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疱疹止痛灵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探讨疱疹止痛灵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和镇痛作用机理。方法:对疱疹止痛灵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临床应用疱疹止痛灵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15例、总有效率96.5%,而对照组79例,总有效率44.3%,结果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经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疱疹止痛灵不仅能有效治疗带 疱疹后遗神经痛,而且证明,疱疹止痛灵镇痛作用对于外周交感神经末稍有阻断作用-止痛作  相似文献   

2.
疱疹止痛灵的临床与主药栀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疱疹止痛灵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15例,总有效率为96.50%。而对照组有总有效率为44.3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半年后对两组病例中治愈患者进行随访,复发率以治疗组明显为低。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定性、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了方中君药栀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鉴定了9种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硬脂酸和12-乙酰氧基-9-十八碳烯酸甲脂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中药通络止痛方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50名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在同时口服甲钴胺的基础上,治疗组用自拟的通络止痛方,一日一剂;对照组用加巴喷丁胶囊,一日三次,每次300mg。两组均治疗二月,每半月观察一次,详细记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分值与不良反应。结果 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有效率为60%,对照组为5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的分值组内前后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3%,而对照组为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络止痛方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比加巴喷丁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伴发内脏反应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伴发内脏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5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伴发内脏反应的临床表现、病程特征及诊疗经过,并追踪随访。结果25例的PHN均为脊神经损害,呈节段性分布,伴有感觉过敏带,8例(32%)有轻微脊髓横贯性损害;内脏反应为反复发作的功能性激惹症状,其中消化系18例占72%,泌尿系7例占28%,与PHN同时或随后发生,早期漏诊误诊21例(84%);以抗病毒为主的综合治疗有效,复发率低。结论PHN临床特征为胸段脊神经痛,呈节段性分布;伴发内脏反应常见为消化、泌尿系统激惹性症状,病程呈反复发作性经过;临床误诊漏诊率较高;本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多虑平近几年应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笔者采用多虑平(西安制药厂)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30例,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6.
带状疱疹是一种巾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沿周缘冲经分布的群集疱疹性皮肤病,神经痛是奉病的主要特征之一,约30%~50%的巾老年患者于损害消退后遗留顽固性神经痛常持续数月或更久。患者产生皮肤烧灼感及难以忍受的神经剧烈疼痛,致使患者失眠、烦躁、焦虑,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痛苦,若护理不当,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我科对2004年1~12月收治的148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张弘  柳霞  刘桂玲 《医学争鸣》2005,26(13):1166-1166
1临床资料 200(男119,女81)例均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年龄21~89(平均65)岁. 疼痛时间2 wk~6 a;77例疼痛区域在背部、腋下及胸部,67例疼痛区域在腰、腹部;29例疼痛区域在腰及下肢;18例疼痛区域在头面部,9例疼痛区域在颈部及上肢. 采用大剂量的维亚利止痛液注射至相应节段的神经根或神经干以及疼痛区域的皮下,药物的剂量根据疼痛范围的大小而不同,一般每次注射20~50 mL,共治疗4次,每周治疗2次,疼痛顽固的患者也可注射5,6次.  相似文献   

8.
带状疱疹常产生剧痛,疱疹后遗神经痛更使患者食不甘、寝不安,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我科从1996年初开始采用康络素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后遗神经痛,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带状疱疹患者49例,后遗神经痛患者3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带状疱疹患者24树,后遗神经痛患者2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32~87岁;对照组带状疱疹患者25例,后迫神经病患者1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对~77岁。起病后就诊时间最短2天,最长19天。疼痛发生部位:18例于面颈部,23例于胸腹部,7例于腰背部,4例于四肢。受损神经以面…  相似文献   

9.
范永龙  蔡卉 《九江医学》2009,24(2):26-27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本病有自限性,病程一般为2~3周,水痘可自行干涸,结痂,能自愈.但神经痛有时持续致续1~2月至更久,尤其对于老年患者,皮疹消退后可留下顽固性神经痛.我科于2006年11月至2007年11月运用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免疫球蛋白含量与后遗神经痛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诊断为带状疱疹的患者,根据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发病情况分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组(VZV-PHN组)、带状疱疹-对照组(VZV-Con组);另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Con组)。结果:VZV-PHN组、VZV-Con组患者血清中β-内啡肽(β-EP)、NT、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IL)-2的含量均显著低于Con组,SP、VGF、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IL-4、IL-6、IL-17、IL-2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TGF-β1、Ig G、Ig M、Ig A的含量均显著高于Con组;VZV-PHN组患者血清中β-EP、NT、IFN-γ、IL-2、Ig G、Ig M、Ig A的含量均显著低于VZV-Con组,SP、VGF、CGRP、IL-4、IL-6、IL-17、IL-21、TNF-α、IL-10、TGF-β1的含量均显著高于VZV-Con组;β-EP、NT与IFN-γ、IL-2、Ig G、Ig M、Ig A呈正相关,与IL-4、IL-6、IL-17、IL-21、TNF-α、IL-10、TGF-β1呈负相关;SP、VGF、CGRP与IFN-γ、IL-2、Ig G、Ig M、Ig A呈负相关,与IL-4、IL-6、IL-17、IL-21、TNF-α、IL-10、TGF-β1呈正相关。结论: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应答紊乱所引起的炎性因子、免疫球蛋白分泌异常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汤芹芹  孙琳  刘慧  肖红  杨邦祥 《西部医学》2010,22(6):1055-1057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在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24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及25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比较带状疱疹神经痛组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组患者使用硬膜外阻滞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VAS评分变化。结果带状疱疹神经痛组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组患者加用硬膜外阻滞治疗后,VAS评分降低分数分别为6分和4分,两组疼痛评分改变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治疗对带状疱疹神经痛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均有疗效,且对缓解带状疱疹神经痛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皮内注射亚甲蓝治疗老年中重度带状疱疹神经痛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64例带状疱疹神 经痛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A组加用皮内注射亚甲蓝及利多卡因,B组加用皮内注射利多卡因。疗程为 10 d,两组在治疗第11、30、60、90天随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疱疹评价指标、疼痛评价指标、带状疱疹后遗痛发生率、综合疗效 方面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相似(P>0.05)。A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均短于B组(P<0.05)。A组治疗后疼痛 强度、疼痛缓解时间均短于B组(P<0.05)。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A组在30 d随访时低于B组(P<0.05),60 d、90 d随访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疗效比较,A组总有效率为93.8%,B组总有效率为62.5%,A组疗效优于B组。结论皮内注 射亚甲蓝治疗带状疱疹可缩短病程,缓解疼痛,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碳酸利多卡因维生素B12合剂穴位注射疗法和西药口服治疗糖尿病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组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碳酸利多卡因与维生素B12混合液治疗,每天1次;对照组采用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维生素B1、维生素B12,每133次。结果:观察组治愈率87.88%,对照组治愈率3.12%(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碳酸利多卡因维生素B12合剂穴位注射是治疗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患者Treg/Th17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后遗神经痛持续时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前生物化学指标,治疗后随访12个月。对比不同病情程度患者Treg/Th17,分析影响带状疱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因素,分析Treg/Th17对带状疱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统计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带状疱疹患者后遗神经痛持续时间,分析带状疱疹患者Treg/Th17与后遗神经痛持续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轻度组Treg、Treg/Th17均高于中、重度组(P <0.05),Th17低于中、重度组(P <0.05);中度组Treg、Treg/Th17高于重度组(P <0.05),Th17低于重度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h17[■=3.916(95%CI:1.611,9.516)]、Treg/Th17[■=4.289(95%CI:1.765,10.423)]是影响带状疱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因素(P <0.05)。ROC曲线结...  相似文献   

15.
神经妥乐平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神经妥乐平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神经妥乐平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对照组予维生素B1肌肉注射治疗。4周为1疗程。结果: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有效率88%,对照组有效率1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妥乐平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求与带状疱疹发病及发生后遗神经痛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8月期间北京东直门医院皮肤科13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带状疱疹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年龄与疱疹前驱痛、疼痛程度均无明显相关性;年龄、疱疹前驱痛、皮损疼痛程度、基础慢性病及开始治疗时间均可能是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相关因素。结论带状疱疹发病、发生后遗神经痛均有一定相关因素,早发现、早治疗,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或伴有基础慢性病者防治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及对血清中IL-6、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组根据带状疱疹发病的部位,选择相应的穴位分点注射混悬液(复方倍他米松1ml(首次注射用)+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液6ml)1.5~2ml 1/日,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150mg,口服2次/日,维生素B1片10mg,口服3次/日,连续10天后进行疗效观察;采用ELISA法测定PHN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与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PHN患者治疗后10天后,治疗组患者疼痛不同程度缓解,总有效率86.18%,对照组总有效率63.08%,治疗后治疗组血清中IL-6,IL-10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且较对照组水平降低明显(P<0.01).结论:穴位注射对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皮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PH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皮下注射含100单位肉毒素A的生理盐水20 mL,对照组:皮下注射含有100 mg利多卡因的生理盐水20 mL。评价治疗前、治疗后1天、2周、8周疼痛症状严重程度(VAS)。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β-内啡肽。结果治疗2周、8周VAS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7%,治疗组血浆β-内啡肽含量明显升高,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皮内注射A型肉毒素治疗PHN安全、有效,血浆β-内啡肽可能参与了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早期硬膜外置管持续给药的止痛效果及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带状疱疹患者182例随机分为药物组(117例)和联合组(65例),其中药物组行抗病毒治疗,联合组除抗病毒治疗外,另依据患者带状疱疹所在的部位、疼痛范围及受累神经,选择相应的硬膜外间隙穿刺置管,连接PCA泵,PCA内含0.5%利多卡因300ml,泵速为3~5 ml/h,单次量为2 ml,根据患者主诉症状调整泵入量.用药后每日观察疗效,出院后的第1、3、12个月时随访PHN的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的止痛起效时间短于药物组,联合组未见PHN发生,药物组PHN的发生率为6.25%(7/1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带状疱疹早期硬膜外置管持续给药的止痛疗效确切,并可降低PHN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A型肉毒素(BTX-A)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小鼠炎性神经递质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PHN雄性C57小鼠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12只。A组在疱疹部位注射0.9%氯化钠溶液;B组在疱疹部位注射BTX-A(2 U/kg);C组在L5背根神经节(DRG)处注射BTX-A(2 U/kg)。连续干预7 d后处死小鼠,取小鼠DRG和相应的脊髓节段,采用RT-qPCR和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DRG和脊髓中炎性神经递质TNF-α、IL-1β、神经激肽A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DRG和脊髓中Na1.3、Na1.8通道蛋白表达。结果:RT-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A组比,B组和C组炎性神经递质TNF-α、IL-1β、神经激肽A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但B和C 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与A组比,B组和C组TNF-α、IL-1β、神经激肽A的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B和C 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A组比,B组和C组Na1.3、Na1.8通道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但B和C 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TX-A能有效抑制PHN,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通道蛋白Na1.3、Na1.8的表达,抑制炎性神经递质TNF-α、IL-1β、神经激肽A的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