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镜氩气刀治疗气管内肿物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气道内肿物的患者进行APC治疗,以病变狭窄再通情况、症状缓解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18例患者共进行了36次APC治疗,其中完全有效5例(27.8%),部分有效8例(44.4%),轻度有效4例(22.2%),无效1例(5.6%)。结论 APC治疗气道内肿物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可塑性钛钢板内固定对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足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泸州市龙马潭区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予以切开复位可塑性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愈合情况、治疗优良率、治疗前后跟骨结节关节(Bohler)角和跟骨交叉(Gissane)角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均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61±1.27)个月。其中Ⅱ型患者治疗优良率为87.5%,Ⅲ型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0.9%,Ⅳ型患者治疗优良率为70.0%。治疗后患者跟骨解剖结构Bohler角、Gissane角大于治疗前(P<0.05)。患者术后出现切口表浅渗出3例,局部麻木和切口皮瓣坏死及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各1例。结论切开复位可塑性钛钢板内固定对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安全有效,可有效恢复患者足部功能。  相似文献   

3.
李明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1997,3(4):171-171,180
观察分析深圳郊区 9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从起病到影像学确诊后开始治疗的时间 (就医时间 )。结果 :96例患者 6 h内就医者占 2 3%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6 h内就医人数 (10 % )显著少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 (5 2 % ) ;农业人口组 6 h内就医者占 14% ,明显少于非农业人口组 (44 % )。结果提示 :深圳郊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 90 %失去了超早期治疗的机会 ,其原因主要与患者对该病的认识不足有关 ,进行广泛的健康教育是开展超早期治疗的前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可塑性钛钢板内固定对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足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泸州市龙马潭区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予以切开复位可塑性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愈合情况、治疗优良率、治疗前后跟骨结节关节(Bohler)角和跟骨交叉(Gissane)角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均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61±1.27)个月。其中Ⅱ型患者治疗优良率为87.5%,Ⅲ型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0.9%,Ⅳ型患者治疗优良率为70.0%。治疗后患者跟骨解剖结构Bohler角、Gissane角大于治疗前(P0.05)。患者术后出现切口表浅渗出3例,局部麻木和切口皮瓣坏死及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各1例。结论切开复位可塑性钛钢板内固定对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安全有效,可有效恢复患者足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肾功能衰竭(CRF)合并急性失代偿性充血性心力衰竭(ADHF)患者中挽救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肾功能衰竭患者因急性心功能衰竭无法耐受普通血液透析治疗,而改用CRRT治疗的左室射血分数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的研究终点为30 d内患者全因死亡率、180 d内患者全因再住院率及因心力衰竭加重导致再住院的比例,并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30 d内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了17例患者,在CRRT挽救治疗的患者中,30 d内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事件死亡率为23.5%(4/17)、17.6%(3/17);在存活患者当中,180 d内全因再住院率为53.8%(7/13),因心力衰竭加重而导致的再住院率为23.1%(3/13);与存活患者相比,30 d内死亡患者收缩压更低(P=0.001)。结论肾衰合并ADHF患者CRRT挽救治疗后仍有较高的病死率,且存活患者再住院率明显偏高,治疗起始时低收缩压患者病死率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MCAA)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2月87例MCAA的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手术治疗组29例(29个动脉瘤)与血管内治疗组58例(61个动脉瘤,对其中37个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23个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个未进行治疗)。分析患者术中及术后病死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 (1)对于入院时Hunt-Hess分级0~Ⅲ级的患者,血管内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术后卒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0%(10/50)和29.4%(5/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0);经过3~40个月(中位数6个月)的门诊随访,血管内治疗组的病死率和预后良好率分别为4.2%(2/48)和95.8%(46/48);经过3~19个月(中位数4个月)的随访,手术治疗组的病死率和预后良好率分别为6.2%(1/16)和81.2%(13/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85,P=0.004)。(2)血管内治疗组经过3~40个月(中位数6个月)的影像学随访,40个动脉瘤有5个(12.5%)动脉瘤复发。手术治疗组经过1~31个月(中位数4个月)的随访,15个动脉瘤有3个(20.0%)动脉瘤残留或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对于Hunt-Hess分级0~Ⅲ级的MCAA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不同MCAA患者的个性化治疗将会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全脑选择性血管造影监视下,对5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GDC血管内栓塞术,观察术后栓塞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5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100%栓塞7例(13.5%),90%~99%栓塞27例(51.9%),70%~89%栓塞18例(34.6%)。术后2例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2例患者出现额叶血肿,1例患者出现轻微意识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为9.6%。结论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确切,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术中操作应仔细,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病变经皮血管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病变经皮血管腔内治疗的117例患者,回顾性分析腔内治疗开通血管的成功率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117例患者(132条患肢)初次腔内治疗成功率为90.15%(119/132)。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4~36个月)。血管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6个月8.5%(10/117),12个月19.0%(22/116),18个月25.9%(30/116)。21例临床症状复发,再次腔内治疗成功率85.7%(18/21)。患者手术后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缺血性溃疡等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腔内治疗手术成功率较高,临床效果满意,远期有一定的复发率,但可再次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对脊柱骨折患者Cobbs角、椎体前缘及后缘高度压缩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解放军第一八四医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内固定治疗组(单独治疗组,n=40)和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n=40)。单独治疗组患者接受单纯内固定手术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接受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结果治疗6个月后联合治疗组患者临床优良率为92.5%(37/40),高于单独治疗组的75.0%(30/4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obbs角、椎体前缘及后缘高度压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联合治疗组患者Cobbs角小于单独治疗组,椎体前缘及后缘高度压缩率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结论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髓骨折疗效确切,能有效缩小脊柱骨折患者的Cobbs角,降低患者椎体前缘及后缘高度压缩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0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接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60例,根据发病时间的长短,将60例患者分为发病3h内溶栓组及3~12h内溶栓对照组,对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发病3h内溶栓组30例患者,经治疗,溶栓成功(再通)率为83.33%(25/30),发病3~12h内溶栓对照组患者溶栓成功(再通)率为53.33%(16/30),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病3h内溶栓组皮肤瘀斑、牙龈出血及消化道出血0例,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发病3~12h溶栓对照组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可靠,时间越早,再灌注率越高。  相似文献   

11.
赵辉  杜楠  孙君重  付艳  高珂 《山东医药》2012,52(20):25-27
目的观察在热灌注的基础上腹腔内注射贝伐珠单抗(安维汀)联合腔内化疗治疗恶性腹水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7例恶性腹水患者在热灌注的基础上随机分为腔内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组(治疗组)和腔内单纯化疗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均先排尽腹水,以43~45.0℃灭菌0.9%生理盐水注入腹腔,持续有效循环40 min以上,排尽灌注液后治疗组在腹腔内注入贝伐珠单抗300 mg和氟尿嘧啶1 g。对照组除不加入贝伐珠单抗外,其余同治疗组。结果在可评价的57例患者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58.62%,P<0.05。全组患者耐受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热灌注基础上腹腔内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腹水优于腔内单纯化疗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早期集束化治疗对于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63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脓毒症休克患者分为2组,所有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并且均在入院72h内进行手术治疗,后返回重症监护室进行加强治疗.A组(n=31)进行一般性抗感染和补液升压治疗,维持血压在90/60mmHg以上;B组(n=32)进行集束化治疗.1h内给予抗生素治疗;补液20mL/kg;维持平均动脉压≥65mmHg,中心静脉压≥8mmHg,控制血糖8.3mmol/L内,应用甲强龙、机械通气等.观察抗休克治疗24h的疗效和1mo内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PACHEII评分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抗休克治疗有效率38.71%(12/31),死亡率70.97%(22/31),B组患者抗休克治疗有效率68.75%(22/32),死亡率43.75%(14/32,P<0.05).结论:早期集束化治疗可以改善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狭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或家属意愿分为血管内治疗组72例和药物治疗组73例,分别行血管内治疗手术(使用Gateway球囊、Wingspan支架、Apollo支架)或药物治疗(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阿托伐他汀20~40 mg/d),随访观察1、3、6、9、12个月的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再狭窄率(以狭窄率50%为标准),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 (1)血管内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成功置入支架70枚,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8.6%(70/71);血管内治疗组共发生并发症7例(9.9%),其中合并出血2例,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眩晕、头痛、兴奋各1例;1例脑出血病情恶化死亡,其他患者经积极内科治疗均痊愈出院,未遗留严重后遗症。(2)血管内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卒中复发率为8.4%(6例,均为TIA),药物治疗组为26.0%[19例,其中16例(占84.2%)为小卒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52,P0.01);治疗后12个月两组再狭窄发生率或狭窄加重发生率分别为5.6%(4例)和6.8%(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1,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药物治疗比较,疗效更显著,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将在我院就诊,并接受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138例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实施全程护理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及护理后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非常满意39(56.52%)例,满意28(40.58%)例,不满意2(2.90%)例,患者满意度为97.11%。对照组非常满意31(44.93%)例,满意29(42.03%)例,不满意9(13.04%)例,患者满意度为86.96%。两组患者满意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取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并辅以全程护理措施,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支架内再狭窄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支架内再狭窄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56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经PTCA或支架植入术治疗的即刻和术后随访结果.支架内再狭窄治疗前后行冠脉造影,并于术后5.7±3.8个月复查冠脉造影.结果 156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PTCA或支架术治疗均获成功,其中134例(144支血管)行PTCA治疗,占86.7%;22例(22支血管)行再次支架置入术,占13.3%.156例经再次PTCA或支架术治疗后随访平均6个月的再狭窄率为24.3%.40处弥漫性支架内再狭窄经PTCA处理后18处(45%)再次再狭窄,而96处局限性支架内再狭窄中有17处再次再狭窄(18%),弥漫性支架内再狭窄经PTCA治疗后,再次再狭窄率明显高于局限性支架内再狭窄(P<0.01).支架内狭窄严重程度(>75%)也是影响PTCA疗效的主要因素.结论对于大多数支架内再狭窄(70%)采用PTCA治疗安全有效,术后再狭窄率与首次支架置入术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导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血管狭窄导致的TIA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均分成联合治疗组(血管内支架形成术与药物联合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TIA复发及卒中的发生率、治疗前后的血管狭窄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常规治疗组无明显差异,联合治疗组患者血管狭窄率明显降低[(73.31±12.76)%比(25.01±5.73)%],且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74.33±12.96)%,P均<0.01;在随访的12个月期间,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患者出现复发TIA(16.0%比2.0%)和脑卒中(12.0%比0)的比例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血管内支架形成术可以明显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患者的疗效,有效地改善预后,适宜在一定情况下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脑动脉瘤患者160例,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观察组采取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对照组采取非血管介入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96.25%(77/8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75%(63/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5/8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7.5%(14/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动脉瘤患者采取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疗效,并且能够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梗阻型胆源性胰腺炎于发病后48 h内行内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8例梗阻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在发病后48 h内进行内镜治疗的患者89例作为观察组,将69例在早期采取保守治疗基础上于发病48 h后行内镜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成功率为94.38%,对照组治疗成功率为75.36%,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1.12%,对照组为4.34%,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生化指标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重症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4%,低于对照组重症患者的40.9%(P0.05)。两组病死率、轻症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梗阻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于发病后48 h内行内镜治疗能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是重症患者更应于发病后48 h内行内镜治疗;轻症患者保守治疗无效时也应尽早行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93例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NTM)肺病特征,为临床诊治NTM肺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确诊的93例NTM肺病患者临床资料。比较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脓肿分枝杆菌肺病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异。结果:93例NTM肺病患者中胞内分枝杆菌感染49例,脓肿分枝杆菌感染28例,鸟分枝杆菌感染4例,堪萨斯分枝杆菌感染4例,蟾蜍分枝杆菌感染3例,胞内分枝杆菌与脓肿分枝杆菌混合感染2例,戈登分枝杆菌、偶发分枝杆菌、施氏分枝杆菌感染各1例。确诊NTM肺病前曾接受抗结核治疗的患者61例(65.59%)。90例(96.77%)患者有合并症,其中合并支气管扩张52例(57.78%),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例(13.33%)。83例(89.25%)在确诊后接受抗NTM治疗,47例(56.63%)完成疗程。完成疗程的患者中,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肺病治疗成功率为51.85%(14/27)。脓肿分枝杆菌肺病治疗成功率为76.92%(10/13)。48例(57.83%)治疗过程中发生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两种内固定方法 治疗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 选取于2014年1月-2019年8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掌骨骨折患者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研究组患者使用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克氏针内固定进行治疗,评定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手术所用时间、骨折的愈合时长、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的功能恢复状况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研究组的患者优良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P<0.001);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长及骨折愈合的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钢板及克氏针内固定都可治疗掌骨骨折,前者治疗不稳定性掌骨骨折患者疗效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