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报道60例婴儿期室间隔缺损外科手术修补结果和体会。方法:对60例2-11月龄、体重3.2-9.5kg的室间隔缺损婴儿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修补。其中28例因难治性肺炎或心衰在儿科控制下急诊手术。结果:本组手术死亡1例,手术死亡率1.67%。手术死亡的原因为术前心导管检查致急性心包填塞,急诊手术后出现严重低心排死亡。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结论:婴儿期室间隔缺损采用外科手术修补可以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
1997年 6月~ 1999年 5月 ,我院手术治疗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 30例 ,10例行心导管检查 ,肺动脉压力 45~ 70 mm Hg(1mm Hg=0 .1333k Pa) ,2 0例行心脏超声检查 ,肺动脉压力 45~ 75 mm Hg,均痊愈出院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18例 ,女 12例 ;年龄 3个月~ 3岁 ,1岁以下 4例。均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心电图示双心室肥厚 16例 ,右心室肥厚 14例。胸部 X线示肺多血改变 ,心影增大 ,心胸比值 0 .5 0~ 0 .89,膜部室缺 2 2例 ,肺动脉瓣下室缺 8例 ,直径 0 .5~ 1.5 cm。其中合并继发孔房缺 3例 ,合并动脉导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例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近年来所收治的59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其中单纯室间隔缺损(VSD)46例,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6例,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59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57例治愈,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导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3.38%。结论室缺患儿一旦合并有肺动脉高压应尽早手术治疗,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婴幼儿大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婴幼儿大型室间隔缺损134例,其中合并房间隔缺损16例、三尖瓣关闭不全14例、动脉导管未闲18例,患儿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一期矫治术.结果:本组8例死亡,术后并发症35例,其中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6例、肺不张6例、肺炎5例、心律紊乱5例、气胸3例,术后早期复查彩超,除5例有少量残余分流外,余患儿心功能及瓣膜关闭均正常.结论:低体质量、小年龄的大型室间隔缺损应尽早手术根治;术中减轻体外循环损伤、注重脏器功能保护,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预防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肺动脉高压危象是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6.
1岁以内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的急诊和亚急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急诊和亚急诊手术治疗 1岁以内患儿室间隔缺损 (VSD)伴肺动脉高压 (PH )的效果。方法 :2 0 0 2年 5月至 2 0 0 3年 12月 ,采用急诊和亚急诊手术治疗 46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的婴儿 ,其中男 3 7例 ,女 9例。年龄 2 7d~ 12个月 ,平均 ( 5 14± 3 12 )月。体重 3 0~ 8 5kg ,平均 ( 4 98± 1 2 1)kg。室间隔缺损膜周型 3 6例 ,肺动脉瓣下型 8例 ,多发型 (膜周部 +肌部 ) 2例。其中 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PDA) ,9例合并房间隔缺损 (ASD ) ,2例合并PDA、ASD及主动脉缩窄 (COA)。所有患儿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VSD一期修补和合并畸形矫治术。结果 :全组术后早期 ( 3 0d)无死亡 ,发生并发症 14例 ,发生率 3 0 4%。二次气管插管 4例 ,肺动脉高压危象 1例 ,低心排 2例 ,心律失常 2例 ,纵隔感染、胸骨哆开 2例 ,残余分流 3例 ,经治疗痊愈出院。结论 :对反复肺炎、心力衰竭 ,药物控制不佳 ,伴有肺动脉高压的室间隔缺损婴儿 ,可行急诊或亚急诊手术治疗 ,术前必要的调整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46例10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伴中重度肺高压术后的护理经验,包括术前准备充分;接病人时有条不紊、动作迅速;术后及时监测,注意体温,防止腹胀,充分镇静。及时防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正确的呼吸道护理。认为完善的术前准备,科学的术后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岁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围手术期护理方式与特点。方法对60例1岁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手术前后加强支持疗法,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保护心功能,充分作好术前准备;指导家属正确照顾和喂养患儿;术后加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监测与管理,严密观察病情;及时防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果全组病人手术30天内死亡3例,其中反复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致呼吸系统衰竭2例,术后急性心包填塞致心跳骤停、重度低心排综合征1例,其余康复出院。结论对1岁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手术前后加强支持疗法,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术后加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监测与管理,正确处理休息与有刺激性的检查和护理之间的关系,是患儿尽快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95例婴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婴儿室间隔缺损(VSD)手术治疗及术后处理的经验。方法 低温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术中发现60(63.2%)例合并其他畸形,予以同期矫治,直接缝合VSD74例(77.9%),补片修补21例(22.1%),除7例用涤纶片或毡片均用新鲜自体心包片修补。结果 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9%,30天内死亡6例(6.3%)。随访89例,除3例(3.2%)有少量残余分流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VSD有症状者早诊断、早手术效果满意;无症状者可观察到1岁左右,体重6kg以上再手术有利于避免风险。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3岁以内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室缺)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特点及有效观察。方法 对1990年1月-1998年12月的389例婴幼儿室缺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分析其与年龄,术前心胸比值(C/T),合并肺动脉高压,室缺大小,手术方式及主动脉阻断时间的关系。结果 389例中心律失常30例,发生率为7.7%,年龄≤1岁,C/T≤0.5,合并肺动脉高压,室缺≥1cm,手术为补片修补,主动脉阻断时间≥30min为高危因素,是手术的主要死亡的原因,本组死亡9例,死亡率为2.3%,婴幼儿室缺心内直社修复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年龄,术前C/T,合并肺动脉高压,室缺大小,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方式相关。结论 对高危因素的婴幼儿应是观察的特点,有针对笥的进行观察,及时采时效防治措施,可降低手术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手术手效果。 相似文献
12.
笔者总结幼儿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术后并发症主要在肺部,其次是心律失常和心功能衰竭;肺部并发症最严重的是肺动脉高压危象、肺不张、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防与护理措施:术前1周加强营养支持,低流量吸氧、肺部理疗或给药物改善心肺功能;术后动态监测肺动脉压、SpO2,充分供氧,预防缺氧及高碳酸血症,护理操作减少对病人的刺激,以免引起烦躁或抽搐,给予镇痛镇静.合理、准确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认为加强幼儿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可避免或及时发现、纠正肺动脉高压危象、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律失常及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中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36例〉45岁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或房室瓣功能障碍。房间隔缺损修补采用直接缝合或心包片修补,同期行三尖瓣戍形术10例,二尖瓣成形术3例。结果:36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48个月,同术前相比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对有手术适应证的中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传统的外科手术曾被认为是治疗VSD的金标准,但有一定的危险性和致死率.近10年来经导管封堵治疗VSD得到迅速发展,且Amplatzer封堵器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是目前最常用的关闭肌部和膜周部VSD的封堵器.经导管封堵VSD术安全、有效,肌部和膜周部VSD的封堵治疗较外科手术并发症少和死亡率低. 相似文献
15.
Tei指数与室间隔缺损患者肺动脉高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Tei指数与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肺动脉高压的关系。方法对55例单纯VSD患者,其中13例伴肺动脉高压,和26例健康人对照进行Tei指数测定。Tei指数分别从二、三尖瓣口和左、右室流出道的多普勒血流频谱测得。结果单纯VSD不伴有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右室Tei指数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伴有肺动脉高压的VSD患者的右室Tei指数则显著增加(0.67±0.15vs0.28±0.06,P<0.0001)。右室Tei指数与右室收缩压(RVSP)具显著相关性(r=0.84,P<0.0001)。结论伴肺动脉高压VSD患者的右室Tei指数显著增加,且右室Tei指数与RVSP有显著相关性。右室Tei指数可提示VS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探讨肺动脉顺应性指数(pulmonary arterial compliance index,PACI)评价行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术患者肺动脉顺应性的价值,分析PACI与患者年龄及术后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ial systolic pressure,PASP)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适合介入封堵治疗的膜周部VSD患者74例,根据年龄分为>40岁组、20~40岁组与<20岁组,根据术后PASP值分为>40 mm Hg组、30~40 mm Hg组与<30mm Hg组,74例患者术前均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缺损直径、跨缺损分流压差与PASP,计算VSD面积指数与PACI,术后3个月再次测量PASP,并进行分析及对比。结果 >40岁组术前PACI明显低于20~40岁组与<20岁组,术后PASP高于20~40岁组与<2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VSD面积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ASP>40 mm Hg组PACI低于30~40 mm Hg组与<30 mm Hg组,VSD面积指数高于30~40mm Hg组与<30mm H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SD患者术后PASP的恢复与年龄及PACI相关,PACI可作为评价行VSD封堵术患者PASP恢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脱垂及瓦氏窦瘤破裂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脱垂及瓦氏窦瘤破裂的治疗体会.方法 118例室间隔缺损患者中合并主动脉瓣脱垂80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为(+~+++);合并瓦氏窦瘤破裂3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3例,三尖瓣关闭不全4例;合并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7例,合并主动脉-右心室通道1例.结果本组无术后早期死亡,无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复查部分病例仍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术后3个月再次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脱垂及瓦氏窦瘤破裂及早手术治疗总体效果好.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正确处理是治疗 相似文献
18.
胎儿室间隔缺损的产前超声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胎儿室间隔缺损(VSD)的超声表现及操作技巧,以提高超声对VSD的产前检出率。方法对11300例孕19~37周的胎儿进行产前系统超声检查,在胎儿四腔心切面十字交叉处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作重点扫查,观察室间隔上部有无连续中断;同时配合彩色多普勒观察有无穿隔血流。结果产前超声正确诊断VSD20例,单纯VSDt0例,VSD合并其他心脏畸形10例,VSD合并心外畸形7例。结论胎儿VSD声像图具有一定特征性,应用胎儿四腔心切面十字交叉处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对胎儿VSD的显示清晰、快捷;产后证实,超声诊断VSD准确性高,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