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因多态性是否与浙江地区汉族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遗传易感相关.方法 血样来自浙江地区110例UC患者及292例健康对照者.通过特定引物的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直接检测野生型及TNF基因的6个多态性(TNF-1031T/C,-863C/A,-857C/T,-380G/A,-308G/A,-238G/A).结果TNF-308A与汉族UC显著相关,等位基因频率在患者中为14.6%,在健康对照者中为8.9%,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TNF-857T的携带率在UC患者中为17.3%,健康对照者为12.2%,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单倍体分型显示,6种单倍体包括H5和H3,这两种单倍体都包含TNF-308A.H5单倍体频率在患者中为12.3%,在健康对照者为7.5%,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我们还发现了既往在白种人中较少见的单倍体H3.单倍体H4是由TNF基因启动子区域野生型等位基因组成,它的纯合子UC患者共有27例(24.5%),在健康对照者中有102例(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野生型等位基因可能与疾病的发生无关.结论 TNF-308A可能与汉族UC患者遗传易感相关.进一步的功能研究有助于明确突变型TNFα在U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是多基因参与、作用于免疫系统和靶器官的疾病.对UC全基因组多态性的研究发现其存在许多易感基因,本文从UC高频易感基因及新发现易感基因等方面总结UC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自然杀伤细胞2D(NKG2D)是一种重要的激活性受体,参与全身炎症反应及免疫应答。NKG2D蛋白功能及其基因的特定位置均提示NKG2D基因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一个理想候选基因,本研究旨在检测NKG2D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浙江地区汉族UC患者遗传易感的相关性。方法血样来自浙江地区110例UC患者及292例健康对照者。通过PCR一单链多态性方法直接检测野生型及NKG2D基因的2个多态性(NKG2D 10676G/,908A/)。结果在UC患者中908A的等位基因频率为19.1%,在健康对照者中为16.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论是UC患者或健康者均未能发现10676G的杂合子或纯合子。结论我们没有发现NKG2D基因多态性与汉族UC患者遗传易感性相关。更大样本的队列研究、分层分析、全基因测序有助于明确NKG2D基因在U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NFkB1基因启动子-94ins/del ATTG与中国汉族人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法,检测73例中国湖北汉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121例健康对照者NFkB1基因启动子-94ins/del ATTG基因型,分析该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以及临床亚型的相关性,并将该结果与已报道的意大利人群中该位点多态性分布进行比较.结果:在NFkB1基因启动子-94ins/del ATTG位点UC组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临床亚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相关性(P>0.05);然而,中国湖北汉族人群与意大利高加索人群在该位点的基因型(χ2=13.155,P<0.05)和等位基因(OR=0.566,95%CI0.413-0.774,P<0.01)频率分布有显著差异.结论:NFkB1基因启动子区域多态性与中国湖北汉族人溃疡性结肠炎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N-乙酰基转移酶2基因多态性与浙江汉族人群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浙江汉族人群中N-乙酰基转移酶2(NAT2)基因型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UC)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在101例UC患者及120例健康对照者中,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NAT2野生型等位基因(NAT2*4)和3种突变型等位基因(NAT2*5B、*6A和*7B)频率.结果 UC组中,NAT20*4、NAT2*5B、NAT2*6A和NAT2*7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55.4%、6.4%、23.8%和14.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将NAT2基因型分为快型、中间型和慢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亦无显著差异;将UC组进行分层,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NAT2基因型多态性与UC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IL-1β和IL-1R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13(IL-1β)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结抗剂(IL-1R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溃疡性结肠炎(U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顺序特异性引物法(PCR—SSP),检测2005年5月至2006年8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56例UC患者和44例同期健康体检者的IL-1β(-511T/C)位点、IL-1β(+3962T/C)位点和IL-1Ra(11100C/T)位点的SNP,分析两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并分析两组差异显著基因的单倍体分型以及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结果(1)UC组IL-1β+3962位点TC杂合子基因型频率及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0,P=0.02)。OR值分析表明IL-1β+3962位点为TC基因型的人群患UC的风险性是TT或CC基因型人群的2.4倍。(2)单倍体分型显示,含有IL-1β+3962T等位基因(IL-1β511C3962T)的H1单倍型和含有野生型等位基因(IL-1β511C3962C)的H2单倍型在两组中频率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3)IL-1β+3962位点各基因型在UC患者不同病情轻重之间的分布比较以及不同发病部位之间的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4)IL-1β-511位点和IL-1Ra 11100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①IL-1β+3962位点CT基因型频率及T等位基因频率增高可能与UC易感性有关,但与UC患者病情轻重及发病部位无关。②IL-1β保留511位点和IL-1RA 11100位点的SNP与UC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与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区(5-HTTLPR)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30例UC患者(病例组)与30例健康对照组5-HTTLPR多态性的分布频率。[结果]病例组5-HTTLPR的S/S基因频率为50.0%,健康对照组S/S基因频率为33.3%,2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5-HTTLPR的L/S、L/L的基因频率分别为40.0%、10.0%,健康对照组L/S、L/L的基因频率分别为43.3%、23.3%,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HTTLPR的S/S基因型可能与UC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探讨UC合并CMV感染的风险因素及预后。[方法]收集2013-01-01-2016-12-31期间于本院确诊为UC并进行CMV感染相关检测的全部住院患者,采用回顾性病例调查方法,记录CMV检测阳性(CMV阳性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点、内镜表现、治疗及转归,并与同期住院的CMV检测阴性(CMV阴性组)的UC患者进行比较,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评价UC合并CM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10例UC患者中UC合并CMV感染23例(23/110;20.9%);CMV阳性组病情明显重于CMV阴性组:发热、腹痛、体质量下降多见,血红蛋白、血白蛋白、血钠水平较低,而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较高;CMV感染在中重度病例多见(91.3%)。CMV阳性组糖皮质激素依赖及抵抗者多于CMV阴性组,入院前3个月内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率也显著高于CMV阴性组。在内镜表现方面,CMV阳性组深大溃疡多见。CMV阳性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CMV阴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前3个月内应用糖皮质激素是CMV感染的危险因素,血白蛋白水平较高是CMV感染的保护因素(P0.05)。CMV阳性组中,21例接受了抗病毒药物更昔洛韦治疗,治疗后20例好转;1例UC患者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行手术治疗后好转。[结论]UC患者特别是中重度UC患者合并CMV感染比较常见,近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是合并CMV感染的危险因素。UC合并CMV感染者糖皮质激素依赖及抵抗的概率明显升高。UC合并CMV感染可使UC病情加重、复杂化,给治疗带来困难。对于合并CMV感染的UC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对改善病情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相关基因A(MICA)-129位点多态性及血清可溶性MICA(sMICA)水平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分型(PCR-SBT)方法 检测256例UC患者和460例正常对照者MICA-129的基因多态性;随机选取80例UC患者和9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ELISA法测定并比较血清sMICA的浓度差异.结果 UC组的MICA-129的G等位基因和GG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76.8%比72.2%,P=0.060;55.9%比46.3%,P=0.016);UC组sMIC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76.47±279.02)ng/L比(182.17±73.11)ng/L,P<0.001].此外,携带GG基因型的UC患者的sMICA水平明显高于(GA+AA)基因型携带者[(638.87±347.15)ng/L比(507.51±152.87)ng/L,P=0.035].结论 MICA129基因多态性及sMICA水平与UC明显相关,MICA-129基因可能在UC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of th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Ⅰ chain-related antigens A (MICA)-129 gene polymorphism and soluble MICA (sMICA) level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UC) in Hubei Han nationality. Methods The genetic polymorphism of MICA-129 was examined using 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based test (PCR-SBT) in 256 UC patients and 460 healthy controls. From the above subjects, 80 patients and 90 healthy individual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or determining serum sMICA concentrations by ELISA. Results The frequencies of variant allele (G) and genotype (GG) in MICA-129 gen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UC patients than in the controls(76. 8%vs 72. 2%, P =0. 060; 55.9% vs 46. 3% ,P =0. 016). Serum sMICA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elevated in the patient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s[(576. 47 ±279. 02) ng/L vs( 182. 17 ±73. 11 ) ng/L,P <0. 001]. In addition, the sMICA levels were higher in the patients carrying MICA-129 GG genotypes than in those carrying ( GA + AA) genotypes [( 638. 87 ± 347. 15 ) ng/L vs ( 507. 51 ± 152. 87 ) ng/L, P = 0. 035].Conclusions The genetic polymorphism of MICA-129 and sMICA levels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UC patients in Hubei Han nationality. 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MICA-129 gene may contribute to the pathogenesis of UC.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Cytomegalovirus, CMV)感染的临床特征,探讨UC患者合并CMV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就诊于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及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明确诊断为UC的住院患者98例(病例组49例,对照组49例),病例组为合并CMV感染者,对照组为同时期按年龄±3、性别与病例组进行1∶1匹配,且不合并CMV感染者。结果 在对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中,发现EBV感染、吸烟史、使用类固醇激素、UC病变累及范围、UC病情严重程度、UC Mayo活动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单核细胞绝对值计数、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红细胞沉降率在两组UC患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合并EBV感染、有吸烟史、病变累及全结肠、重度病情、应用类固醇激素、总蛋白减少、白蛋白降低可能会使UC患者合并CMV感染的风险增加;UC患者合并CMV感染可能导致患者血红蛋白降低、中性粒细胞增加、血沉...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UC是携带易感基因的个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所引发的一种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的种族地理差异、单卵双生子的高共患率和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因素在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发现许... 相似文献
14.
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临床急症,处理不当会危及生命。合并机会性感染时,如何权衡原发病治疗与机会性感染治疗是一道临床难题。本文报道1例妊娠期加重的急性重度UC,同时合并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感染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经多学科讨论,使用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 IFX)治疗1次后好转,出院后病理提示CMV结肠炎,是否加用抗病毒治疗存在争议,又因患者无法按时诊治,后复诊时行IFX药物监测提示血药浓度低,抗抗体阴性,但症状及肠镜均好转,IFX是否优化存在矛盾,经医患共决策后予以优化,目前达到黏膜愈合。该患者起病时具备多种高危因素并合并机会性感染,经积极治疗后避免了外科手术,预后良好。希望通过本例患者的诊治给临床医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IL-10水平、IL-10启动子区3个位点(IL-10-1082/-819/-592)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溃疡性结肠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溃疡性结肠炎组),轻度24例、中—重度36例,并设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0,采用PCR-RFLP检测IL-10启动子区SNPs。结果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0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溃疡性结肠炎组IL-10-592位点AA型及AC型-819位点TT型和TC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IL-10-592位点CC型及IL-10-819位点CC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92位点和-819位点基因型高度连锁。两组IL-10-1082位点AA型及GG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IL-10启动子区SNPs影响IL-10表达。血清IL-10的表达水平及其启动子区的不同基因型可反映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敏感性或活动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18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血清含量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法检测50例UC患者及128名健康对照者的IL-18基因5'端4个SNP位点(rs187238 G/C、rs5744228 G/A、rs360718 A/C、rs360717 G/A),同时检测受试者血清IL-18含量.结果 UC组血清IL-18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29.9±111.7)pg/ml比(133.2±39.4)pg/ml,(P<0.01).rs187238 C、rs360718 C、rs360717 A位点与UC显著相关(X~2=9.26,P<0.01),该3个位点的单倍体型频率在UC组和对照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7.04,P<0.01).与对照组相比,UC组含等位基因型C者的血清IL-18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 IL-18基因的SNP与其血清含量存在相关性,提示其基因位点多态性及血清含量可能与UC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上海市汉族人群UC患者中IL-18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析其在UC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随机采集上海市几个医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UC患者50例,为观察组,上海市健康体检者128例为正常对照组,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法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外周血中IL-18基因的4个SNP(rs187238、rs5744228、rs360718和rs360717)的基因分型.结果:在UC患者中,SNP位点rs187238的C、rs360718的C、rs360717的A等位基因频率及他们的基因型频率显著性超过健康对照组(χ2=9.26.P<0.01).对3个SNPs位点的单倍体型频率分析表明,其在UC患者和对照组中也均存在显著的差异(χ2=7.04,P<0.01).结论:UC的发病与易感基因IL-18的SNP(rs187238、rs360718和rs360717)变异及单倍体型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Ⅲa、Ⅰbα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UC)高凝状态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183例UC患者及126例正常人的GPⅢa及GPⅠbα的145苏氨酸/甲硫氨酸基因多态性。结果所有患者和正常人GPⅢa均为P1A1/A1基因型,P1A2基因型未检出;GPⅠbα的TT、TM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5.2%、14.8%,85.7%、14.3%,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MM基因型。结论 GPⅢa及GPⅠbα的基因多态性与UC的高凝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与巨细胞病毒(cytomegaoviyns,CMV)感染的关系,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2000-07/2009-02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诊治的7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根据是否使用激素及其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难治组,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关临床资料的比较,同时对其内镜活检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CMV-negative患者共65例,其中男40例,女25例;CMV-positive患者共11例,其中男3例,女8例.CMV-positive患者中,难治组为9例,有效组为2例,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出现高热,颈淋巴结肿大,脾肿大等症状和体征的IBD患者与CMv-positive组有关.内镜及病理表现,难治组与有效组相似.在此研究病例中,临床表现比较多样,仍以腹泻腹痛为主,其中2例因出现并发症而行结肠切除术,均在CMV-positive组.结论: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与CMV感染有一定关系,CMV可以使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程变复杂,出现激素抵抗,但进行抗病毒治疗能否改善激素的敏感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20.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是由环境、感染、免疫、遗传等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肠道慢性炎症,其中遗传易感性可能在UC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目的:了解中国汉族UC患者环氧合酶(COX)-23’非翻译区8473T/C位点基因多态性及其与UC发病的可能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291例UC患者和286名健康对照者的COX-23’非翻译区8473T/C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组COX-28473T/C位点TT基因型频率较低(58.8%对64.3%),而TC、CC基因型频率较高(36.8%对33.9%、4.5%对1.7%),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检者T等位基因频率均较高,两组间C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结论:COX-23’非翻译区8473T/C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UC患者的遗传易感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