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凯平 《光明中医》2012,27(7):1295-1297
《伤寒论》213条云:"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小承气汤所针对的病机是热与燥屎互结于胃腑,而此条文说明了此病机形成的另一条途径(见图一).阳明病在病机上具有里、实、热的特点,《伤寒论》182条云:"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第1条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不恶寒,代表病已不在太阳;身热,反恶热,是因为里热所致.《伤寒论》168条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19条又云:"三阳合病……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可见汗自出,是由于里热炽盛,迫津液外出所致.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指的是邪在里,出现表里俱热的证候.  相似文献   

2.
伤寒部分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是对胃肠功能的概括;其气主受纳腐熟水谷,不断地产生阳气和津液以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素体胃阳偏盛者感受外邪,或误治损伤胃中津液,以致胃中燥热,外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者,称阳明病。胃肠燥热邪实,即“胃家实”是其病  相似文献   

3.
(一)主证阳明病乃病邪向里发展,主要分经证和腑证.但原文182条所说的阳明外证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这是二者的共同证状,其中有同中不同之点分述如下:经证——身热(大热)恶热,不恶寒,汗自出(通身大汗)大烦大渴,小便赤涩,舌苔黄燥,脉象浮洪,属无形之热实证候.府证——身热(潮热或微热)恶热,不恶寒,汗  相似文献   

4.
<正> 二、阳明病辨证阳明病是外感热病的极期阶段,以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为基本特征。阳明属肠胃,故阳明病实质上是肠胃实热证,属于里热实证。即所谓“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相似文献   

5.
1 阳明中寒之成因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 ,阳明病多为胃实热之证。因病传至此 ,正盛邪实 ,故病在阳明多表现为热症 ,然由于病邪性质及患者体质的差别 ,阳明病亦可表现为寒症。纵观太阳篇及阳明篇 ,可知阳明病之成因可分为二 ,一者为由它经 ,主要是从太阳经之邪传来 ,此多从阳化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阳明病以胃肠燥热实为特点,即所谓“胃家实”。原文185条日:“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说明阳明病是由胃家实所形成的。胃家、非单指是阳明胃、亦包括了手阳明大肠、泛指整个胃肠道、实是指邪气盛则实、亦非单指肠中有形实滞。胃家实概括地说明了病邪深入阳明、胃肠燥热亢盛、病变以里热实证为特征。其燥热之邪充斥于全身、未与燥屎搏结者、称为阳明经证,燥热之邪与燥屎搏结、阻塞肠道、影响脏气通降者、称为阳明腑证,二者均属于胃家实。正如章虚各所云:“胃家者、统阳明经腑而言也、实者受邪之谓”。六经病提纲,其余均以脉证为提纲,独阳明  相似文献   

7.
阳明初期恶寒辨恶寒一证,是仲景辨别阴阳表里的重要临证标准。阳明为三阳之里,自无表证可言。但阳明初感外邪,阳气内郁,热邪尚未发散,也有一时性不发热而恶寒者,或发热恶寒兼见者,必待热邪蒸发,则恶寒自罢。故183条云:“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184条云:“……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临证所见,阳明病患者,每多于恶寒或  相似文献   

8.
阳明腑实证是《伤寒论》阳明病之腑证。因其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邪人阳明,燥热与糟粕相煎于胃肠,气血壅盛邪从燥热所化而证多热实。其症状主要是:潮热,转矢气,大便难,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腹胀满,绕脐痛,脉沉实等。本证是针灸临床的多发证和常见证,所以对其临床针灸配方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辨阳明腑实证的成因主要有三条。在《素问·阴阳类论》中说:“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就是说:太阳为诸经之首主表,阳明为人身前腹部的维系主里,少阳游行于表里之间。  相似文献   

9.
前言伤寒论的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所谓胃家实,实质上是说明邪热的亢盛,并且也包括了经证、府证而言。但恶热,不恶寒,渴而汗出,这是阳明病的主证,如果未至燥、实,痞、满,而脉象浮滑或洪大的,邪尚在经,在经则用白虎之属清之;如果已见燥、实、痞、满,脉象滑数或沉迟有力,甚至狂躁谵妄的,这是邪已入府,入府便应当用承气之类下之。根据证状不同,辨别在经、在府,而用清法、下法,这是治疗阳明病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0.
章恪 《国医论坛》1997,12(3):2-3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80条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4条云:“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如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历代医家据《灵枢·本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的说法,认为“胃家”极指胃与大肠,阳明病就是病在胃肠,五行属土,邪热盛于中焦,故常见身热。此说似是而非,笔者不敢苟同,兹略陈管见,以求同道指正。笔者认为,《伤寒论》六经概念的提出诚然是受了《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启示,然而更主要的则是对于《素问》七篇大论有关运气学说中六气及其标象三阴…  相似文献   

11.
“潮热”是发热疾病中的一种热型,可见于各科临床。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应用潮热这一病证概念,作为阳明腑实已成的标志,如214条所述:“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  相似文献   

12.
结语阳明是正盛邪实,病情发展高潮阶段,呈现胃府邪实,充沛表里。阳明病的成因,多由外邪化热传里,主要是从太阳、少阳发展而来。也有素蕴里热,或素有宿滞,实热相结而成。个别也有在太阳病,阳气渐复,  相似文献   

13.
①《伤寒论》原文221条所述早期亦属于外寒内热,客寒包火,与大青龙汤证有相似之处,其脉浮紧、身重、烦躁、喘等症状与大青龙汤证类同,而所不同者,大青龙汤证恶寒、无汗,是外寒初袭,表寒较重;本证则是恶热、汗出,是外邪将尽,里热已炽。大青龙汤证是太阳表寒里热证,而本证是阳明表寒里热证;大青龙汤证以表寒重为主,而本证则是表寒将尽,里热已炽。大青龙汤证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表寒,本证宜辛凉清里,清宣里热。②阳明病的初期,应以阳明中风和阳明伤寒为多,但由于阳明经多气、多血的生理特点和阳明病多热、多实的病理特征,阳明中风证和阳明伤寒证多为一过性证候。六经在体表都各有分布,都具有感受外邪的可能性,不独太阳经才能够感受外邪,只是太阳经气,也就是卫气布散于表,所分布的面积较大而偏于外侧、背部等阳位,所以太阳经感受外邪的机会也就远远的高于其它五经,太阳经的病证也以表证为多。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脾约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伤寒论》阳明病症中,开宗明义,指明阳明病以“胃家实”作为辨证纲领。在阳明病腑证下,条文列有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麻仁丸和蜜煎导法。其中三承气汤在现今临床中广泛运用。笔者则多年来喜用麻子仁丸治疗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病症。现将体会介绍如下。阳明病的下证,虽由于“胃家实”。但其原因不一,所以治法亦不同。《伤寒论》179条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说明阳明下证中有三  相似文献   

15.
脾胃为后天之本 ,生化之源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 ,通篇都体现了以脾胃为本的思想。本文从病因病机、六经传变、治疗以及病情预后几个方面谈谈《伤寒论》中的脾胃观。1 从病因病机看胃为卫之本 ,脾为营之源。若脾胃运化失调则营卫不和 ,则不能外御风寒之邪 ,论中第 12条指出 :“太阳中风 ,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 ,热自发 ,阴弱者 ,汗自出。”文中所提“阳浮而阴弱”是以脉论理 ,由于患者肌腠疏松 ,卫气在外与邪相争 ,营阴不能内守则汗出 ,形成卫强营弱的太阳中风证。胃为躁土 ,得阴则安 ,热病发至阳明阶段 ,多从躁发 ,论中 181条 :“太阳…  相似文献   

16.
手足汗出是指手足出汗,相对应身体其他部位不出汗或汗出不明显而言。具体汗出的部位是在两腕关节至五指端、两踝关节至五趾端。在《伤寒论》中论及手足汗出的条文有3条: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溅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第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染染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第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溅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相似文献   

17.
合病是一种复杂的病证,势急而病重,临床上常见到几经证候同时出现,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给临床的诊治带来了困难,故掌握合病的证治规律,在临床上是有重要意义的。一、抓住主证辨明合病辨证合病首要之点,是要抓住各经主证。以六经的提纲证而言,则有太阳病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主证;阳明病胃家实的主证;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的主证等等。如以方证而言,则有以发热汗出恶风为主的桂枝汤主证;以恶寒无汗,脉浮紧为主的麻黄汤主证;以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为主的小柴胡汤主证等等。合病要从外证去识别它。只有抓住其主证,才能分辨出哪一经与  相似文献   

18.
阳明病阳明病分表里两证,表证即阳明经证,以白虎汤证为主,里证即阳明府证,以承气汤证为主,必须细辨。表证阳明表证即阳明经证,以白虎汤证为主。但有纯实与兼虚之分,纯实如白虎汤证,兼虚如白虎加人参汤证等。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阳明病属“胃家实”,“胃家实”是概括阳明病的“经证”和“府证”而言。凡伤寒病热盛化燥的则病人阳明,其  相似文献   

19.
和法,也称和解法,为医门八法之一,其涵义古与今不尽相同。后世多称仲景的小柴胡汤为和法的代表方,其实,仲景所称的“和”或“和解”的方治,并非专指小柴胡汤一方。一、仲景所说“和法”的涵义《伤寒论》第386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这是论中条文明确指为“和”或“和解”的唯一方治。此外在第70条:“发汗后,怒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第213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溅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  相似文献   

20.
对吴有性治疗瘟疫的方法进行了简要归纳,即温疫初起,邪在膜原,治宜疏利透达;若表里分传而致,既见三阳经证又见里证,则需表里分消;疫邪溃出膜原,向表传变,宜用汗法;疫邪溃出膜原,内传入胃,则宜用吐下法;而温病后期则需扶正养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