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患者肌电图的特点及其意义。方法采用肌电图检测技术,对86例临床诊断为GBS的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测,并比较分析与脑脊液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及其差异性,即其中29例脑脊液生化值(细胞-蛋白分离)异常和16例CFS值正常的肌电图结果分析。结果临床诊断GBS 86例病例中,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异常率最高;其次是胫神经H反射。而腰穿检查结果敏感度低,异常率也低。结论 GBS患者临肌电图特征:以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异常表现为主,MCV传导速度异常高于SCV感觉传导速度;H反射异常率高于F波异常率;脑脊液常规检查蛋白细胞变异明显影响患者周围神经(MCV/SCV/H/F)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nydrome,GBS)患者脑脊液蛋白与面神经瘫痪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9月我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11例GBS患者临床与生化资料,根据面神经瘫痪将患者分为面神经正常组与瘫痪组,比较两组患者间的临床、生化特征;根据脑脊液蛋白值将患者分为脑脊液蛋白正常组、轻度偏高组与异常偏高组,比较3组间面神经瘫痪数量的变化;分析脑脊液蛋白与面神经瘫痪的相关性。结果面神经正常组与瘫痪组之间患者性别、年龄、残疾量表评分(≥3)、上呼吸道感染、胃肠感染、肺部感染及近期疫苗接种史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脊液蛋白、免疫球蛋白G(Ig G)、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QALB)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不同脑脊液蛋白水平患者面神经瘫痪数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3.48,P=0.03);脑脊液蛋白水平与面神经瘫痪数量呈正相关(r=0.288,P0.01)。结论 GBS患者脑脊液蛋白值越高面神经瘫痪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脑脊液蛋白有助于GBS患者面神经瘫痪的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急性期脑脊液中是否存在14-3-3蛋白,探讨其与GBS早期诊断是否具有相关性. 方法 采用ELISA KiT方法检测40例GBS患者起病后3 d内、第7天、第14天脑脊液14-3-3蛋白浓度,对照组为10例同期骨科手术患者及25例同期住院的其它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并同时用罗氏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脑脊液蛋白;观察早期GBS患者脑脊液中14-3-3蛋白含量变化及其与脑脊液蛋白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 GBS组在起病后3 d内、第7天、第14天脑脊液中测得的14-3-3蛋白含量分别为(6.237±2.627)ng/mL、(8.369±3.003)ng/mL、(13.431±6.461)ng/mL;脑脊液蛋白含量分别为(0.308±0.1 13)g/L、(0.378±0.135)g/L、(0.587±0.273)g/L;GBS组脑脊液14-3-3蛋白最早可于起病后20~48 h出现,其含量在起病后第7天、第14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BS组脑脊液蛋白含量在起病后第14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14-3-3蛋白含量与脑脊液蛋白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GBS早期脑脊液中存在14-3-3蛋白,其含量增高可使脑脊液蛋白量随之增高:用ELISA KiT方法检测脑脊液中14-3-3蛋白浓度可用于GBS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急性期脑脊液(CSF)中是否存在S100b蛋白, 探讨其在GBS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40例GBS患者起病后3d内、7d、14d及35例对照组入组后脑脊液S100b蛋白浓度;并同时用罗氏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脑脊液蛋白,观察早期GBS患者脑脊液中是否存在S100b蛋白,并观察脑脊液 S100b蛋白与脑脊液蛋白是否具有相关性 .结果 GBS组脑脊液S100b蛋白最早可于起病后24~72h出现,其含量在起病后第7天明显高于对照组;GBS组脑脊液蛋白含量在起病后第14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S100b蛋白含量与脑脊液蛋白含量不具有相关性(P >0.05).结论 在GBS早期脑脊液中存在S100b蛋白,用ELISA 方法检测脑脊液S100b蛋白可以作为GBS早期诊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神经成像(MRN)序列对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3.0T MRI对43例临床诊断为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行术前常规MRI及MRN序列扫描,对手术探查、术中肌电图及术前MRI/MRN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RN对节前神经损伤诊断的敏感度为76.2%,特异度为83.6%,准确率为80.0%。MRN对臂丛神经节后损伤诊断的敏感度为74.8%,特异度为88.1%,准确率为79.2%。结论 MRN可作为早期臂丛神经损伤定性及定位诊断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 对20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进行肌电图(EMG)、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F波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检测,共检测160条运动神经、120条感觉神经及60块肌肉,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上、下肢神经远端潜伏期延长占54.4%,MCV减慢占68.8%,F波异常占95.0%,SCV减慢占70.8%,EMG提示神经源性损害占70.0%.结论 GBS为广泛的周围神经损害,存在以脱髓鞘为主伴有轴索变性的神经电生理改变.神经电生理检测对GBS的诊断具有极为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点,探讨神经电生理评分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为GBS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脑科医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GBS的住院患者49例的资料,分析其神经电生理评分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49例GBS患者中感觉纤维受累46例,运动纤维受累40例,F波受累30例,自主神经系统受累42例,轴索受累46例,髓鞘受累44例,多神经(4条或4条以上)未引出肯定波形17例。神经电生理评分低分者22例,高分者27例。39例患者行血神经节苷脂抗体检测,阳性者25例,其中单种抗体阳性者13例,多种抗体阳性者12例;神经电生理评分低分组与高分组2组患者在峰值hughes评分、随访hughes评分及缓解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45及P=0.026);单种抗体阳性及多抗体阳性两组患者在神经电生理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而在性别、年龄、运动症状、感觉症状、颅神经症状、脑脊液蛋白定量、神经电生理评分、治疗方案选择、峰值及随访hughes评分以及预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神经梅毒患者的脑脊液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梅毒患者脑脊液及临床资料,其中,神经梅毒组30例,潜伏梅毒组25例,两组分别测定脑脊液压力、白细胞数、蛋白含量,同时测定血清及脑脊液中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螺旋体明胶凝结试验(TPPA),并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均正规全程青霉素驱梅治疗;对两组患者门诊复诊或进行电话跟踪随访2年,并进行预后评定,同时进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血清PRP及TPPA均为阳性;神经梅毒组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含量较潜伏梅毒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神经梅毒组无变化5例(16.7%),改善21例(70.0%),进展4例(13.3%);潜伏梅毒组无变化15例(60.0%),改善8例(32.0%),进展2例(8.0%).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含量以及RPR、TPPA滴度升高,与FIM评分呈负相关(分别r=-0.480、-0.504、-0.465及-0.550,均P<0.05).结论 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含量以及RPR、TPPA升高程度,均与预后密切相关,脑脊液改变越重,则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我院选取的60例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诊断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神经梅毒组32例,潜伏梅毒28例,分别测定并比较2组患者的脑脊液压力、白细胞数及蛋白含量,同时测定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与螺旋体明胶凝结试验(TPPA);经过同等方式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预后进行评定。结果 2组患者血清RPR与TPPA均呈阳性;与潜伏梅毒组比较,神经梅毒组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2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梅毒组改善21例(65.5%),进展5例(15.6%),无变化6例(18.8%);潜伏梅毒组改善9例(32.1%),进展3例(10.7%),无变化16例(57.1%)。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含量及RPR、TPPA升高程度与预后有密切关系,与FM评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12、-0.523、-0.487及-0.572,且P均0.05。结论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改变与预后密切相关,患者脑脊液改变越重,其预后则越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血脑屏障通透性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随访2013年1月~2016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78例GBS患者,根据出院后第6个月时Hughes评分分为预后较好组(Hughes<3分)和预后不良组(Hughes≥3分),比较两组间临床、脑脊液生化资料及免疫治疗方式.结果 临床预后较好组与不良组之间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前驱症状、肺部感染、机械通气、脑脊液蛋白、免疫球蛋白G(IgG)、IgG指数、24 h鞘内IgG合成率、神经轴索损伤、免疫治疗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肌力评分、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1.73,8.01;P<0.05).血脑屏障损伤与患者临床预后不良呈正相关(r=0.32,P<0.01).结论 GBS患者入院时血脑屏障损伤其临床预后较差,血脑屏障通透性可作为评估GBS患者临床预后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