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目的:分析研究茵栀黄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96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茵栀黄联合蓝光治疗,对照组采用蓝光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后胆红素变化以及黄疸消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常规应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对症处理的基础上,观察联用中药茵栀黄口服液灌肠疗法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蓝光照射及对症处理;观察组3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茵栀黄口服液保留灌肠,观察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平均黄疸消退天数为(3.15±1.23)天,对照组平均黄疸消退天数为(6.62±1.72)天。2组黄疸消退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天后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TBI L)水平降为(185.8±21.6)μmol/L,未结合胆红素(I BI L)下降为(159.4±20.4)μmol/L,观察组分别为(110.4±21.8)μmol/L,(96.4±18.7)μmol/L,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7天后对照组TBI L水平降为(142.6±16.2)μmol/L,I BI L下降为(96.4±14.3)μmol/L,观察组分别为(64.2±19.6)μmol/L,(57.6±17.1)μmol/L,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常规蓝光照射及对症治疗基础上联用茵栀黄口服液灌肠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能明显缩短黄疸清退时间,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沈剑虹 《新中医》2015,47(2):161-163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配合培菲康、蒙脱石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1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2例采用培菲康、蒙脱石治疗,观察组5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口服。治疗前后检测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患儿粪便总胆红素、黄疸降至正常的时间等,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55%,对照组为82.69%,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各时间点观察组粪便有形成分总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第1、2、3、4、5天,观察组粪便总胆红素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1)。黄疸消退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2组患儿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茵栀黄口服液配合培菲康、蒙脱石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有效降低患儿血胆红素水平,增加粪便中胆红素排出,加快黄疸消退,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口服茵栀黄注射液与思联康配合抚触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思联康和茵栀黄注射液,并配合抚触法治疗;5d后观察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变化,比较两组患儿蓝光照射总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蓝光照射总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口服茵栀黄注射液与思联康配合抚触可改善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90例患儿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每次3ml,每日3次,5天为一疗程,并进行疗效判定,观察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及胆红素下降情况。结果: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5.1±1.8d,短子对照纽7.5±2.2d,胆红素下降值149.18±38.32umol/L,高于对照组95.35±36.42umol/L。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在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疽中,具有加速胆红素分解和排泄,缩短病程的作用。疗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蓝光照射配伍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观察2组护理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浓度变化,记录2组黄疸出现时间和消退时间。结果: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浓度护理前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黄疸出现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P<0.05),而黄疸消退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明显降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胆红素浓度,缩短黄疸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应用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7年2月医院收治的116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患儿给予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检测治疗前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应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定量表(NBNA)对治疗前后患儿神经发育情况进行评价,对比两组患儿药物发挥药效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并观察两组患者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83%、77.58%,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的药物发挥药效时间与黄疸消退时间均较对照组患儿明显缩短(P0.05);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的NBNA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的NBNA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NBNA评分低于治疗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应用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显著提高疗效,并能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小儿黄疸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对血清微量元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7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和铁、铜、锌离子的水平、黄疸消退时间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100%(86/86)和80.2%(69/86),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和对照组中疗效为"显效"的患儿比例分别为80.2%(69/86)和52.3%(45/86),观察组中疗效为"显效"的患儿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在观察组患儿中,有28例在治疗期间出现了轻度腹泻症状,占32.6%,主要表现为多次少量稀便或稀水样便,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两组均未发现其他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两组患儿的血清铁、铜、锌离子水平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小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更好,能够更加显著地降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加快黄疸的消退,纠正微量元素代谢紊乱,降低血清微量元素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茵栀黄注射液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茵栀黄注射液。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3天内观察组黄疸消退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注射液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促进黄疸消退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尽早应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从而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方法:将本院儿科住院60例生后4天至30天新生儿黄疸不退患儿用口服茵栀黄口服液3mL,1日3次,治疗10天。结果:1~3天起效40例,3天以后起效15例,无效5例,有效病例均在10~15天内黄疸消退。结论:茵栀黄口服液对新生儿黄疸有一定退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常晓雯  赵燕凤 《新中医》2024,56(1):130-134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及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散剂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 并分析该联合疗法对患儿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0 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 方案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茵栀黄治疗组各50 例。常规治疗组予以蓝光照射及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散剂治疗; 茵栀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予茵栀黄口服液口服治疗。2 组均治疗7 d。比较2 组临床疗效、住院时 间、胎便排空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 组治疗前后胆红素和肝功能指标水平。结果:茵栀黄治疗组总 有效率96.00%, 高于常规治疗组84.00% (P<0.05)。治疗后, 2 组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 素(IBil)、总胆红素(TBil) 水平均下降(P<0.05),且茵栀黄治疗组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 2 组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及碱性磷酸酶(ALP) 水平均降低(P<0.05), 且茵栀黄治疗组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茵栀黄治疗组患儿的住院时间、胎便排空时间均短于常规治疗 组(P<0.05)。2 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 光照射及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散剂治疗新生儿黄疸能够提高临床疗效,保护患儿肝功能,降低胆红素水平 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妈咪爱联合茵栀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10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妈咪爱与茵栀黄,对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值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减轻血清总胆红素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妈咪爱与茵栀黄联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确切、安全,可作为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7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记录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时间等情况,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为(7.4±2.9)d,与对照组形成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第3d、第5d、第7d观察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分别为(189.09±25.58)μmol/L、(104.83±10.43)μmol/L、(84.97±9.38)μmol/L,与对照组形成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与对照组形成明显差异(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理想,加快黄疸消退,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将86例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组采用茵栀黄颗粒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两组患儿均采取常规对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5d。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变化、治疗后黄疸消退时间和胆红素开始下降时间、治疗后疗效及治疗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胆红素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胆红素水平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和胆红素开始下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81.40%)(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血清胆红素,缩短黄疸消退时间和胆红素开始下降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具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西药常规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00例住院患者按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常规治疗,蓝光照射,2次/d,30min/次;白蛋白辅助治疗。治疗组50例茵栀黄口服液(菌陈15g,桅子6g,炙大黄1g,黄芩、黄柏各3g,甘草10g)。1剂/d,水煎50mL,早晚口服。由于婴儿吸收量较少,可一日内多次进行服用,不能口服可胃管注入。常规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4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胆红素下降值、黄疸消退时间、不良反应。连续治疗4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45例,显效38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痊愈34例,显效29例,有效5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68.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胆红素水平下降数值、黄疸消退时间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西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吴海波  郑小娟 《新中医》2020,52(12):136-138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灌肠配合穴位按摩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4例病理性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的干预方案分为对照组46例和研究组48例。对照组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茵栀黄口服液灌肠、穴位按摩治疗。对比2组干预前后血清胆红素指标、黄疸消退时间、临床疗效及家长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后,2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及间接胆红素(IBil)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研究组以上3项血清胆红素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黄疸消退时间(5.63±1.48)d,短于对照组的(8.49±2.37)d (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的78.26%(P<0.05)。研究组家长总满意率95.83%,高于对照组的82.61%(P<0.05)。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中,在蓝光照射及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灌肠、穴位按摩治疗,可有效缓解患儿的黄疸症状,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家长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茵栀黄注射液联合光疗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9月—2013年2月收治的23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115例患儿采用光疗联合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对照组115例患儿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3.0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和胆红素降至正常天数分别为(51.7±25.1)μmol/L、(4.2±2.3)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疗联合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可有效降低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吕红仙 《新中医》2015,47(6):183-184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蓝光疗法联合腹部按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黄疸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70例,均给予基础营养支持、抗感染及保温治疗。对照组给予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腹部按摩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黄疸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29%,对照组为7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腹部按摩综合疗法,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微生态制剂布拉氏酵母菌预防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效果。方法将正常新生儿25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28例,研究组给予茵栀黄口服液和布拉氏酵母菌散剂口服,对照组单纯给予茵栀黄口服液口服。观察第1次胎便排出及第1次胎便转黄时间,观察黄疸高峰期峰值及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胎便早排例数和胎便早变黄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黄疸高峰期峰值和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剂能促进胎便早排,减少胆红素肝肠循环,辅助退黄,降低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5,(6):1241-1243
目的:评价与分析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茵栀黄治疗应用于新生儿黄疸中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抽签法将376例产科母婴同室新生儿黄疸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88例。对照组采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第1、3、5天检测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统计两组临床药物起效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P>0.05);治疗第1、3、5天,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但第1天,两组组间比较(P>0.05);第3、5天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P<0.05)。观察组临床药物起效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分别为(1.1±0.4)d、(3.5±1.6)d与对照组(2.7±0.5)d、(5.2±1.9)d比较(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性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其可明显降低患儿血清胆红素,且起效快,加速黄疸消退,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