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脾虚包括脾气虚、脾阴虚和脾阳虚,三者的病程程度有所不同。脾虚病理实质的研究,多侧重于脾气、脾阳和脾阴虚单一病理变化的研究。对于三者之间的比较研究,报道较少。本实验对脾阳虚与脾阴虚证模型肝、脾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中PKC活性变化进行比较,旨在探讨脾阳虚和脾阴虚与肝、脾组织PKC活性变化的关系,为脾阳虚和脾阴虚的病理实质提供现代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胃、脾阴虚思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冠军 《新中医》2007,39(10):100-100
由于受"脾喜燥恶湿,胃喜湿恶燥"及"脾为湿土、胃为燥土"学术思想的影响,历代医家、医著对于胃阴、脾阴的问题,多详于前者而略于后者,甚者以"胃阴统脾阴"。笔者通过学习古代医学文献及临床观察,就胃阴、脾阴的生理、病理、治疗等认识辨述于后,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
段金娜 《光明中医》2014,(9):1961-1962
历代医家及医籍在论及脾的生理病理及疾病时,言及脾气、脾阳虚者较多,提及脾阴虚者较少。治疗上,针对脾阴虚证,多以"益气滋阴"为大法。黄秀深教授,根据《金匮要略》中"五脏虚损"的论述,认为脾阴虚证的治疗当遵"见脾之病,知脾传肾,当先实肾"之法,夫脾之病,补用甘,助用辛,益用咸味之药调之。立六味地黄丸为治疗脾阴虚证之主方,为临床上治疗脾阴虚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4.
汤一新主任中医师认为"脾阴是后天之本的本中之本",强调胃痞的治疗应重视脾阴,明辨脾阴实证与脾阴虚证,辨证恢复脾脏功能;对于肝脾不调者肝脾同治;认为湿有生理、病理之别,不同的湿邪,治法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5.
提出脾的生理是通过体和用,亦即脾阴和脾阳两者相互协调、平衡统一而共同维持的,在病理上以脾阴虚为主的各种病证并不少见,且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治疗原则为滋脾,用自拟滋脾汤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试论“脾阴虚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仕宏 《四川中医》2008,26(7):28-29
历代医家及教科书多论及脾阳(气),较少论及脾阴。研究脾阴的生理及脾阴虚证的病理和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根据阴阳学说和藏象理论,从脾阴的概念和生理出发,主要论述脾阴虚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脾阴虚小议     
舒劲 《西部中医药》2012,25(3):62-63
从脾阴虚的客观存在、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机制、脾阴虚与他脏的关系3方面探讨脾阴虚乃脾之阴血不足证,证见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大便秘结等,辨证分型以脾胃阴虚型多见,治宜滋脾兼调气。  相似文献   

8.
关于脾胃阴阳属性问题,历来多有论争。笔者认为,脾阴胃阳之说,是古人根据脏腑阴阳特性而在组织结构上的一种归类,它并不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故此后世将古人这种从人体结构认识上提出的脾阴胃阳的理论,广泛地类推到生理病理的各个方面,李杲在《脾胃论》中说:“脾为至阴,受胃之阳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夫脾者阴土也,至阴之气,至静而不动;胃者阳土也,主动而不息”。这对后世坚持脾阴胃阳之说,具有深刻的影响。 脾胃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反映,究竟是脾阳胃阴,还是脾阴胃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看出。 1 在生理方面 脾主升,胃主…  相似文献   

9.
程科  唐勇  姜杰  孟辉  夏清华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9):1100-1101
《血证论》一书对脾阴有其独到的见解。提出脾阴的生理功能有主运化、统血及濡养作用;认为脾阴和脾湿是生理和病理的两个不同的内容:提出了脾阴虚的临床症候,又论及脾阴虚导致其它脏腑的症候;提出补脾阴以开胃进食为先治疗脾阴虚。是脾阴学说研究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浅谈脾阴虚     
脾以虚证为多,胃以实证常见,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前人对脾胃学说的研究都侧重于脾阳虚,如脾气虚弱、脾胃虚寒、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等,极少有脾阴虚的论述,大多只将阴虚症状归纳到胃阴不足、胃火炽盛。是否脾只有阳虚的表现而没有阴虚的证候?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其阴与阳、表与里、虚与实、脏与腑、气与血、寒与热都是互为联系、互相制约、相对平衡协调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机能活动,所有疾病的表现,都是正常生理机能相对平衡失调的客观反映,脾为五脏之一,同样具有阴阳两个方面,有阳虚,就应有阴虚,故本文就脾阴虚的生理病理、脾阴与胃阴,谈谈个人的窥管之见。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伤寒论》首提脾约证,乃开治疗脾阴虚之先河。小儿久咳为儿科常见病症,多从肺论治。通过分析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临床症状表现,以及后天不良的饮食习惯等,笔者认为小儿久咳与脾阴虚关系密切,并提出滋阴通腑法治疗小儿久咳。  相似文献   

12.
张洁 《福建中医药》2004,35(4):52-53
脾气包括脾阴和脾阳,然而历代医家的论述中,涉及脾阴者甚少。《内经》曰:“脏真濡于脾。”其中的“濡”字就是指脾阴的作用。《伤寒杂病论》中有专篇论述以脾阳为主的太阴病,而根本没有提及脾阴。至金元时代脾胃大家李东垣《脾胃论》的问世,又详于脾阳而忽略脾阴。直至明清时代,始为医家所注意,对脾阴的认识逐步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明清医家不仅对脾阴、脾阴虚有明确论述,而且对其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药均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咳嗽变异性哮喘作为常见的肺系疾病,多从肺论治,即便从脾论治也忽略了脾阴与胃阳,治疗存在盲区与误区。通过对脾胃肺与其他脏腑的生理、病理联系及对"脾约"进行临床探析,指出"胃强脾弱"的内涵为脾阴的虚证和胃阳偏盛而脾未虚损的实证,而"脾约"不仅是一种病证,而且可以作为辨证标准。从"脾约"的角度诊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等肺系疾病,可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从脾阴虚的客观存在、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机制、脾阴虚与他脏的关系3 方面探讨脾阴虚乃脾之阴血不足证,证见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大便秘结等,辨证分型以脾胃阴虚型多见,治宜滋脾兼调气.  相似文献   

15.
明代儿科医家万密斋说:“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气以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在生理上,脾胃阴阳各有所司,又相互协调;在病理方面,脾胃阴虚津亏证候并非鲜见,而临证治疗多有重气阳、轻阴津之偏。兹就滋脾养胃法及其在儿科临床上的应用,谈谈笔者的体会。一、甘淡滋脾法清代医家陈修园曾曰:“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故治阴虚者,当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也。”脾阴不足者,可见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黄帝内经》关于脾阴理论的相关文献,结合脾(胃)功能阐释了脾阴的内涵、生理作用,脾阴虚证的病机变化、病症特点以及脾阴与胃阴的异同,以期为临床辨治脾阴虚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现代医家对脾阴理论的讨论较多,各有见地,仍未有结论,本文根据历代医家阐述脾阴的理论,对脾阴的生理作用,脾阴虚的病因病机、主症,治法提出看法,并与胃阴虚特点进行比较,分若干小题讨论如下: 一、脾阴的生理作用脾阴是指脾脏中的营血、津液、水谷精微和产生脾生理作用的特殊物质;可概之为脾的营气。正如《灵枢·营卫生会》谓;“营出于中焦”。《难经》四十二难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  相似文献   

18.
小儿脾胃病的诊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所见,小儿脾胃病多属里证,病机性质有虚有实,病理因素有水湿、痰饮、气滞、血瘀、食积等等。脾之虚每以气虚为主,由气虚而致阳虚,阳虚及阴,而致阴虚。这一病机特点,提示了在临床上对小儿脾阴不足证候,拟用补养脾阴法的同时,必须顾及健脾益气,脾气健旺,利于脾阴来复。小儿脾病多升降失常,气机不畅,容  相似文献   

19.
李玲  陈文垲 《中医药导报》2007,13(10):88-90
文章介绍了糖尿病的生理病理特性,分析了其病因病机,综述了各派学者的观点。认为饮食失宜、五脏柔弱、情志失调是糖尿病的重要病因;脾气虚弱、湿邪以及"陈气"蓄积、脾阴虚是糖尿病的主要病机;脾肾功能失常为糖尿病重要的病理环节。  相似文献   

20.
论脾常偏重脾阳,提及脾脏病理,一般也常多考虑脾气虚或脾阳虚,很少考虑脾阴虚。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脾性“喜燥恶湿”,故片面强调湿邪容易犯脾的一面;二是把脾的运化称作“为胃行其津液”,这就容易把脾的物质方面误认为胃阴,其实,五脏皆有阴阳,“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灵枢·本神篇》)。所以脾阴不足作为脾脏病理之一,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脾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统摄血脉、滋养形体等功能,是脾阳和脾阴协同作用的结果,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缺一不可。诚如唐容川所言:“脾阳不足,水谷因不化;脾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