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胃间质瘤(GIST)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多层螺旋CT上腹部平扫和增强扫描诊断胃间质瘤有特异性,三期动态增强与三维重建技术对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64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CT表现。结果:该组病例中肿瘤位于胃12例、十二指肠6例、空肠3例、回肠1例、结直肠2例、肠系膜1例、腹膜后2例。按危险性分级,极低度1例,低度6例,中度9例,高度11例。极低度及低度GIST直径〈5cm,边界清楚,大多密度均匀,强化均匀,中高度GIST直径〉5cm,大多边缘不清,密度不均,可有钙化、出血、囊变,强化明显。结论:64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GIST的定位、定性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2 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资料。结果 发生部位 :胃 14例 ,空肠 7例 ,回肠 5例 ,直肠 3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 :肿瘤呈均匀等密度 17例 ,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或低密度 12例。增强扫描 :病灶呈中度或明显强化 13例 ;病灶呈不均匀强化 ,其中可见小囊状改变 6例 ;病灶中央大片状坏死 ,周边呈中度或明显强化 3例。2 9例中 13例病灶直径小于 5cm ,边界清楚 ;16例恶性病灶多大于 5cm ,边界清楚 ,其中伴囊状坏死出血 2例。结论 CT检查胃肠道间质瘤定位准确 ,对良恶性亦很有诊断价值 ,但无明显特异性表现 ,确诊有赖于病理学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胃间质瘤(GST)的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探讨胃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的CT表现,包括病变部位、生长方式、形态、大小、密度及强化程度、有无淋巴结及其他器官转移。结果:35例病灶均为单发,位于胃体17例、贲门胃底14例、胃窦4例。肿瘤内部密度多不均匀,伴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囊变,钙化4例。瘤体最大者14cm×10cm×9 cm。肿块位于胃腔内13例,突向腔外者13例,同时向胃腔内外生长者9例。17例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21例病灶增强静脉期进一步强化。结论:G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层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探讨 64 排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并且分析 GIST 的常见误诊原因。方法:选取唐河县人民医院 2018 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经放射科诊断为 GIST 的患者 66 例,所有患者均 经 64 排 MSCT 平扫及增强扫描,以术中冰冻切片及术后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为确诊标准,分析确诊 GIST 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以及患者 MSCT 误诊的原因。结果:66 例患者中有 60 例病理结果为间质瘤,有 6 例患者误诊,误诊率为 9.09%;其中有 42 例病变位于胃部,10 例位于小肠,4 例位于结肠,4 例位于肠系膜;GIST 的 MSCT 多表现为:边缘分叶、密度不均肿块, 多伴液化坏死,部分可发生囊变、钙化,可跨腔内外生长,增强扫描时瘤体多呈不均匀性强化,倾向延迟强化;GIST 在临 床中较易误诊为胃肠癌、平滑肌瘤、淋巴瘤,主要与 GIST 的临床表现不具典型性、解剖部位有关。结论:64 排 MSCT 对 于 GIST 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但在诊断时仍应仔细观察,结合病灶病理特点,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学特点。结果:20例胃肠道间质瘤中8例良性,7例交界恶性,3例恶性,2例发生肝转移。12例位于胃,7例位于小肠,1例位于结肠。间质瘤大小为2cm~18cm;8例形态不规则,12例为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6例为混合性生长,境界不清,3例为腔内生长,11例为腔外生长。肿瘤密度均匀、不均匀,轻-重度强化,1例见钙化。结论: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胃肠道间质瘤MSCT表现,研究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经由手术病理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28例的一临床资料,整理并予以回顾分析,对相关病例给予了MSCT增强扫描,对患者的CT表现与病理诊断相对照。结果:25例患者共计有25个肠胃道闻质瘤,具体地,12为患者的间质瘤位于胃部,9例患者肿瘤位于小肠,位于肠系膜的患者有3例,肿瘤位于十二指肠的有1例。而属于恶性肠胃道间质瘤的有15例,主要的CT表现为:其中有9例患者的肿块直径≥5cm,12例患者间质瘤瘤体内存在低密度坏死,且有3例患者的肿块边缘呈分叶状。良性10例,良性病患的间质瘤肿块直径〈5cm,瘤体密度均匀,且边界清晰。CT检查对于确诊胃肠道间质瘤100%敏感,定位的准确率为88%(22/25),定性准确率则达84%(21/25)。25例患者间质瘤属内生性的有12例,外生性的8例,内外性生长的则有5例。结论:CT可作为一般胃肠道间质瘤的基本检查方法,其对于胃肠道问质瘤的敏感度、定性的判断、定位的判断以及对于该疾病的临床指导治疗有着重要价值,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期间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的病例螺旋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表现。结果:CT平扫显示肿瘤位于腔内或腔外生长,密度均匀,内发生囊变坏死、钙化、出血致肿块密度不均,增强后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不均匀。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9年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4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1]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0.6岁,男女比为1.5∶1,部位以胃最多见。病理诊断GIST良性19例,交界性13例,恶性16例。48例均行根治手术或局部切除。结论:GIST的诊断有赖于纤维光镜及钡剂肠道造影与免疫组化的结合,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安阳地区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胃肠间质瘤患者共46例,术前均施行多层螺旋CT检查,对比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结果,探究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间质瘤的应用价值。结果:46例胃肠间质瘤病变位于结肠1例、回肠2例、食管3例、空肠5例、十二指肠8例、胃27例。经病理诊断良性12例,交界性8例,恶性26例;以病理结果为对照,CT诊断胃肠间质瘤的准确率为91.30%。观察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其良性与交界性及恶性病灶在形态、大小、边界、密度、强化的占比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生长方式的占比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为肿瘤病灶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及其诊断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肿瘤均为单发,病灶位于胃10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3例,回肠5例,小肠系膜2例.22例GIST中,良性占7例,肿瘤直径<5.0cm,边界清楚,密度多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恶性GIST有15例,其中9例肿瘤直径>5.0cm,边界多不清楚,密度不均匀,边缘有分叶,强化不均匀,6例与邻近结构有明显的粘连或直接侵犯周围组织.结论:CT对GIS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临床诊断治疗及分析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穿孔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穿孔的诊断价值,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对80例经临床手术证实的胃肠道穿孔的C像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扫描发现腹内游离气体78例,正确检出率97.5%,其中正确判断大致穿孔部位58例,占72.5%。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穿孔有比较高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比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成像技术在肠梗阻病因诊断及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102例疑似肠梗阻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X线平片进行诊断,观察组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并将所有诊断结果与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临床肠梗阻MSCT的诊断准确率为94.00%,X线平片准确率为65.31%,MSCT诊断肠梗阻明显优于X线平片,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3,P<0.01)。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可明确肠梗阻的病因、梗阻部位及患病程度,提高了临床对肠梗阻病因的诊断能力,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本文分析了胃肠道问质瘤发生于胃8例,小肠3例,升结肠1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生长方式以腔内生长者1例。腔外生长者7例,跨壁生长者4例,平扫:肿瘤成密度均匀者5例,密度不均者6例,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强化者4例,不均匀强化者8例。良性者7例,恶性者5例。结论:胃肠问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准确对肿瘤的良、恶性的判断很有价值。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胸部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经确诊的胸部损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CT扫描的特征。结果 78例患者中气胸7例占9%,血胸35例占45%,血气胸31例占40%,胸腔积液5例占6%,肺挫伤35例占45%,肺撕裂伤19例占24%,肺血肿13例占17%,气管断裂10例占13%,创伤性肺大泡3例占4%。结论 CT检查是诊断胸部损伤首选检查方法之一,该检查对患者无创伤,无后遗症,并可间接反映病理变化,确诊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为肝脏炎性假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结果 9例CT平扫病灶均呈低密度,边缘清楚或模糊,增强表现在门脉期强化,呈病灶边缘部分强化或病灶内结节状强化。其中5例表现为病灶周围肝组织强化,4例见病灶内纤维间隔。结论平扫加螺旋CT双期扫描对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特征性尚不是很强,确诊仍需要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查阅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CT表现,分析GISTs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此来评价CT的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和临床病理学资料,总结其CT表现特征。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平常的胃肠道病变的症状基本类似。以腹痛、腹部不适及中上腹不适伴黑便为主,占70%。20例GISTs 60%发生于胃部;65%良性;肿瘤形态各异,16例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肿瘤直径<5 cm 13例,直径5~10 cm 2例,>10 cm 1例;4例呈不规则形。以腔内生长为主,有13例(65%);腔内伴部分腔外生长6例(30%),单纯的腔外生长比较少见。CT定位的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的吻合度达95%(19/20),对20例患者均行手术后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所有患者的CD117结果显示为阳性,17例CD34结果显示为阳性。结论 CT影像学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良恶性肿瘤病变结果显示有差异,CT检查对于GISTs良恶性的判断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仍需要借助病理学检查来进一步确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儿童肠重复畸形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5月~2020年10月接收的肠重复畸形患儿80例,均给予多层螺旋CT检查,以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结果:CT检查显示:64例诊断结果与病例检查结果相符,符合率80.0%;剩余16例中,误诊13例,漏诊3例.结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比较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进住本院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得出结论:CT是一种方便、迅速的诊断手段,并且患者很容易接受;其对胃肠道间质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对预测良恶性和估计预后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47例主动脉夹层病人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利用原始数据在Vitrea 3工作站进行MPR、CPR重建.并与超声等其他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按Stanford分类法:A型29例,B型18例,阳性43例(91.49%)破裂口检出率16例(34%),漏诊4例.结论:MSCT是所有影像学检查方法中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