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支气管哮喘免疫发病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近年对支气管哮喘发病机理的新认识、哮喘炎症形成的机理以及各种炎症细胞、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粘附分子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3.
支气管哮喘 (哮喘 )是由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及其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的慢性非特异性气道炎症。免疫病理学机制将哮喘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致敏阶段 ,包括过敏原刺激 ,诱导T淋巴细胞活性、IL -4产生、IgE合成和效应细胞释放介质 ;第二阶段为慢性过敏性炎症阶段 ,以TH1 /TH2 细胞比例降低 ,产生IL -5和嗜酸粒细胞活化、聚集为特征 ;由慢性炎症引起的气道结构重塑 ,是哮喘气道炎症发展最后阶段。有关哮喘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 ,免疫功能改变在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现就近几年来有关哮喘发病的免疫机…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治疗哮喘的免疫学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细胞因子、气道炎症及高反应性、脂类介质、免疫蛋白水平、T淋巴细胞、炎性介质、黏附分子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细胞分子水平作用机理进行了综述。针对目前中医药治疗哮喘实验研究存在的问题和阐述作用机理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6.
2004中国哮喘论坛专家共识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近年来支气管哮喘成为呼吸系统疾病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借助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技术的进展,对哮喘的发病机制在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出了新的诠释,并形成了一些新的学说;通过贯彻执行《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以及以GINA为蓝本的各个国家的哮喘诊治指南,哮喘的临床控制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各大医药公司研制成功的新型平喘药物、给药装置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联合用药方案,使临床疗效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我国呼吸学界对哮喘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在国际哮喘学界,中国的哮喘… 相似文献
7.
支气管炎与哮喘的细胞因子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颖 《中华医学全科杂志》2004,3(1):71-72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及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性细胞参与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其发病过程受到遗传、免疫调控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免疫功能的改变尤为重要。由肥大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如组织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白三烯等及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及转归。这种反应多数受 相似文献
8.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支气管哮喘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有充分的根据表明哮喘的本质是气道的慢性炎症,但其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远未阐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是气道综合性的病理生理变化的结果。嗜酸性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等炎症免疫细胞均参与气道变态反应性炎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它们作为某一发病阶段的效应细胞,又作为下一阶段的起始细胞,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导致大量的细胞因子的产生并 相似文献
9.
从哮喘病理状态下细胞因子、效应细胞、神经—受体、激素水平等重要发病机制的角度出发,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经方治疗哮喘的药效及机理最新进展。从细胞分子生物学层面阐释了经方的有效性,证明中医经方的组方是有着充分的科学依据的,并从经方治疗哮喘的多靶点作用和作用机制的广泛性进一步说明了中医整体观在哮喘治疗思维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于海建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0,26(2):56-58
自 198 7年Palmer等证实了血管内皮细胞能产生一氧化氮 (NO)且NO具有舒张血管的作用以来 ,医学界出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即一氧化氮生物学。根据近年的研究发现 ,内源性NO除具舒张血管作用外 ,尚有调节循环、呼吸、中枢神经系统等多种生理功能 ,本文着重介绍NO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与治疗中的作用。1 NO在肺脏的产生与调控肺内能合成NO的细胞包括气道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非肾上腺能非胆碱能 (NANC)神经元、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NO由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催化L 精氨酸末端胍基中的一个氮原子氧化而成 ,其反… 相似文献
11.
B H Waksman 《East African medical journal》1974,51(9):689-695
12.
中国免疫学发展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德年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23(10):1045-1046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免疫学方法预防疾病的国家 ,早在明代 ,中国人用鼻苗法预防天花已有确凿记载。大约距此 2 0 0年后 ,Jenner的牛痘苗、Pasteur的炭疽减毒活疫苗才逐渐问世。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当代免疫学突飞猛进的两大时期 ( 1 9世纪和 2 0世纪中叶 )正遭遇清代的闭关锁国和“文化大革命”,但是 ,中国的免疫学家仍对免疫学做出了卓越贡献 ,为中国的免疫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拥有了一支朝气蓬勃的后备队伍。远在 2 0世纪 30年代 ,我国免疫学家刘思职教授就在抗体提纯、抗原抗体的定量反应甚至用计算的方法预示抗体的效价方面做出了惊人的… 相似文献
13.
14.
P. Gold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1970,103(10):1043-1051
15.
当前创新药物研究和发展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正在迅速兴起,它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创新药物研究的实力和整体水平。为建立起我国药物研究的自主创新体系,使我国创新药物研究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整体水平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应充分利用国际生命科学的最新发展,开展创新药物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建立高水平的创新药物研究体系,提高药物创新能力。在关键路径研究中,实施转换医学研究或转换研究不但影响医药企业的新产品研发过程,也会对研发机制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提出把握转换研究与新药研发三要素的关系,对提高研发效率十分重要。因而需要科学的支持系统用于评价路径,这些科学支持系统,包括技术标准、研究工具、注册政策和注册的科学标准等,以推进发明的实现。分析药物被淘汰的原因,可以认为转换研究链是关键,现有的动物疾病模型和安全性评价研究方法所获得资料运用到人、到疾病治疗,还有相当距离。其中以动力学研究为主线的ADME/E/T在转换研究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自从 60年代美国的 Nyboer与 Kubicek等提出利用测定人体特定部位的阻抗间接反映该部位血管容积变化的方法以来,各国学者引用该方法进行了广泛的临床研究。实践证明,该方法由于受到基础阻抗 (Z0)的影响,其检测值重复性很差,只能做为单一个体手术前后的监测,不同人体及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均无法进行比较研究 ,本文作者提出导纳法基本不受 Z0的影响,而且指出导纳图的图形变化有很好的重复性,从而提出了导纳微分环的新概念,证明了导纳微分环面积与血流间的密切关系,提出导纳微分环与导纳频谱分析技术在诊断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及胃动力障碍方面的可靠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回顾国内外近10年关于手部按摩疗法的研究现状,分析总结手部按摩疗法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让更多人了解手部按摩疗法这一领域及进一步推动对该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临床实习过程中,实施五步模式教学法,以自学质疑、互相交流、亲自实践、归纳总结为方法和途径,达到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20.
人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在临床上对外源及内源性的物质代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从人组织中获取的CYP成分较为复杂,且人组织本身不易获得,人们开始用各种表达系统来进行CYP的异源表达,并将表达得到的单一CYP用于药物代谢及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从而大大提高了药物高通量筛选的效率。另外,由于药物代谢酶的多态性使不同人群表现出对某种药物药效的差异,因此对某种CYP突变体的异源表达和药物代谢研究,将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优化,实施个体化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