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肿瘤细胞对DNA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的耐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A拓扑异构酶(Topo)抑制剂作为一种新的抗癌靶点,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耐药性的出现极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Topo分Ⅰ,Ⅱ两型,就TopoⅠ抑制剂的耐药机理及可能的逆转途径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topo)是参与DNA拓扑结构调整和转录、复制、修复的重要工具酶,由活性Tyr残基向DNA发动亲核攻击,导致DNA单股或双股断裂.Topo蛋白的含量、活性、功能改变是卵巢癌耐药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作用于相关信号传导通路的上游.TopoⅡ蛋白表达增加的卵巢癌患者预后较差.TopoⅠ、Ⅱ抑制剂如TPT、VP-16等在复发卵巢癌的有效率大致为13%~25%,现已成为二线用药的首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卵巢癌拓扑异构酶Ⅱα表达与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 81例上皮性卵巢癌TopoⅡα的表达 ,并予以 3~ 8个疗程以铂类为主的联合化疗。结果 :低分化卵巢癌TopoⅡα的表达明显高于中、高分化者 (P =0 .0 4 7) ,术前行化疗的卵巢癌TopoⅡα表达明显低于术前未化疗者 (P =0 .0 0 2 ) ,而复发性卵巢癌TopoⅡα表达再次升高 ;不考虑MDR1因素时 ,TopoⅡα与化疗敏感性间未见明显的相关性 (P =0 .0 73) ,而在排除MDR1影响后 ,TopoⅡα表达与化疗疗效间具有明显相关性 (P=0 .0 2 6 ) ,阳性表达时化疗效果好 ,未发现TopoⅡα的表达强度与化疗疗效间有相关性(P =0 .98)。结论 :TopoⅡα表达与卵巢癌分化程度有关 ,化疗影响TopoⅡα的表达 ,复发病例TopoⅡα表达重新增强 ,MDR1阴性时 ,TopoⅡα表达与化疗敏感性间具有明显相关性。因此 ,可以根据卵巢癌TopoⅡα表达情况 ,制定合理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80岁Ⅰ期Ⅰ型EC患者淋巴结切除与生存率的关联.方法:回顾分析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结局(SEER)数据库.收集2000~2017年2304例≥80岁Ⅰ期Ⅰ型EC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是否清扫淋巴结将患者分为2组,进行Kaplan-Meier和Cox回归分析、Log Rank检验,以确定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65例早期宫颈癌耐药基因产物与临床预后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耐药基因产物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胸苷酸合成酶(TS)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5例宫颈癌中P-gp、TopoⅡ、GST-π、TS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P-gp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UICC分期、局部复发无关(P>0.05);TopoⅡ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局部复发有关(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UICC分期无关(P>0.05);GST-π的表达与各个指标之间均有关(P<0.05);TS与淋巴结转移、UICC分期有关(P<0.05),与局部复发、肿瘤分化无关(P>0.05)。经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及TopoⅡ、GST-π的表达与宫颈癌患者术后生存率有关(P<0.05)。结论:联合检测宫颈癌中P-gp TopoⅡ、GST-π、TS对判断宫颈癌的预后十分必要;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及TopoⅡ、GST-π的表达可作为宫颈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RNA干扰技术抑制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耐药细胞TopoⅡα基因的表达是否能逆转耐药.方法 (1)设计并筛选针对Topo Ⅱα基因的、沉默效果最佳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将其克隆到psilencer4.1-CMV-neo载体上;将psilencer4.1-CMV-neo-Tope Ⅱα重组质粒转染至受试细胞,建立稳定转染重组质粒的细胞Topo Ⅱα siRNA(+)SKOV3/DDP.(2)采用RT-PCR技术和蛋白印迹法测定稳定转染细胞中TopoⅡαmRNA和蛋白的表达;分别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流式细胞仪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TopeⅡαRNA干扰前后细胞的耐药指数、细胞周期和细胞内顺铂含量的变化.结果 (1)转染psilencer4.1-CMV-neo-Topo Ⅱα质粒后能抑制SKOV3/DDP细胞中TopoⅡα基因的表达,TopeⅡα siRNA(+)SKOV3/DDP和SKOV3/DDP细胞中TopoⅡα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和0.92±0.08;两种细胞中TopoⅡα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51±0.04和1.95±0.0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SKOV3/DDP细胞转染Topo Ⅱα siRNA后耐药指数下降,TopoⅡα siRNA(+)SKOV3/DDP和SKOV3/DDP细胞的耐药指数分别为3.46和5.0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opoⅡα siRNA(+)SKOV3/DDP细胞的G_0/G_1期、G_2/M期细胞比例较SKOV3/DDP细胞增加,S期细胞比例减少(P均<0.05).(4)Topo Ⅱα siRNA(+)SKOV3/DDP细胞经20 μg/ml顺铂处理24 h后,其顺铂含量(157.20 ng)较SKOV3/DDP细胞(63.99 ng)升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阻断卵巢癌耐顺铂细胞中Topo Ⅱα基因的表达能逆转其对顺铂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是一种重要的组织生长因子,具有类胰岛素及促有丝分裂的作用。IGF—Ⅰ通过与其受体结合产生生物学效应,并受IGF—Ⅰ结合蛋白调节。正常妊娠母血及脐血IGF-Ⅰ水平均有升高,而在各种病理妊娠其变化不同,提示IGF—Ⅰ对妊娠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闰子宫内膜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class,Ⅰ,MHC-Ⅰ)抗原的表达及其调控。方法 分离9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flowcytometry,FCM)检测其表面MHC-Ⅰ抗原水平;经体外培养和γ-干扰素调节间质细胞表面MHC-Ⅰ抗原水平,并测定不同MHC-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筋膜外宫颈切除术在已完成生育但要求保留子宫的Ⅰ A1期宫颈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4月至2009年7月,我们对17例已完成生育的年轻的Ⅰ A1期宫颈癌患者实施筋膜外宫颈切除术,术中切除1 cm阴道上段,子宫峡部以下的宫颈及其宫颈筋膜,并行诊断性刮宫.将切除的宫颈及官腔刮除物送快速冰冻病理切片检查,明确宫颈切缘及宫腔有无癌灶.结果:17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所有患者的宫颈切缘无肿瘤浸润,术中无膀胱及肠管损伤,平均手术时间为95分钟(80~140分钟),平均术中出血量110 ml(80~210 ml),术后平均肠功能恢复时间22小时(12~36小时),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天(4~7天),术后病率2例,宫腔粘连1例,术后病理诊断与术前诊断相符,月经正常.结论:筋膜外宫颈切除术可以在保留子宫体的情况下,将宫颈病灶切除.对于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的ⅠA1期宫颈癌患者,筋膜外宫颈切除术可能是一种能保留子宫体的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原始造血细胞抗原(CD34)和DNA拓扑异构酶IIα(TopoⅡα)的表达水平,反映子宫肉瘤生长、转移、复发的临床特点,探讨两种标记物用于监测子宫肉瘤病情及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子宫肉瘤中CD34、TopoⅡα的表达水平。结果:除病理类型及分期外,CD34和TopoⅡα表达与患病年龄、初潮年龄、孕产次、月经周期及经期、是否绝经无关。低微血管密度(MVD)组和低细胞增殖指数(LI)组患者经不同范围的手术治疗,生存期有差别。手术治疗+辅助治疗组的两种标记物低值组与高值组对生存期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高值组总体生存率低于低值组,Log-Rank检验,P分别为0.0035和0.0039。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子宫肉瘤预后与病理类型、分期、是否切除双侧卵巢、TopoⅡα、CD34表达有关,与其它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结论:CD34-MVD可能是反映子宫肉瘤侵袭转移的特异性指标。TopoⅡα有望作为子宫肉瘤细胞增殖的特异性标记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激素是否通过其受体调控乙二醛酶Ⅰ(GloⅠ)的表达,进而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活性。方法:应用Westen blot检测孕激素对GloⅠ,Caspase3,Cyclin D1表达的影响;经孕激素受体(PR)特异性抑制剂RU-486处理后,用Westen blot检测PR介导的GloⅠ,Caspase3,Cyclin D1分子的表达;应用siRNA干扰技术敲除GloⅠ表达后,检测GloⅠ对caspase3和Cyclin D1表达的影响,并分别应用MTT和TUNEL检测孕激素通过GloⅠ介导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1)孕激素呈剂量依赖效应地下调GloⅠ、Cyclin D1的表达、上调Caspase3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MPA+RU-486组GloⅠ,Cyclin D1的蛋白水平比RU-486组、MPA处理组增加,Caspase3的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siGloⅠ干扰组GloⅠ蛋白表达水平比阴性对照组明显降低,干扰效率达50%(P<0.05),GloⅠ被干扰后,加入孕激素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受到抑制,凋亡活性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激素可通过PR调控GloⅠ介导的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和凋亡活性。  相似文献   

12.
张玲  朱桂金 《生殖与避孕》2005,25(7):396-399
目的:观察丁内酯-Ⅰ(BL-Ⅰ)对小鼠未成熟卵的体外成熟及发育能力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BL-Ⅰ培养液培养小鼠未成熟卵3h或6h,观察卵母细胞生发泡破裂(GVBD)的发生率。将6.25μmol/L和100μmol/L的BL-Ⅰ培养液分别培养未成熟卵3h和6h,以抑制其核的成熟,然后移入成熟培养液继续培养成熟,行体外受精,观察受精率和胚胎发育至囊胚的能力,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BL-Ⅰ培养液培养3h时,6.25μmol/LBL-Ⅰ就可抑制未成熟卵发生GVBD;培养6h时,100μmol/L才能抑制未成熟卵的GVBD。两种情况下,各组间的成熟率无差异。6.25μmol/L组卵母细胞的受精率(83.1%)和囊胚形成率(25.4%)虽低于体内成熟组(93.3%和46.4%),但显著地高于体外成熟组(59.9%和4.9%)。结论:BL-Ⅰ能可逆性地抑制小鼠未成熟卵的核成熟且不影响其成熟能力,适量的BL-Ⅰ对核成熟的短暂性抑制可显著提高小鼠未成熟卵的发育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阴道前壁组织中,核心蛋白聚糖(DCN)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mRNA表达水平与Ⅰ型胶原含量变化.方法将40例绝经前后妇女根据是否存在SUI分为SUI组(23例)和对照组(17例).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两组妇女阴道前壁组织中Ⅰ型胶原含量;实时定量PCR技术测DCN和TGF-β1 mRNA表达水平.结果绝经前后SUI患者阴道前壁组织中Ⅰ型胶原含量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DCN mRNA表达水平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TGF-β1 mRNA表达水平减少,与对照组比较,绝经前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绝经后组,无差异(P>0.05).结论①阴道前壁组织中Ⅰ型胶原含量减少,可能是SUI发生的原因之一;②SUI患者阴道前壁组织中Ⅰ型胶原含量减少可能是由于局部DCN mRNA表达增强,TGF-β1 mRNA减少所致;③DCN可能通过与TGF-β1共同影响结缔组织的胶原含量参与SU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人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孕激素受体亚型表达的动态变化的调控.方法体外培养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EC-IB,以乳腺癌细胞系MCF-7为对照,采用蛋白印迹(Westernblot)法观察不同剂量IGF-Ⅰ对两种孕激素受体亚型表达的动态变化的调控.结果 (1)HEC-IB细胞中,IGF-Ⅰ 10 ng/ml作用24h,人孕激素受体B亚型(hPRB)表达有明显上调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hPRB表达逐渐下调,IGF-Ⅰ 20 ng/ml作用72h及40 ng/ml作用48 h时,下调最明显.人孕激素受体A亚型(hPRA)表达的变化趋势与hPRB大致相同,IGF-Ⅰ为20 ng/ml作用48h时下调至最低.(2)MCF-7细胞中,IGF-Ⅰ 10、40 ng/ml对hPRA、hPRB表达均有上调的作用,在第24、48、72h时较为明显.IGF-Ⅰ 20 ng/ml作用24 h对hPRB表达有上调的作用,但在48、72h出现明显的下调;而对hPRA表达均为下调作用.结论 (1)IGF-Ⅰ对人孕激素受体亚型的调控具有细胞特异性、以及时间和剂量的依赖性.(2)HEC-IB细胞中,IGF-Ⅰ 10 ng/ml作用24 h对hPRA、hPRB表达有上调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hPRA、hPRB表达渐下调.  相似文献   

15.
早孕蜕膜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成功地建立了应用荆豆素-Ⅰ标记的磁珠(UEA-I-Dynabeads)分离纯化早孕蜕膜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的新技术。荆豆素-Ⅰ型可特异性地与血管内皮细胞膜表面糖蛋白上的岩藻糖基结合,用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消化蜕膜组织成单细胞悬液,其内皮细胞阳性率在2%左右,经UEA-I-Dynabeads 纯化后,内皮细胞纯度可达90%以上并试培养成功。实验证明此项细胞分离新技术简单、快速且有效,为进一步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与作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Ⅰ类 (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 classⅠ ,MHC Ⅰ )抗原的表达及其调控。方法 分离 9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 ,采用流式细胞仪 (flowcytometry ,FCM)检测其表面MHC Ⅰ抗原水平 ;经体外培养和γ 干扰素调节间质细胞表面MHC Ⅰ抗原水平 ,并测定不同MHC Ⅰ抗原水平的内膜间质细胞对淋巴因子激活杀伤 (lymphokine activatedkiller,LAK)细胞活性。结果 间质细胞表面MHC Ⅰ抗原的基础表达有变异 ,但幅度不大 ,FCM荧光强度主要分布于 10 1~ 10 2 之间 ;体外培养 2周后 ,间质细胞MHC Ⅰ抗原水平明显降低 ,FCM荧光强度分布明显左移 ,主要分布于 10 0 ~ 10 1之间 ,对LAK细胞毒作用敏感 (LAK活性为 5 1 2 8% ) ;而体外培养后再经γ 干扰素处理过的间质细胞MHC Ⅰ抗原恢复至新分离水平 ,对LAK细胞毒作用产生抵抗 (LAK活性为 2 8 6 4% )。结论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上MHC Ⅰ抗原对自然杀伤 (NK)和NK样T细胞毒性具有抑制作用 ,而间质细胞表面MHC Ⅰ抗原的水平是可调节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Ⅰ期子宫乳头状浆液性腺癌(UPSC)术后的有效补充治疗方法。方法对四川省肿瘤医院2006-2009年收治的16例Ⅰ期UPSC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Ⅰa期4例,Ⅰb期8例,Ⅰc期4例,术后至少随访2年。术前确诊的11例,均进行了全面分期手术。观察组3例(Ⅰa、Ⅰb、Ⅰc期各1例),其中1例Ⅰc期术后14个月阴道残端复发,2年内无瘤生存率为66.7%。术后单纯化疗组4例(Ⅰa、Ⅰb期各2例),均无复发,2年内无瘤生存率为100%。化疗+放疗组9例(Ⅰa期1例,Ⅰb期5例,Ⅰc期3例),其中1例未行阴道近距离放疗的Ⅰc期患者术后6个月阴道残端复发,2年内无瘤生存率为88.9%。2例阴道残端复发的Ⅰc期患者经补救治疗后随访至今均健在。结论对于进行了全面分期手术的病理分期为Ⅰa期的UPSC具有良好的预后,术后可予观察,不用补充治疗。对于Ⅰb期及Ⅰc期UPSC患者,化疗及阴道近距离放疗可能会降低远处转移及阴道残端复发的风险。但因研究病例数太少,术前未确诊的5例UPSC患者未行全面分期手术,尚存在一定局限性,将来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研究表明:一些生长因子可能是通过介导女性激素,以改变子宫肌细胞中细胞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活性而促发子宫肌瘤[1]。本研究应用半定量RT PCR方法检测子宫肌瘤组织与正常子宫肌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mRN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mR NA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月经周期的关系,旨在探讨IGFⅠ,IGFⅡ与子宫肌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期进一步阐述子宫肌瘤的生长机制。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收集2002年12月至2003年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妇科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30例患者的新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组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hCTGF)对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分化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ADSCs,流式细胞仪分析第3代大鼠ADSCs表面抗原标记物;含100μg/L重组hCTGF的培养基作为刺激组,无重组hCTGF为对照组,分别培养7、14、28d后,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大鼠ADSCs中Ⅰ型胶原蛋白表达;观察重组hCTGF对大鼠ADSCs成骨、成脂方向分化的影响。结果大鼠ADSCs表面抗原CD44、CD90、CD105、CD49d阳性,CD34、CD45、CD106阴性;Ⅰ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量刺激组与对照组7、14、28d时分别为1.069±0.324vs.0.298±0.029、2.162±0.038vs.0.652±0.024、3.360±0.058vs.0.815±0.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量7、14、28d时分别为0.761±0.041vs.0.679±0.029、0.834±0.115vs.0.708±0.061、0.774±0.180vs.0.720±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hCTGF可上调大鼠ADSCs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抑制大鼠ADSCs向成脂、成骨分化。推测重组hCTGF可能使大鼠ADSCs发生了向成纤维细胞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发病率达10%。虽然,内异症是良性病变,但其病理过程表现出浸润、转移等恶性疾病的特征。目前,有关内异症发生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我们利用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膜联蛋白家族成员——膜联蛋白Ⅰ(annexinⅠ)可能为内异症疾病相关蛋白。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实时定量PCR及蛋白印迹的方法,检测annexinⅠ在非内异症患者子宫内膜和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中的表达情况,旨在探讨annexinⅠ在内异症发病中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