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提高小儿上肢外伤时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和合理选择麻醉方法。方法对小剂量氯胺酮辅助斜角肌间沟法(肌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21例2~7岁儿童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例麻醉效果满意,术中唤之能应答,肌肉松弛良好,术后立即苏醒。1例因神经阻滞不全,肌注氯胺酮5 mg/kg后完成手术,术后12 h苏醒。1例术中出现眼球震颤等神经精神异常,术后6 h恢复正常。结论小儿上肢手术时选择合理有效的麻醉方法和合理用药都十分重要。小剂量氯胺酮使小儿镇静和镇痛,不良反应少,术后易苏醒。大剂量产生全麻作用,不良反应多,呼吸道分泌物多,术后不易苏醒,术中管理困难。  相似文献   

2.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上肢手术首选的一种麻醉方法.然而,不同部位的手术选用不同入路,对麻醉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我院对上肢手术患者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分析插管全身麻醉辅助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期间东莞市中医院进行上肢手术治疗患儿中选取 80 例,应用信封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0 例。给予对照组患儿 插管全身麻醉,给予观察组患儿插管全身麻醉辅助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儿不同时刻平均动脉压(MAP)与心率(HR) 水平、苏醒时间、术后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状况。结果:T0 时刻(实施麻醉前)两组患儿 MAP、HR 水平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差异(P > 0.05);T1、T2 时刻(气管导管插管时、气管导管拔管时)两组患儿 MAP、HR 水平均升高,且观察 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儿苏醒时间比对照组短,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比对照组低,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儿嗜睡、拔管时候躁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在对小儿实施上肢手术中实施插管全身麻醉辅助臂丛神经阻滞,应用效果理想,可有效维持患儿循 环系统的稳定性,术后疼痛程度低,苏醒质量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自2001年来,作者采用改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实施小儿上肢骨科手术288例,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患儿由于恐惧不能配合,上肢骨折复位、畸形矫正手术需在全麻下施行.因患儿个体差异,全麻药用量、麻醉深度不易控制,且易出现呼吸抑制等麻醉并发症.自2002~2003年,作者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基础麻醉完成95例幼儿上肢手术,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臂丛神经阻滞是临床上肢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法,由于定位的偏差性及操作的盲目性,神经阻滞不全或麻醉穿刺失败常有发生,作者观察了神经刺激器在40例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使用效果,旨在提高上肢手术的麻醉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新型Stimuplex HNS 12神经刺激器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方法:100例上肢手术患者,取肩峰腹侧突至颈静脉切迹连线中点为穿刺点,将穿刺针紧贴锁骨下垂直冠状面进针,观察到目标肌肉收缩后推注局麻药.结果:全组一次性阻滞成功92例(92%),二次阻滞成功6例(6%),失败2例(2%).结论:新型Stimuplex HNS 12神经刺激器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麻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手外科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 I~II级手外科患者80例,给予肌间沟针麻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术中镇痛效果。结果:76例患者阻滞完善,镇痛完全(VAS:0分);3例术中出现疼痛,但可耐受(VAS:1~3分);1例术中疼痛难以忍受(VAS:8分),给予静脉麻醉药。结论:针刺完全可以取代肌间沟路臂丛麻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应用于肩部和上臂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肩部和上臂手术68例患者的相关资料,总结分析其麻醉效果、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68例采用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行肩部和上臂手术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阻滞麻醉效果优者43例,占63.24%;麻醉效果良者24例,占35.29%,优良率为98.53%;麻醉效果差者1例,占1.47%。1例麻醉效果差者辅助用药无效后采用静脉全麻后顺利完成手术。全部病例均未发生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肩部和上臂手术采用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提高了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可解决单纯臂丛或颈丛阻滞在肩区和上臂手术中的阻滞不全,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麻醉效果良好,优良率高等优点,且操作相对较为简单、安全,比较适合在县、市级医院麻醉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4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A组入室后静注小剂量氯胺酮、丙泊酚,待患儿入睡后行腋路臂丛阻滞;B组采用氯胺酮、丙泊酚静脉全麻,术中持续泵注丙泊酚;记录手术前、手术时、手术结束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苏醒期表现及麻醉药用量.结果 手术时,B组的BP、HR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麻醉药用量明显少于B组,术后清醒时间缩短且苏醒期躁动较少.结论 镇静务件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两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7月间入院治疗的99例上肢手术的患者,按照其手术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的是两路阻滞,对照组采用的是传统的一路阻滞,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有2例出现霍纳氏证、1例出现声音嘶哑、4例局麻药中毒,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73%;对照组患者有5例发生误穿动脉出血、5例轻度局麻药中毒,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83%。结论两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上有较好的手术成功率,患者痛苦少、并发症较少,且操作安全简便,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臂丛神经中定位不准,麻醉成功率低,麻醉时间短,易发生麻醉并发症等问题.自2005年5月以来,我院引进神经刺激器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收到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李蕊  马宏林 《中医正骨》2010,22(11):48-48,50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上肢骨折手术首选的一种麻醉方法。不同部位的手术选用不同入路,对麻醉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单纯肌间沟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多数因阻滞不全而不能达到完全无痛的效果,需增加辅助药物,给手术及患者带来诸多不便,同时也增加了麻醉的风险性。自2004年以来,我院对上肢骨折手术患者采用肌间沟与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在锁骨骨折手术中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锁骨骨折病人随机分为颈丛阻滞麻醉组、臂丛阻滞麻醉组、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组,对三种麻醉方法麻醉效果进行比较,并记录有无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果:在三组中颈臂丛联合组麻醉效果最为满意,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颈丛、颈丛神经阻滞,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比较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与单纯肌间沟及单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探讨臂丛神经有效的阻滞方法。方法选择实施上肢手术的患者9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手术范围以尺侧为主者采用腋路阻滞法,以桡侧为主者采用单纯肌间沟法;实验组采用肌间沟联合腋路阻滞法。观察2组临床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实验组平均为563.6 min,对照组平均为501.3 min,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术中有Ⅲ级麻醉效果者4例,占8.2%,需要加用辅助性镇痛、镇静药物完成手术,有1例实施肌间沟阻滞患者改用静脉麻醉后完成手术,实验组病例阻滞效果均满意,麻醉优良率为100%;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行上肢手术,麻醉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硬膜外术后静脉镇痛已广泛开展,但在临床使用中由于受某些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而导致一些不可低估的并发症,降低镇痛效果,已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不断寻求更胜一筹的镇痛方法,为此笔者观察自控肌间沟镇痛(PCNA)阻滞臂丛神经达到术后镇痛的目的,减少或消除由药物带来的并发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两种麻醉方法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到2011年5月收治的上肢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30例。A组给予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B组给予丙泊酚辅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B组各时间点的MAP、HR变化比较平稳,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O.05),A组各时间点的MAP、HR变化波动较大,且MAP和HR明显高于术前(P〈O.05),两组SP02各时间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O.05);B组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A组(P〈0.05);B组的吞咽反应、感觉疼痛和有应答反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泊酚辅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可以减少氯胺酮用量,麻醉效果较好,患儿苏醒时间短,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60例行锁骨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Ⅰ组、Ⅱ组单纯行颈丛和臂丛神经阻滞,Ⅲ组行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方法:3组均于麻醉前30 min肌注苯巴比妥钠、阿托品,局麻药配方均为0.5%布比卡因及2%利多卡因的混合液共20 mL,分别记录3组麻醉效果、麻醉后并发症及对生命体征的影响,所有资料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麻醉效果:Ⅰ组麻醉优良率为62%,Ⅱ组麻醉优良率为65%,Ⅲ组麻醉优良率为96%,3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对生命体征的影响:Ⅰ组、Ⅱ组NIBP、HR麻醉后较术前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Ⅲ组术中生命体征平稳。结论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应用于锁骨手术中,麻醉效果确切,术中生命体征平稳,且不增加麻醉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臂丛神经阻滞临床应用广泛,笔者对30例肩部及上肢手术患者采用简化肌间沟操作法,取得满意效果,认为本法安全,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的神经阻滞方法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运用。方法:锁骨骨折手术112例,随机分成4组:颈丛阻滞(I组)28例,臂丛阻滞(II组)28例,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III组)28例,锁骨上神经联合臂丛阻滞(IV组)28例。I~III组均为对照组,IV组为实验组,各组均注入1%利多卡因与0.375%罗哌卡因25~35mL。结果:III、IV组切皮缝皮时VAS评分明显低于II组,剥离骨膜、复位固定时VAS评分明显低于I组;I组各阶段、II组切皮缝皮时患者平均动脉压(MAP)高于III、IV组,I组切皮、剥离骨膜、复位固定、II组切皮缝皮时患者心率(HR)高于III、IV组;I组麻醉优良率为64.3%,II组麻醉优良率为71.5%,III组麻醉优良率为92.8%,IV组麻醉优良率为96.4%。结论:在锁骨骨折手术中行锁骨上神经联合臂丛阻滞方法简单、阻滞完全、效果确定,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