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其在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老年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丁苯酞组及常规治疗组,分别在确诊后24h内和治疗2周时测定血清CRP。另选2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2周后CRP均显著下降,且丁苯酞组低于常规治疗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早期应用丁苯酞可以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质量浓度,减轻炎症反应,对改善脑梗死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1].超早期溶栓治疗虽然有效,但是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超过溶栓治疗时间窗,且老年患者生理储备功能低下,伴发疾病多,多数不适宜溶栓,故急性期缩小梗死灶面积、挽救病人的神经功能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丁苯酞是近年来研发的一种新型抗脑缺血药物,能改善缺血区微循环,保护线粒体,对抗自由基,改善缺血区的能量代谢,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我科采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病年龄已趋于年轻化。丁苯酞软胶囊是一种新型的抗脑缺血药物,可通过解除脑血管痉挛,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抑制TXA2的合成,清除自由基等多个环节阻断脑缺血引起的病理生理发展,调节脑的能量代谢,增加缺血区血流量,缩小梗死面积,减轻脑水肿,从而改善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4.
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将7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胞磷胆碱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7、15天检测两组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并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浆LPA水平及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第7、15天血浆LPA水平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丁苯酞可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浆LPA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8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丁苯酞软胶囊和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分别于用药治疗前和治疗14d后采集肘静脉血,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清SOD、GSH-Px、NO水平,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2.86%(52/56),对照组为78.57%(44/56),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4d两组患者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明显改善,且试验组患者在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患者更为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4d两组患者血清SOD、GSH-Px水平均明显升高,NO水平明显降低,且试验组患者在上述指标的升高或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患者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用药治疗后均未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氧化应激水平,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急性期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北华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按照《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4)》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l,2次/d,静脉输液)治疗,治疗前后两组进行比较。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评分改善情况,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及BI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BI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NIHSS评分对照组[(4.61±0.96)分]显著高于治疗组[(1.77±1.34)分,t=14.316,P0.001],治疗组B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其可能是通过改善缺血脑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抑制自由基等发挥药理作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70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200mg,每日3次。20d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4周和3个月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4周、3个月时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再给予高压氧治疗.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治疗急性脑梗死联合使用尤瑞克林与丁苯酞注射液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到2021年8月期间因急性脑梗死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共有84例,按照患者入院的顺序对其进行编号,奇数号有42例患者将其纳入对照组,对该组患者单一使用尤瑞克林治疗;偶数号有42例患者将其纳入研究组,对该组患者联合使用尤瑞克林与丁苯酞...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糖尿病(DM)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合并DM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常规给予抗血小板、降糖、活血化瘀等治疗效果差,如何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其复发率及病死率,是临床治疗问题.丁苯酞可以改善脑缺血区微循环,保护线粒体功能,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本文就合并(T2DM)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口服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予银杏叶提取物2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奥扎格雷钠80 mg静脉输注,每日2次;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0.2 g,每日3次口服,疗程2周。治疗结束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肯定,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NO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丁苯酞软胶囊和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2组疗效及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别于用药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采集肘静脉血,检测血液动力学指标和血清SOD、GSH-Px、NO水平。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92.86%(52/56),对照组为78.57%(44/56),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2组患者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等血液动力学指标均明显改善,且试验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患者更为明显(P0.05);治疗14 d后2组患者血清SOD、GSH-Px水平均明显升高,NO水平明显降低,且试验组上述指标的升高或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患者更为明显(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动力学指标和氧化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双联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医院收治的ACI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后3 d、7 d、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 d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 d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ACI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丁苯酞软胶囊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丁苯酞软胶囊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仅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结果 治疗14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采用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4月—2014年4月接收的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128例,将其均分成常规组和联合组两组,对常规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对联合组的患者则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丁苯酞进行联合治疗,然后观察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的NIHSS评分及患者满意度都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平均空腹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出现肝肾功能损伤的情况,也没有一例患者出现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论对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常规用药治疗基础上采用丁苯酞进行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脑梗死急性期病人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将经知情同意并符合入组条件的80例脑梗死急性期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疗程为2周。治疗前后行磁共振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DSC-PWI)检查,计算脑血流灌注参数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脑血流量(CBF)比值(rCBF)、脑血容量(CBV)比值(rCBV)均有提高,平均通过时间(MTT)比值(rMTT)和达峰时间(TTP)比值(rTTP)均有降低。治疗后观察组rCBF、rCBV提高,rMTT降低均高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使用丁苯酞注射液后病灶区脑血流灌注较对照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通过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可提高脑梗死急性期病人病灶区域的脑血流灌注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栓形成情况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9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的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肾皮质内皮素(EF)-1、血栓素(TX)A2、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抗凝血酶(AT-Ⅲ)水平。结果两组治疗14 d后,血清VEGF、内皮素、NO、NOS、TXA2、LPA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血清EF-I和AT-Ⅲ水平则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实验组治疗14 d后,血清VEGF、内皮素、NO、NOS、TXA2、LP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EF-I和AT-Ⅲ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应用丁苯酞可以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栓形成,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丁苯酞(NBP)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陕西省人民医院70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NBP注射液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BI)和改良Rankin量表(mRS)]并记录不良反应。90d随访时再次评定BI和mRS。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4d两组NIHSS均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13.60±4.26) vs (9.31±3.79),对照组(13.57±4.20) vs (11.23±4.06),P=0.04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4d两组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90d时两组BI均明显升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54.57±24.17) vs (77.86±21.46),对照组(54.14±23.81) vs (67.0±23.30),P=0.047]。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4d两组mRS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90d,治疗组mRS较治疗前明显减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3.40±0.81)vs(2.80±0.96),对照组(3.49±0.82)vs(3.29±0.93),P=0.03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结论 NBP注射液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90d远期预后,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丁苯酞与阿替普酶注射液联合治疗脑梗死对患者脑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阿替普酶,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阿替普酶+丁苯酞,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6h、24h、7d后,观察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18~9. 72,P 0. 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48例(96. 00%),对照组为42例(84. 0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00,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CVR)、平均血流速度(MFV)水平高于对照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对照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高于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 70~12. 77,P 0. 05)。结论丁苯酞与阿替普酶注射液联合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脑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保护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丁苯酞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标准的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阿托伐他汀、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对比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治疗效果,另对比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相比对照组,显著偏低(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相比对照组(77.50%),显著偏高(P<0.05)。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餐后2 h血糖率、空腹血糖达标率相比对照组,均显著偏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10.00%vs 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且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