉挛的患者ADMA含量较时间段的患者明显升高,与其他2个时间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例脑动脉瘤再破裂,1例重度脑挫伤脑疝死亡。6例治疗过程中新发脑梗死病情加重,经治疗后好转。其他患者疗效满意。结论ADMA参与了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理生理过程,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脑梗塞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5例SAH后合并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梗塞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12天,平均8.3天;年龄52~81岁,平均65.6岁;临床Hunt-HessⅡ~Ⅲ级12例,Ⅳ~Ⅴ级3例;部分患者梗塞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 SAH后Hunt-HessⅡ~Ⅲ级;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老年人,7~10天左右易发生脑梗塞.  相似文献   

19.
动脉持续灌注罂粟碱对兔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芦奕  孙丕通  惠国桢  白景阳  许友松  吴智远 《江苏医药》2004,30(5):334-336,M004
目的 观察动脉持续灌注罂粟碱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作用。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用“二次枕大池注血法”制作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模型。经一侧椎动脉用微量泵持续灌注罂粟碱。结果 持续灌注罂粟碱 2天、5天基底动脉造影直径和神经系统损害症状级别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 (P <0 0 1) ;对照组无明显改善 (P >0 0 5 )。对照组基底动脉、脑组织结构改变明显 ,治疗组基本正常。结论 动脉持续灌注罂粟碱有预防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