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对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 (MNC)粒 巨噬细胞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 GM)、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 E)、脾集落形成单位 (CFU S)生成数量的影响。方法 :一部分小鼠骨髓MNC样本在加入或不加入外源性hVEGF的体系中预先培养 2 4h ,分别进行体外造血细胞集落培养和小鼠体内CFU S试验 ,计数CFU GM、CFU E、CFU S集落生成数目 ;另外对剩余骨髓样本不经处理直接在含rhVEGF的体系中进行体外CFU GM、CFU E集落培养 ,观察集落培养体系中添加VEGF对集落生成的影响。结果 :CFU GM、CFU E、CFU S数目分别为 33.2 1± 2 .84、72 .0 0± 4 .5 5和 12 .2 0± 1.32 ,显著高于未处理组 (分别为19.6 0± 2 .10、38.86± 2 .77和 6 .10± 1.5 2 ) (P <0 .0 5 ) ,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分别为 5 1.97± 2 .4 5、16 4 .2 0± 5 .70和 19.5 0± 2 .4 6 )。外源性hVEGF的存在使VEGF组CFU GM、CFU E产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提高 (73.12±3.80∶5 1.39± 2 .6 0 ,198.98± 4 .92∶16 4 .4 0± 5 .32 ) (P <0 .0 5 )。结论 :VEGF不仅对造血细胞集落生成能力具有保护作用 ,还具有促进造血细胞集落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血宝"对化学药物性骨髓损伤保护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血宝”对化学药物性骨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昆明小鼠经大剂量环磷酰胺腹腔注射 ,约 5d后出现显著的骨髓损伤 ,外周血三系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对骨髓损伤小鼠胃饲“血宝”10d后观察外周血三系细胞计数及骨髓有核细胞总数 ,并体外培养小鼠骨髓细胞 ,计数BFU E和CFU GM的集落产率。结果 :实验组外周血三系细胞数最低为WBC (3.5± 0 .9)× 10 9/L、RBC (4.7± 0 .4 )× 10 12 /L、PLT (46 7.9±4 3.3)× 10 9/L、HGB 92 .8± 4 .4 g/L ,骨髓有核细胞总数最低为 (5 .5± 0 .2 )× 10 6/股骨 ,其中RBC、PLT、HGB、骨髓有核细胞总数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 [RBC (3.3± 0 .8)× 10 12 /L、PLT (2 39.8± 79.0 )× 10 9/L、HGB (49.2±10 .6 ) g/L、骨髓有核细胞总数 (1.3± 0 .3)× 10 6/股骨 ],P <0 .0 1;实验组BFU E和CFU GM的集落产率最低为 (11.9± 4 .6 4 ) / 3.5× 10 5BMC和 (7.9± 1.73) / 3.5× 10 5BMC ,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 [(1.6± 1.2 ) / 3.5× 10 5BMC和 (0 .6 3± 0 .4 5 ) / 3.5× 10 5BMC],P <0 .0 0 1。结论 :“血宝”对化学药物性骨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可明显促进骨髓损伤后造血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正常人与系统性红班狼疮 (SLE)患者的造血干 /祖细胞生长情况及从造血干 /祖细胞水平探讨SLE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半固体甲基纤维素集落培养法观察 16例活动期及其中 3例经治疗缓解的SLE患者的粒 巨噬细胞集落 (GM CFU)、红系集落 (E CFU)、巨核细胞集落 (MK CFU)。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的GM CFU、E CFU、MK CFU分别为 (182± 5 0 )、(5 6± 2 7)、(8± 5 ) ,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缓解期SLE患者的GM CFU、E CFU比活动期的明显增加 ,而MK CFU与活动期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 活动期SLE患者的造血干 /祖细胞增生、分化功能异常 ,缓解后的SLE患者其巨核细胞系恢复迟于粒系、红系 ,SLE的发病可能与造血干 /祖细胞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免疫功能失调机制。方法 微量淋巴细胞毒法。在狼疮活动期和缓解期分别查抗淋巴细胞抗体 (ALA)、淋巴细胞形态及计数。结果  2 3例SLE患者活动期有 2 0例ALA阳性伴淋巴细胞肿胀变性、胞膜毛糙失去折光性 ,占 86 9% ,淋巴细胞计数为 (1 5± 0 6 )× 10 9/L而经激素治疗病情缓解后ALA阳性且淋巴细胞肿胀变性者仅 9例 ,占39 1% ,淋巴细胞计数上升为 (3 5± 1 0 )× 10 9/L。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SLE患者活动期体内存在ALA并导致淋巴细胞变性 ,细胞数目减少 ,免疫功能失调。激素治疗可逆转上述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5.
CD154在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B淋巴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154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异常表达及其在狼疮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6例活动期SLE及14名正常健康人,分离外周血CD19阳性B细胞,以流式细胞仪荧光抗体标记检测其CD154的表达,并体外观察抗CD154抗体对外周血B细胞的增生及IgG分泌的影响。结果①活动期SLE外周血B淋巴细胞中CD154阳性率(36±17)%及表达强度(364±238)均显著高于正常健康人,后者分别为(10±8)%,124±97%(P均<0.001);②体外单独培养,活动期SLE外周血B淋巴细胞自身即可异常增生并分泌IgG,[3H]-TdR掺入及体外培养上清液IgG浓度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0.0001和0.001)。抗CD154抗体可显著抑制活动期SLE外周血B淋巴细胞的异常增生及IgG的异常分泌,[3H]TdR掺入及体外培养上清液IgG浓度与对照抗体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27和0.034)。结论CD154在活动期SLE的B淋巴细胞中有异常表达,其异常调控可能是导致分泌自身抗体B细胞克隆增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PBSCT)后早期巨细胞病毒 (CMV)活动性感染时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意义 ,探讨活动性CMV感染对免疫的影响。方法 根据CMV感染情况 ,将 2 7例早期PBSCT受者分为症状性感染、无症状活动性感染以及同期未出现活动性感染 3组 ,5 1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淋巴细胞表面CD3 、CD4、CD8、CD16、CD56、CD19、CD2 8的表达 ,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PBSCT后早期CD+ 4 T和B细胞数量显著低于正常人 (P值均 <0 0 1) ;2 7例受者中无活动性CMV感染 5例、无症状活动性CMV感染 10例和症状性CMV感染 12例。上述 3组病人的平均CD+ 4 T细胞计数 (× 10 6/L)分别为 32 8± 2 0 3、2 39± 2 18和 199± 92 ;CD+ 8T细胞计数 (× 10 6/L)分别为 4 0 0± 380、2 6 7± 2 0 6和 6 0 3± 4 6 1;CD+ 4 CD+ 2 8的功能细胞亚群的比例分别为 (89 2± 8 9) %、(84 2±10 1) %和 (6 3 5± 11 4 ) % ;自然杀伤 (NK)细胞比例分别为 (16 2± 11 1) %、(2 9 3± 9 9) %和 (19 2±10 2 ) %。与无活动性CMV感染者相比 ,无症状CMV活动性感染者除NK细胞升高外 (P <0 0 1) ,其他指标差异无显著性 ;而症状性CMV感染者和无症状CMV感染者相比 ,其CD+ 4 T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 <0 0 1) ,CD+ 8T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的生长激素受体 (GHR)的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性受体配基结合试验 (RLBA)及反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 PCR)研究外周血淋巴细胞GHR变化。结果 SLE活动期患者PBMC的GHR的特异性结合率 (SB) (3 4± 2 0 ) %、总结合率 (TB) (13 8± 5 7) %和静止期患者SB (1 3± 1 2 ) % ,TB (11 4±4 6 ) %均高于正常对照组SB (1 0± 1 0 ) % ,TB (8 3± 0 9) % (P <0 0 1) ;SLE活动期患者PBMC的mRNA的表达水平 (0 77± 0 6 6 )高于静止期患者 (0 4 5± 0 2 8) (P <0 0 5 )和正常对照组PBMC的mRNA的表达 (0 31± 0 2 2 ) (P <0 0 1)。结论 SLE患者PBMC的GHR高表达与SLE的病情活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制备大鼠肺条件培养基进行单层软琼脂法培养大鼠骨髓造血祖细胞(GM—CFU),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肺条件培养基的刺激因子(GM—CSF)活性好,15%浓度的CM刺激2.5月龄大鼠骨髓每4×10~5个有核细胞中形成细胞集落92.5±23.8。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老年大鼠的GM—CFU明显下降,如青年大鼠(2.5月龄)的GM—CFU为92.5±23.8,而老年大鼠(24月龄)的GM—CFU则为25.4±9.6。进一步观察发现有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提示老化的机体其骨髓造血功能是低下的。  相似文献   

9.
运动诱发性支气管哮喘中免疫机制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分泌的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T淋巴细胞的激活和运动诱发性支气管哮喘 (EIA)的关系。方法 选择支气管哮喘 (简称哮喘 )患者 3 2例 ,其中运动性哮喘患者 (A组 ) 13例 ,非运动性哮喘患者 (B组 ) 19例、正常对照组 (C组 ) 8名进行踏车运动试验 ,分别测定其运动前、运动后 10min、1h血清中的ECP浓度、白细胞介素 5 (IL 5 )mRNA、外周血CD+ 2 5T淋巴细胞占总淋巴细胞数的百分比 (CD+ 2 5% )。结果  (1)运动前A组患者的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 (FEV1)与ECP和CD+ 2 5%呈负相关 (r分别 =- 0 79和 - 0 61,P均 <0 0 1) ;(2 )运动后A组患者FEV1为 (2 5 2±14 4) % ,PEF为 (41 2± 3 3 0 ) % ;B组患者运动后FEV1为 (1 5± 5 5 ) % ,PEF为 (11 3± 7 9)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3 )运动后 10min及 1hA、B两组患者ECP、CD+ 2 5%、IL 5mRNA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均 >0 0 5 )。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分泌的ECP、T淋巴细胞的激活在运动诱发性哮喘的发病机制中未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者初治时和完全缓解 (CR)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方法 :采集B淋巴细胞系ALL儿童初治时、CR后的外周血 ,分离出其中的单个核细胞 (MNC)。用单克隆抗体在流式细胞仪上测定CD3、CD4、CD8以及IL 2受体CD2 5的含量 ;通过T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IFN γ和TNF α的测定 ,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分析T淋巴细胞功能的变化。结果 :①初治时 ,患者的CD4 /CD8为 (1.10± 0 .79) ,较健康儿童 (2 .74± 1.2 1)明显降低 (P <0 .0 1) ,CD4、CD8产生细胞因子IFN γ和TNF α的能力均低于正常对照 (P <0 .0 5 )。②CR后 ,CD4 /CD8为 2 .5 4± 1.39,比初治时明显提高 (P <0 .0 5 ) ,CD4、CD8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增强 ,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各项数值仍低。③初治患者的CD4 + CD2 5 + T淋巴细胞为 (0 .76± 0 .5 6 ) ,明显低于CR组 (2 0 .4± 5 .1) (P <0 .0 1)和对照组 (16 .3± 6 .3) (P <0 .0 1)。这表明 ,免疫损害在白血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的产生和CD2 5都趋于正常。结论 :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与儿童白血病的预后关系密切 ,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对本病的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髓CD34+细胞表面标志的变化,了解SLE患者造血干细胞是否存在异常。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CD45/SSC设门分析10例SLE患者和10例正常人骨髓CD34+细胞CD90、CD117、CD123、CD164、CD166、CD95(FAS)、FAS-L、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等表面分子的表达及其与病情活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SLE患者骨髓CD34+细胞比例(1.5±0.4)%,明显低于正常人(2.3±0.8)%,P<0.01;非活动期患者(2.0±0.4)%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LE患者CD34+、CD95+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48.3±10.6)%vs(24.3±11.1)%,P<0.05],患者CDl23和CDl66也明显高于正常人[(45±22)%vs(20±4)%,P<0.05];[(31±20)%vs(11±6)%,P<0.05]。其余表面标志的表达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l23表达率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负相关(r=-0.700,P< 0.05),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无相关性。CD166表达与SLEDAI(r=0.472,P<0.05),血清C3 (r=-0.712,P<0.01),尿蛋白定量(24h)(r=0.558,P<0.05)显著相关。结论SLE患者骨髓CD34+细胞CD95、CDl23、CDl66的表达率增加,CDl23的表达率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显著负相关:CDl66的表达率与SLEDAI评分、24h尿蛋白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清C3呈显著负相关,CDl66可能是一个新的SLE疾病活动性标志。  相似文献   

12.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 X  Lu S  Wang G  Yue B  Wang Z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5):325-328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 (DC)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体内病毒持续感染的关系。方法 从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 ,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 ,白细胞介素 (IL) 4的AIM V无血清培养基诱导培养DC。观察DC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 ,检测DC表型 ,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 ,检测DC诱导同种异体静止T细胞增殖的能力和上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实验组DCCD86表达率为 (5 2 4± 13 3) %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83 7± 15 8) % (P <0 0 1) ;实验组DC诱导同种异体静止T细胞增殖的能力每分钟液闪计数值 (cpm)为 192 4 5± 2 7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 6 5 2 9± 32 18(P <0 0 1) ;实验组MLR中IL 12p40 平均值为 (40 4± 10 3)ng/L ,干扰素γ平均值为 (7891± 82 1)ng/L ,分别低于对照组 (80 2± 2 0 5 )ng/L和 (13490± 15 5 4 )ng/L(P <0 0 0 5 )。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DC功能低下 ,提示与HCV持续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用异基因清髓性干细胞移植 (Allo SCT)和非清髓性干细胞移植 (NST)方法治疗狼疮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NST组 2 2只BXSB鼠用fludarabine +环磷酰胺 (CTX)作预处理。Allo SCT组 2 2只BXSB小鼠用马利兰 +CTX作预处理 ,预处理后受者输入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动员后的供者 (C5 7BL/ 6 )的外周血干细胞 ,用环孢素A(CsA)、甲氨蝶呤 (MTX)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 ,G CSF促进移植后的造血和免疫重建 ,流式细胞仪检测供者Sca 1+ 含量及移植后受者T淋巴细胞亚群 (CD3-CD5 + 、CD3+ CD5 + )的变化 ,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培养供者的粒 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GM CFU) ,PCR法对移植后BXSB鼠嵌合状态进行分析 ,直接免疫荧光法和光镜检测移植前后受者的肾病理变化。结果 G CSF动员后不同时间两组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MNC)、CD+ 34、GM CFU数差异无显普性 (P均 >0 0 5 ) ,G CSF动员后第 7天两组供者MNC、CD34+ 、GM CFU数达最佳水平 ,NST组白细胞下降最低值分别为 (0 6± 0 2 )× 10 9/L ,高于Allo SCT组的 (0 2± 0 1)× 10 9/L (P <0 0 5 ) ,白细胞上升至 1 0× 10 9/L的时间在NST组为 (17 5±6 3)d ,比Allo SCT组明显缩短 (P <0 0 5 ) ,尿蛋白从 转为 +或 -、抗dsDNA抗体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EB病毒、bc1 2、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三者之间的关系 ,探讨EB病毒在SLE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双色解析法检测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EB病毒潜伏膜蛋白 (LMP1)和抗凋亡基因bc1 2的表达。结果 活动期患者B淋巴细胞LMP1和bc1 2的表达率均高于稳定期患者 ,两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1) ;SLE患者LMP1+ 细胞bc1 2表达率高于LMP1 细胞 (P <0 0 1) ,且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bc1 2的表达与LMP1的表达呈正相关 (r=0 32 8,P <0 0 5 ) ,与病情积分成正相关 (r=0 339,P <0 0 1)。结论 EB病毒感染B淋巴细胞后 ,通过上调受染细胞bc1 2的表达 ,抑制B淋巴细胞的凋亡 ,参与SLE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T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及其细胞周期调节蛋白(CCRP)的表达,探讨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T淋巴细胞过度活化、增殖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碘化丙啶DNA染色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30例发作期哮喘患者(哮喘组)及20名正常人(正常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同步测定相应T淋巴细胞内CCRP、依赖激酶抑制蛋白(P27kipl)、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 E)、cyclin A、cyclin B的表达水平.比较哮喘患者和正常人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哮喘组S期、S+G2/M期的T淋巴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8±9)%和(25±10)%,对照组分别为(5±4)%、(11±6)%,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哮喘组G0/G1期的T淋巴细胞百分率为(76±10)%,对照组为(90±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哮喘组T淋巴细胞内P27kipl的表达水平为 (4.0±2.4)%,对照组为(6.7±4.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哮喘组cyclin E、cyclin A、cyclin B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5±24)%、(9±7)%、(6.4±5.9)%,对照组分别为(6±5)%、(4±4)%、(3.4±1.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 T淋巴细胞内CCRP异常表达与发作期哮喘患者T淋巴细胞过度活化、增殖有关,将CCRP作为调控靶点,可望成为治疗哮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外周血B1细胞、B细胞数量及CD4 0 表达在病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用三色流式细胞技术对 162例SARS临床诊断病例外周血B1细胞 (CD+ 19CD+ 5 )数、B细胞 (CD+ 19)数及B细胞CD40 的平均荧光强度 (CD4 0 MF)进行检测并与 3 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患者及 3 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B1细胞数、B细胞数及CD40 MF作比较。结果 SARS临床诊断病例B细胞总数为 ( 2 92± 181)× 10 6 /L ,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 ( 2 0 0± 65)× 10 6/L(F =6 17,P <0 0 5) ,但显著低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的 ( 3 59± 168)× 10 6 /L(F =6 2 8,P <0 0 5) ;在病程的 11~ 2 0天B1细胞数为 ( 2 4± 14 )× 10 6 /L ,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的 ( 3 9± 2 0 )× 10 6 /L(F =4 2 3 ,P <0 0 5) ;病程的前 10天CD4 0 MF为 ( 9 8± 1 6) ,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的 ( 12 6± 4 4) (F =5 13 ,P <0 0 5)。SARS重症组与轻症组B细胞数分别为 ( 3 4 7± 156)× 10 6/L及 ( 2 68± 2 11)× 10 6/L ,两者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 (F =7 11,P <0 0 1)。结论  ( 1)SARS患者外周血B细胞、B1细胞的数量及CD40 MF的表达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其中B细胞数量与SARS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 2 )B细胞、B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抗原CD3+ /CD2 5 + 、CD3+ /HLA DR+ 和CD3+ /CD6 9+ 的表达。 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双色免疫荧光标记术对 4 5例老年肺癌患者上述 3种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抗原表达进行检测 ,并与非老年肺癌组、健康老年对照组和老年良性病变组对比。 结果  4 5例老年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CD3+ /CD2 5 + 、CD3+ /HLA DR+ 和CD3+ /CD6 9+ 表达 (分别为 7 2 4± 1 85、2 8 4 6± 5 39和 7 78± 2 6 3)低于健康老年对照组(分别为 10 35± 2 5 4、37 16± 5 5 1、11 0 2± 2 18)和良性病变组 (分别为 9 5 3± 3 0 2、35 33± 5 2 3、10 6 7± 2 4 5 ) ,P <0 0 1。老年组与非老年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或P <0 0 1)。对照组和老年良性病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Ⅲ、Ⅳ期 (分别为 7 15± 1 13、2 5 32±5 2 3、7 14± 2 81)和Ⅰ、Ⅱ期 (分别为 8 0 6± 1 2 1、30 2 7± 6 0 5、8 4 3± 2 6 7)表达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中、高分化程度的肺癌患者其表达 (分别为 8 2 3± 1 2 3、34 0 5± 6 6 1、11 2 5± 3 2 2 )明显高于低分化程度的肺癌 (分别为 7 0 2± 1 35、2 5 31± 5 87、5 31± 3 5 7) ,P <0 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体外观察雌二醇(E2)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髓干/祖细胞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半固体休落培养观察17例SLE患者骨髓CD34^ 细胞、CD34^ CD38^-亚群、混合细胞集落(GEMM-CFU)和粒巨噬细胞集落(GM-CFU)的改变。体外观察E2、E2+其拮抗剂他莫西芬对SLE患者骨髓GM-CFU的作用。结果 ①SLE患者CD34^ 细胞、GEMM-CFU、GM-CFU的形成校正这对照组明显减少;②E2对女性SLE较男性SLE、正常对照组的GM-CFU集落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③他莫西芬可逆转E2对女性SLE患者的GM-CFU抑制作用。结论 SLE患者较后期的干细胞、祖细胞存在异常,雌激素可能介导了SLE患者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激活诱导的细胞死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 (PBL T)激活诱导细胞死亡 (AICD)的发生情况 ,探讨AICD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技术负性分离 1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 9例正常人PBL T ,应用抗CD3单克隆抗体、佛波醇 (PMA)及离子霉素 (iono mycin)体外诱导细胞活化 ;采用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切口末端标记 (TUNEL)染色观察凋亡情况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诱导组PBL T凋亡率为 (16.73±0 .99) % ,明显高于未诱导组 (9.74± 1.14 ) % ,P <0 .0 1。无论是否诱导 ,患者PBL T的凋亡率均高于健康人。培养上清液中IFN γ浓度与T细胞凋亡率成负相关 (P <0 .0 1) ,而各组IL 10的浓度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L T存在AICD现象 ,并且可能是造成HBV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系统性红斑狼疮凋亡相关基因Fas、sFas mRNA表达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从转录水平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凋亡相关基因Fas、sFas表达情况 ,探索凋亡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荧光标记RT PCR半定量方法 ,以 β actin为内参照 ,对 5 0例SLE、2 4例RA和 2 4名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sFasmRNA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 SLEFas、sFas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 ( 3 2± 1 8vs 2 1± 0 6,P <0 0 0 1和 1 2± 0 7vs 0 5 8±0 2 7,P <0 0 0 0 1) ,并且表达量与病情活动度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5 2 18,P =0 0 0 7和 0 4 188,P =0 0 3 7) ,而RA仅sFas表达增高 ( 0 9± 0 5vs 0 5 8± 0 2 7,P <0 0 1)。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存在异常 ,提示凋亡在SLE发病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