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尿流动力学分析在胸腰段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评估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 选取80例胸腰段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膀胱顺应性、逼尿肌反射、逼尿肌外括约肌协调等指标.结果 80例中64例(80%)出现逼尿肌反射亢进,其中伴尿道外括约肌协调22例,失调42例;16例出现逼尿肌无反射(20%),其中伴尿道外括约肌协调4例,失调4例,去神经化8例.80例中16例(20%)表现为膀胱顺应性增加,64例(80%)表现为膀胱顺应性下降.结论 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大多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仍有部分表现为逼尿肌无反射.并根据尿道括约肌功能进一步分为数种亚型.尿动力学检查在胸腰段脊髓损伤中明确了神经源性膀胱的类型,为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价值.  相似文献   

2.
腰椎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尿动力学改变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尿动力学改变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7例腰椎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逼尿肌反射亢进、膀胱感觉过敏、逼尿肌反射减弱但膀胱容量缩小、逼尿肌漏尿点压力超过40cmH2O的患者先采用M受体阻滞剂或肉毒毒素A膀胱壁注射治疗.待膀胱有足够大的容量、能够低压储尿时再应用间歇导尿、留置导尿等方法在无膀胱内高压的条件下实现膀胱的完全排空;逼尿肌无反射和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患者选择间歇导尿。结果:27例患者中逼尿肌反射亢进2例,逼尿肌无反射18例,逼尿肌反射减弱7例;排尿期膀胱颈开放7例,部分开放12例,未开放8例;外括约肌痉挛24例,逼尿肌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3例:无膀胱输尿管返流22例,右侧膀胱输尿管返流1例,左侧膀胱输尿管返流2例,双侧膀胱输尿管返流2例;10例患者逼尿肌漏尿点压力超过40cmH2O。10例逼尿肌反射亢进或膀胱容量缩小的患者中7例采用M受体阻滞剂治疗后膀胱容量均增加;3例M受体阻滞治疗无效改用肉毒毒素A膀胱壁注射治疗后膀胱容量均增加;逼尿肌无反射患者首选间歇导尿。结论:腰椎手术后发生排尿障碍的患者应行尿动力学检查,并以尿动力学结果为基础决定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新的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应用尿流动力学方法来检测新反射弧建立后对清醒脊髓损伤(SCI)鼠膀胱功能及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调性的影响以及可能机理。方法成年雄性大鼠(280~300)g在L4~L6的椎管内行L6腹侧根与L4腹侧根神经端端吻合,保留L4背根来传导来自新反射弧的皮肤传入信号。术后3个月行T9~T10椎间脊髓横断,8周后在清醒状态下检测容量诱发性排尿和电刺激新反射弧皮肤感觉传入区诱发排尿的膀胱压力变化图(CMG)和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EUS-EMG)各项参数的变化。结果 新的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建立后,在清醒状态下电刺激L4皮区可以诱发排尿,和不用电刺激的容量诱发性排尿(VEMR)相比排尿量增加、排尿压提高、排尿开放压提高,而残余尿减少,排尿效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EUS的肌电频率明显降低。结论 新反射弧建立后使 SCI鼠的排尿功能发生显著改变。电刺激反射弧的皮肤感觉区可以收缩膀胱逼尿肌使膀胱内压升高并同时使尿道外括约肌肌电频率下降,CMG和EUS的多项参数均有改善。逼尿肌-外括约肌不协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建立人工反射弧恢复脊髓圆锥损伤后所致弛缓性膀胱排尿功能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临床1例圆锥脊髓损伤(SCI)所致弛缓性膀胱的患者行单侧T11与S2/S3神经前根经移植吻合,经一定时间轴突再生后,通过尿流动力学、尿检及排尿情况检测膀胱功能。结果 随访55个月,患者膀胱充盈后可引起自控性排尿,尿流动力学显示排尿完全是由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引发。结论 建立新的人工反射弧能恢复SCI患者排尿功能,实现自控性排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并发上尿路扩张的尿动力学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抽取唐山地震脊髓损伤患者96例,经B超检查并发上尿路扩张16例为A组,无上尿路扩张80例为对照组B组,分别进行尿动力学测定。而后对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和尿动力学等参数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男性上尿路扩张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A组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逼尿肌漏点压和膀胱低顺应性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而两组年龄、逼尿肌反射亢进发生率、相对安全容量、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发生率、最大尿流率和最大尿道关闭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膀胱低顺应性是筛选出的惟一危险因素。结论对脊髓损伤患者及时进行尿动力学检查,阻止或减缓膀胱顺应性的改变,可防止上尿路扩张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隐性骶椎裂致排尿障碍的尿动力学及X线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31例隐性骶椎裂患者行尿动力学及X线影像学检查结果。尿动力学显示反射性膀胱19例,无反射性膀胱12例;括约肌协同正常14例,外括约肌协同失调7例,内括约肌协同失调10例。结果提示:S1或S2部位的隐性骶椎裂易引起排尿障碍;隐性骶椎裂部位、程度与排尿障碍表现、神经源膀胱类型无对应关系;隐性骶椎裂致排尿障碍的病理改变是一个慢性长期的过程,病程较长者临床症状较重。作者认为治疗应以纠正逼尿肌与括约肌失衡,改善排尿为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光感基因调控技术对大鼠骶上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50只大鼠经尿流动力学检查无异常后进行随机分组,并采用T10脊髓完全横断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分为假手术对照组、脊髓损伤无蓝光刺激组和脊髓损伤蓝光刺激组。2周后进行膀胱尿动力学、肌电图测定。结果脊髓损伤蓝光刺激组大鼠膀胱逼尿肌肌条舒缩曲线大部分可见规律性变化,波形均匀一致;同时膀胱最大容量增加,内压降低,顺应性升高;而脊髓损伤无蓝光刺激组无上述变化。结论光感基因可以调节骶上脊髓完全性损伤后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功能,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34例有泌尿系统症状的脊髓发育不良和隐性骶椎裂患者尿流动力学表现。结果:根据尿流动力学检查分为反射性和无反射性神经膀胱两大类。临床症状和尿流动力学结果与脊髓损伤的平面无相关性。膀胱颈口开放患者尿道闭合压力显著低于膀胱颈口闭合患者(P<0.01)。膀胱排尿期压力升高与上尿路损害有明显关系,当膀胱排尿期压力超过3.92kPa(40cmH_2O)时就可造成上尿路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大鼠逼尿肌反射亢进膀胱Cajal间质细胞(ICC)数量的变化,探讨膀胱逼尿肌功能改变和ICC的可能关系。方法:制作大鼠骶髓上损伤模型,膀胱压力测定证实膀胱出现逼尿肌反射亢进后,取膀胱组织行cki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ICC数量的变化。结果: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模型制作成功,膀胱ICC数量较正常组和膀胱造瘘组明显增加。结论:脊髓损伤后大鼠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可能由ICC数量变化所引起。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脊髓发育不良和隐性骶椎裂对泌尿系统的影响,对3例有泌尿系统症状的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显示有反射性膀胱21例,其中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财13例,排尿困难为主要表现: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正常8例,急迫性尿失禁为主要表现。无反射性膀胱13例,排尿困难,尿潴留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1.
尿流动力学检查对脊髓拴系诊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讨论尿流动力学检查在脊髓拴系患者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对38例脊髓拴系患者行尿流动力学检查、静脉肾盂造影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了解患者泌尿系损害情况.结果上尿路损害组最大逼尿肌压(7.45±1.22kPa)明显高于上尿路组无损害组(4.25±1.40kPa),膀胱顺应性(2.6±0.6ml/cmH2O)低于下尿路无损害组(6.7±0.8ml/cmH2O).逼尿肌与括约肌协调组上尿路损害的发生率(16.7%)明显低于逼尿肌与括约肌不协调组(52.1%).结论逼尿肌压升高、膀胱顺应性下降、逼尿肌与括约肌不协调是上尿路损害的高危因素,尿流动力检查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附32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可能存在的下尿路症状,并结合尿动力学分析各类症状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方法:对32例民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尿流率,膀胱压力容积,压力-流率,前列腺压和肌电图进行综合性回顾分析,并与慢性细菌性和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组的尿动力学变化作了比较。结果:40.6%的患者存在不稳定性膀胱,34.4%,的患者有逼尿肌反邮进,46.9%的患者有膀胱出口梗阻,另有68.7%的患者存在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慢性细菌性和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组中的尿动力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等待和排尿费力等下尿路症状可能与前列腺局部充血,逼尿肌反射亢进,膀胱出口梗阻和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有关。认识并解除这些相关因素可能有助于提高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综合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脊髓发育不良和隐性骶椎裂对泌尿系统的影响,对34例有泌尿系统症状的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显示有反射性膀胱21例(61.7%),其中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13例,排尿困难为主要表现;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正常8例,急迫性尿失禁为主要表现。无反射性膀胱13例(38.5%),排尿困难、尿潴留为主要表现。12例膀胱颈口开放患者9例有尿失禁,最大尿道闭合压为3.17±1.40kPa(1kPa=10.20cmH2O),22例膀胱颈口闭合患者最大尿道闭合压为7.77±3.50kPa(P<0.01)。15例IVU显示有上尿路损害的患者排尿期膀胱压力为平均8.01±4.30kPa,19例无上尿路损害的患者排尿期膀胱压力平均为3.06±1.20kPa,(P<0.01)。综合分析显示患者临床症状和尿动力学表现与脊髓损伤平面无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工逼尿肌装置在犬神经原性膀胱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岁龄雌性杂交犬16只,骶上组8只于L5~6水平完全锐性横断脊髓,骶下组8只在此基础上完全破坏骶髓建立脊髓损伤性犬神经原性膀胱模型;外科手术将人工逼尿肌装置植入固定于犬盆腔.模型建立及人工逼尿肌植入前后均采用Life-Tech Ⅳ型尿动力仪检测评价.结果 骶上型犬表现为储尿期逼尿肌自发或诱发性收缩反射亢进,膀胱容量减少,呈低顺应性膀胱;骶下型犬则出现逼尿肌无反射,膀胱容量增大,呈高顺应性膀胱.人工逼尿肌装置植入后2组模型犬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无显著改变;骶上组剩余尿量由(174.8±24.7)ml降至(13.0±9.7)ml,骶下组由(182.2±30.0)ml降至(35.4±28.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逼尿肌装置能有效增强排尿动力,减少剩余尿量,降低膀胱内压以避免膀胱处于储尿期的长期高压状态及继发性的上尿路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利用截瘫平面以上正常的体反射重建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排尿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将Beagle犬L6前根近端与S2前根远端在硬膜内显微吻合,经一段时间的轴突再生后,建立"膝腱-脊髓中枢-膀胱"人工反射弧,术后8个月,在破坏S1~S4脊髓节段前后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膀胱肌电图及尿流动力学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等检查:对1例L1压缩性骨折伴截瘫患者行右侧T11与S2前根经腓肠神经移植硬膜内吻合术。结果:2只犬在术后8个月时电刺激截瘫前和截瘫后左侧L6后根、神经吻合口近端均可在吻合口远端记录到运动诱发电位,其波形和波幅相似;尿流动力学检查,当刺激开始时逼尿肌压力和膀胱内压均迅速上升,而腹内压增加幅度较小,刺激中止后膀胱内压迅速下降;膀胱注射HRP后48h实验侧L6脊髓节段前角中发现HRP标记的大神经元细胞。临床1例患者术后55个月时随访,膀胱充盈后可产生自控性排尿,尿流动力学显示排尿完全是由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引发。结论:利用截瘫平面以上正常的体反射建立人工反射弧通路是成功和有效的,可恢复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自控性排尿。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根刺激器在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NBD)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3年5月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脊髓损伤所致NBD患者72例,分刺激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每天2次口服托特罗定(2 mg/次)治疗,刺激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神经根刺激治疗,其中刺激组依据治疗方法又分为骶神经电刺激(SNS)治疗组和神经肌肉电刺激(NES)治疗组,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尿流动力学、尿道压力和日均排尿次数。结果〓在尿流动力学方面,NES组残余尿量和最大膀胱容量明显优于SNS组(P<0.017),而SNS组残余尿量与最大膀胱容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7);在逼尿肌压力水平与日均排尿次数方面,治疗后60 d,NES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7);治疗后120 d,NES组明显优于SNS组与对照组,SNS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7)。结论〓神经根刺激治疗有利于改善脊髓损伤所致NBD患者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7.
截瘫患者的泌尿系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截瘫患者由于脊髓遭受创伤和病理损害,导致膀胱功能障碍,排尿异常,并因为留置导尿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如何正确实施泌尿系管理,以利于患者膀胱功能的改善,减少并发症,是临床实验和科研理论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近几年来有关资料作一综述。1 膀胱的类型及截瘫患者膀胱特点〔1~4〕1-1 随意膀胱 系指可由意识控制排尿机能的膀胱,属正常膀胱1-2 无张力性膀胱 在脊髓损伤之早期,病人膀胱完全丧失神经支配,逼尿肌麻痹而内括约肌收缩,反射活动消失。膀胱变为无张力,充盈时不能引起反射性收缩,导致尿潴留。当膀胱过度…  相似文献   

18.
作者报告用外括约肌气囊扩张术治疗一组男性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ESD)的结果。7例患者平均年龄29岁(21-39岁),术前行同步膀胱尿道测压和会阴肌电图检查,均证实为DESD。术后1月和4月作尿流动力学检查进行随访;并对术前、术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以及排尿期尿道内压作一比较。操作方法:先用尿道膀胱镜进行外括约肌检查,并排除膀胱畸形。然后经膀胱镜置人导丝,沿导丝将前列腺气囊扩张管放入膀胱。用无菌造影剂充起定位气囊,在透视下将其拉至外括约肌下1-2cm处,使扩张气囊中点到达外括约肌水平。再用无菌造影剂逐渐充起扩张气囊行外括约肌扩张。起初在扩张气囊中点处可见——“细腰征”形成;但当液体注入15ml,压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下尿路症状的尿动力学分析(附283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以下尿路症状为主诉的女性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女性患者.年龄6-89岁,临床表现为储尿期(刺激性)和(或)排尿期(梗阻性)症状,采用尿动力学方法检查尿流率、同步膀胱压力容积流率及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测定、部分同步透视下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以排尿症状为主者86例,以储尿症状为主者197例。不稳定膀胱57例,感觉性尿急30例。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32例,其中逼尿肌反射低下26例。逼尿肌反射亢进7例。逼尿肌收缩力低下26例。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1例。下尿路梗阻30例,其中膀胱颈梗阻6例,尿道远端狭窄11例,非神经原件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13例。压力性尿失禁68例,其中Ⅰ型19例,Ⅱ型12例。Ⅲ型14例,Ⅱ/Ⅲ型23例;TF常40例。结论 尿动力学检查能了解膀胱的功能状况和膀胱出口梗阻的部位,为临床治疗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骶神经前根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骶神经前根电刺激在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总结2005年10月收治1例C6-7损伤后1年的完全性截瘫男性患者资料,患者留置尿管,尿动力学检查显示膀胱容量约200 ml,存在逼尿肌反射亢进,逼尿肌压力达90 cm H2O,膀胱顺应性降低,约为15 ml/cm H2O.气管插管全麻后行骶神经前根电刺激仪植入及骶神经后根切断术.结果 手术顺利,无手术并发症.术后1个月患者使用电刺激器控制排尿、排便良好,术后随访15个月,尿动力学检查显示膀胱容量增加到500 ml,膀胱顺应性正常,>20 ml/cm H2O,膀胱依靠电刺激仪排尿良好.剩余尿30 ml.结论 骶神经前根电刺激技术+骶神经后根切断术对于骶髓以上的脊髓损伤造成的排尿功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