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D能与其受体(VEGFR)-3特异性结合介导淋巴管生成(Lymphangiogenesis)。且有大量的研究证实肿瘤内淋巴管生成对肿瘤生长和转移有重要作用。提出淋巴管及诱导淋巴管生成的因子——VEGF—C和—D可作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就淋巴管生成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情况综述。 相似文献
2.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早期就可发生淋巴结转移,此过程涉及生成淋巴管生长因子、淋巴管生成、淋巴管浸润和淋巴道转移.肿瘤淋巴管生成与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因此提出针对以淋巴管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作为靶点的治疗.综述在此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血管生成与妇科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晓红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9,26(4):216-218
实性肿瘤的生长属血管依赖性,血管生成由一些促血管生成因子诱导。微血管密度是衡量血管生成的定量指标,与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卵巢癌的预后有关,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预后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与肿瘤的MVD和预后相关,抗血管治疗可望成为一种新的抗肿瘤战略。 相似文献
4.
VEGF-C与妇科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是VEGF家族的新成员,通过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和抑制凋亡,介导淋巴血管形成促进肿瘤转移,在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VEGF-C成为控制肿瘤生长转移以及治疗肿瘤新的理想靶点,阻断VEGFR-3信号通路可为阻止肿瘤淋巴结转移提供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乙酰肝素酶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红梅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5,32(6):371-373
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标志性生物学行为,也是肿瘤始终难以攻克的最大障碍。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ECM)中的硫酸乙酰肝素多聚糖蛋白和释放其结合的生长因子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各种酶等加速肿瘤浸润和新生血管形成这两个肿瘤发展的关键环节,从而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其基因的成功克隆和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Survivin是凋亡蛋白抑制家族的新成员。近年研究表明,Survivin在恶性肿瘤组织中有特异性的高表达,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近年对Survivin的研究逐步深入。现对近年来妇科肿瘤领域Survivin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标志性生物学行为,也是肿瘤始终难以攻克的最大障碍.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ECM)中的硫酸乙酰肝素多聚糖蛋白和释放其结合的生长因子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各种酶等加速肿瘤浸润和新生血管形成这两个肿瘤发展的关键环节,从而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其基因的成功克隆和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CD44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D44是黏附分子的一个大类,介导细胞与细胞及细胞与基质的黏附,参与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活化成熟和归巢等。近年发现其在肿瘤的增殖、浸润和转移中有重要作用,并很可能在肿瘤筛检、治疗及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综述其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肿瘤相关性炎症是肿瘤的第七种特征,以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浸润为特征的慢性沉闷性炎症(smoldering inflammation)是肿瘤相关性炎症的体现。TAMs是被肿瘤局部微环境诱导分化和极化的M2型巨噬细胞。TAMs丧失了抗肿瘤功能,通过减弱急性期炎症反应,释放细胞因子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转移、血管淋巴管再生、基质重建以及抑制Th1型免疫应答、诱导局部的免疫耐受状态从而促进肿瘤发生发展。TAMs的浸润密度和实体肿瘤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针对肿瘤微环境的"抗炎治疗"理念有着广阔应用前景。现将TAMs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Vasohibin是新近发现的主要由VEGF诱导在内皮细胞产生的抑制血管生成的负反馈调节因子,它的发现证明,血管生成存在完整的自我调节机制。现就Vasohibin的结构特点、表达调控、抗血管生成活性及在妇科肿瘤中的表达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分子靶向治疗是以肿瘤细胞的特性改变为作用靶点,在发挥抗肿瘤活性的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不良反应。近年此类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取得显著疗效,其有的放矢的治疗方法将妇科肿瘤治疗推向了新阶段。分别对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以血管生成为靶点的分子靶向治疗以及环氧合酶抑制剂等4种靶向治疗药物在子宫肌瘤、外阴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子宫肉瘤、卵巢癌中的研究现状、应用前景进行总结及展望。 相似文献
12.
分子靶向治疗是以肿瘤细胞的特性改变为作用靶点,在发挥抗肿瘤活性的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不良反应.近年此类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取得显著疗效,其有的放矢的治疗方法将妇科肿瘤治疗推向了新阶段.分别对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以血管生成为靶点的分子靶向治疗以及环氧合酶抑制剂等4种靶向治疗药物在子宫肌瘤、外阴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子宫肉瘤、卵巢癌中的研究现状、应用前景进行总结及展望. 相似文献
13.
泛素(Ubiquitin,Ub)是在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高度保守性蛋白质,主要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biquitin proteasome pathway,UPP)参与细胞的多种生理过程,如细胞周期的调控,转录的调节,凋亡的发生及抗原提呈等,进而促进或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研究证实,细胞周期紊乱是妇科恶性肿瘤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泛素对妇科恶性肿瘤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对泛素在妇科恶性肿瘤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可以为妇科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进一步清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卞美璐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0,17(1):1-3
近几年来,对妇科肿瘤遗传学的研究,进展迅速。在细胞水平上,发现了标记染色体,例如:t(12;14)(q~(14~15);q~(23~24))(子宫平滑肌瘤);t(10;17)(q~(22.1);P~(13))(子宫平滑肌肉瘤);i(1q),i(17q),17P~+,(子宫颈癌);i(1q),t(6;14)(q~(21);q~(24)),del(6)(q~(21);q~(23)),del(3)(P~(14)P~(21)),14q~+,-X(卵巢囊腺癌)。在分子水平上,发现了某些癌基因与肿瘤的关系。例如,卵巢腺癌中,c-fos,c-myc,c-ras~H和c-ras~K的表达明显增高。这些研究,为从遗传学角度探讨妇科肿瘤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脯氨酸羟化酶(PHD)通过催化缺氧诱导因子(HIF)特定的脯氨酸残基发生羟基化反应从而介导HIF降解,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通过激活PHD的表达或调节其活性促进HIF-1降解可能作为治疗肿瘤的新靶点。本文将近年PHD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陈星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5,32(5):323-325,330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早期就可发生淋巴结转移,此过程涉及生成淋巴管生长因子、淋巴管生成、淋巴管浸润和淋巴道转移。肿瘤淋巴管生成与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因此提出针对以淋巴管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作为靶点的治疗。综述在此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泛素(Ubiquitin,Ub)是在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高度保守性蛋白质,主要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biquitin proteasome pathway,UPP)参与细胞的多种生理过程,如细胞周期的调控,转录的调节,凋亡的发生及抗原提呈等,进而促进或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研究证实,细胞周期紊乱是妇科恶性肿瘤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泛素对妇科恶性肿瘤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对泛素在妇科恶性肿瘤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可以为妇科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进一步清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陶晓靖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2,19(4):194-196
肿瘤标记物对妇科恶性肿瘤,尤其是卵巢癌的早期诊断、预后及疗效判断及早期发现复发提供了新的方向;临床上也用于妇科良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疹断。单项肿瘤标记物测定特异性较低,假阳性率高,多项肿瘤标记物联合监测可提高特异性,降低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19.
β连环蛋白(β-catenin,β-cat)既是一种与上皮型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相连的胞浆蛋白,也是一种Wnt信号通路(由Wnt通过其膜受体和下游的一些基因如β-cat及β-cat的靶基因而将信号由胞外传入胞内的途径)的关键调节分子.其具有细胞间黏附连接和信号传导双重功能.研究表明β-cat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异常,与肿瘤的发生、转移密切相关.就β-cat的结构和功能与肿瘤的关系及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情况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20.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是真核细胞介导细胞外信号到细胞内反应的重要信号转导系统,调节着机体细胞的生长、分化、分裂、死亡以及细胞间的功能同步化等多种过程。综述近年来MAPK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并重点论述MAPK信号通路与妇科肿瘤细胞癌变和转移的关系及其分子机制,以及MAPK抑制剂在妇科肿瘤防治方面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