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另根据疼痛部位酌情选择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阻滞.观察治疗前后头痛情况、V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42例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为(2.3±0.5)分,较治疗前的(7.8±1.2)分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t=11.23,P<0.01).42例患者治愈22例(52.4%),显效13例(31.0%),有效6例(14.3%),无效1例(2.3%),总有效率为97.7%.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局麻药中毒或晕针等不良反应.结论 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颈椎旁神经阻滞复合葛根汤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 采用颈2椎体横突周围阻滞加痛点阻滞进行颈椎旁神经阻滞,每周1次,1个月为1疗程。同时服用葛根汤1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结果 经过一个疗程临床观察,23例患者治愈17例(占73.91%);好转6例(占26.09%);无效0例。结论 颈椎旁神经阻滞具有消炎、镇痛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葛根汤具有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的功效,两种方法合用可起到相互协同、巩固疗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肩周炎是以肩关节周围的疼痛及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病,给患者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传统治疗多采用简单的局部痛点注射治疗,对病变局限、痛点明确者效果较好;而对于病变广泛,病史长,症状重患者该方法疗效欠佳,有其局限。现我科采用神经阻滞疗法治疗肩周炎者4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100例上肢手术的患者进行了腋动脉穿透法和传统腋路法的对比研究,旨在探讨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简便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治疗头痛的方法。方法根据神经阻滞和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效应原理,利用头面部穴位与神经的关系选择头面部神经阻滞穿刺点。采用低浓渡的局麻药、少量激素、维生素复合液;先行头面神经阻滞,再行一侧星状神经节阻滞,隔日一次,5次为1个疗程。头面部穴位神经阻滞:采用头面部穴位神经接近法,根据病情选择1~6个穿刺点不等,常选的穴位穿刺点有:风池穴、风府穴、太阳穴、攒竹穴、眉中穴或阿是穴(痛点)等。此处分别为枕大神经、枕小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的分枝和病变部位。星状神经节阻滞采用气管旁颈6横突神经接近法。结果53例头痛患者经1个月随诊治疗观察:痊愈43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100%,治愈率86%,无效0例;治疗后所有患者即时显效,均出现霍纳氏综合征,头痛症状立即减轻或消失,有头清目明之轻快感。偶见一过性喉返神经阻滞,无其他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论低浓度的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少量激素、微生素复合液与头面部穴位神经接近法和气管旁颈6横突星状神经节接近法神经阻滞综合治疗头痛的方法,能达到有效地治疗头痛的目的,具有疗效显著,方法简单安全,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的优点,是治疗头痛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颈椎旁阻滞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的方法.将2006年5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疼痛科治疗的140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行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颈椎旁阻滞法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片.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2.85%)明显高于对照组(6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颈椎旁阻滞法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外周神经组织麻醉在临床应用的主要领域和麻醉优点,共临床参考使用。方法对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行外周神经阻滞麻醉106例各类患者的麻醉记录资料和临床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06例患者中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构成比为: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45例,下肢手术股神经阻滞28例,颈丛肋间神经阻滞19例,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8例,肋间神经阻滞6例,所有患者均起的较为满意的麻醉效果,无麻醉意外发生。结论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能通过神经刺激器进行准备的穿刺定位,痛苦小,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采用颈椎椎旁神经阻滞术对颈源性头痛患者进行相关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进行颈源性头痛诊治的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和观察组(颈椎椎旁神经阻滞术治疗),每组各35例,观察其疗效。结果经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每周疼痛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后2周及治疗后2个月的VA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源性头痛患者中实施颈椎椎旁神经阻滞术进行相关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减少每周疼痛次数,达到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的最终目的,因此,该方法值得被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代洪燕  聂如飞  田俊丽  赵青 《河北医药》2012,34(22):3464-3464
颈源性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头痛之一。1995年Bogduk指出颈椎退行性变和肌肉痉挛是颈源性头痛的直接原因[1]。临床治疗多以舒筋活血、神经阻滞治疗为主。我们针对当前治疗缺少解除颈项肌肉痉挛的缺点,加用了电针,采用间断疏密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位颈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完全随机分为A组(31例)和B组(29例)。A组接受颈2、3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B组仅接受颈2、3神经阻滞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周和3、6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1周、3个月和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A组分别为(1.3±0.4)、(1.8±1.2)和(2.3±1.4)分,B组分别为(1.5±1.1)、(3.4±1.3)和(4.3±2.2)分,A组治疗后3、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周及3、6个月A组优良率分别为100.0%(31例)、87.1%(27例)、80.6%(25例),B组分别为100.0%(29例)、72.4%(21例)、62.1%(18例),A组治疗后3、6个月优良率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高位颈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单纯高位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但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痛颗粒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颈源性头痛患者91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45例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颈痛颗粒治疗)46例。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颈部血流状况、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优良率为84.78%(39/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22%(2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部平均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更高;血管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疼痛数字评分、头痛发作频率较对照组更低,头痛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更短,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痛颗粒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颈部血流状况,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炎症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行神经阻滞复合氨酚羟考酮口服治疗急性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50例急性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神经阻滞组应用曲安奈德配成利多卡因浓度为0.4%的消炎镇痛液,根据体征行枕大、枕小、耳大神经或颈2横突阻滞,每个穿刺点注射3 mL;复合治疗组行神经阻滞复合氨酚羟考酮片剂口服,0.5片,tid。对2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疼痛程度数字评分(NRS)和颈部活动度(ROM)的评价。结果:2组治疗后NRS和ROM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与神经阻滞组比较,复合治疗组治疗1周后NRS和ROM改善明显(P<0.01和0.05),二次神经阻滞人数明显减少(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神经阻滞复合氨酚羟考酮可进一步提高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观察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进行肩部手术的临床效果,与传统盲探的肌问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进行比对观察分析.方法 将肩部手术患者30例分为两组,每组15例.Ⅰ组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传统颈丛神经阻滞.局麻药物选择1%利多卡因与0.25%左旋布比卡因.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Ⅰ组阻滞完全者占86.7%(13/15),显著高于Ⅱ组的46.6%(7/15)(P<0.01);Ⅰ组阻滞不全者占13.3%,显著低于Ⅱ组的26.7%(P<0.01).Ⅰ组无阻滞失败病例;Ⅱ组阻滞失败4例.结论 使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能明显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麻仪辅助定位用于小儿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86例行上肢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两组均在静脉麻醉后,用利罗合剂(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8~12 ml在肌间沟处行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用传统法,在摸到肌间沟且定位清楚后,进针1~1.5 cm后注入麻醉药,试验组用传统法加用针麻仪辅助定位。结果试验组成功40例(93.02%),对照组成功28例(65.11%),试验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针麻仪用于小儿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肯定,成功率比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法的临床实效。方法208例进行肩部或上肢手术的患者,在手术中对其实施肌间沟阻滞麻醉法,并对其资料进行分析回顾,分析研究各自的临床麻醉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208例患者均完成手术麻醉,其中有术后并发症的患者共3例,术后并发症率为1.44%。结论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并发症率低,简单易行,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5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由Sjaastad等[1]在1983年首次提出,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疼痛性质是一种牵涉痛,病因多为椎间盘退行性变引起的神经压迫和伴随的局部无菌性炎症.我院自2003年8月至2006年3月严格按照Sjaastad于1990年提出的诊断标准确诊CEH患者52例并给予C2旁神经阻滞,现如告下.  相似文献   

17.
肩部手术麻醉方法有颈丛、臂丛及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因费用高,危险性大,除非颈丛或臂丛麻醉失败,并不作为首选麻醉方法,而单纯颈丛及臂丛麻醉,麻醉效果常常难以完善,多数需辅助镇静、我们根据肩部神经分布的特点,将颈4神经阻滞联合肌间沟径路臂丛麻醉用于肩部手术中,麻醉效果完善,大大规避了全麻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如不及时控制早期疼痛,将会形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经久不愈,给病人造成巨大痛苦。我院采用早期硬膜外置管间断注药联合超激光局部皮损照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神经阻滞加微波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1999~2004年收集了45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人,经神经阻滞加微波治疗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手术中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在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选取100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臂丛神经阻滞以及颈臂丛联合阻滞,观察2组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分别为100%、86%(P<0.05),实施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明显高于臂丛阻滞麻醉。观察组出现了3例喉返神经阻滞,对照组出现了4例喉返神经阻滞,2组不良反应对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临床阻滞效果优于颈丛神经阻滞,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