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认为,通过诊察手足寒热可以辨别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手心较热的为内伤发热;手背较热的为外感发热;手心手背俱热为内伤兼外感发热。如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说:“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感风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李梴《医学入门》也说:“手背热为外感,手心热为内伤,手心手背俱热,为内  相似文献   

2.
厥逆指手足逆冷,重则手冷过肘,足冷过膝。它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病名,出现在多种疾病的不同阶段。从病因病机而言,有因寒、因热、因虚、因实之异。《伤寒论》对厥逆证,论述颇详,兹加以整理,以期对临床有指导作用。一、厥逆的病因、病机厥逆的原因甚多,有因汗、吐、下误治,耗津亡阳而致者;有因热郁于内,阳气不能外  相似文献   

3.
四逆【原文】伤寒四逆,何以明之。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者是也。积凉成寒,积温成热。当少阴太阴受邪之时,则手足自温,是表邪渐缓而欲传里也。《经》曰:伤寒四五日,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是太阳之邪,传至少阳也。伤寒脉浮,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是少阳之邪传于太阴也。是知邪气在半表半里,则手足不热而自温也。至于邪传少阴,为里证己深,虽未至厥,而手足又加之不温,是四逆也。若至厥阴,则手足厥冷矣。《经》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  相似文献   

4.
手足乃人体四肢之末 ,经脉交接之处 ,《灵枢·逆顺肥瘦》云 :“手之三阴 ,从脏走手 ;手之三阳 ,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 ,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 ,从足走腹。”由此可见 ,手足是人体阴阳经气交汇之所 ,对于人体阴阳运动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伤寒论》中 ,医圣张仲景多次提到手足 ,如 :手足冷 ,手足温 ,手足寒 ,手足自温 ,手足逆冷 ,手足厥寒 ,手足躁扰 ,手足折曰 折曰 汗出…… ,并根据手足冷暖寒热 ,用来说明疾病的产生、发展、预后及转归 ,给后人在诊断疾病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辨证思想 ,宝贵的经验财富。本人在此仅就《伤寒论》中之“手足温…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关于厥的论治是在《内经》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其理论在外感病中的具体体现。温病学继承《伤寒论》思想,并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一、“厥”的概念《伤寒论》337条“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即将《内经》中包括病理、证状在内的“厥”的概念,限定在手足温度降低的证状名词概念之中,排除了《内径》中其它“厥”在概念上的干扰。而温病学家则通过临床实践发现,不仅有“手足逆冷者”,而且还有多种手足温度的异常,如《温病条辨·痉病瘛病总论》“四肢冷如冰者,厥也;四肢热如火者,厥也;有时而冷如冰,有时而热如火者,亦厥也。”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中有关手足症状的描述主要包括手足冷、手足热、手足不仁等。手足冷多因阳气虚损或阳气周流不畅导致,其中阳气虚损包括局部卫阳不足、一过性阳气虚损、脾胃阳虚、肾阳亏虚等,阳气周流不畅包括体表卫阳周流不畅和体内阳气周流不畅;手足热多由局部阳气郁积、阴虚阳亢、湿热下注等造成;手足不仁则多责之气血相对不足、气血绝对不足以及营血独行。不同的病机所导致的手足症状存在细微的差别,对这些细微差别的鉴别能有效提高辨证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四、风痹候[原文]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状肌肉顽厚,或疼痛。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病在阳曰风,在阴曰痹,阴阳俱病曰风痹。其以春遇痹者为筋痹,则筋屈。……夏遇痹者为脉痹,则血凝不流,令人萎黄。……仲夏遇痹为肌痹,……四肢懈堕……。秋遇痹者为皮痹,则皮肤无所知。……冬遇痹者为骨痹,则骨重不可举,不随而痛。……诊其脉,大而涩者为痹;脉来急者为痹。养生方导引法云:一曰,以右踵拘左足拇趾,除风痹,二曰,以左踵拘右足拇趾,除厥痹;三曰,两手更引足趺置膝上,除体痹。又云:偃卧,合两膝头,翻两足,伸腰坐,口内气,振腹,自极七息。除痹痛、热痛,两胫不随。  相似文献   

8.
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祖国医学在小儿发热的治疗上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理想的疗效,现将祖国医学治疗小儿发热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发热乃邪正相争的征象,多由邪气实所致,属于外感病范畴。另外体内内在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在外感邪气方面,应分析发病季节、病邪性质、盛衰和病位;在内因方面,首先应考虑“小儿为纯阳之体”的生理特点。其次是其平素的体质状况及有无宿食,3岁以下之幼儿尤其如此。第三,有无痰湿停留,正气是否耗伤,尤其是阴液的耗伤,气的耗损;第四,有无误治情况等,归纳起来,小儿发热在病因病理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邪盛一般外邪亢盛可以引起高热,外邪衰弱多引起低热,热势的高低主要是感邪的轻重而定,亦要看小儿的体质情况,小儿为阳体,诸邪易化热化火,寒邪可以从热化,热邪可以化火,发热乃邪正交争的反映,若患儿平素阳气旺盛则病来迅速,病势重,反之阳气衰弱微者则病势轻,速度亦慢,若正气弱无力与邪相争,则发热不高,甚至低于正常,反而说明病情危急。2.热入阳明:病邪在表未愈,传入阴明,阳明乃多气多血之经,内传入里化热,病变部位有在经、在腑之分,表现为明显的热象: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大渴引饮,便干,小便短少等。3.邪传入少...  相似文献   

9.
四逆散为《伤寒论》方,药用灸甘草、枳实、柴胡及白芍药四味,原用治热厥症,手足厥逆,身热,或脘腹疼痛,或泄利下重,脉弦之证,具有透解郁邪、调和肝脾的作用。近代医家根据本方的方义功能,广泛运用于因肝失疏泄、气机不利所致的多种病证,受到满意疗效。现将近若干年来的有关资料,作如下综述: 一、在内科疾病方面 1.热厥:此乃本方之主证。凡外感热邪入里,郁而化热,阳气不达四肢,出现厥逆者,投以本方有著效。余氏对此善加青皮、大腹皮、佛手、鸡内金、赭石,经治数例,均能1剂速效。何  相似文献   

10.
四肢逆冷,统称为厥逆。但在厥逆之中,又有寒厥、热厥之别。寒厥、热厥,见于《内经》,也见于《伤寒论》,《内经》的塞厥是指手足寒,热厥是指手足热;但必须指出的是,其热厥是由于内伤肾精,阴虚生内热所致。故此,其手足热,应该理解为手足背冷,手足心热。而《伤寒论》的寒厥、热厥郁是手足凉而不温,因病理机制不同:寒厥足阴盛阳微,热厥是阳遏热伏。两者证既不同,治法亦异。本文仅就《内经》的寒厥、热厥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1.
第六章少阴病篇第一节少阴病的定义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条)历代注家均以本条为少阴病的提纲。少阴病是阴阳俱虚的证候(陆渊雷谓全身机能衰减)。由于阳气衰微,营血不足,而见到脉微细;精神极度疲备,所以但欲寐。除了“脉微细”“但欲寐”两种主要证候外,其它如恶寒、下利、踡卧、手足逆冷等证亦可见到。关于少阴病的成因,有因素体正虚,病初起  相似文献   

12.
63.闻诊包括哪些内容?答:闻诊包括:一、闻声音(1)发声:声哑,见于新病的多是外感风寒,肺气不宣;久病失音,多是肺阴亏损;发音重浊,声音高而粗多属实证;发声轻清,低微细弱多属虚证;鼾声不醒,手撒遗尿,多是中风入脏的脱证。(2)语言:声高有力,前轻后重的属外感;声音低怯,前重后轻的是内伤;说话多,且声音有力多属实热;少语言,声音低微,说话断续不接多属虚寒。(3)呼吸:呼吸气粗,属热属实,常见于外感病  相似文献   

13.
<正>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正邪相争时机体的一种反应,在许多疾病中均可以出现。在中医辨证时,发热应包括使用体温表,按手足、肌肤等测得的发热表现,也包括病人自觉发热而测体温并不高的发热现象。根据发热的性质,一般外感发热多属实热,而内伤发热则属虚热。一、常见发热病证常见的发热病证,可分为以下两大类。1、外感发热:六淫之邪侵袋肌表,正气拒邪相争,营卫失和,阳气浮越于外,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机。按其病情进展一般是由表传里,由皮毛而传至经  相似文献   

14.
二、风身体手足不随候[原文] 手足不随者,由体虚腠理开,风气伤于脾胃之经络也。足太阴为脾之经,脾与胃合;足阳明为胃之经,胃为水谷之海也。脾候身之肌肉,主为胃消行水谷之气,以养身体四肢。脾气弱,即肌肉虚,受风邪所侵,故不能为胃通行水谷之气,致四肢肌肉无所禀受。而风邪在经络,搏于阳经,气行则迟,关机缓纵,故令身体手足不随也。诊脾脉缓者,为风痿,四肢不用。又心脉肾脉俱至,则难以言,九窍不通,四肢不举。肾脉来多,即死也。养生导引法云:极力左右振两臀,不息九通。愈臀痛劳倦,风气不随。振两臀者,更互踶(?),犹言蹶。九通中间,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有关“厥证”的记载最早始于《内经》 ,且论述甚多。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指突然昏倒 ,不知人事 ;二是指肢体手足逆冷。其后历代医家亦对厥证不断加以充实 ,提出气、血、痰、食、暑、尸、酒、蛔等厥 ,但纵观以上分类均为里厥证。临床中笔者发现许多小儿外感高热时常出现恶寒、头痛、无汗、四肢逆冷、脉浮等 ,符合“厥”的定义。故把这种由外感引起的表证伴四肢逆冷者称为小儿表厥证。1 病因病机《伤寒论》“凡厥者 ,阴阳气不相顺接 ,便为厥” ,说明厥证的病机是阴阳失调、气机逆乱。由于小儿冷暖不懂自调 ,且为稚阴…  相似文献   

16.
<正> 病例十一 1.证候分析:患者虽头痛、发热、无汗,但脉沉数有力,无恶寒、鼻塞、流涕而喘,可以断定本病不是伤寒太阳表实之证。虽有神昏谵语,目赤不闭,肢厥躁动,但无夜重昼轻,语蹇舌绛之征,且腹胀满微鞭,此又绝非温病逆传心包。病者又有四肢厥冷,下痢纯清黑水,但脉不微细,苔又黄腻而高热,也不似阴盛阳衰之候。病以热、昏、谵、烦俱现,并兼有下利纯清黑水,苔腻而黄,但从无里急后重之象,又无腹痛之状,此病更非为痢疾。综括上述临床表现,病者高热、头痛、嗜睡,但却无恶寒、项强之候,可知病在里而不在表,据腹满而鞭,烦躁,目赤不闭,脉沉数而有力,是邪入里而结深;下利纯清黑水,是燥屎结于肠中,热结旁流所致;无汗、手足四肢厥冷,为表里郁遏,热深厥深之候。根据上述分析,本病是由热病所致的阳明腑实、热结旁流之证。 2.诊断:风温,有形热结型,热结旁流症。 3.立法及其依据:软坚泄热攻下。据上  相似文献   

17.
雷诺综合征以四肢末端出现对称性、阵发性的苍白、紫绀、潮红性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手足逆冷”的厥证。“寒者热之”,多数医家治疗以温补阳气、散寒凝为主。但在风湿性疾病中,雷诺征因阳气郁结于里,不能通达于四末所致者多见,为阳气的相对不足而致,其关键病机是“阴阳气不相顺接”,故其治疗不应见寒即予以大剂温阳散寒之品,而应从阻遏阳气正常布散的原因入手,通过疏肝理气、泄热通闭、活血化瘀、利湿通阳等法,使阳气畅达、四末得养,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风温风温,为感受风温病邪而致的新感温病。多发于冬春两季,尤以春季为多见。临床以发热、烦渴、喘咳为特征。初起,温邪上受犯肺,严重者逆传心包,邪扰肝经,则动风发痉。《温病条辨·解儿难》称为“风温痉”。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谓:“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因风乃天地之阳气,温乃热化之邪,两阳相灼,先伤上焦,然其病变,总不外乎“手三阴为病薮”。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指出:“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明确了风温的发病,主症及其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四逆散为《伤寒论》所载经方,原文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1],该证虽言少阴病,但并非少阴寒化证,而是肝胃气滞,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所致,故见手足不温。正如《医宗金鉴》曰":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笔者临床运用四逆散治疗脾胃疾病常收良效,兹介绍验案3则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此诸论,乃皆言寒痢之当温也。如所云手足厥逆,恶寒腹痛,脉微欲绝,下痢清谷之类,此固阴寒之甚者也。其于疑似之间,则犹有真辩:凡伤寒下痢由热邪者,必有烦躁大热,酷欲冷水等证,亦必有洪滑强盛数实等脉,如果表里俱热,方可作火证论治。若其脉虽数而无力,外虽身热而不恶热,内虽渴而不喜冷,此其内本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