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对靶器官损害的早期预测.方法:筛选无糖尿病和其他致动脉硬化性疾病的EH患者149例(EH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4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其体质指数、空腹血糖、血脂、肾功能,并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测量,计算出AASI,最后进行AASI与ACR以及IMT等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H组尿ACR、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率、IMT、颈动脉异常率以及AASI均增高(P<0.05~0.01),且EH患者的AASI与ACR以及IMT呈显著正相关.结论:EH患者的AASI与肾脏损害及颈动脉内膜损伤程度相关,可作为动脉硬化程度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压晨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对212例入选高血压病例监测24h动态血压,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IMT,根据IMT增厚与否分为IMT正常组(84例)和IMT增厚组(128例),计算血压晨峰值及AASI;根据是否存在血压晨峰现象,分为血压晨峰组(120例)和无血压晨峰组(92例),观察血压晨峰、AASI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与IMT正常组比较,IMT增厚组中AASI[(0.42±0.13)比(0.68±0.14)]及血压晨峰值[(25.94±4.57)mmHg比(36.57±8.41)mmHg]明显升高(P<0.05);与无血压晨峰组比较,血压晨峰组中AASI[(0.43±0.13)比(0.71±0.14)]、IMT[(1.01±0.20)mm比(1.25±0.17)mm]显著增加(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压晨峰、AASI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1.22,0.51,P均<0.05)。结论:血压晨峰和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正常高值血压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mRNA的表达变化以及动脉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探讨MCP-1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方法 2010-03-05在山东省章丘农村进行调查,按血压水平选取理想血压者84例,正常高值血压者96例,高血压患者114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外周血中MCP-1 mR...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血压水平的健康人和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差异,分析其相关性,探讨AASI作为评价动脉弹性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167例和高血压患者148例,分别按年龄和血压分级标准分组,进行PWV测量及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24h动态舒张压与动态收缩压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回归斜率,AASI定义为1减去该斜率,对AASI与PWV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随着年龄不断增长,两组的PWV和AASI值逐渐升高(P0.05~0.01),两组女性AASI明显高于男性[健康对照组(0.55±0.18)∶(0.48±0.15),高血压组(0.61±0.16)∶(0.55±0.17),P均0.01]。PWV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P0.05);校正年龄因素影响后,高血压组PWV、AASI明显比健康对照组高,并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PWV、AASI逐渐升高(P0.05~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AASI与年龄、体重指数、24h平均收缩压、24h脉压、PWV呈正相关(r=0.106~0.573,P0.05~0.001),与24h平均舒张压呈负相关,其中以PWV相关性最显著(r=0.573,P0.001)。结论:年龄、血压、脉压和PWV都与AASI呈正相关;AASI作为评价动脉弹性指标,可能比测量血压更能准确反映血管功能状态,有助于筛选出处于亚临床状态的心血管病人。  相似文献   

5.
常程  赵莘瑜 《山东医药》2008,48(2):49-50
对134例高血压病患者(观察组)及55例体检健康血压正常者(对照组)进行血尿酸(UA)、血脂TC、HDL-C、LDL-C、TG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检测.结果观察组UA、TC、LDL-C、T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脂异常者(76例)UA显著高于血脂正常者 (P<0.05),HDL-C明显低于血脂正常者与对照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IMT与UA、LDL-C与TC呈正相关.认为IMT可作为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病情的一个重要指标,血清Ua测定有助于反映高血压病患者IMT的增厚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肾脏损害及颈动脉内膜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筛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9例、2型糖尿病患者79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9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48名作为对照组,分别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尿白蛋白、尿肌酐测定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测量,计算出AASI,进行AASI与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及IMT等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糖尿病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CR值、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率、IMT、颈动脉异常发生率以及AAS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两两比较,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与高血压组、糖尿病组、健康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组、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分析显示,ASSI增高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是女性、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AASI与肾脏损害及颈动脉内膜损伤程度有明显相关性,高血压、糖尿病独立促进动脉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老年高血压伴左室肥厚(LVH)患者周围动脉硬化特点及二者的相关性. 方法 149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高血压伴LVH 67例为LVH组,高血压非左室肥厚(NLVH) 82例为NLVH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动态血压检查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对全身的动脉硬化程度进行评估;同时应用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然后进行组间对比及相关性分析. 结果 LVH组AASI最高,NLVH组次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EH患者与正常组比较,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颈动脉超声阳性检出率增加,LVH组显著高于NLVH组. 结论 EH患者在出现LVH之前,外周动脉就发生一系列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LVH患者动脉硬化更明显,因此动脉硬化在LVH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和动态脉压指数(APPI)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相关性,探讨EH患者AASI增高和APPI增高与对心血管疾病有预示作用的炎症因子hs-CRP、MMP-9的关系。方法对136例EH患者及30例健康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按PPI≤0.35、0.360.50和>0.50对EH患者分3组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①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内各亚组APPI、AASI、hs-CRP、MMP-9差异有显著性,随着AASI和APPI的增加hs-CRP、MMP-9也增加(P<0.01或P<0.05)。②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在排除众多混杂因素后,AASI或APPI与hs-CRP、MMP-9呈正相关(P均<0.01)。③在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症的相关性方面,AASI与APPI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APPI相关性更好(r值更接近于1)。结论 AASI增大和APPI增大与预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症的炎症因子hs-CRP、MMP-9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就诊的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8例,根据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98例和非维生素D缺乏组60例。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并计算AASI。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AASI。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ASI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ASI的相关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缺乏组患者AASI高于非维生素D缺乏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ASI呈负相关(r=-0.343,P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ASI独立相关(β=-0.355,P0.05)。结论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ASI呈负相关,血清25-羟维生素D降低时AASI升高,且二者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中心性肥胖患者血压、血脂、血糖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变化.方法 测量409例中心性肥胖患者(观察组)的血压、血脂、血糖,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形成情况,并与412例健康受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205例(50.12%)高胆固醇、141例(34.47%)高甘油三脂、103例(25.48%)高血糖、212例(51.83%)高血压,对照组分别为176例(42.72%)、62例(15.05%)、30例(7.28%)、74例(17.96%).观察组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血糖、高血压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颈动脉IMT为(1.18 ±0.28)mm,对照组为(0.89±0.18)mm.观察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85例(69.68%)检出颈动脉斑块,对照组83例(20.15%).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中心性肥胖患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发生率和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均高于健康对照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老年人群动态血压参数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方法筛选年龄≥80岁的老老年人238例,以血压≥160/95 mm Hg(1 mm Hg=0.133 kPa)为标准,分为高血压组(134例)和对照组(104例),并进行臂-踝脉搏传导速度(baPWV)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用Pearson分析动态血压各参数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组baPWV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偶测收缩压,24 h、昼间和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收缩压负荷及舒张压负荷均高于对照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舒张压下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baPWV与偶测血压;24 h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昼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心率;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收缩压负荷、舒张压负荷呈正相关(P<0.05,P<0.01),而与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呈负相关(P<0.01)。结论高血压是老老年人群动脉僵硬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动脉僵硬度与动态血压、脉压、心率及血压负荷相关。  相似文献   

12.
【】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脉搏波速度(PWV)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住院的高血压患者60例(其中HDL-C正常者26例,HDL-C降低者34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58例,应用自动脉搏波传导速度测定仪测量所有入选者的颈-股动脉PWV作为反映大动脉僵硬度的指标。并同时记录所有入选者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肌酐、尿酸、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计算体重指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PWV明显高于对照组,而HDL-C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LDL-C及总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WV与HDL-C呈负相关(r=-0.138,P=0.004);高血压HDL-C降低组PWV明显高于HDL-C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浆HDL-C水平降低可能与动脉僵硬度增加关系密切,提示HDL-C降低可能是发生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轻度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疗效及及其动态血压特征分析。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414例老年轻度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就诊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202例)与观察组(常规治疗 阿托伐他汀,212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4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变化及动态血压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IMT和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TG、TC、LDL、ox-LDL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HDL水平则显著升高(P<0.05),动态血压各项参数24h、昼间、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A、B、C组的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与颈动脉IMT、TG、TC、LDL、ox-LDL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HDL水平显著升高(P<0.05);24h、昼间、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显著降低(P<0.05);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与颈动脉IMT、TG、TC、LDL、ox-LDL水平、24h、昼间、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方面,观察组C较A明显降低,HDL明显升高,但A与B、B与C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抗高血压药物对于老年轻度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疗效显著,低危因素情况可以考虑10mg/次,1次/d,高危因素可以考虑30mg/次,1次/d,有益于血压的控制,适于老年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长期服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微量白蛋白尿(MAU)的相关性及AASI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172例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文献方法计算AASI,以AASI<0.55或AASI≥0.55分为两组,比较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指数及MAU的差异,以及与AASI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比较,在AASI≥0.55组中,其IMT、颈动脉斑块指数及MAU水平显著高于AASI<0.55组(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ASI与IMT、颈动脉斑块指数及MAU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IMT(r=0.560,P<0.001)、颈动脉斑块指数(r=0.591,P<0.001)、MAU(r=0.538,P<0.001);控制年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血肌酐水平、eGFR等因素后,偏相关分析显示,AASI仍与IMT、颈动脉斑块指数及MAU显著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IMT、颈动脉斑块指数及MAU均与AASI独立相关,其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260、0.252、0.337,P<0.001。结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AASI与IMT、颈动脉斑块指数及MAU水平呈显著正相关,AASI可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相关性。方法本文收集了2007年6月至2007年12月在贵阳医学院诊治且病历资料较完整的186例高血压患者,按血压水平由低至高分成3组:高血压1级组50例;高血压2级组56例;高血压3级组80例。另外,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血生化指标及双侧颈总动脉IMT及斑块的超声测量结果。结果高血压各组的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随血压等级增加而增加,方差分析及q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男性、吸烟、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颈动脉IMT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脂蛋白(a)、尿酸、肌酐与颈动脉IMT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高血压可使颈动脉IMT增加,其程度和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随血压分级增高而增加;年龄、男性、吸烟、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颈动脉IMT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脂蛋白(a)、肌酐、尿酸与颈动脉IMT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凌晨血压增高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MBPS)及动态血压监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高血压患者226例,分为MBPS组(51例)与非MBPS组(175例),并根据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分为IMT增厚组94例和非IMT增厚组132例,分别检查血脂、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等,比较两组之间年龄、动态血压参数以及颈动脉IMT以及斑块Crouse积分的差别.结果 1)MBPS组MBPS值、凌晨平均动脉压、凌晨脉压、颈动脉IMT、斑块积分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5);2)颈动脉IMT增厚组MBPS值、凌晨平均动脉压、凌晨脉压、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显著高于颈动脉非IMT增厚组(P<0.05).结论 MBPS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高,MBPS可能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用超声检测观察组(131例)和对照组(54例)的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测定一般临床资料.结果 高血压组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IMT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 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血压增高有关.提示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通过对肾内动脉阻力指数(RI)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和脉压的相关性分析, 判断高血压性肾血管损害程度。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选取2018年5月至2023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综合科高血压患者1 226例, 行肾动脉血流动力学检查, 血流异常患者187例, 其中肾动脉狭窄组78例, 无肾动脉狭窄组109例;肾动脉血流正常患者(对照组)1 039例。对比高血压患者不同程度肾血流阻力增高的AASI、脉压;采用Spearman秩和相关分析评估老年高血压患者AASI、脉压与肾损伤程度的相关性;高血压患者肾血流动力学异常者肾动脉狭窄和RI、AASI、脉压检查结果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肾动脉狭窄组、无肾动脉狭窄组和对照组患者RI[(0.83±0.05)、(0.78±0.02)、(0.71±0.03)]、AASI[(0.61±0.05)、(0.58±0.06)、(0.37±0.05)]、脉压[(1.71±0.15)、(1.44±0.22)、(0.88±0.25)]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10.44、734.77、968.99, 均P<...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ness index,AASI)联合颈动脉超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期间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4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单支病变82例,双支病变74例,三支病变92例。另选同期我院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1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及亚组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及超声参数。结果两组患者的男女比例、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患者比例、高脂血症患者比例及冠心病家族史比例、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吸烟患者比例、并发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比例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中观察组的斑块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AAS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的斑块患者比例及AASI、C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水平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ASI、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P0.05)。结论 AASI联合颈动脉超声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密切,并能初步评估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可为冠心病的初步筛查及临床防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两种瘦素受体(LEPR)基因多态性Gln223Arg(rs1137101)和Lys109Arg(rs1137100)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EH)住院患者302例(EH组)和门诊体检健康者120例(对照组),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种多态基因型、内膜-中膜厚度(IMT)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EH组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处(BIF)及平均颈动脉(CBI)IMT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Gln223ArgAA基因型携带者有更高的颈内动脉(ICA)及CBI(均P<0.05);Lys109Arg GG基因型携带者有更低的BIF及CBI(均P<0.05)。结论:LEPR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